正文

也說春秋戰國的諸侯國:古人不曾見今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2010-11-25 16:47:19) 下一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今人論古,難免站在今天的立場上。公正評價古今事,隻有月亮能夠做到。當你行走的時候,感覺到月亮也在跟著走嗎?那是公正在追隨你呢!
 


現在有人在討論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的“國”的概念,與今天“國”的概念的區別,我想是很有意思的。本來想和莊冬切磋一二下,沒想他的貼又被他玩丟了。我就自己單獨貼在這裏吧。


凡是有意思的事情的討論,我是不大容易袖手旁觀的。然而,這個問題雖然有意思,要論起來,還真不大容易。


目前,有兩種意見:一說是諸侯國的“國”的概念,與今天“國”的概念相似或相同,另一說是不同。


我從小到大受到中庸之道的良好熏陶,今天正好派上用場。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的“國”的概念,與今天“國”的概念,其實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如果與而今的“省”或“州”的概念相比,還是應該說更接近於國的概念吧?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個說的是在同一個屋簷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還有南北朝,還有三國演義,都是這個意思。上世紀早些時候,中國各省紛紛脫離滿清的統治,宣布獨立,也隻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的“國”的層麵上的。當現代“國”的概念遇到挑戰的時候,這個諸侯國的“國”的概念會服從那個現代“國”的概念的。比如說,中共早期的蘇維埃共和國,也是諸侯國的“國”的概念。一旦日本人侵略中國,諸侯國的“國”的概念就要服從現代“國”的概念了,這便是國共合作,一致對外的基礎。而汪精衛,不能和伍子胥相提並論,成為中華民族的罪人,就是在這兩個“國”的概念上犯了迷糊。蔣介石轉進台灣以後,也是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諸侯國的“國”的概念來理解的,便有了傳說中的西沙海戰時,共軍軍艦過台灣海峽的壯舉。還有海峽兩岸的飛行員互相叛逃,也基本上是在這個基礎上的,與伍子胥相似,而與汪精衛不同。現在的台獨,是走蔣的路還是汪的路呢?在諸侯國的“國”的概念今天“國”的概念這兩個概念間裝糊塗,隻能騙自己,騙不了別人的。


因為,現在,諸侯國的“國”的概念雖然依然存在,但越來越弱了,而今天“國”的概念,越來越強了。


話說回來,諸侯國的古人應該怎樣看待諸侯國的“國”呢?要求他們放棄諸侯國的“國”的概念,而象看待今天“國”的概念一樣,著眼於整個大周朝嗎?顯然是過於挑剔了。如果有人確實有政治抱負,無論來自哪一個諸侯國,以大統一為目的,到一個認為有前景,而不是自己故國的諸侯國,掃平包括自己故國在內的其它諸侯國,是可以理解的。而象伍子胥,為報仇,背叛故國投奔敵國,實在不敢恭維。說他背叛祖國,從當時的曆史情況看,還算適當。至於端午節吃粽子,有說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麽那些非楚國的後代,是不是就不應該是粽子了?這個問題問的很天真。粽子,你喜歡,就吃;不喜歡,即使是楚國的後人,也沒有必要。現在吃粽子,有那麽一個傳說,與真實的紀念,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就象今天吃火雞,是淵源於早期白人移民美洲大陸的時候,印第安人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的事。現在,與這個事情沒有什麽必然的聯係,黑人,亞裔人不也吃得很香嗎?不過屈原的事情還不完全一樣。我們現在是一個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共享曆史。而且,屈原本來就是一個讓人佩服的人,不僅僅是處於血源而尊重吧?現在,楚平王的老熊家與伍子胥的老伍家不是也通婚了嗎?所以提非楚國後人吃粽子問題的,應該拜美國的黑人為師,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說明白了嗎?簡而言之,當時的諸侯國人,視諸侯國為祖國,是說得過去的。站在曆史的位置上論曆史,站在現在的位置上侃今天,此為公正也。或曰:那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