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四月貳拾日 雅各書第一章

(2011-04-20 03:16:52) 下一個

雅各書第一章

1:1 作 神和主耶穌基督仆人的雅各,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
1:2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1:3 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1:4 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1:5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 神,主就必賜給他。
1:6 隻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1:7 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什麽。
1:8 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
1:9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該喜樂;
1:10 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因為他必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
1:11 太陽出來,熱風刮起,草就枯幹,花也凋謝,美容就消沒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
1:12 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
1:13 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 神試探”,因為 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
1:14 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
1:15 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1:16 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
1:17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1:18 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1:19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1:20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 神的義。
1:21 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汙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
1:22 隻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
1:23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麵目,
1:24 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1:25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1:26 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
1:27 在 神我們的父麵前,那清潔沒有玷汙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壹.問候(一1)

  作者自我介紹說:作神和主耶穌基督仆人的雅各。如果作者確實是我們所相信、是主肉身的兄弟的話,那麽他的生命確是經曆了奇妙的改變。曾幾何時,他並不相信主耶穌(約七5)。他也可能曾與別人一樣,認為耶穌是瘋狂了(可三21)。但我們的主很有耐性地播下了真理的種子。雖然不為他人所接受,他仍將神國度的偉大原則教導眾人。其後,種子便在雅各的生命裏生根。結果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懷疑基督的人,變成了基督的仆人。而且,雅各對此毫不諱言!

  他自稱是作神和主耶穌基督仆人的,很正確地將神和主耶穌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他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樣(約五23)。雅各明白“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太六24)。然而,他將自己形容為神和主耶穌的仆人。事實上,他並沒有自相矛盾,因為聖父和聖子是一神,在地位上是同等的。

  這書信是寫給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聖經新譯本)的,從字麵上可知是指在大分散時期(希臘文為Diaspora)散居各地的人。這些人是猶太裔人,屬於以色列的十二支派。由於以色列國犯罪的緣故,百姓被驅逐離開故土,散居於地中海沿岸的各個國家。原先的分散發生於主前七二一年,亞述人將十個支派的人擄走。其中有部分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重返故土,但隻是一小撮餘民而已。在五旬節當日,有“從天下各國來”的虔誠猶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徒二4)。這些人可以被稱為大分散時期的猶太人。但後來有另一次的分散,就是猶太裔基督徒的分散。使徒行傳八章1節告訴我們,初期的基督徒(大多數是猶太裔)因掃羅的迫害而分散至猶太和撒瑪利亞全地。這次以後,分散並沒有停止,因為信徒甚至到了腓尼基、居比路和安提阿去。因此雅各寫信的對象,可以是在任何一次危機中分散至各地的猶太人。

  雖然書信並不是直接寫給我們,但既然所有真信徒在世上都是客旅寄居的(腓三20;彼前二11),我們大可以將書信應用在自己身上。

  有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是,雅各的對象到底是非基督徒猶太人、歸信基督的猶太人,還是猶太裔的信徒與非信徒呢?作者的對象似乎主要是真正重生的信徒(一18)。但有時候,他又似乎是向那些隻是口稱為基督徒的,或甚至是非信徒說話。這是其中一個證明書信的成書日期頗早的證據:希伯來裔基督徒與不信的猶太人之間的嫌隙尚未顯著,未變得白熱化。

貳.試煉和試探(一2~17)

  一2 在這段經文裏,雅各要處理試探的問題。他用試探這詞有兩個不同的意思。在2至12節裏,所謂試探是指聖潔的試煉,或說是神賜下的困難,要試驗我們的信心有多真實,並藉以使我們更象基督。另一方麵,在13至17節裏所談到的,卻是不潔的試探,是源於內心的,並會引使我們犯罪。基督徒的人生充滿了問題。試探是不速之客,是突如其來的。有時單獨而來,有時卻蜂擁而至。試探是無可避免的。雅各並不是說“如果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而是“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的時候”(聖經新譯本)。我們是不能擺脫試探的。問題應該是:“我們應怎樣麵對?”

  在麵對生命中的種種試驗和試煉時,可以有幾種態度。我們可以抗拒(來一二5)、抱輕視的態度、自誇可以靠自己勝過。另一方麵,我們可以灰心,在壓力下投降(來一二5)。這是認命的態度。甚至我們會懷疑神是否顧念我們。此外,我們也可以因種種的困難而不滿並發怨言。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章10節就警告我們不可這樣。另一個選擇是,我們可以在自憐中度日,將一切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並嚐試爭取別人的同情。但有更好的態度,我們可以將生命中的難題困境看成是操練的機會(來一二11)。我們大可以這樣說:“這試煉臨到我,是神容許的。他對我有美好的心意;雖然我不明白,但我會嚐試尋求。我希望他的心意在我生命中成就。”這正是雅各所提議的:“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不要抗拒!不用灰心!應當喜樂!這些問題並非你的仇敵,不是要將你摧毀;卻是你的朋友,要幫助你培養基督的品格。

  神要在他的每一位兒女身上,培育出基督的形象來。這過程肯定會帶來痛苦、失意和困惑。當事事稱心時,並不能結出聖靈的果子;我們總得要經曆一些風雨。試煉並不會令人感到快意,卻是十分困難、令人不快的。但過後,試煉就會為那些受過管教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一二11)。我們常看見經曆過嚴重危機的基督徒這樣說:“這經曆確是難熬的,但卻是珍貴無比的。”

  一3 雅各提到信心經過試驗。他將信心比作貴重的金屬,由試金者(神)試驗其真純程度。這塊金屬,要接受逼迫、疾病、苦難或憂傷的火煉。沒有困難,我們永不能培養出忍耐來。其實,連屬世的人也體會到難題可以鍛鏈品格。著名的工業家祁泰寧曾經這樣說:“要進步,就要付上遭遇難題的代價。除了難題以外,不要將其它東西帶到我麵前。好消息往往會使我荏弱。”

  一4 雅各說:“但忍耐也當成功。”有時當困難來臨時,我們會心亂如麻,多方設法要將試煉縮短。例如,還沒有求問主在事情裏的心意,我們便跑到醫生處,囫圇吞下大量藥物,希望可以藉此縮短試煉。我們這樣做,往往會阻撓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可能在神那特殊的心意成就之前,我們日後要麵對更長期的試煉。在培養忍耐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走捷徑。隻要我們與神合作,我們便會成為成熟、全麵發展的基督徒,在聖靈的各種恩典上毫無缺欠。

  經曆試煉時,我們不應沮喪失望。沒有難題是我們的天父不能解決的。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些困難是永不會消除的。我們應學習接受現實,並體驗他的恩典夠我們用。保羅曾三次求主除去他身上的軟弱。結果神並沒有給他除去這軟弱,卻賜給保羅足夠的恩典去麵對(林後一二8~10)。

  當我們清楚知道神不會挪開我們生命中某些困難時,我們就應順服他的旨意。一名很富天分的失明聖詩作家八歲的時候便寫了以下的詩句:

  雖然雙目失明,
  但我的心靈何等歡欣;
  我已經決定,
  在世度日滿意稱心。
  我所經曆的祝福,
  不知有多少不為他人分嚐;
  我不能也不打算,
  因失明而悲歎憂傷。

  ~克羅斯比


  隻要順服神的旨意,我們便得著真正的平安。

  有時,我們從生命中的困難學了功課後,問題便會消失。煉金者能夠從金屬溶液中看見自己的反照,便會把熔爐的火關掉。我們大多缺乏智慧,不懂得從神的角度來看生命中的各種壓力。我們的目光短淺,隻著眼在目前的不快上。我們忘記神深思熟慮的目的,是要我們經過困苦後,使我們寬廣(詩四1)。

  一5 我們毋須倚靠自己的智慧來麵對生命中各種困難。在受試煉時,我們若缺乏屬靈的眼光,便應來到神麵前,將我們的困惑和無知向他訴說。凡懂得這樣做、以尋求神賜下試煉的旨意的人,就必經曆神的厚賜。他們也不用擔心神會斥責他們;如果我們受教又願意聽從,他便會感到喜悅。我們其實全都缺少智慧。我們一生中遇見無數的問題,聖經並沒有一一給予我們具體的答案。聖經並不是用來解答問題的,但神的話實在給予我們基本的原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了問題,便應運用這些原則。因此,我們需要智慧。屬靈的智慧,就是懂得怎樣將主的教訓實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一6~8 我們尋求神的時候,必須憑著信心……一點不疑惑。我們必須相信他愛我們並關心我們,而且在他沒有不能成就的事。我們若懷疑他的善意和能力,便不能在困苦中有安穩。這一刻我們在他的應許上感到穩妥,下一刻我們卻覺得神好象忘記了善待我們。我們就象海中的波浪,一時上半空,隨即又墮到深淵去──愁煩苦惱,翻騰不安的。在樂觀與悲觀之問徘徊的信心,並不能榮耀神。搖擺不定、心懷二意的人,神不會賜他們屬靈的眼光(7、8節)。第5至8節指出,智慧的源頭是神;我們透過禱告得著智慧;每一個人都可以得著;神將智慧厚賜與眾人,且不加以斥責;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

  一9 驟眼看來,9至11節似是談到另一個問題,或是一段加插的言論。然而,雅各其實是繼續討論從神而來的試煉,隻在這裏舉出具體的例子。不論貧或富,信徒都可以從不幸和危難中得著持久的屬靈益處。例如,卑微的弟兄如果感到不滿或失望,他可以因自己是神的後嗣,與耶穌基督同作後嗣而喜樂。他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屬他的,他是屬基督的,而基督是屬神的;他可以因此而感到安慰。“卑微的弟兄”不能擺脫其卑微的處境大概是不得已的。他並非懶惰或大意;隻是神認為他處於低收入階層是至為適當的,故此他便一直留在那裏。也許要是他富足的話,他便永不會接受基督。現在他既已在基督裏,就得著各種天上的屬靈福氣。他應該怎樣呢?他應該掙脫這種生活狀態嗎?他應感到苦毒和忌恨嗎?不。他應該接受由神所賜、非他所能控製的處境,並因得著各種屬靈的福氣而喜樂。

  有太多的基督徒,一生不安於他們的性別、年齡、體高,甚至生命本身。對棒球運動具有天賦的女孩子,渴望生為男兒身。青年人覺得自己是大人就好了,老年人卻希望青春複再。個子矮小的,妒忌身村魁梧的;魁梧的卻寧願自己並不那麽出眾。有人甚至說:“我情願死掉好了!”這一切都是可笑荒謬的!基督徒應有的態度,就是接受從神而來、非我們所能改變的東西。這是神命定給我們的,我們應盡量加以利用,以致能榮神益人。我們應與使徒保羅同聲地說:“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一五10)當我們忘卻自己在條件上的限製,而忙於服侍他人的時候,我們發現屬靈的人會按我們的本相愛我們,而不是因為其它原因,例如我們的外表。

  一10、11 雅各繼而提到富足的。但很奇怪,他卻並不是說:“富足的應在他的富足上喜樂。”反而,他說富足的降卑了,就應該喜樂,他的說法與耶利米書九章23至24節相同:

  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囗,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囗,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囗。誇囗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又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以此誇囗。這是耶和華說的。

  富足的若失去了物質上的財產,可能更可以找到值得喜樂的真正原因。或許生意失敗會引領他歸向主。若他已經是基督徒,他既知道自己在天上有更美長存的家業(來一○34),便可以欣然地接受在貨財上的損失。地上的財富就象草上的花(賽四○6、7),最終也會過去。如果人所擁有的,就隻是物質的財富,那麽他的一切希望與未來,都要在壽終時終止。雅各用草倏忽的特質,來比喻財主短暫的人生,和他的財富的價值是何等有限。他在自己的奔波經營中也必這樣衰落(聖經新譯本)。然而,太陽與熱風卻不會消減屬靈的價值。任何試煉,如果能使我們擺脫對短暫事物的鍾愛,並使我們著重天上的事,都是貌似不幸而實際上使人蒙福的事。因此,使卑微的人升高,使富足的人降卑,都是同樣的恩典,都是足以使人喜樂的。

  一12 雅各結束討論從神而來的試煉時,宣稱那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裏所說的冠冕,不是王者的冠冕,而是得勝者的桂冠,會在基督的審判台前頒授。當然,這裏並沒有暗示永生是忍受試驗的獎賞;而是指那些堅毅不屈的人,會因這生命的素質而得尊榮,並可以在天堂裏,更深刻地享受永生。在天堂裏,每一個人都會有滿溢的福杯,隻是他們所得的福杯大小不一,盛載天堂福樂的容量也大小不一。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冠冕的含意;得冠冕是指更圓滿地享受天堂的榮耀。

  現在,讓我們來思想這段關於從神而來的試煉的經文,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各種試驗來臨時,我們應作怎樣的反應呢?應該對生命中的各種不幸作出憤懣的投訴,還是喜樂並感謝主賜下困苦?應該四處向人訴苦,還是默默地承擔呢?應該用將來以麻醉自己,冀望明天會更好;還是麵對今日的境況,在各種遭遇中察看神的作為?應該哀傷自憐,還是舍己以服侍他人?

  一13 這裏所討論的主題轉為不潔的試探(13~17節)。聖潔的試煉,是要使我們磨練出最美好的素質;相反,不潔的試探,是要誘發我們內心最壞的本性。有一點必須清楚說明。我們被試探去犯罪時,要知道試探並不是來自神的。誠然,神會試驗人的信心,但他卻永不會試探人,引誘人犯任何形式的罪。他與惡毫無瓜葛,他也不引誘人犯罪。

  一14 人總愛將犯罪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如果他不能怪罪於神,就會采用現代心理學的立場,指出犯罪其實隻是一種病態。他希望可以藉此逃避審判。然而,犯罪並不是病態,而是在道德上的敗壞,人必須為此作出交待。有人甚至會怪罪於死物。然而,物質本身並不是罪惡。罪惡也不是從那裏衍生出來的。雅各溯本尋源,指出關鍵所在:“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罪惡來自我們的內心,來自我們固有的、邪惡的、墮落的、敗壞的本質。耶穌說:“因為從心裏發出來的,有惡念、凶殺、奸淫、苟合、偷盜、妄證、謗瀆。”(太一五19)

  雅各在本節所用的私欲一詞(注1),可以是指任何的欲望──正當的或邪惡的。這詞本身並沒有善或惡的含意。不過,在新約聖經中,這詞差不多毫無例外地用來形容邪惡欲望;這裏的含意就肯定是這樣了。這裏將私欲比作一個邪惡的婦人,四處炫耀她妖豔的魅力,並要引誘人上釣。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試探。卑劣的私欲和不潔的欲望常慫恿我們去犯罪。我們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時候,是不是毫無抗拒之力的呢?不。我們可以從腦海中驅除各種惡念,並集中去思想純淨清潔的事物(腓四8)。而且,在麵對強烈的引誘時,我們可以向主呼求,因為“耶和華的名,是堅固台。義人奔入,便得安穩”(箴一八10)。

  一15 如果確是這樣,哪我們為什麽還會犯罪呢?答案就是: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我們本應驅除惡念,但卻加以慫恿、助長,甚至享受罪中之樂。雅各用男女交媾來比喻這種對罪的默從。私欲既懷了胎,便生出一個醜惡的嬰孩,名叫“罪”。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經常係念著一個應禁戒的行動,總有一天我們會做出來。大衛與拔示巴的例子(撒下一一1~27),生動地說明私欲懷胎然後生出罪來的整個過程。

  雅各說:“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罪並不是毫無果效的,而是會生發出其自有的結果。所謂罪會生出死來,可以有幾種理解。首先,亞當因犯罪,為自己和後裔招來肉身的死亡(創二17)。但罪惡也帶來永恒的、屬靈的死亡──最終與神和他的祝福分隔(羅六23上)。此外,有另一含意,就是罪會為信徒帶來死亡。例如,提摩太前書五章6節說,一個信主但好宴樂的寡婦,活著也是死的。即是說,她在浪費生命,完全不能成就神拯救她的旨意。對一個基督徒來說,若與神沒有相交,沒有交往,即雖生猶死。

  一16、17 人在犯罪之後,往往會諉過於神。他們埋怨自己的創造者:“為什麽把我創造成這樣?”然而,這是自欺欺人的。隻有美善的恩賜是來自神的。事實上,他是“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的來源。

  雅各將神形容為眾光之父。在聖經中,“父”這個字有時是指創造者或源頭(參看伯三八28)。因此,神是眾光的創造者或源頭。然而,眾光是指什麽呢?當然包括各種天體──太陽、月亮和星宿(創一14~18;詩一三六7)。不過,神也是一切屬靈之光的源頭。因此,我們應以他為宇宙中各種形態之光的源頭。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神並不象他所創造的各種天體。這些天體不斷在轉變,他卻永不改變。或許雅各不但思想到太陽與星宿暗淡的光輝,也想到眾星與地球之間在運行時不斷改變的關係。太陽、月亮和眾星宿的特色就是常變。轉動的影兒,可以理解為因轉動而產生的影兒。這可以是指當地球繞著太陽運行而自轉時所造成的影子,也可以是指天體虧蝕。例如,日蝕就是因月亮的影子投在地球上,日光被月亮遮蔽形成的。然而,神卻是截然不同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因轉動而造成的影兒。他的賞賜與他一樣是全備的。因此,很難想象他會引誘人犯罪。試探源於人邪惡的本質。

  讓我們察驗我們麵對試探時的信心。我們是否樂於讓惡念在我們的腦海中徘徊,或即時將之驅走?犯罪的時候,我們是否砌詞說那是身不由己的?我們被引誘犯罪時,是否諉過於神呢?

叁.神的道(一18~27)

  雅各剛說過神是眾光之父。現在,他告訴我們,神也是我們的父,而在他偉大的創造中,他給我們一個獨特的角色。我們隻要遵行真理的道,就可以活出這個角色(19~27)。

  一18 這段經文勾劃出,在我們得新生命的過程中,神的道在聖靈使用下所起的作用。經文告訴我們: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他按自己的旨意──這說明是什麽推動他拯救我們。我們沒有什麽價值,以致他不得不拯救我們。他這樣做,是按自己自由的旨意行事。他對我們的愛,是我們不配得的,不能賄買的,也不是我們主動求得的。這完全是他自發與主動的。我們理應因此而敬拜他!他生了我們──這說明我們已經重生了。因這屬靈的出生,我們成為他的兒女──這是個永不能改變的關係,因為出生的事實是不能逆轉的。用真道──聖經就是促成我們得新生命的要素。在每一個真正歸主的例子中,聖經必有其角色,無論是由人背誦還是閱讀。沒有聖經,我們就不會知道得救恩的途徑;實際上,我們根本就不會知道有救恩的存在!

  叫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關於初熟的果子一詞,有三個很主要的觀念。首先,第一捆收成所得的穀物,就是初熟的果子。雅各書的對象,屬於基督徒時代的首批信徒。當然,在神的各種創造物當中,所有信徒都好象初熟的果子,但這裏主要是指猶太裔的基督徒,即雅各書的對象。第二,初熟的果子是獻給神的,以感謝他豐富的賜贈,和承認一切都是由他而來,並且是屬他的。因此,所有信徒都應將自己當作活祭獻給神(羅一二1、2)。第三,既有初熟的果子,就保證在將來會有圓滿的收成。雅各將他的對象比作在基督裏收成的第一捆禾。在將來的世代裏,會有很多人步他們的後塵,但他們被立為聖徒的典範,是新創造的樣品。主最終會令全地滿布與他們一樣的人(羅八19~23)。當主耶穌回來統治全地時,就會有圓滿的收成。在這期間,他們要效忠基督,到千禧年的時候,全世界都要這樣效忠基督。雖然經文主要是以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為對象,但對每一位尊敬基督之名的人,其實都有意義。

  一19上 本章經文的餘下部分,實際地教導我們怎樣活出在萬物中作初熟果子的身分。經文闡述了實際的義行,是一切因真道而得重生的人所應有的。我們知道,神用真道生了我們,是要我們將真道表明出來。“因此”(注2),現在就讓我們執行這任務。

  我們應快快的聽。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命令,可說是帶了點幽默感。這就象說:“趕快,聽著!”意思就是,我們應準備好去聽神的話,並一切合乎神的勸告和責備。我們應樂於接受聖靈的教導。我們應慢慢的說。雅各對說話的注意,叫人感到驚訝!他提醒我們,在說話方麵要謹慎。事實上,連大自然也這樣教訓我們。很久以前,伊比德圖已覺察到:“大自然給人一張嘴巴,兩個耳朵;這樣,我們聆聽別人的條件就會雙倍於我們說話的條件。”所羅門應會極之同意雅各的見解。他曾說:“謹守囗的,得保生命;大張嘴的,必致敗亡。”(箴一三3)他又說:“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一○19)喋喋不休的人,難免會有過失。

  一19下、20 我們應慢慢的動怒。脾氣暴躁的人,不能成就神希望他兒女所擁有的義。發脾氣的信徒,令人對基督信仰產生錯誤的印象。“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箴一六32)這話畢竟是真實的。

  一21 另一個表明自己是萬物中初熟果子的方法,就是脫去一切的汙穢和盈餘的邪惡。雅各將這些缺點比喻為染汙了的衣服,是要一次過除掉的。汙穢包括各方麵的不潔──屬靈的、頭腦上的,或身體方麵的。至於盈餘的邪惡,可以指我們仍未除掉在信主前的各種惡行。也可指那些從我們的生命中溢出、影響到他人生命的罪惡。又或是指極大的惡;雅各所說的,並非從量方麵來看,而是指罪惡本身極為惡劣的本質。無論如何,整體的含意是清晰的。要領受神話語的真理,我們必須在德行上是清潔的。

  領受真理的另一條件,就是存溫柔的心。隻閱讀聖經而不肯領受其中教訓,情況絕非罕有。我們可以單從學術的角度來研究聖經而全不受感。我們的驕傲、頑梗和罪惡,使我們不肯接受又不肯回應。隻有在靈裏順服和謙卑的人,才可以從聖經獲得最大的裨益。“他必按公平引領謙卑人,將他的道教訓他們。”(詩二五9)“……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六六2)

  雅各將聖經形容為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即是說,基督徒重生時,神的道便儲存在他的生命中。英文聖經修訂本(RV)的注腳說明:“重生時所有的道。”這道能救你們靈魂。在整個重生的過程中,聖經是神所運用的工具。他用聖經來拯救人的靈魂,不但得以脫離罪的懲罰,也得以脫離罪的權勢。他不但用聖經來拯救我們脫離永遠的定罪,也保守我們這一生不致被糟蹋(注3)。毫無疑問,雅各在本節所說的,正是拯救工作中在今世並不斷進行的部分。

  一22 單接受所栽種的道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遵守。單單擁有聖經,甚至隻將聖經當作文學作品來閱讀,並不可取。我們必須強烈地渴望神向我們說話,並毫不猶豫地願意照他所說的去行。我們必須將聖經的話化作行動。我們必須在生命中活出聖經的道理。我們每次閱讀聖經,必須準備讓聖經來改變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聲稱熱愛神的道,甚至以聖經研究者自居,但隻增加對道理的知識,卻沒有更加與主耶穌相似,就是自欺欺人了。在頭腦上不斷增加對聖經的知識,但卻不加以遵行,可以是一個陷阱,而不是祝福。如果我們不斷學習所應遵行的,但卻不加以實踐,我們便會消沉、灰心、麻木。“知而不行,徒令消沉。”而且,我們要向神有所交待。最理想的態度,就是閱讀神的話,並深信不疑地遵守。

  一23、24 凡聽道但沒有在行為上改變的人,就象人每早晨對著鏡子匆匆一瞥,然後便完全忘了他所看見的。他雖然照過鏡子,但這行動對他毫無益處。當然,我們的外表有部分是不能改變的。但至少我們會因這一看而謙卑下來!當鏡子告訴我們“要洗臉了”,或“剃胡子吧”,或“把頭發梳好”,或“刷一刷吧”,我們至少也應照著做。否則,鏡子對我們來說便毫無實際的益處了。

  隻是隨意翻閱聖經,或視讀經為責任,不讀不可,但完全沒有受聖經的影響,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我們從聖經中得知應如何生活,但隨即便忘記了,並且依然故我,好象自己已很完美似的。這種自滿會使我們的靈命停滯不前。

  一25 相反的例子,就是一個人詳細察看神的道,並習慣地加以實踐出來。他專心而又沉思的閱讀,在他生命中產生實際的果效。對他來說,聖經是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其中的誡命並不是難守的。這些誡命的要求,正是他的新生命所熱衷的。他順從而行時,便發覺自己可以真正擺脫風尚習性和世俗論證的種種纏繞。真理使他自由。這就是從聖經得益者的寫照。他不會忘記他從聖經所領受到的。相反,他致力在日常生活中活出聖經的教訓。他如孩童般單純地以順服的心為他的靈魂帶來無比的福氣。這人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一26、27 這裏將沒有用的(聖經新譯本)虔誠與清潔沒有玷汙的虔誠作一對比。虔誠是指與信仰相關的外在行為模式;是外在的表現,而不是內裏的精神。這是指透過敬拜與事奉來表達的信仰,而不是指所相信的教義。

  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這人的虔誠是虛的。他可能會奉行所有的宗教儀式,以致他看來是個十分虔誠的人。然而,他是在欺哄自己。神並不滿足於儀式;他所重視的,是在生命中有實際的敬虔。

  沒有勒住的舌頭,隻是沒有用的虔誠的其中一個例子。但凡與基督信仰不一致的行為都是沒有價值的。有一個故事,主人翁是個外表虔誠、實際上卻是奸狡的雜貨店東主。他住在店鋪的樓上。每早晨他都會從樓上喊他的助手:

  “張三!”
  “是,老板!”
  “牛奶用水開稀了沒有?”
  “已做好了!”
  “替牛油著色了沒有?”
  “已做好了!”
  “咖啡裏調了菊苣根(咖啡代用品)沒有?”
  “已做好了!”
  “行了,上來參加早禱會吧!”

  雅各說,這樣的虔誠是虛的(沒有用的)。

  神所要求的,是實踐出來的虔誠,是對他人抱同情關懷的態度,並保守自己有聖潔的生活。那些探望有需要的孤兒寡婦,並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的人,雅各稱讚他們,並以他們為清潔沒有玷汙的虔誠的榜樣。

  換句話說,新生命的實際外在表現,就是“待人以恩的行動,和分別為聖的生活方式”。金爾將這些德行形容為實踐出來的愛心和實踐出來的聖潔。

  我們應該用下列的問題,來試驗自己的信心:我讀聖經的時候,是否帶著謙卑的態度,希望神藉此責備我、教導我、改變我?我是否渴望勒住自己的舌頭?我發脾氣後是否替自己找辯護的藉囗,還是希望能加以控製?當有人開始講下流的笑話時,我怎樣反應呢?對於那些沒有能力報答我的人,我會否善待他們?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