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解放軍第54軍 有意思的一個軍
三個通訊員 一軍非凡事
丁盛 大軍區司令員 開國少將(1955)-- 54軍首任軍長 -- 紅軍時期 為總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的通訊員
董占林 大軍區副司令員 開國上校(1955,大校 1964)中將(1988)-- 初為 連長吳法武的通訊員
何其宗 副總長 中將(1990) -- 初為 解放軍54軍130師長 董占林的通訊員
原副總參謀長何其宗中將
1992年11月,調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20年前,何其宗是軍隊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新星。
何其宗早年在家鄉入伍後編入54軍,後隨部移防雲南。
1969年54軍北調中原河南後,何其宗被留在雲南新建的11軍。
1979年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表現出色,戰後被提升為團長。
隨後被選入北京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深造,40歲時出任第11軍副軍長,
指揮收複者陰山戰鬥。41歲擔任第14軍軍長。
1985年,何其宗升任副總參謀長,時年42歲,時任總參謀長楊得誌已年逾七旬(74)。
同一時期,與何其宗經曆相類似的還有廖錫龍。剛剛告別戰場硝煙的何其宗可謂是“春風得意”,
無將疑是跨世紀軍委領導班子中最重要的人選之一。此的何其宗還頻頻出訪國外,
並曾被巴基斯坦總統授予“一級旗幟勳章”。
1988年恢複軍銜製後授少將軍銜,1990年授中將軍銜。
然而,1992年10月31日,何其宗在出席完國防大學省軍區幹部進修班結業典禮後,
便從總部領導行列中消失,調任南京軍區分管民兵、預備役建設的副司令員。
1999年4月29日,做為南京軍區領導代表,出席海軍誕生地紀念館開館儀式。
此後,年僅56歲的何其宗退出了現役。
1992年調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1999年退役,時年56歲。
---------------
何其宗是四川營山人,1943年3月出生,比總後勤部長廖錫龍還年輕3歲。
1961年8月,18歲的何其宗從四川成都體育學院參軍入伍後即被安排在130師師部警衛連,
給董占林師長當了警衛員。
1962年10月,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
第54軍130師緊急入藏,董占林師長親率各團指揮員到前沿陣地勘查地形。
何其宗當時隨行保護師長,現場觀摩到了董師長的布置展開兵力過程,
如派戰鬥分隊搶占前沿要點、派精幹分隊帶電台滲入印軍縱深、
派偵察員到敵後潛伏偵察迂回包圍印軍的道路和地形等。
這一幕給了何其宗極深的印象,直到晚年還津津樂道。
1978年,何其宗調任第11軍31師93團任副團長兼參謀長,奉命率領先頭部隊功入越南本土......
因為在這次對越作戰中的優異表現,何其宗升任團長並被選送到北京的軍事學院完成班學習。1982年畢業後,他接連升任33師參謀長、31師師長、第11軍副軍長等職。1984年2月,何其宗再次奉調對越戰場,和第11軍副政委楊德福帶領軍作戰指揮組,與廖錫龍共同指揮31師一舉收複了者陰山,打出了一個出色戰例。隨後,何其宗協助11軍前指指揮11軍部隊接替了14軍的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任務,並指揮者陰山地區防禦作戰。當年9月,何其宗離開第11軍,升任第14軍軍長,組織全軍部隊進行了老山地區拔點防禦作戰的戰評和總結,並因此受到鄧小平及楊尚昆等眾軍委領導人的特別關注。
從何其宗的如上經曆不難看出,當年被鄧小平欽點升任副總參謀長,並於一九九零年成為當時解放軍最年輕的中將的何其宗,憑的是他一上中印戰場,兩上中越戰場的難得實戰經曆。就在何其宗直升副總參謀長的同時,楊白冰剛剛被從北京軍區副政委位置上扶正,可見何其宗當年的被提拔與楊白冰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日後他何其宗又被接連安排為十三屆和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明顯成為軍委第三梯隊主要培養人選之一,首先考慮到的也是因為他可以憑戰功服人,而且還是當時在越戰中立功受獎的那一批少壯派軍官中最為年輕的一個。對這一切,當時的江澤民心裏自然清清楚楚,但就是因為一九九二年春江澤民還沒有來得及對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公開表態之前何其宗就在總參謀部附合了楊白冰的“軍隊要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口號令江澤民對他恨之入骨。
有消息說,何其宗在十四大召開之後被江澤民和王瑞林貶至南京軍區副司令之後
就一直耿耿於懷,待江澤民把軍委主席職務交給胡錦濤之後便開始向軍委不斷寫信“討個說法”,
雖然直到習近平接替了軍委主席職務之後仍然還沒有得到一紙正式的“說法”,
但被軍委批準了以正大軍區級的退役待遇由總參謀部安排回北京居住。
參見:
------------
------------------------------
54軍簡史
在很長時間裏,印度軍隊不論是搞邊境演習,還是軍官學校中進行沙盤演練,
假想敵的編號經常出現為“54”。這個數字代表什麽意思呢?
答案很簡單,這個數字係指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4集團軍。
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陸軍第54軍部隊一舉擊潰入侵瓦弄的印軍第2師第11旅,
差點活捉印軍總指揮考爾中將,狠狠打痛了印度人。
在解放軍曆史上,總共編成過70個軍。而
第54軍則是一個特殊的混編軍。
在1949年四個野戰軍整編後的序列中本沒有第54軍,該軍是由第44軍和第45軍合編而成的。
1952年,隨四野南下並駐守廣東的第44軍和第45軍奉命入朝,接替兄弟部隊駐防。以第45軍軍部及第134、135師和第44軍130師(前身為抗日戰爭中的冀中軍區主力部隊)合並,撤銷哪一個軍的番號呢?
因兩軍都是功勳卓著的部隊,相執不下,最後有周恩來作主,原兩軍番號同時取消,取兩軍的尾數“5”與“4”編為第54軍,由名將丁盛任軍長參加抗美援朝,第54軍由此誕生。
現 下轄160,162師和127師(原屬43軍),裝甲11師,
一個炮兵旅和一個高炮旅(2000年更改為二炮部隊),一個集團軍炮兵旅。
(相當於6個整編師)
在八十年代的裁軍中,第43軍隨武漢軍區一起撤銷,主力第127師轉隸第54集團軍。所以,組成今天第54集團軍的各師,盡是原林彪第四野戰軍屬下的精銳部隊:127師(43軍127師、原四野6縱16師),130師(44軍130師、原四野7縱19師),162師(45軍135師、原四野8縱24師)。原屬54軍的第134師和43軍的128師轉為武警部隊序列。
四野的7縱與8縱
7縱:
第44軍的前身是晉察冀部隊和新四軍第三師,解放戰爭中編為四野7縱,由鄧華上將指揮。該軍先後參加了四平街、錦州、天津等戰役。1952年該軍主力130師編入第54軍入朝後,44軍軍部入編海軍改為南海艦隊。第130師是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地區組建的八路軍第3縱隊,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進行平原抗日遊擊戰爭,著名的“回民支隊”就是這支部隊的一部分。一九四二年日寇調集重兵發動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後,冀中主力部隊陸續轉入外線,其中有六個團由呂正操帶領撤到晉綏根據地。抗戰勝利後,根據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呂正操帶領約一個團的冀中子弟兵進軍東北,出關後部隊壯大為保一旅,由鄧華率領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後來編為鄧華縱隊的第1師,即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師。在解放戰爭中,19師參加了血戰四平街、錦州戰役和天津戰役,擅長城市攻堅。平津戰役後該師編為第44軍130師,直搗廣東。
8縱:
第45軍的前身是紅軍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政府警衛團,即著名的"瑞金團"。長征前夕擴編為紅一方麵軍第九軍團,軍團長就是著名的“奴隸將軍”羅炳輝。在長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中單獨活動於黔北川南,迷惑調動敵軍,掩護主力順利突破重圍。1936年奉中央軍委命令,紅九軍團改編為紅三十二軍,與紅二、六軍團一起組成紅二方麵軍,北上與中央紅軍(第一、三軍團)會師陝北。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後編為警備第一旅,駐守陝甘寧解放區的關中分區。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編為熱遼縱隊,後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即即著名的“黃永勝縱隊”,黃永勝任司令,邱會作任政委,是東北解放戰爭中冀熱遼戰區我軍頭號主力。組建不久,以弱勝強,取得遼西三戰三捷,贏得秋季攻勢的勝利。在錦州戰役中,由段蘇權接任軍長,因種種原因沒有打好。入關後黃永勝調回該軍任軍長,在天津戰役中十分出色,第135師首先一舉突破民權門,而後全軍以勇猛動作插入市區,與第38軍勝利會師金湯橋,將天津南北守敵一舉割裂,贏得戰役全勝。南下以後,在衡寶戰役中,135師(師長丁盛)大膽插入敵後拖住敵軍主力,為全殲桂係四個主力師起了關鍵作用,被劉伯承元帥稱為“腰斬七軍”(李宗仁慈白崇喜起家部隊)。衡寶戰役結束不到一個月,45軍的指戰員就將勝利的紅旗插上了鎮南關(今友誼關)。
由“葉挺獨立團”到今天的127機械化師
第54集團軍第127師的前身是大革命時期的孫中山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可以說是解放軍中曆史最悠久的部隊。北伐戰爭中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34團,即著名的“葉挺獨立團”。在北伐中連克賀勝橋、汀泗橋,血戰武昌城頭,贏得“鐵軍”美譽。大革命失敗後,該團又成為我黨最早武裝,經曆過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是紅四軍、紅一軍團的骨幹部隊。解放軍名將林彪、粟裕、蕭克均出自這個團。
南昌起義時,這支部隊編為第25師73團。起義以後,陳毅任團政治指導員。在逆境中,這支部隊頑強堅持下來,在發動了湘南暴動後,在朱德、陳毅率領下奔向井崗山。在艱苦的井崗山鬥爭中,部隊編為工農紅軍第4軍第28團,是當時紅4軍的骨幹,王爾琢、林彪先後任團長。在開辟中央蘇區的鬥爭中,這支部隊整編為紅1軍團第4軍,林彪任軍長,羅榮桓、羅瑞卿先後任政委。以後部隊又整編為紅1軍團第2師第4團,耿飆、王開湘先後任團長,楊成武任政委。
在長征路上,該團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攻克天險臘子口,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的開路先鋒,戰功卓著。抗日戰爭爆發後,該部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楊得誌任團長,鄧華)任政訓處主任。1940年前後,其主力奉命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司令員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政委吳法憲(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執行挺進華中任務。皖南事變後奉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新4軍第3師第7旅,轉戰蘇北抗日根據地。在著名的劉老莊阻擊戰中,該旅一個連八十二名勇士頑強掩護主力和群眾轉移,最後全體壯烈犧牲。被延安《新華日報》譽為“劉老莊八十二壯士”。
抗戰勝利後,奉中央軍委命令,該部千裏進軍東北。在惡劣環境下,作為主力參加了著名的秀水河子戰鬥,開東北我軍殲滅美械蔣軍的先河,大大振奮了我軍的士氣。在參加四平保衛戰後,部隊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第16師,師長為梁興初(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參加了解放東北的曆次大戰。在遼沈戰役中,該師在兼任師長的李作鵬(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指揮下,大膽機斷,一舉切斷了美械蔣軍精銳廖耀湘兵團的退路,為全殲蔣介石五大精銳主力之二的新一軍、新六軍,取得遼沈戰役決定性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參加平津戰役後,部隊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127師,隨後千裏南進,橫掃中南大地。一九四九年十月,這支英雄的部隊勝利解放了她的誕生地——華南首府廣州。隨後該師又奉命參加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先後兩次強渡一個加強團突破敵海空嚴密封鎖的雷州海峽,為戰役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建國以後該師參加了廣西剿匪,海南國防工程建設。
1979年在師長張萬年指揮下參加了中越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圓滿完成作戰任務。一九八五年百萬大裁軍,第43軍建製撤銷。但基於第127師顯赫的戰史和無可替代的象征意義,建製被保留了下來。如今這支部隊已經改裝成為機械化步兵師,駐守在中原古都洛陽,屬下的379團,就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
屯兵中原的戰略預備隊
在八十年代的裁軍整編中,原第55軍撤銷,主力162師並入135師,為了照顧被裁部隊的情緒,改用162師的番號。整編後的第54集團軍被列為甲類集團軍,全軍實行四個師的編製,屬於全軍戰略預備部隊。
屬下的127師和162師裝備的都是我軍一流的機械化裝備,130師是混成師,都部署於京廣隴海線上,與第15空降軍毗鄰,戰時可以實施快速投送,是我軍最靠近台海前線的戰略預備隊。第54集團軍還轄有裝甲11師、軍屬陸航團、電子對抗大隊、特種兵大隊、防空旅、地炮旅、工兵團和通訊團等技術兵種,全集團軍8萬9千人,鎮守中原,向北增援北京,南可馳援南京、廣州戰區,是擔負戰略任務的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集團軍的主要作戰和保障部隊隻要6小時即可動員完畢,投送至北京或台海前線隻需15小時。
--------------
第130師前身是1945年10月組建的遼吉軍區保安第1旅,
1945年12月,該旅撤離沈陽時僅有保1團和保3團,保安1旅旅部以晉綏第32團團部為主,
以晉綏教導團第一隊部分幹部組建成旅部,旅長馬仁興,政治委員鄧東哲。
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
參加了四戰四平、東北秋季、冬季攻勢、遼沈、平津、湘贛、廣東等戰役戰鬥,
是唯一參加過四次四平攻防作戰的部隊。
19師“戰鬥積極性高,攻堅力頑強,最善於爆破,執行命令堅決,不怕傷亡,進步甚快,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師”。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第130師。
師長徐紹華,師政治委員鄧東哲
------------
1962年10月在中印邊界戰爭中,丁盛負責統一指揮瓦弄地區前線作戰。
11月對瓦弄地區印軍發動攻擊,奪回瓦弄地區。
1964年5月調任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副司令員,8月兼新疆軍區副司令員。
1968年丁盛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頗受林彪、黃永勝看重??。
1969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1971年林彪出逃。
1972年的調查結果認為林彪有計劃逃往廣州,另立中央。
當時丁盛也向中共中央表示他堅決服從中央的命令。
1973年毛澤東決定將八大軍區的司令員互相調換。丁盛與許世友調換,來到南京軍區。
1976年8月8日晚,丁盛同江青集團重要成員馬天水、徐景賢、王秀珍談話。
對這一夜所談內容,各方眾說紛紜。官方說法是“談了在毛澤東逝世後可能打內戰,
並分析了駐上海附近部隊的情況”,徐景賢的證詞也類似,
但丁盛自己和近來的研究者均認為這一內容不符合當時的情形和會談者的關係。
1977年丁盛因這一談話遭到批判,被「四人幫事件」牽連。
1982年被命令退出現役,10月開除黨籍。後被廣州軍區按照師級離休待遇接回。
閑居之時,常四處遊覽,昔日戰友部下聽說他來,紛紛拜訪,絡繹不絕。
1999年9月25日在廣州去世。挽幛:丁盛 老人
-----------
老軍長丁盛生前參加第54軍戰友會時,向老戰友敬禮(圖源:第四野戰軍網)
1932年,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總政治部,丁盛調任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信員。
1949年秋,林彪率四野南下入湘,與白崇禧部決戰於衡(陽)寶(慶)。
10月,丁盛時任四十三軍一三五師師長。
1999年9月25日,丁盛將軍於廣州病故。上級規定追悼會不準稱“同誌”,
亦不準稱“老紅軍”,故靈堂掛橫幅為 “丁盛老人追悼會”。
告別大廳裏,有對聯曰:
戰衡寶,平西康,攻瓦弄,人稱大膽將軍
離新疆,出廣東,謫京滬,眾謂落難英雄
是日,老戰友、老部下千餘人前往悼之,不勝其慟。
-------------------------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14074144479226891
丁盛將軍 的冤案
--------------
董占林 中將 左
北京市房山區人。祖籍河北省淶水縣, 生於1923年。
1938年3月 (15歲)參加八路軍。
剛入伍時,連長是 吳法武、指導員鄭三生。
曆任1938年3月—1939年任晉察冀1分區1團4連 通信員、班長。
,,194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8年—1949年任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23師69團團長。
1949年—1951年任第四野戰軍第45軍134師400團副團長、團長。
參加了黃土嶺戰鬥、百團大戰和遼沈、平津、衡寶等戰役。
,,,,,,,
1955年—1959年任第54軍130師第一副師長兼參謀長、代師長。
1955年授予 上校軍銜, 1964年升大校。
1959年—1966年任第54軍130師師長,1966年—1970年1月任第54軍副軍長。
1970年1月—1975年10月任第11軍軍長,1975年11月—1980年12月任第47軍軍長。
(1978年—1979年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80年12月—1985年6月,1986年3月—1990年4月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9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是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
1966年2月,董占林調任陸軍第54軍任副軍長,駐紮重慶。
1970年1月他被任命為陸軍第11軍軍長,駐紮昆明。
九一三事件發生時,空軍昆明指揮所主任馬傑三被抓,
而董占林毫不知情,也與九一三事件沒有任何關係。
1972年9月15日,中央發出關於貴州省的中發[1972]38號文件,
昆明軍區副政委、貴州省委第一書記、貴州省革委會主任藍亦農被下放勞動。
1972年9月25日,董占林被隔離到昆明軍區第一招待所9號樓,接受組織審查。
雖然專案組沒有宣布董占林被免去軍長職務,但實際上他成了囚犯。
專案組為了得到“材料”,白天、晚上逼供。專案組輪流睡覺,而對董占林搞車輪戰術,
軟磨硬壓,逼他承認是林彪“死黨”。
在兩年多的時間內,董占林被批鬥600多次。
董占林在回憶錄中寫道:
他們不但對我個人進行精神上、身體上的折磨,而且我的家屬子女也都受到了牽連。
我愛人張淑芳被停職,接受審查,限製自由。就連11歲、13歲的孩子也不放過,
他們經常被叫到專案組去審問,並受到學校同學歧視,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我的大女兒董克在北京301醫院工作,被連夜調出北京市,下放到一個山溝裏。
麵對這些打擊迫害,我心裏非常氣憤,也感到十分委屈,
常常與那幾個存心整人的審查人員頂起牛來,我始終據理力爭,經受住了考驗。
1938年2月,15歲的小長工董占林在家鄉河北房山縣鎮江營村參加八路軍。他身經百戰,
是解放軍中參戰最多的老將之一。董占林參加了八年抗戰,解放戰爭中遼沈戰役、平津戰役、
衡寶戰役,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以及西藏平叛作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等。
1975年8月,董占林給毛澤東寫信申訴。
毛澤東作了批示,才使他的問題逐步得到落實。
最後組織上正式給董占林作出“沒有任何問題”的結論。
1979年3月,董占林被任命為蘭州軍區副參謀長。
1980年12月,董占林被任命為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董占林簡曆:
男,直隸房山(今屬北京)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至1948年,任晉察熱遼軍區第22旅65團副團長,第16旅48團副團長。
1948年至1949年,任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23師69團團長。
參加了黃土嶺戰鬥、百團大戰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等戰役。
1949年至1951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134師402團團長、400團團長。
1951年至1952年,任陸軍第54軍教導大隊大隊長。
1952年至1955,在解放軍軍事學院高級速成係學習。
1955年至1957年,任陸軍第54軍第130師第一副師長兼參謀長。
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57年至1966年,任陸軍第130師師長,參加了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
1966年至1970年,任陸軍第54軍副軍長。
1970年至1975年,任陸軍第11軍軍長。
1975年至1978年,待 分配工作。
1979年至1980年,任蘭州軍區副參謀長、陸軍第47軍軍長。
1980年12月至1990年4月,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共蘭州軍區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2年,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1987年,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2年,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僑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