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4月3日 撒母耳記下十九章至二十章

(2010-04-03 03:10:11) 下一個

重新團結國家

撒母耳記下十九章一至十五節

    1有人告訴約押說:“王為押沙龍哭泣悲哀。”2眾民聽說王為兒子憂愁,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3那日眾民暗暗的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4王蒙著臉,大聲哭號,說:“我兒押沙龍阿!押沙龍,我兒,我兒阿。”5約押進去見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仆人臉麵慚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6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你今日明明的不以將帥仆人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7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8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眾民聽說,王坐在城門口,就都到王麵前。

    以色列人已經逃跑,各回各家去了。9以色列眾支派的人紛紛議論,說:“王曾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又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現在他躲避押沙龍逃走了。10我們膏押沙龍治理我們,他已經陣亡。現在為什麽不出一言請王回來呢?”

    11大衛王差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當向猶大長老說:‘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請王回宮;我們為什麽落在他們後頭呢?12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為什麽在人後頭請王回來呢?’13也要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麽?我若不立你替約押常作元帥,願上帝重重的降罰與我。’”14如此就換回猶大眾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們便打發人去見王,說:“請王和王的一切臣仆回來。”15王就回來,到了約但河。猶大人來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請他過約但河。

    大衛為押沙龍之死而哀痛,問題不是一段的時間,而是相當長時間。當押沙龍背叛,他與他的煽動者自取死亡時,這國家事實上與他們一起死亡,而並不自動地又由大衛來統治。大衛對他的支持者和軍兵表現正確態度,來挽回那些中立的人,特別是對那些因為各種原因站在押沙龍一方的人,重新保證和贏取他們;同時要嚐試安撫一批人,而不致冒犯另一批人,這是很棘手的環境,須要高度集中的心神和外交技巧。但起初,大衛對這方麵沒有有效的措施,故約押對王的諫言,很粗暴但卻很需要。他甚至威脅這可能會導致另一次叛變,來對付大衛。

    這一段中討論三組人,第一是大衛得勝的軍隊(1—8節);第二是普羅大眾,包括押沙龍敗軍中的生還者,他們逃跑回家(8節);第三是猶大支派,即大衛的支派,許多人支持那次叛變(11—15節)。

    (一)大衛的軍隊。得勝的軍隊所關心的,乃是需要得到適當的尊重和欣賞。第八節描述一次勝利的慶祝,君王坐在城門口的適當位置。一位好領袖一定永不忘記去表現他的讚賞,也永遠不能忽視禮儀的價值。每個國家有不同方法和方式表達他們的莊嚴的慶典,以色列在這方麵,並不比其它的鄰國遜色。雖然約押誇張當時處境的危險,但大衛不能忽視他的支持者,人性很容易因感情而搖擺不定;並且忠心與背叛,其實相距不遠。

    (二)普羅大眾。這裏主動的,是百姓不是王。雖然這裏議論紛紛,事實上一般的觀點很實際。押沙龍已經死了,最好把他遺忘,而大衛為以色列帶來許多的成就,故此一般常理已決定怎樣做。一個領袖不能倚賴百姓的一般常理(common sense);但他肯定可以為他們服務到一定的程度,他們自然記念他,並對他作出回應。

    (三)猶大支派。猶大像其他支派一樣,曾經對大衛不忠,許多人可能曾支持押沙龍。大衛一定看見他作為猶大人的危險,他自己的支派疏遠他,轉向另一位領袖,他發現自己好像是北部支派的王。也許押沙龍的最高統帥亞瑪撒,已成為猶大的王——曆史上許多將軍都能夠奪到王權。大衛的決定很聰明;他立亞瑪撒代替約押的職位,無疑部分原因,可能他為約押殺死押沙龍而憤怒,但主要的目的,是他表示準備向那些支持押沙龍的人報複。猶大對大衛的呼籲,作出很熱烈和積極的回應。寬恕是基督徒很重要的美德,(參見馬太福音六章十二至十五節,)也是領袖的智慧和精明的一種表現。

大衛深知人的本性,在他的統治危機的時刻,對他的成功是息息相關的,故此極大地寬容他們近年來對他的虧久。

處理便雅憫支派

撒母耳記下十九章十六至四十節

    16巴戶琳的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示每,急忙與猶太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17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憫人;還有掃羅家的仆人洗巴,和他十五個兒子,二十個仆人;他們都越過約但河迎接王。18有擺渡船過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過約但河的時候,基拉的兒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麵前,19對王說:“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時候,仆人行悖逆的事;現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與仆人;不要記念,也不要放在心上。20仆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約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來接我主我王。”21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說:“示每既咒罵耶和華的受膏者,不應當治死他麽?”22大衛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使你們今日與我反對呢?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我豈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人的王麽?”23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

    24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他自從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的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須,也沒有洗衣服。25他來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時候,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什麽沒有與我同去呢?”26他回答說:“我主我王,仆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備驢騎上,與王同去,無奈我的仆人欺哄了我,27又在我主我王麵前讒毀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上帝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罷。28因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麵前都算為死人,王卻使仆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飯。我現在向王還能辦理訴冤麽?”29王對他說:“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30米非波設對王說:“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的回宮,就任憑洗巴都取了,也可以。”

    31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要送王過約但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但河。32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33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裏養你的老。”34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35仆人現在八十歲了,還能嚐出飲食的滋味,辨別美惡麽?還能聽男女歌唱的聲音麽?仆人何必累贅我主我王呢?36仆人隻要送王過約但河;王何必賜這樣的恩典呢?37求你準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這裏有王的仆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38王說:“金罕可以與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願待他,你向我求問什麽,我都必為你成就。”39於是眾民過約但河,王也過去;王與巴西萊親嘴,為他祝福;巴西萊就回本地去了。40王過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過去;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

    這一段經文有種很有趣的層麵,首先是從個人的角度看,說故事者剛剛引起讀者對示每、洗巴、米非波設和巴西萊的興趣;讀者也很想知道,他們較早前的態度和行為怎樣得到報償。然而更重要的是曆史的方麵——從支派的角度看。經過押沙龍的叛變後,有許多事情要更正,大衛開始考慮到各個人和各支派,然而各支派無疑是更加重要。

    (一)個人。特別是處理示每的時候,大衛需要克製他自己的感受,其實他永遠不寬恕他,這是我們從列王紀上二章八節所知道的,但他沒有將憤怒公開。敘述者隻是告訴我們大衛的言行,沒有提及他的感受和思想怎樣。在古時許多的國家裏,像示每這種人早已被處決了;但大衛卻保存了他的性命。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米非波設的身上。很清楚聖經作者相信他的故事,但不清楚大衛是否也相信。他也許以追溯這事件,並且嚐試找尋見證人,但他沒這樣做,反而準許米非波設擁有一半的財產。即使洗巴關於他主人的事是說謊,但他在危機時對大衛的忠心,可以將功贖罪,並且大衛曾應許他得到米非波設所有的屬土(參十六4)。大衛不想報複任何人——這是他統治的原則,在許多情況下,這是相當智慧的。

    至於巴西萊,他慷慨的支持大衛,與眾不同,王很自然地希望用物質報答他,也同時公開尊崇他的家庭。在這情況下,政策與個人感受完全同出一轍;這段經文教訓我們,好領袖及智慧的王,一定能夠壓製和隱匿自己的感受,大衛能夠有效地這樣做,並且在他的統治下,成功地重新團結國家。

    (二)便雅憫支派。示每、洗巴和米非波設之所以重要,乃是他們均屬便雅憫支派;並且值得留意,示每帶領不下一千個便雅憫人歡迎大衛複位(17節)。便雅憫雖然隻是一個細小的支派,但在當時的以色列卻很重要,因它曾經是王室的支派(在掃羅和伊施波設統治下),如果大衛嚴厲對付示每或米非波設,他很容易重新與便雅憫支派疏遠;便雅憫支派可能再次爆發另一次叛變,並取得成功,逼使大衛隻能作猶大人的王。在二十章,果然有一個便雅憫人導致一次叛變,盡管它很快便瓦解了。故此爭取便雅憫支派是很智慧的行動,看來大衛相當成功,曆史顯示在一代之後,當國家一分為二的時候,便雅憫支派仍然堅定地依附猶大支派。

    在這一段中,強調大衛的領導才能。透過個人的精明處理及放眼更遠的未來,經過押沙龍差不多是災禍的叛亂後,他為領土帶來新的穩定。生命永遠不可以如時光倒流;但透過他的關懷和努力,加上上帝的幫助,錯失未嚐不可補救。那怕新的永遠不如舊的那麽燦爛,但采取積極的態度,並且作新鮮的嚐試,這是很正確的。

示巴的叛變

撒母耳記下十九章四十一節至二十章十節上

    41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什麽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但河。”42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什麽呢?王賞賜了我們什麽呢?”43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

    二十1在那裏恰巧有一個匪徒,名叫示巴,是便雅憫人比基利的兒子,他吹角說:“我們與大衛無分、與耶西的兒子無涉;以色列人哪,你們各回各家去罷。”2於是以色列人都離開大衛,跟隨比基利的兒子示巴;但猶大人,從約但河直到耶路撒冷,都緊緊跟隨他們的王。

    3大衛王來到耶路撒冷,進了宮殿;就把從前留下看守宮殿的十個妃嬪禁閉在冷宮;養活她們,不與她們親近。她們如同寡婦被禁,直到死的日子。

    4王對亞瑪撒說:“你要在三日之內,將猶大人招聚了來,你也回到這裏來。”5亞瑪撒就去招聚猶大人;卻耽延過了所限的日期。6大衛對亞比篩說:“現在恐怕比基利的兒子示巴加害於我們,比押沙龍更甚;你要帶領你主的仆人追趕他,免得他得了堅固城,躲避我們。”7約押的人,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並所有的勇士,都跟著亞比篩,從耶路撒冷出去,追趕比基利的兒子示巴。8他們到了基遍的大磐石那裏,亞瑪撒來迎接他們。那時約押穿著戰衣,腰束佩刀的帶子,刀在鞘內,約押前行刀從鞘內掉出來。9約押左手拾起刀來,亞瑪撒說:“我兄弟,你好阿。”就用右手抓住亞瑪撒的胡子,要與他親嘴。10亞瑪撒沒有防備約押手裏所拿的刀,約押用刀刺入他的肚腹,他的腸子流在地上,沒有再刺他,就死了。

    這種形勢,為未來的事件預先投下了陰影。猶大與北方支派的爭吵(在這段經文,以色列的名字已不包括猶大在內),引致大多數支派短暫地與猶大及大衛分離。一個便雅憫人,名字是示巴,乘機利用這種形勢,領導一次新的叛變對付大衛。如果他成功的話,無疑他便成為“以色列”王,再次使便雅憫成為王室的支派。初看起這次叛變會很危險,但結束時卻化為烏有。然而,這事件證明猶大支派的地位,引起另一些支派的不滿。這裏沒有提及以法蓮,它是北部最重要的支派,它無疑對猶大的特權感到有一些嫉妒。一代之後,當所羅門死時,這些嫉妒的感覺又再次浮現出來,並且使國家永遠分裂為二。大衛的孫兒羅波安,仍然作猶大和便雅憫的王,但一個以法蓮人,名叫耶羅波安自己作“以色列”王,參見列王紀上十二章。

這裏有一個問題出現:為什麽大衛可以成功地維持國家團結,但他的繼承者卻失敗呢?在神學方麵,答案乃是上帝的旨意;從人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回答說是因大衛,有他的繼承者所沒有的領導才幹。維持國家的團結,不需要使用超人或超自然的品質;隻需順從上帝,使用智慧和政治手腕。這裏給後來者的信息是,國家不團結並不是無藥可救的;適當的人作王,和給予上帝的祝福,大衛的國度會重新中興。大衛政策的主要成分乃是謹慎,他避免表示偏愛猶大(十九42)。真正的領袖一定要審慎,對所有的百姓都要公平;一個享有特權的支派社會或階層,遲早會使國家造成不平衡。

大衛委任亞瑪撒作將軍,乃為要平息猶大,因他曾參預押沙龍的叛變中,這次特別計劃的失敗,很明顯因為亞瑪撒這方麵的不稱職,而重要是因為約押強硬地用暴力,奪回他所失去的職位。當然也可能約押懷疑亞瑪撒對大衛不忠,無論約押犯了什麽罪,至少他真正對大衛忠心耿耿多年。大衛不可能沒有約押。這裏提醒我們,最偉大的領袖應當廣泛信任支持他的人。上帝將繁榮帶給以色列,透過約押和大衛同樣那麽重要。

叛變的結束

撒母耳記下二十章十節下至廿六節

    約押和他兄弟亞比篩往前追趕比基利的兒子示巴。11有約押的一個少年人站在亞瑪撒屍身旁邊,對眾人說:“誰喜悅約押,誰歸順大衛,就當跟隨約押去。”12亞瑪撒在道路上輥在自己的血裏。那人見眾民經過都站住,就把亞瑪撒的屍身從路上挪到田間,用衣服遮蓋。13屍身從路上挪移之後,眾民就都跟隨約押,去追趕比基利的兒子示巴。

    14他走遍以色列各支派,直到伯瑪迦的亞比拉,並比利人的全地;那些地方的人也都聚集跟隨他。15約押和跟隨的人到了伯瑪迦的亞比拉,圍困示巴,就對著城築壘。跟隨約押的眾民用錘撞城,要使城塌陷。16有一個聰明婦人從城上呼叫,說:“聽阿,聽阿,請約押近前來,我好與他說話。”17約押就近前來;婦人問他說:“你是約押不是?”他說:“我是。”婦人說:“求你聽婢女的話。”約押說:“我聽。”18婦人說:“古時有話說,當先在亞比拉求問,然後事就定妥。19我們這城的人,在以色列人中,是和平忠厚的;你為何要毀壞以色列中的大城,吞滅耶和華的產業呢?”20約押回答說:“我決不吞滅毀壞。21乃因以法蓮山地的一個人,比基利的兒子示巴,舉手攻擊大衛王,你們將他一人交出來,我便離城而去。”22婦人對約押說:“那人的首級必從城牆上丟給你。”婦人就憑他的智慧去勸眾人。他們便割下比基利的兒子示巴的首級,丟給約押。約押吹角,眾人就離城而散,各歸各家去了。約押回耶路撒冷到王那裏。

    23約押作以色列全軍的元帥;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24亞多蘭掌管服苦的人;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作史官;25示法作書記;撒督和亞比亞他作祭司;26睚珥人以拉作大衛的宰相。

    押沙龍的叛變,經過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和許多士兵死亡後被粉碎;而示巴的叛變,相反地隻簡單地衝突和少量的流血事件便瓦解了。起初所有以色列人歸從示巴(2節)。但結束時,隻剩下惟一他本支派,比利人(14節)。同時值得留意的是,示巴無處容身,以致他到瑪迦的亞比拉,以色列北部的邊界(看地圖二)。在那裏他得以立足,好像是他說服那些村民支持對抗大衛。故此圍攻是必須的。因為沒有盟友的協助,這城在一段時間後肯定便失陷,而十五節指出約押正準備攻破城牆。如果約押的軍兵衝入去,這城會受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百姓也會被殺。然而,故事告訴我們,村民轉而對付示巴,據我們所知,結果他是惟一喪失生命的人。所有的事都和平地結束,大衛終於在整個國家得勝。

    在這個細小的情節中強調“智慧”。那婦人采取主動以智慧著名,而最終亞比拉也獲得智慧的聲望(18節)。亞比拉乃是邊境小鎮,地位不太重要,如果它真的受到嚴重破壞,或者甚至毀滅,對國家整體而言,隻有些微的影響;示巴的叛變已經被粉碎,而不需流許多的血和有很大的悲痛。無論如何,作者讓我們看見,一個以智慧著名的城不應該有壞的結局——特別是在沒有任何城市遭受患難的情況下。

故此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一幅智慧行事的圖畫。首先那婦人真正看見這個問題;每一個亞比拉的人都清楚知道危險,但這可能隻是一些假的安全希望或者調停。其次,她采取相應的行動——她沒有等待別人去做,而是自己發起。跟著她提出她的辯詞,向約押挑戰有關他的行動是否正確;他被逼讚同她的說法,故此便達成協議;最後她逐步達成所讚同的條款。換句話說,智慧包含聰明的眼光和大膽的行動,舊約很少將聰明與實用分開:智慧不單知道,也要行動。聖經不提倡憑空假想。

這故事的教訓是智慧的價值和重要性。我們也可以稱讚約押,他也有同樣的智慧。他是一個使用暴力的人,正如以前曾提及過,但他智慧地不毀滅一個和平的城市,以色列實在從他和那不知名的婦人的行動中得益匪淺。

    在舊約,一段論智慧最重要的經文在箴言一章七節:“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那虔誠的婦人簡略地提到,以色列乃是耶和華的產業(19節)。智慧如果不是建立在與上帝正確的關係上,它會時常遭受挫折;而且如果它不積極地投向上帝及他的計劃,在長遠方麵它也會受挫折。相反知識的力量,再加上一種對上帝的道路和目的的敏感,這樣便沒有什麽不能夠透過個人、教會,及國家來達成的事。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