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故事:我的兩位妻子

孫傳榮,筆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於江南水鄉高淳,曾當過教師,現是一家私營企業的負責人。
正文

第15章,父母親老年的娛樂

(2009-12-05 16:17:53) 下一個

  父母親如果到社廟來打牌,他們就打招呼過來吃飯。
  父母住的圩堤旁,隻有十幾戶人家,有時打牌人數不夠,父母親就到社廟裏來,這裏人多。我父親打牌,同他做人一樣精明,很少輸錢。
  我們這裏的麻將是打"推倒和",花是不用的,但用"百搭",最後一張牌翻過來,如果是一萬,那就是二萬的百搭。如果是紅'中'那就是'發'財的百搭。以此類推。有百搭就不能和,必須掉百搭,如果牌中有3個百搭,那必須要架一個。清和是自摸才能和,別人打的不能和。一天輸贏在一百元以內。
  我父親的性格在打牌中也能體現出來,非常傲氣,小牌一般不和。他有百搭掉頭時,至少也要等上三圈,如果百搭掉百搭就加翻,架上去又再翻。做莊必須壓-個莊,自摸是一塊,掉頭三塊。
  一生中,父親和過一次經典的牌。當他一個百搭掉頭時,連續又來三個百搭都架上去了(中間隔一圈是不算的)。結果算賬下來,普通的就是192元。(算給大家聽聽,掉頭本來是3元,百搭掉百搭就是6元,架上去翻成12元,第二個牌又是百搭,變成24元,再架上去48元。第三張牌還是百搭,就是96元,再架去就是192元了。)坐我父親對麵的是個女的,叫"街上佬"。這一牌是她坐莊,算下來她的錢是人家的雙倍,也就是384元。她聽說這麽多錢後大哭起來,頓時懵了說:
  "這小麻將還能算到這麽多錢啊?"。
  父親說:"不要緊,你別哭。現在能給多少就給多少,餘下的慢慢給吧。"
  說是一、三塊的麻將,父親那一首牌就和了768元。不過那是絕少數的。
  父親說,一生中就這麽一次。有些牌,四個百搭是摸到過的,但不一定能架上去。
  街上佬那錢還了三年,才全部給父親。父親沒有刻意向她要,有就給。父親過世這麽多年了,那街上佬還在,有時碰到我常常說到父親的事,她說我父親是個好人。
  母親93年落實了政策,錢沒有補發,但每個月能拿到160元的工資,由鄉財政和村委各一半。她不會打麻將,但會一種我們這裏的紙牌,名叫"焦卦"。紙牌裏麵有天牌、地、陳、和、長三、長二、幺五、幺六........手拿七張牌,可對,可吃。也是四個人玩。5元錢買500顆子,胡一牌1~3顆不等。有人輸完500顆就算賬。一天下來輸贏在二三十元。母親還會"洋麻雀",那個看上去有點像麻將,不過是紙做的,玩的時候有一人閑著。然後下一牌輪到下家休息。我不會,也看不懂。
  父母親的老年,過得很愜意。村上的人都□慕他們。一是不缺錢花,二是我們三個兒子都很孝敬他們。
  我這次下海,父母親都沒有反對,母親也看開了不少,也舍得買點菜吃了。有時也叫我們一道過去吃。
  我的父母,很是高興一家人能在一起和和氣氣地生活。我們弟兄三個團結是小事,難得的是三妯娌關係非常融洽,這是長輩們所希望的。

  (家鄉瑣事記)
  七十年代時,我家鄉的農民,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甚至有部分人家到了青黃不接時,還要向鄰居借米借柴借錢的。那時候米是0.12元一斤;火柴是一分錢一盒;鹽是0.19元一斤,豬肉是0.73元一斤,夏天是0.58元。人們買肉都要揀肥的買,光瘦肉是沒有人要的,我們這裏管瘦肉叫"精巴子"。如果是小孩去買肉,殺豬匠往往會給的全是"精巴子"肉。有一次,母親就為這事,去和殺豬匠論理了一番。我買回來的肉,全是後腿的"精巴子",結果母親換了一刀肥肉來方才罷休。
  每到過年,家家戶戶就要磨豆腐,殺雞(鴨、鵝等),買肉。生產隊還要打塘捉魚。從進臘月二十後就開始為過年而忙了,開油鍋,炸豆腐,炸圓子......炒炒米,拋歡團,做糖,蒸糕,做團子......那時候我還小,天天盼望過年,有吃有穿,還有壓歲錢,非常開心。可是常常聽到母親說怕過年,不知道是為什麽?現在知道了。
  一到過年,外地人到我們這裏來要飯的很多,大部分是安徽人、蘇北人。有單一的,有抱個孩子的。也有的高雅一些的手拉胡琴或拿個軋板唱著那聽不懂的腔調。一般是給吃的,到餐頭時有給飯給菜的,也有給一分二分錢的。
  本地人也有要飯的,一般是孤寡老人。這樣的人大部分人家是給米或炒米之類,如果遇到吃飯時,就會裝滿滿一碗飯,再夾些好菜。
  還有一種,家庭條件較苦的,由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手裏拿著一根冬青樹的枝條,上麵係個搖鈴。一般是兩個人一說一和。說一聲,將手裏的樹枝抖一下,那鈴鐺就發出響聲:
  甲:搖錢樹。
  乙:好。(hao去聲)
  甲:複複青。
  乙:好。
  甲:主家老板你細聽。
  乙:好。
  甲:今年莊稼好收成。
  乙:好。
  甲:年年有餘富家門。
  乙:好。
  甲:有吃有穿不愁用。
  乙:好
  甲:養兒養女學堂登。
  乙:好。
  甲:新科狀元第一名。
  乙:好。
  ........
  甲:爺爺年年身體好。
  乙:媽媽(指奶奶)拿雙大元寶。
  甲:主家老板發發財。
  乙:一雙元寶拿的來。
  如果主家感覺到那對小孩好玩,又說得好,就故意給東西慢一些,要他們多說一會,給的東西也多。
  還有一種就是送春,有一個人的,光拿一麵鑼子。一般是兩個人,一個唱上板,一個接下板。唱完兩句後,就有節奏地打一陣鑼鼓。那鑼很小,一般在20CM直徑。鼓也隻有小碗那麽大。他們一般送的都是"見子歌"。也就是看到什麽送什麽,事先編好的,比如一般家家都會有籃子、稻籮、蒶箕等。請看:
  甲:鑼兒打來響倡倡,
  乙:來到主家財門上。
  (鑼鼓聲)
  甲:走進財門打一張,
  乙:籃子吊在勾子上。
  (鑼鼓聲)
  甲:隻知籃子都聞名,
  乙:不知籃子誰人興。
  (鑼鼓聲)
  甲:要唱籃子不容經,(容易)
  乙:牽動當初大聖人。
  (鑼鼓聲)
  甲:要問籃子誰人興,
  乙:竹林七賢帶到今。
  (鑼鼓聲)
  甲:竹林七賢住深山,
  乙:白鶴老人帶過來。
  ...........
  如果到了中午,有叫這些人過來吃飯的,給的東西是錢或歡團之類。假如有特別喜歡聽的,也可以送"做堂",一般是送較長的《風箏記》《梁山伯訪友》《蕎麥記》《相思淚》.......那樣唱下來,聽的人多,給的錢也多。主家出大份外,其他的就隨便給,不給也無所謂。
  想到那時的生活和現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了,看官們還有什麽不順心的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