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8月7日 以西結書五章

(2010-08-06 05:31:53) 下一個

先知的剃發

以西結書五章一至四節

    1“人子阿!你要拿一把快刀,當作剃頭刀,用這刀剃你的頭發,和你的胡須,用天平將須發平分。2圍困域的日子滿了,你要將三分之一在城中用火焚燒,將三分之一在城的四圍用刀砍碎,將三分之一任風吹散,我也要拔刀追趕。3你要從其中取幾根,包在衣襟裏。4再從這幾根中取些扔在火中焚燒,從裏麵必有火出來燒入以色列全家。”

    以西結現在得到指示,表演這些動作的時間並不確定,可能要在第四章所說各種象征性的動作完畢之後,再來表演這些動作。這個預言有兩種形式。首先,這些動作(即在此段經文中所敘述的)本身,就具有含蓄的象征,隨後在下麵的幾節經文裏,立即說出上帝的曉諭;上帝所曉諭的話語,就是要詳細說明這些表征動作的意義。

    再者,這泣先知的動作,必然是麵對大眾表演,並有一大群人注意觀察,看看這個瘋子,下次要作什麽呢?以西結拿起一把刀,並將厚刃放在磨石上磨快,為進行一個不同凡響的表演,作好準備。當時,那些旁觀的人一定都可以看見,他從頭上和顎上開始剃,並且小心謹慎的將發須搜集成一堆,放在他麵前。他們過去所認識那位頭發很多的先知,慢慢的變成一個禿頭,同時麵孔也刮得精光,毫無疑問,由於他是用那麽笨重的刀剃刮,皮膚一定非常疼痛。然後他將胡須和頭發平分,就像一個商人所做的那樣,小心地將頭發秤好,平均分成三堆。這時那些觀眾看見這種情景,一定覺得非常可笑,秤頭發豈不好像使用羽毛穩定氣球一樣!

    第一堆頭發,要在先知身邊用火焚燒。然後第二堆要用刀切碎,直等到那些長辮變成短發。第三堆,也就是最後的一部分,要拋在空中,任風吹散;這個不和諧的情景,竟藉著那幅圖畫收場,就是先知追趕被風吹散的頭發,並且用刀砍碎。但是還有一個動作並未完成,就是這位禿頭先知,在地上爬行,要取幾根被風吹散的頭發,包在他的衣襟裏。他回到火的旁邊,將包在衣襟裏的頭發取出,扔在火中焚燒,當時他頭頂光禿,勇敢的站在觀眾麵前,發出上帝的呼聲,那些象征性的動作,意義非常清楚,並且公開傳揚(見下麵的5—12節)。

    但是,甚至在他傳講上帝的曉諭之前,那些領悟力較深的人,已經明白各種動作的象征性。在希伯來人中間,剃頭可能是羞辱和哀慟的征兆,這個象征固有兩種因素,但羞辱居多。就像一個有尊榮的人,在一群譏嘲的觀眾麵前,公然剃光頭發,受辱蒙羞一樣,照樣將來必有一個城,也要使其中的居民撤出,遭受羞辱。正如頭發與頭的關係如何,照樣居民與城的關係也將如何。

    但是在這個象征裏,不隻含有羞辱和悲哀;那三堆頭發的處理,顯示城中居民的命運。在火中所燒的部分,代表在圍困的艱難期間,那些蔣要死亡的居民;用刀砍碎代表那些為城作戰死亡的人;最後的部分被風吹散,代表那些在耶城陷落之後,由城裏逃出,奔向各方的人。然而就是那些逃出的人中,即使有一部分可以存活,其餘的人,由於生存的艱難,最後都死亡;就是在被擄期間,也絕對沒有安全。

    在象征性的動作裏麵,沒有附帶其他的話語,這種信息乃是一種決不能逃避的命運。有時,當罪惡已達極點時,隻有審判才能使人覺醒。這些象征性的動作,雖然不能代表以西結所傳先知信息的全部,但確可代表他所傳的信息非常嚴肅,災禍即將來臨!

    再一次,在這一段簡短的經文裏,信息藉使者身上所發生的影響顯而易見。我們無法想像以西結表演這些怪異的動作,會是輕而易舉的;以後過著沒有頭發的生活,也不是舒服的。但是這個事件指出,難傳的信息帶給使者苦難,對於差遣他的“那一位”,也同樣感覺痛苦。

耶路撒冷被修剪

以西結書五章五至十二節

    5主耶和華如此說:“這就是耶路撒冷,我曾將他安置在列邦之中,列國都在他的四圍。6他行惡,違背我的典章,過於列國;幹犯我的律例,過於四圍的列邦。因為他棄掉我的典章,至於我的律例,他並沒有遵行。7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因為你們分爭過於四圍的列國,也不遵行我的律例,不謹守我的典章,並以遵從四圍列國的惡規尚不滿意。8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與你反對,必在列國的眼前,在你中間,施行審判。9並且因你一切可憎的事,我要在你中間,行我所未曾行的,以後我也不再照著行。10在你中間,父親要吃兒子,兒子要吃父親,我必向你施行審判,我必將你所剩下的,分散四方。11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因你用一切可憎的物,可厭的事,玷汙了我的聖所,故此我定要使你人數減少,我眼必不顧惜你,也不可憐你。12你的民三分之一,必遭瘟疫而死,在你中間必因饑荒消滅;三分之一,必在你四圍倒在刀下,我必將三分之一分散四方,並要拔刀追趕他們。”

    在以西結表演了那些象征動作(即在前麵幾節經文所敘述的)以後,現在他開始向觀眾宣講上帝的話語。這些話語和那些動作有密切的關係;對於那些動作的意義,就是對於以西結處理的三堆頭發(12節),他們得到特別的解釋。

    研讀古代曆史的人,總是比那些親身參與其事的人更得教益。從四章一節開始,我們已經曉得,以西結所表演的那些象征動作,都是與耶路撒冷有關。畫在磚上的地圖,乃是耶路撒冷的地圖;剃光的頭代表耶路撒冷被劫赤裸。但是至今以西結還沒有公開宣布,這些象征動作的意義。凡是親眼看見事實的,應該夠清楚,但是有許多人不願去看。他們偏見地把所預表的那個城當作巴比倫,和以為該城的審判已迫在眉睫。然而所有這一類的希望和妄想,都隨著先知的宣告而破產,以西結宣告說:“這就是耶路撒冷。”(5節)

    再一次,我們必須想像這種情景,傳講這一類戲劇性話語的人,提供一個怪異的景象:這時他的頭是童山濯濯,下顎所留傳統的胡須也刮得精光,當他說“這就是耶路撒冷”時,他的樣子是指看他自己;你看見這位怪異而剃光胡須的人,站在你的麵前,表示耶路撒冷將來悲傷的狀況。這個可怕的信息,不是關乎巴比倫,那座可恨的仇敵之城,乃是關乎他們自己心愛的京城。

   然而這位先知所宣告的神旨,遠超過那些動作所象征的。那些動作隻宣告即將臨到耶城的審判;這些話語卻詳細說明,那個迫在眉前之審判的理由。因為耶路撒冷已經棄絕上帝,所以將來必被棄絕,該城被安置在列國的中間,卻未充分發揮中樞的功用。城中神聖的殿,應該是至聖的所在,居然變為汙穢可憎。所以這位先知便代表上帝宣告一些可怕的話語:“我與你反對,”(8節)凡是不了解他們的曆史意義的人,可能一直盼望,耶路撒冷唯一的問題,是巴比倫的反對;現在所宣告的,確是一個可怕的事實,是上帝反對耶路撒冷!

    從反對耶路撒冷的這個神諭裏,出現幾個嚴肅的神學觀點。

    (一)關於管家的職分,耶穌教導門徒一個最基本的功課:“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這個教訓也適用於耶路撒冷,該城被安置在“列邦之中”,城中是聖殿所在之地,一般人都知道,是上帝與人親密同在的處所。上帝給耶路撒冷的托付很多,故該向她多要,但是她並沒有負起責任。

    正如以西結的聽眾一樣,我們必須存心謹慎,不可欺騙,如同信息論到的主旨一般。“這就是耶路撒冷”——這些話語可以使那些聽眾了解信息的意義。然而,從基督徒的觀點來說,其中含有一種意思,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耶路撒冷,我們是上帝的殿(林前三16),從這些他所多托的,就必向他們多要。

    (二)在研讀舊約預言書的時候,讀者可能非常熟悉,那些審判和滅亡之預言所發生的影響,它們衝擊力是很大的。然而在聖經裏麵,沒有其他的地方,比此處所說更為可怕的:“我與你反對”(8節),又說:“我必不可憐你”(11節)——這些攻擊的話語竟出自滿有憐憫的“那一位”!人們往往想像,慈父母向他們的孩子說話的方式,以為這是抓住上帝向人說話的要領。如果沒有其他的用意,這一類的話語隻是公開宣告宗教的嚴肅;宗教不是一種安逸,可以輕率的假定,或者像隨便擲出無用的紙牌那樣。宗教影響整個的人生,我們必須以最嚴肅的態度來對待。

(三)像通常的情況那樣,信息常論到發出信息的上帝;但是這些低沉的話語非常重要。從表麵上看來,這顯示出上帝可畏的一種形像,出現在這些預言的背後,藉以可以了解上帝較完整的本性。

一個不經心的人,他不會有深切的悲傷。一個心底深處從未被愛滲透的人,也絕對無法了解恨的力量。深沉的情緒顯示出對立的一部分。那位說“我與你反對”的那一位,經常就是那位同情你的那一位;公然宣告“我不可憐你”的,正是根本無法壓製內心憐憫之源的那一位。所以此處所描繪的,正是滿腔同情的上帝,引發出盼望和懼怕。假如沒有這樣的忿怒,也就不會有先前的慈愛。上帝氣質的改變,不是出於一種惡性幻想的心情,乃是對於蒙愛之人的行為,作出一種愛心的反應。因此每一位先知描述上帝的烈怒,都是希望的信息的一部分;上帝變臉的可能性,完全由那些引發烈怒的人而定。

在列國當中受責備

以西結書五章十三至十七節

    13“我要這樣成就怒中所定的;我向他們發的忿怒止息了,自己就得著安慰;我在他們身上成就怒中所定的,那時他們就知道我耶和華所說的,是出於熱心。14並且我必使你在四圍的列國中,在經過的眾人麵前,成了荒涼和羞辱。15這樣我必以怒氣和忿怒,並烈怒的責備,向你施行審判,那時你就在四圍的列國中,成為羞辱、譏刺、警戒、驚駭,這是我耶和華說的。16那時我要將滅人使人饑荒的惡箭,就是那射去滅人的,射在你們身上,並要加增你們的饑荒,斷絕你們所倚靠的糧食。17又要使饑荒和惡獸到你那裏,叫你喪子,瘟疫和流血的事,也必盛行在你們那裏,我也要使刀劍臨到你,這是我耶和華說的。”

    這幾節聖經帶來的高潮,在以西結剃發刮須象征性的動作之後,接著便以上帝審判的命令作為結束。

    這幾節經文一方麵加強前麵說的話,把審判的下場交代明白。但是在另一方麵,也詳細說明,在以西結的信息中又有一個新的泉源,當他的服事工作繼續下去時,必然變得更為寬廣,這與上帝的旨意有關,因為四圍的列國,是以耶路撒冷為焦點。

    乍看之下,在這一段經文裏麵,四圍之列國的角色,是上帝審判的執行者。他們所采取的行動,最後將要失敗。對四圍的列國來說,耶路撒冷必然成為一種“羞辱、譏刺、警戒、和驚駭”(15節)。但是除非我們依照曆史背景,並知道上帝選民在世上列國中所有的處境,不然我們實在無法看出以西結信息所發生的全部衝擊力。那麽他們被指定的位置是什麽呢?

    按照古時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地上的萬國,應該因他的後裔得福(創廿二18)。根據西乃之約的定規,以色列必成為一個“祭司的國度,和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那就是說,以色列人作上帝的選民,必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與世上的萬國都有密切的關係。藉著以色列的立國,所有其他的國家,將了解上帝在世上所施行的公義;他們將根據所看見的來學習。在列國遭遇黑暗痛苦時,似色列人必將成為上帝的燈塔。

    然而這些事情,沒有一樣發生過。在以西結所處的那個時代,真正的悲劇,並不是即將臨到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國的毀滅,乃是這個民族,對那些高尚的呼召,並沒有盡到責任。在先知所說的預言中,選民的罪惡這樣經常被譴責,現在甚至比起初更加厲害。他們的行為非常敗壞;並沒有按照從前的呼召去作。

    麵對著這個普遍的背景,我們發覺以西結的神學,是如何提出一個新的見解:如果以色列不能成為列國的光,她就要成為列國的一種恥辱。這種見解的反喻,就是列國可以領受同樣的信息,分享給以色列的揀選和高尚的呼召。如果以色列人已經成就了她的呼召,她將顯明上帝的公義和公平。但是若失敗了,這個信息同樣也可以傳遞出去;對於猶大和耶路撒冷之可怕的審判,乃是宣告上帝的公平和公義,正如他對待世上的列國一樣。

    這樣一來,我們開始了解,上帝的信息是如何的傳遞出去,縱使使者失敗了,也於事無妨。這個信息原來的計劃是藉著一個公義而強盛的國家實施,但當這個國家毀壞時,它也可以傳遞。然而同樣的,最後這位先知的信息變得很清楚,它是傳給兩種聽眾,而每一種聽眾彼此之間也都互相發生影響。

    (一)首先,也是最主要的,這位先知是向選民傳講。但是那些聽眾所處的環境是如此,所以他們有自我反省的傾向,“這事為何發生在我身上?我作了什麽錯事呢?”就某種意義來說,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反省有藉著審判而來的知罪成分,他們將開始了解失職的責任,使列國受到損害,是因為沒有去實現上帝的呼召。因此,這位先知漸漸地去拓廣當場聽眾的心胸。他們決不能隻以自私的方式表示悲哀而已,而必須了解遠方列國永遠填不滿的需要。

    (二)此外,這位先知所傳信息的範圍正在擴大。他雖然不能實際的向列國,或是向俘擄他們的人傳講,但以西結對於各種事物架構的了解,已經日漸清楚,在某種方式上來說,以色列的上帝,也是萬國的上帝。這種看法是含蓄性的,聖經中有許多地方作這種敘述,在以西結書裏麵,這種說法比其他地方更為清楚。因此,我們雖是屬於別的民族,而不是以色列人,但是這位古代先知的信息,不會與我們沒有關係;現在找們開始看到,外邦人的世界將要成為焦點。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