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趣

  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矣。
正文

關於胡發雲“紀念李虹和那一個日子”的讀後感

(2010-01-14 16:42:04) 下一個


我看過很多關於六四的文章,本來就是過來人,看過便是看過了,心未被怎麽觸動過。但讀胡發雲的這一篇,我的眼眶濕了。心裏揪著有些想哭。自己都覺得奇怪,怎麽啦?再看一遍,還是同感。於是摘錄讓我揪心的那幾段與大家分享:

“父親知道她原定六月 4 日上午赴京,一清早就對她說:“聽了廣播沒有?”李虹說:“聽了。”我父親說:“開槍了……”李虹說:“是。”我父親問:“還去嗎?”李虹說:“去。”

“那幾天,李虹是在滾滾血淚中渡過的。她見了很多熟人,其中很多是閱世無數的大男人,其中也有像她一樣有過軍旅生涯的人,大家見麵後已經說不出任何話來,唯有抱頭痛哭。“

“李虹完成了她生命中的一次涅槃。如果說,在此之前,她與這個集團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般的關聯,那麽在那之後,這一切都結束了。“

“經曆了這樣一次煮骨焚心的變故,李虹徹底告別了自己的過去,踏上一條不歸路。那時她三十六歲,正是事業興旺時節。但是她從此將這一切看淡。“

瀏覽完了胡的大部分博文,終於知道李虹是他的妻子。同時也知道李虹已離世(見“ 55 年前的今天 —— 農曆 8 月 14 的一個故事”)。但怎麽走的,沒有線索,希望知道此事的筆友援助一下。

胡發雲在所有關於李虹的文章裏,那種欲哭無淚的刻骨銘心的深愛,那種在經曆了巨大變故之後出奇的平靜和娓娓道來的背後,所包藏的更深層含義卻觸動了大部分讀者內心深處的痛點。

李虹正是那批在廣場上抗爭的民眾中的一員,也是胡文中那些草民們的“影子”。去年 6 月 16 日,六四忌日 12 天後, 胡發雲在他的新浪博客裏發表了“紀念李虹和那一個日子 ”的雜談。於紀念李虹的同時來紀念那一個日子 和那一群人(在廣場內外與當局抗爭的人們)。

為什麽在海外發表的那些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的戰鬥檄文未讓我們如此感動過。而這篇僅僅一千六七百字的雜文卻引起了包括我在內的眾多網友的發自內心的強烈共鳴。胡文的言簡意賅所帶來的心理衝擊力,是痛徹心肺、令人難忘的。在中國這個經濟飛速發展而言論自由被限製的國家裏,對六四這個永遠無法愈合的創口,官版的封殺和民版的訴求始終相持不下。在國內有一批以胡發雲為代表的有良知的仁人智士,在二十年的打壓下,采用一種與劉曉波等不同的鬥爭方式,即在意識形態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方式,用自己的勇氣,悲憫,承擔的精神抨擊時弊和為人民呼喊。

從紙麵上讀,他的文字的平和與深邃讓人感動,但更讓人感動的是他文章紙麵下暗火的燃燒。有人認為他的作品大批判精神不強,偏向於肯定和承認現實。胡發雲認為,真正的批判是公正的,溫情的,曉之以理的和堅守最後的價值底線的。這種帶有自我審視、自我批判的文化傳統帶有一種深厚的悲憫色彩,即便是對那些作惡者,也將他們視為不幸者。

這就是他們在與我們不同的寫作環境,條件,和言論自由的限製度下,表達自己感受和思想的方式。多了一份含蓄與平和,深沉和悲凔。在那政治環境的嚴冬,他們用文章紙麵下的暗火的燃燒,發熱,和溫暖那些被久凍的心靈,並待機點燃腐朽的現存政治架構,讓它在被人民包圍的烈焰中,燃燒,崩塌。一個嶄新的政治架構和民主大廈終將在人民的手中建起,矗立,於世永存。

令人感動的是,胡發雲在“紀念李虹和那一個日子”的雜談的最後,自我承擔地、極負責任地寫了如下的話:

最後,希望讀過這篇博文的朋友不要留言或評論。
謝謝大家在這一段日子裏關注我和我的博客。
祝福大家。

即便如此,有良知並勇敢著的網友紛紛留言和評論,博主(胡發雲)更勇敢地回複評論,請見如下:

旅途: 2009-06-27 09:40:45

看完淚流不止

博主回複: 2009-06-28 11:21:59

那是一個讓整個民族流淚的日子。

純如 0926 : 2009-06-21 18:09:54

在歌舞升平中,在觥籌交錯間,總是會有一些良心未泯的人們,在思索,在探尋 .......
曆史終究會還事物以公正,隻是什麽時候到來呢。
嗬嗬,社會有終極意義嗎?

博主回複: 2009-06-28 11:32:55

當我們不斷地去追尋自己的終極意義的時候,社會也就有它的終極意義了。

無根草: 2009-06-24 14:53:15

我的留言被刪除了?何必?何必!

博主回複: 2009-06-28 11:27:02

心裏的,也能刪掉嗎?

青山迎風: 2009-06-25 15:02:15

前幾天剛聽說了一句話:“正義可能會遲到,但絕對不會缺席。”

博主回複: 2009-06-28 11:24:53

有些人希望熬到自己看不見審判的時候。

在評論和複評的中間,胡發雲用真名出現企圖用總結的方式阻止大家繼續評論, 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他是這樣寫的:

“ 極其困難地用極其困難的語言,講述了一點往事和一點親見親曆。擔心網友受累,在博文後麵破天荒地說了一句不要評論,數日下來,依然有二十多條……(還有網友很聽話,但有話要說,就將留言和評論發到我的手機上了。)我比平日更加感謝大家了。”

但是在此之後,仍然有人不斷地加入繼續評論的行列,支持胡發雲。他們全然不顧中國被管製的網絡係統和由此而來的個人的安危,為真理呐喊。

遺憾的是不久以前,由於時間限製,我沒來得及係統地閱讀胡發雲的作品。最多也是走馬觀花。直到最近我讀完了他的博客的大部分文章和小說“死於合唱”。那些優美的文字和深厚的底蘊 讓我真正地感動著,並有感而發地寫了這篇讀後感。隻是想借這裏,向胡發雲送去我的敬意!為他驕傲!同時也為他人身安全擔心, 希望他在寫作和政治的夾縫中,一路走好。

因為我和大家一樣,喜歡和期待著他的作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物外趣 回複 悄悄話 胡發雲是中國一位敢於說些什麽的作家,甚至是六和四這樣敏感的題材。出家當和尚固然是一種解脫,但堅持自己的理想則是一種奉獻,我做不到,但我尊重和欣賞那些還存理想的人們。謝謝含嫣。
含嫣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物兄歸納,胡雲發的平和與深邃讓人感動。

想起我有一個同學,我們叫他詩人,是個熱情善良的人,六。四以後竟然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去了。

也不知道他如今怎樣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