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樹下

臨美兩載,春夏秋冬,過紅海禪神機; 學道廿年,酸甜苦辣,鑄剛韌造靈秀.[
正文

生命的境界

(2009-12-15 12:51:07) 下一個
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個人的物質和精神繁榮,同時推行仁義的思想和行為。所謂“初為之,衣食;及飛騰,國民。”與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屬異曲同工。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亦雲,正是個人對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客觀上也繁榮了社會,福利了他人。這二方麵是難以分離的。相當比例的人隻知道前者,而忽略了後者,或側重於前者,輕視後者。他們的人生境界還是比較原始的。要追求繁榮,推行仁義,並以之統帥自已的思想行為。具體地就是要“積強能財序仁,削弱貧庸亂差”。如劉備所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當然,能有大善就更好了。多少富翁在掙到了大筆的錢後,又將之大把大把地捐出。如:若克菲勒、卡耐基、福特、鬆下幸之助、蓋茨、李家誠、邵逸夫等;也有多少大學生、研究生學成後願意到艱苦的地方去支持教育,甚至還有金發碧眼的洋人們也加入到這個行列。國史五千年過去,可見有多少先賢聖哲因之而成,如老子、孔子、孟子、司馬遷等等;又有多少頑凶奸佞因為失去了它,重利忘義而失敗,如夏桀、商紂、趙高、魏忠賢之流。 努力實踐之,絕不以已之愚鈍、簡陋而不為。果真能這樣,則雖醜必美,雖陋必深,雖弱必強,雖貧必富,雖賤必貴,雖辱必榮。洪塵滾滾,讓人性被上了厚厚的頑劣的璞殼,難以剝除。理論上人人皆可以為堯舜,而理性之光不斷地因為貪婪、自私而最終被吞噬,以至於人性平乏化甚至反麵化。 老子雲:“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信夫!慈者,愛人,愛民也。天建之人能有幾人歟?而他們這個群體若不能達到一種比較高的境界,國將不國。甲午戰爭前後的中日兩國上層處於不同的狀態。明治天皇從自己的薪水中拿出錢捐給國家,皇後也捐出了自己的首飾,以幫助購買鐵甲戰艦;而慈禧太後卻挪用國家的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上行下效,北洋的官兵們上下層都忙著撈錢。丁汝昌建店麵出租,管帶們兵船商用,水手們也忙於走私。結果戰爭一打響,清政府一塌糊塗。時代行到了今天,似乎中國又重現了北洋後期的格局。絕大多數當官的忙於撈外快,中國的經濟正發生結構性的變化。華裔著名律師章家敦先生,在中國上海實地住了五年,考察了中國國情後,寫了本書叫《中國即將崩潰》。也許他危言聳聽,然而發生了的曆史是事實,況且鄧小平也說過:在看不見將來的情況下,就看看曆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