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媒:我們必須變得“更像中國”

(2010-02-05 20:25:10) 下一個
2月4日編譯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網站2月2日文章《我們能否借鑒中國?》,作者約翰·費弗,汪析譯,內容如下:

據估計,在過去20個世紀裏,中國高居全球經濟頂端的時期達到18個世紀。不論你對數百年來主導這個大國的帝國主義、共產主義和所有其他主義有何看法,這無疑是個不俗的記錄。甚至奧巴馬在上周的國情谘文講話中都讚許中國的發展方向。

  換言之,中國打敗了我們。

  通常認為,過去20年裏中國經濟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拋棄而非擁抱共產主義。中國隻是在對農業私有化及采用市場機製後,經濟才出現兩位數增長。一旦中國有了自由市場,這個有著全球經濟第一的曆史和13億人口的國家怎能不成功?傳統看法還認為,中國搖搖欲墜:它腐敗、實行審查,依附著業績糟糕的國有企業。

  然而,盡管中國政府存在種種不足,倘使它是問題的解決而非問題本身的一部分,那會怎樣?

  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就努力向東亞鄰國學習,做出精明的投資選擇。比起看不見的市場之手,中國政府的鐵腕手段能使它更集中地調配資源。例如在1998年,北京宣布對高等教育進行大規模投入。這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可轉化為更大的生產力。

  中國更大的動作是863計劃,這是1986年發起的技術大躍進。在2001年,中國考慮到不能過於依賴肮髒的煤炭和進口石油,決定集中力量搞可再生能源。彼得·奧斯諾斯在《紐約人》雜誌上寫道,“2003年該國太陽能產業還是一片空白;而5年後,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

  現在,我們要顛覆另一個似是而非的流俗看法。中國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它接受了自由市場改革而變得“更像我們”。相反,中國的變化敲響了警鍾,提醒我們必須變得更像他們。

  現在,世界需要的是又一次巨大的轉型。正如奧巴馬在國情谘文講話中所說的,他認識到中國應對能源和環境危機之做法的重要性。但若說到把這些經驗用於我們的經濟,奧巴馬隻是半心半意。他的預算凍結方案讓美國政府喪失了啟動大轉型所需的資本。

  這不是一場賽馬。最終,到2025年,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擁有更大的經濟體,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世界最大經濟體能否合力引入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引導全球和國家市場向著對我們的星球最好的局麵前進。

光明網-光明觀察2月5日發表題為《反遏製:從兩岸到亞洲》的文章,作者南之默,內容如下:

星島環球網 2010-02-05

中美關係因為奧巴馬政府的對台軍售案,不僅出現動蕩,而且受到外界的格外關注;中方對此次美國對台軍售案的反對聲音不可謂不小:除外交部召見大使嚴正交涉外,國防部、全國人大外委會、全國政協外委會等也幾乎同時出動,表達反對聲音。與此同時,中國網民對此表示憤慨的聲音也同樣充斥於各大網絡論壇。

美國對此顯然不可能視而不見。事實上,單就對台軍售一案而言,中美台三方,並無贏家。對於這一點,美國方麵不可能並無清醒的認識。此案一出,中美關係出現動蕩不說,招致中方的強烈反彈、製裁措施,甚至在美國需要中國給予合作的全球議題上,中國不予配合,完全是有可能。更何況,中美雙方之間的實力消長對比,也是美國方麵值得深思的。以傳統的對華思維出台此項議題,美國究竟能否真的“漁翁得利”,顯然還是個未知數。

但事實是否隻是停留於此呢?法國戰略分析研究所所長、地緣戰略問題專家弗朗索瓦·傑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的采訪時就明確指出,美國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必須將美中關係與美國推動與整個亞洲地區合作的動向聯係起來看。

對於這一點,事實上不難理解。奧巴馬總統自上任以來,即對亞洲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攻勢;除了加強與傳統盟友,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關係外,提升與印尼、新加坡、印度的關係,對朝鮮、緬甸展開對話等,無不顯示出奧巴馬政府對亞洲的重視。

因此,概括而言,此番舉動,都是為奧巴馬政府強調“重返亞洲”的戰略所服務的。這既是對布什政府“缺席”亞洲的政策調整,亦是對當下世界重心東移,亞洲複興時勢的回應。

因而,作為美國亞洲政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美關係,自然與奧巴馬政府的亞洲區域戰略不無關係。出於亞洲地緣政治的需要,出於對中國的遏製,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幹擾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與進程,必然成為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而事實上,在兩岸關係上保持“平衡”角色的冷戰思維傳統,符合美國在台海事務上的一貫作風。這既是對美國在亞洲利益的維護,也是避免美國因此而陷入與中國的武裝對抗中。比如在台灣陳水扁政府時期,麵對陳水扁在台獨路線上越走越遠,布什政府不得不對強力對其進行打壓,防止對觸及中國大陸的“台獨”底線,進而引發台海戰爭,從而損害美國的亞洲利益。

因此,在兩岸關係得到良好的發展之時,出於戰略平衡的目的,出於保持台灣作為美國製衡中國崛起的一枚重要棋子,對台售武以製造台海爭端,顯然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也符合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保持其在亞洲存在的戰略目的。

對於亞洲各國之間,存在既合作又競爭的特性,正是美國保持其在亞洲存在,防止美國利益受損的基本要素。在此種情況之下,加強美國與亞洲各國之間的關係,顯然有利於美國遏製中國崛起。對於美國這種通過全麵加強與亞洲傳統盟國的關係,尤其是在軍事上的聯係,以平衡中國崛起的方式,傑雷 稱其為“軟遏製”。

對於美國此番對台售武, 傑雷認為奧巴馬政府的思路是一樣的。其認為,亞洲國家,包括新加坡等在內的東盟國家,都支持“不獨不統不武”。因此,美國出於這一考慮,要以出售武器加強台灣的“防務能力”,來平衡海峽兩岸的“失衡”。

總而言之,奧巴馬政府此番對台售武,其戰略的重心,顯然遠不止於在兩岸關係上製造幹擾因素;更大的動機,在於為奧巴馬政府實施其亞洲新政策所服務的。尤其是考慮到去年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再次推出“東亞共同體”,試圖借東盟一體化不斷成型加速的機會,實現東亞經濟的一體化,乃至安全、政治、軍事上的一體化。對於這一排斥美國的區域組織機製,美國顯然不可能坐視不理。正如在1月12日,國務卿希拉裏在夏威夷東西方研究中心傑克遜紀念廳發表題為《亞洲的地區性架構:原則與重點》一文中所強調的一樣:美國在亞洲的戰略目標上,就是要確保不會出現排斥美國的對亞洲未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區域機製,確保美國在對亞洲的一體化進程中發揮有效的影響力甚至是主導性作用,防止美國在亞洲新區域主義的進程中被邊緣化。

因此,基於以上的分析和認識,對於此次美國的對台軍售,顯然,就不能隻是簡單地從個案進行反擊。雖然中國政府及相關機構,對美國這一做法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與此同時,也針對此次相關的美國軍工企業進行了相應的經濟製裁,但顯然,這既非治標,又非治本的措施。這樣的間接措施,既不可能對美國政府構成直接的衝擊,也不可能就此而阻遏美國政府繼續對台售武的行為。

所以,筆者以為,在現時下,除了進行以上間接的措施以應一時之需外,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如何加強中國從兩岸之間到亞洲-周邊區域的關係。

從根本上講,包括台灣問題在內的諸多中國核心利益,之所以不斷受到美國等外部勢力的幹擾與影響,是因為中國內部關係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性。就台灣問題而言,兩岸關係現時下停滯於經濟對話、交流,而在政治上缺乏相應的談判、對話,是導致兩岸關係出現瓶頸的原因所在。這其中,筆者以為,既有台灣內政政治現實的製約,也有大陸對兩岸現狀的認識過於主觀性。如何避免台灣繼續充當美國調節中美關係的一枚棋子,如何不讓“主權外交”成為外國製約中國崛起的伎倆,需要中國從加強內部關係做起。

除此之外,加強中國的“亞洲-周邊”外交,同樣也是中國應對美國遏製的關鍵所在。包括中印領土爭議、中國-東盟在南海領土領海爭議、中日釣魚島爭議等領土領海問題,都涉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進一步說,美國政府從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的關係,如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實現對中國的戰略圍堵,其能否成功,還取決於中國周邊國家是否願意配合美國。筆者以為,包括日本、印度等在內的國家,其在外交上奉行獨立自主的原則或傾向,是中國所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無論是基於中國未來的國家崛起,或是基於解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領海爭端,或是對美國進行反遏製,都要求中國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也就是“亞洲-周邊外交”

但觀察現時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事實上並非十分順暢。包括中印關係、中日關係等在內的周邊關係,時常出現各種波折與起伏。尤其是中印關係,至今仍然遠未正常化。

總之,筆者以為,包括美國對台售武在內的多種亞洲政策的實施,歸根結底,是美國實施亞洲新戰略的必然舉措。其目的既是出於保持美國在亞洲的存在,同時也是對中國崛起的“軟遏製”。中國要打破這種遏製,既要加強兩岸關係的發展,也要實施“亞洲-周邊外交”,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