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故事:我的兩位妻子

孫傳榮,筆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於江南水鄉高淳,曾當過教師,現是一家私營企業的負責人。
正文

第19章,祭祖的禮節

(2010-05-14 12:33:13) 下一個
  我回到家,祭祖已經結束。
  從小時候起,我就跟著父母親,參加一些祭祖活動。幫助拿拿筷子,搬搬碗。對於有些禮節也隻能關注大人們去做,有的就很有講究。
  譬如請祖宗,在前一天晚上必須預約,預約的時候,點上一張黃裱紙,對著門外雙手合抱上下幾下,口中念念有詞,把需要請的祖宗的輩分說出來,叫他們明天過來吃飯。
  請祖宗也分成幾類,過世的親人,親戚,和在外去世的人。
  請祖宗還規定,必須在上午完成,早上起來做飯,燒菜。菜不一定要燒到十成熟,而且不必放鹽。
  菜的數目可多可少,最少六個菜,豬肉、魚和豆腐是不可少的。
  裝飯也有講究,把碗裏盛好的再翻過來,形成半圓狀。
  碗筷是放在飯碗和酒杯的左邊,傳說祖宗是用左手吃飯。
  酒,在以前很苦的時候,可以用溫開水代替。
  菜、飯、酒一切擺放完畢後,點上蠟燭,就算正式開始,吃飯時,一麵燒些紙錢給祖宗,這時候是不能碰動桌子和凳子的。
  祭祖時,女人也可以參加。小時候在祭祖時,我就聽媽媽說過,天上水化【方言:再生】水;人間火化火;陰間是錢化錢。所以燒的紙錢沒有數目的多少。隻要燒一些就行,它可以化的。
  我開始想不通,後來一想,天上總有下不完的雨,人間的火的確也能傳播,那樣說,陰間錢一定能生錢也就是真的了。
  在祖宗吃飯時。全家人按次序從大到小對著祖宗磕頭。說些保佑全家身體健康、保佑小孩乖些等之類吉利的話。
  第一桌是請自己家的祖宗,然後換一下飯再請第二桌親戚。
  如果是在外去世的人員,等家裏的請完,再到外麵擺上桌子飯菜,菜也可以少幾樣,有些禮節也可以減免,但紙錢是必須要燒的。
  我前麵說過,我們這裏的祭祖分為請祖宗和掛錢。每年各兩次。
  父母親看到我回來,非常高興,說祖宗已經請過了,我們坐在一起開始吃飯。
  小時候,我們就是盼望過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夜,穿上新衣服,吃過晚上的封歲酒,長輩們就要給壓歲錢,那時的幾元錢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數目了。
  我們家的人都不喝酒,我也不喝,隻是到過年的時候才喝上喝一點。
  開始吃飯,文在一旁為兩位老人裝飯。
  “今年怎麽樣?”父親關心地問我。
  “還好,隻是還有部分錢沒有結回來,明年繼續做。”
  “等到開春暖和一些,我到南京你那裏去看看。”父親一麵吃飯,一麵對我說。
  父親年齡大了,我也不需要他幫我什麽,他隻是對我的關心。
   “在外要節省,賺一分錢都不容易,死做不如死熬。”母親在叮囑著我。她仍然堅持她那份原則。
  “媽媽,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再熬也省了不什麽。”我解釋著。
  “在外不比在家,種田種的全,隻要買點鹽。你在外什麽都要買,連水上都要買。”母親沒有出過門,最遠的地方也就是縣城,當然她不知道南京像什麽樣。
  父母親已經七十多歲的人了,他們的身體狀況還好,隻是母親瘦弱一些。母親是從苦中過來的,她什麽也舍不得,就是吃菜也向最壞的吃,把好的留給我們。
  今天的菜是妻子文提前回來做的,很豐富。我盡量叫父母親多吃些。真真兒子也懂事了,在一旁把菜夾給爺爺奶奶吃。
  飯後,拿出筆墨寫春聯,一些鄰居上午就把紅紙送來了,這是每年的慣例。
  每一年的對聯,我都不盡相同,像“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對子也顯得有些俗氣了。
  兒子在一旁看著我寫。鄰居的寫好後,他幫我拿著放到別處。我把鄰居的寫完,才開始寫自己的。
  正尋思著寫什麽?
  我想起我們這裏一個人常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一年忙到頭,忙條水褲頭;今年希望明年好,明年還是穿個破棉襖。
  哈哈,這當然是些消極的話,但對於農村的裏的一些人也是確實如此。。
  最後我寫了一副: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聯是:知足常樂
  放炮竹,貼上對聯,全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享受著過年的快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