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自在的博客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眾相攜,接引上蓮台!
個人資料
正文

如何克製憤怒與仇恨(大寶法王開示)

(2011-01-01 23:30:33) 下一個
如何克製憤怒與仇恨(大寶法王開示)

       按:許多朋友特別容易生氣,乃至對他人產生仇恨,導致各種不可思議的惡果。若是佛門修行者,隻要生一次氣,就能使以前修行的全部功德化為烏有(做了回向的除外)。那麽,如何做到不生氣,尤其是,如何做到不憤怒與仇恨呢?以下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2005年6月25日在印度上密院的開示,希望能利益各位有緣。

        觀音是愛與慈悲的化身。我們的內在已經具備了愛與慈悲的種子─愛自己以及他人! 愛與慈悲之種的反麵就是仇恨之種,如果我們要對兩者加以區分的話,可以說仇恨是破壞性的,而仁愛則是能帶來利益的。 有時候我們會從他人那裏感受到敵意,但如果我們反省一下就會發現其中必然會有原因。
        
        這裏有一個小故事: 在西藏,有一位偉大的瑜伽士名叫密勒日巴,他受到西藏所有佛教學派的尊崇。密勒日巴的故事和印度著名的詩人蟻垤很相似。蟻垤在早年曾是一名專門搶劫朝聖者和旅行者的強盜,他的內心充滿憤怒,直到有一天蟻垤碰到了一位身無分文的瑜伽士(悉達)(注:梵文siddha,音譯『悉達』,既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或成就者),蟻垤試圖殺害這位瑜伽士。但最後,蟻垤與瑜伽士的相遇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注:在法王五月二十一日的開示中講到了這個故事)

       密勒日巴在他年輕時也曾犯下了許多惡行。密勒日巴出生在一個偏僻地區的富裕家庭,他的祖先很早就遷徙到這裏,並慢慢富裕起來,當地人並不樂於見到他們的成功,人們非常的妒忌他們。密勒日巴有一個妹妹,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重病而去世了。密勒日巴父親的財產全部落入到他伯父的手裏,這些財產原本是應該在密勒日巴長大成人時交還給他的。
 
         關於這個故事有兩種說法,其中一個是說當時密勒日巴的母親隻有27歲,他的伯父希望她能夠改嫁給他的兒子,但她卻不願意。因為她的拒絕,密勒日巴的伯父開始非常惡劣的對待她。密勒日巴一家隻能得到極少的一點衣食,還經常遭到伯父一家的虐待,他們饑餓不堪還被迫要去做苦工。當密勒日巴長大成人可以管理父親留下的財產時,他的伯父卻不願意還給他。不幸的是,密勒日巴的母親是個天生心胸狹窄的人,無法原諒他的伯父,她希望能夠複仇,於是將密勒日巴送去學習黑巫術。經過諸多艱難困苦,密勒日巴成為了熟練的咒師並殺死了25個人。村莊裏的人們非常的難過,並因為密勒日巴的所作所為,人們由原來的同情轉變成反對他。 

        我(注:法王噶瑪巴)對雙方都能夠理解,也明白為什麽他們會仇恨對方。但密勒日巴和他的伯父有著巨大的不同:他的伯父對密勒日巴始終懷著仇恨;而密勒日巴在殺死如此多人之後,出於悔恨和愧疚,他放棄了對伯父的仇恨。密勒日巴選擇了佛法的道路,開始接受和練習如何去愛所有眾生的修持,這樣一來他瞋恨的傾向就得到了徹底的消除。

        密勒日巴的母親去世後,他的妹妹仍然遭受著貧窮的折磨卻再也沒有理由去懷恨了。自從密勒日巴消除了他的仇恨,他伯父的態度也開始變得緩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開始明白密勒日巴當初為什麽要那樣做。在深深的自責下,密勒日巴也努力地去清除自己的罪行,並經曆了修行佛法的眾多困難。
 
        一日,密勒日巴的姑母前來祈求原諒。那天當她到來時,密勒日巴正在說法。她遠遠的就被看見了,密勒日巴和他的妹妹開始討論是否應該讓她進來。密勒日巴的妹妹說,這位姑母曾經給他們帶來了這麽多的痛苦,如果允許姑母進來的話,她就會離開。

        關於這一段也是有很多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密勒日巴很和藹地回答他的妹妹,說道:『如果你有別的事情,我會答應你離開,而且不讓姑母進來。』但是考慮了一小會,基於佛法的觀點,密勒日巴決定,不能舍棄他的姑母或者任何眾生,無論是親戚還是敵人,對所有眾生都應該一視同仁,包括對他的姑母,也是一樣。所以,密勒日巴讓他的姑母進來,但他並沒有正麵看她,而是隔著一塊屏風和她說話。一開始,密勒日巴很嚴厲的提醒他的姑母,當他和妹妹沒有食物的時候,她從來都沒來過,也沒有提供過任何食物,更不承認她是他們的姑母。 當密勒日巴這樣說時(注:據《密勒日巴尊者傳》記載,密勒日巴當時是以道歌的形式唱出這段話的),她的姑母感到強烈的自責與後悔,並且由於她深深懺悔的力量,使她後來成為了密勒日巴傑出的弟子之一。 
       
        這裏關鍵的部分是,即使有人對你非常的仇恨,對你來說最好的是:生起忍耐並在心中為他人創造一些空間。因此,與產生瞋恨相反,我們應該發展的是仁愛和慈悲。如果我們這樣去做,將有助於減少我們的敵意和他人心中的怒氣。畢竟,仁愛與慈悲是所有眾生心中,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必須珍惜這種特質。如果我們可以生起仁愛與慈悲,並一直延續,這將會給我們自身和他人都帶來極大的利益。 但是如果我們持續以敵意和仇恨作為響應,那將會是非常有害並具有破壞性的,這會摧毀愛與慈悲的種子。 假如一個人正在生氣,心中充滿憤怒,那就不要以憤怒相報複,而應該以利益他們的發心相對待。這些不僅僅是口頭上說的話而已,它們來自我的親身體驗。 
   
        我是一個佛法小學生,我不能說已經證得圓滿,隻是在很小及有限的方麵我認識到了修持佛法的利益。當我經驗到憤怒,我明了外在因素是如何地激發我們的憤怒,然而對於那些令人生氣的外塵緣境,其實最好的對待方式即是「一笑置之」,如此我就不會被憤怒和那些外在因素所征服。我會試著不去把憤怒和外在因素看得太重。
 
        假如我們不能在憤怒的狀態中解脫,那麽我們就應該嚐試去辨認它,這樣無論它何時出現,都可以讓它停止。最好的是可以讓它停止,但如果不能,我們也應該試著盡快調整狀態。不要讓憤怒延長或者在心相續中停留,否則憤怒會傷害到我們的體質。
 
        並不僅僅是因為別人的刺激或者錯誤,使我們生起憤怒;我們應該知道當憤怒的種子在他人內心生起的同時,這些種子也在我們的內心相應滋生。如果你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之中,內心都保持慈悲,那將會非常具有利益。
        至誠頂禮大寶法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