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鄉愁 餘光中

(2011-11-14 17:01:58) 下一個
       鄉愁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英文)
  When I was a child,
  homesick was a small stamp
  that links my mother and myself.
  When I grown up,
  it became a small narrow ticket
  I'm at this end and my wife at that end.
  Then it turned into the shape of grave,
  My mother is inside , I'm outside.
  Now,it's still with me.
  but it is a narrow strait
  Separating me on this side and the mainland on the other.
  【主題思想】這首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了,變成具體可感的東西,表達作者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詩歌評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曆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餘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曆,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曆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曆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餘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係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餘光中的這首詩,把“祖國大陸”與“台灣”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賞析:
  1、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托在給家人的書信裏'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麵,於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台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2、結構方麵:本詩分四個小節,前三個小節為最後一個小節做鋪墊。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 台灣詩人餘光中先生以“鄉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愁》更是寫出了海外遊子的思歸之情,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
  感受:一、濃重的文化尋根情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餘光中的《鄉愁》從兩個方麵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落葉歸根情結。
  首先,餘光中先生的《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借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餘光中先生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並且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國母親分隔兩地是由於國家政策關係,那時隻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後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雲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裏,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矮矮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餘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遊子,港澳台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裏。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鬱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其次,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詩經》的影響。《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統一的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采用《詩經》中的複遝手法,營造出一種回環往複、一唱三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對古典詩詞資源的利用使餘光中的詩在整體上呈現出純美的維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極有意味。銘文似的語句和速度,純美的語言,齊整的體式,這些餘光中一以貫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終不渝的“中國情結”。
  二、深沉的曆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台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台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曆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曆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曆史感。“後來嗬/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麵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麵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麵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餘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
  三、形式美
  結構上,寓變化為統一
  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複,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

《鄉愁》第五章

  未來啊,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梁;你去那頭,我來這頭。今(2011年4月23日)上午在福建泉州群山村舉行“華光文化名人村” 奠基儀式上,著名詩人餘光中以第一位入村進住的世界文化大師身份致辭時,講了一段話當中特別為39年前創作的《鄉愁》續寫新篇章。
  在“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四個篇章之後,今天餘光中以“未來啊”續寫新的第五章時,泉州永春子弟七年來第二次返回故裏,已是83歲的老人,既是遊子,又具有赤子之心的寫照,在場數百位觀禮者也很清楚,這是愛國詩人第二度步上洛陽古橋,踩著1060步伐的翌日,為即將出現吟誦洛陽橋新作初試啼聲。
  

載自百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飄塵永魂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花自飄飄零的評論:
這也是詩中有組圖。
飄塵永魂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葉子~的評論:
是呀葉子這是餘光中的生命之歌。
飄塵永魂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九月獨處的評論:
謝謝九月的點評,同感!很多優美的唐詩宋詞翻譯成英文也是如此。
九月獨處 回複 悄悄話 喜歡這首詩,隻是中文的詩無論怎樣高水平地翻譯成英文,好象都找不出那個原滋原味了呢~~

問好飄塵詩人,也問好樓下的飄飄和葉子姐姐~~
~葉子~ 回複 悄悄話 很美的詩。像一首歌,傾訴了人生不同階段的鄉愁。

謝謝飄塵的分享!
花自飄飄零 回複 悄悄話 餘光中的詩裏,我最喜歡這首。
像畫麵層層疊疊地躍然眼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