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5月23日 詩篇四十八篇

(2010-05-22 02:06:57) 下一個

上帝的城

詩篇四十八篇一至十四節

    可拉後裔的詩歌。

        1耶和華本為大,在我們上帝的城中,在他的聖山上,該受大讚美。

        2錫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麵居高華美,為全地所喜悅。

        3上帝在其宮中自顯為避難所。

        4看哪,眾王會合,一同經過。

        5他們見了這城,就驚奇喪膽,急忙逃跑。

        6他們在那裏被戰兢疼痛抓住,好像產難的婦人一樣。

        7上帝阿,你用東風打破他施的船隻。

8我們在萬軍之耶和華的城中,就是我們上帝的城中,所看見的,正如我們所聽見的,上帝必堅立這城,直到永遠。拉細

        9上帝阿,我們在你的殿中,想念你的慈愛。

        10上帝阿,你受的讚美,正與你的名相稱,直到地極,你的右手滿了公義。

        11因你的判斷,錫安山應當歡喜,猶大的城邑,應當快樂。

        12你們當周遊錫安,四周旋繞,數點城樓。

        13細看他的外郭,察看他的宮殿,為要傳說到後代。

        14因為這上帝永永遠遠為我們的上帝,他必作我們引路的,直到死時。

    在詩篇第四十七篇,我們遇到將神學戲劇化的情形,它用作教導會眾有關上帝的本質。詩篇第四十八篇也是尋求教導百姓,使他們唱出有關上帝的城錫安的“神學”意義。

    耶路撒冷的神學。要達到這目的,作者用他的時代思想方法來開始,這是明智的方法。環繞耶路撒冷的國家,都相信有一座威嚴的山坐落在北方的遠處。它是一座神聖的山,高度深入雲層直到諸天,直至神靈的居處,他們住在深藍天空的上麵。然而詩人將這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圖畫,應用在那細小的山頂上,它隻有二千六百二十尺高。耶路撒冷便是座在它之上。詩人所作的,正好是將這細小的山神學化。他稱耶路撒冷為我們上帝的城,因此,它是聖城,特別是從東麵來看,在它的峭壁頂上居高華美。然而,在詩篇中,這城本身不但美麗,而且以色列民視為與北麵那山同等的,在世上最高的山(賽二2)。那是神學,不是地理科學!人們在地極之處可以看到它(再次是神學!)但是它本身並沒有價值。它美麗和高聳,隻因它是大君王的城,這城的神學意義很清楚在第三節顯明出來。正如教宗約翰保祿在探訪了耶路撒冷時說:“這城不是屬於任何一個國家,而是屬於上帝。”(比較詩四十六4—5)

    在城的東北角,那處較為突出,事實上是最高之處,稱為錫安山。錫安的意義曾經過幾個世紀的衍增和發展。(甲)錫安是聖殿和皇宮所在地,即是說,在其上,可找到政府和神聖崇拜兩者的座位。(乙)後來,錫安成為以色列百姓一種詩體的名字。(丙)更後期,他們被巴比倫侵略者在主前五八七年趕離耶路撒冷後,錫安甚至成為了以色列全地的神學名稱。(丁)在基督徒中間,錫安這個名字被用作指上帝的全部子民。(戊)有些時候,這個名字被用作指那細小地方教會的建築物,是人每個主日前往的地方。(己)然而在教會的禮儀中,錫安甚至被用作指天堂上的城市。

    更多的神學——一個理想的盼望。第四至八節是一首描述主將要來臨的日子的詩。像詩篇第二篇二節一樣,這裏眾王乃代表那些在世界中的罪惡勢力,他們敵擋上帝救贖的宇宙計劃,他的居所是在錫安山上。然後,在這幅圖畫中,我們得悉那些君王,當靠近這城時,有極度痛苦的發現,上帝不隻是一位地域的神靈。他是主,可畏、全能,控製風和浪。東風事實上是上帝的呼吸,它來自異教徒仰望敬拜太陽上升的方向。人在海洋中的商業,上帝可以將它動搖,甚至是那些巨大的他施的船隻,或是百年前人稱為“大西洋巨航”;然而,他甚至對那些繼續在永恒的城進行商業交易所作的也是一樣!(比較可十一15)

    加上音樂名詞細拉,提醒我們在開始新的一幕戲劇前,停頓一下。

    第九至十一節,將錫安神學化。我們的旁白員說,那便好了,現在當我們在聖殿中一同敬拜時,你們有否想及美麗的錫安山代表著什麽意思呢?事實上,主阿,它的永恒乃是你永恒立約的愛,你的hesed的象征。我們曾看過它對現在(1—3節),和它對將來的意義(4—8節),現在我們必須想及它永恒的重要性。無論你用什麽名字將它顯明,人都能聽到你的讚美,直至地極,你的右手,就是為你作事的手,充滿了拯救的愛(而不是標準修訂本的勝利)。無怪乎錫安山,與它的“女子”(譯者注:看中文和合本第十一節注腳),耶路撒冷的市郊和猶大的村落,應當快樂,因為上帝勝利的愛從錫安發出,直至永遠。

    望著她!圍繞她而行!驚奇的凝望著她的城塔和城牆!進去和望著她內中的城堡!為什麽呢?隻為看一座美麗的城?不是!乃是幫助你們能告訴你們的兒女,這城是上帝的!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地方,宇宙的創造者揀選作“蘊藏”他的目的於磚瓦間。但是,當然我們看到“錫安”也可以解釋作“上帝的子民”。這神學思想引領新約聖經的認信,“道成肉身……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如那些朝聖者看見它一樣,就是當他們一同步過那些古舊的城牆時,上帝定意在曆史中那時期給他們看見的。

    最後的一節有兩項認信:

    (一)上帝是完全謙卑的倒空自己的上帝,因而隻能在一個地方,透過一個民族,才能找到他。

    (二)他倒空自己,因而他可以下來與他的百姓在一起,引導他們,直至永遠。這兩點是以這幾個字作為結束:“他必作我們引路的,經過死亡。”標準修訂本翻譯時,刪去“直到死時”這幾個字,因為七十士譯本翻譯它們時是重複用了“直至永恒”。一些學者假設al muth(經過死亡)應該是ad muth(直到死亡)。但為什麽我們要改變原文呢?讓它如此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