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6月28日 以 賽 亞 書12章

(2010-06-28 16:16:54) 下一個

救恩的泉源

以賽亞書十二章一至六節

        1到那日,你必說:“耶和華啊,我要稱謝你!

        因為你雖然向我發怒,你的怒氣卻已轉消;你又安慰了我。”

        2看哪!上帝是我的拯救;我要依靠他,並不懼怕。

        因為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

        3所以,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4在那日,你們要說:

       “當稱謝耶和華,求告他的名;

        將他所行的傳揚在萬民中,提說他的名已被尊崇。

        5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

        因他所行的甚是美好;但願這事普傳天下。

        6錫安的居民哪,當揚聲歡呼,

        因為在你們中間的以色列聖者乃為至大。”

    第十二章提供了以色列人的回應上帝在“新出埃及”事件中,充分表彰的大能作為(十一11—16)。本篇以兩首稱謝的短詩來聯結兩個主題:上帝的怒氣“向他的百姓發作”(五25),及他極大的勝利使他們得釋放,從而完結了以賽亞書中的第一大段落。這裏的用字是承繼上文:“到那日”,“你的怒氣已轉消”(五25;九12,17,21;十4);“尊榮”(二11,17);“錫安;“以色列的聖者”,而與後文的關係則更為密切[“安慰”了我(四十1),拯救、唱歌、歡樂、傳揚給萬民、揚聲歡呼]。

    比這些相近的言詞更重要的,是在此提及的“出埃及”(“因他們所行的甚是美好”,出十五1,6,11,21),在此重新發揮十一章的主旨,並在前頭指向四十至五十五章,作為此主旨的重要發展。另一個同樣的例子,是以賽亞書中的主要主題之一:“信靠”(2節),在第一與七章開始引入,在卅六至卅七章顯得重要,然後在四十至六十六章中,進一步發展。還有稱呼耶路撒冷的親切方式(6節),這是呼應第一章“忠信之城”的詩歌,與第二及四章錫安的詩篇,並指向後來同樣美好及熟悉的句子,如“錫安哪,興起,興起,披上你的能力”(五十二1),以及“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六十1)。

    正如許多以賽亞式的詩歌,這兩首詩(1—2,4—6節)都與詩篇偏有許多相同點,而很可能二者都出自共同的禮儀來源。從出埃及的傳統,共同借喻於出埃及記十五章與須如一○五、一○六篇及哈利路亞詩篇(Hallel Psalms,即一一三至一一八及一三六篇),令人聯想到這些詩都可能是寫於逾越節的時期,雖然這裏與哈利路亞詩篇的不同之處,乃是本段經文現在看來已經不再是屬猶太逾越節禮儀的一部分了。本段的引入標題:“到那日,你(單數)必說……”(1節),以及“所以你們(眾數)必……歡然取水……要說……”(3—4節),更是肯定了這些詩歌與禮儀的關連性。事實上,第三節便是在住棚節時頌唱,當時從西羅亞池子取水,便是應用在聖殿禮儀中。納翰福音七章卅七至卅八節便可能是在引喻此事。

    在哈利路亞詩篇一一八篇中,曾三次說到“我要稱謝……”(19、21、28節),並且還兩次提及“你們要稱謝耶和華”(1、29節),這與本段經文第四節彼此相應。當然這個動詞曾在詩篇中多次出現,但在以賽亞書中,卻隻出現於此處及廿五章一節(“稱讚”),與卅八章十八、十九節。此字可以同時包含“稱讚”與“認罪”之意,而其關連是在於真正的稱讚,是包括了承認個人的微不足道。事實上在聖經傳統中,便有許多例子,說及當罪人正在被懲罰與審判時,來讚美與稱謝上帝的公義(例:書七19—21,亞幹在耶利哥的故事;道九章;尼九章;但九章)。這樣便解釋了在本段經文的情況,為何於稱謝的開首便提及上帝的憤怒。以賽亞書一至十二章絕大部分是關於罪惡與審判;在這末了的一章中,以色列悔過地想起上帝憤怒的刑杖(十5),但卻因著第二、四、九與十一章中的盼望異象而得安慰。

    第二節的大部分也是來自讚美詩篇一一八篇,(特別是十四與廿一節)。“我的力量與我的詩歌:一語,也曾出現於“海的詩篇”中(出十五2)。“拯救”(希伯來文Yeshu‘ah)是關鍵字眼,可是卻在此處與詩篇一一八篇分別重複出現兩次,並且進而在接著一節中成為美麗意象。此字是屬於整本聖經名字與詞語係列的中心:以賽亞、何西亞、約書亞與耶穌都是一些與“拯救”有關的名字,又如在禮儀中喊道:“和散那!”首先出現於詩篇一一八篇廿五節(和會幕禮儀中),然後在基督教棕樹主日的傳統中(太廿一9)。“拯救”、“救恩”與“勝利”等字都是出於同一字根,是舊約中最常見的神學名詞之一,特別是在詩篇與以賽亞書的後麵部分,這裏是此字首次出現於以賽亞書中的例子。“拯救”與“勝利”是首先和單從上帝這位救主而來(四十五21);其他的神隻不能“拯救”(四十五20);亞述不能“拯救我們”(何十四3);沒有任何人為的力量可以自稱具有拯救能力(士七2)。因此正如所示,此字在許多經文中,都是與“信靠”與“依靠”有緊密關係,例如:“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三十15)。此字最通常是十分直接地指上帝一次或多次地介入,伸張正義,因此十分接近“公義”的意思(參一26)。所以“他也成了我的拯救”,意思是說,當我在危險或困迫之際,“他卻為我伸冤”(2節;詩一一八14,21)。

    “救恩的泉源”使人聯想起從曠野磐石流出來的“水泉”,或甚至是“救恩的杯”,在讚美詩中(一一四8;一一六13),均有提及這二者。後來在以賽亞書中,便更仔細地重現這形式:四十一章十七至二十節是一個多姿多采的例子,而十五章一節則是另一例子:“你們一切幹渴的都當就近水來”。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Yeshua‘)說及有泉源“直湧到永生”(14節),從這種泉源歡然取水也是在以賽亞書十二章中的詩歌的主題。

    第二首詩歌(4—6節)也是以讚美詩的用語為主,詩篇一一八篇以“你們要稱謝耶和華”作開始及結束,在詩篇一二六篇,“求告耶和華的名”出現三次(4、13、17節)。第五節同樣包含另一個“海的詩歌”的清楚回響:“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大大戰勝”(出十五1,21)。而此詩亦與詩篇及後來的以賽亞傳統最為接近(例賽廿五1;五十四1)。令人感到相似的地方,就是由出埃及的傳統飛躍至錫安的傳統,正如我們所見,以賽亞書五十一章九至十一節便是美妙地表明此點,將上帝戰勝“大海”的遠古神話,與以色列的被贖及其從被擄的歡欣回歸,連結在一起。這種“新出埃及”的經曆可以應用在所有“被擄者”的身上,當他們的壓迫者被打敗時;像在一九三○年與四○年代,猶太人從納粹德國“出埃及”;在黑人心靈中,美國黑奴的的解放;在基督徒的詩歌中,藉著基督而從罪與死亡中得釋放;例如: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救贖解放,以色列民;

        淪落異邦,寂寞傷心,引頸渴望,神子降臨。

            歡欣!歡欣!以色列民,

            以馬內利,定要降臨!

        耶西之條,懇求降臨,撒但手中,釋放於民;

        地獄深處,拯救子民,使眾得勝,死亡之墳。

            歡欣!……

    以賽亞書十二章的詩體語言正是一種這樣的信仰告白,認信上帝戰勝罪惡的能力,就是藉著一位皇室的拯救者,來到地上,從耶路撒冷開始,設立普世和平與公義國度。在福音書中,年老的西麵是第一位清楚地認識到嬰孩耶穌(Yeshua ‘)和以賽亞救恩觀(yeshu‘ah)之間的聯係:

       “主阿,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仆人安然去世。

        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

        就是你在萬民麵前所預備的。

        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  (路二29—32)

    我們或許可以說,第十二章是替第六章的“聖頌”(Sanctus),加上了一段“和散那”(Hosanna)讚曲(詩一一八25)。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