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觀山觀雲觀生死

(2009-11-05 01:57:35) 下一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在幽州台上的這一滴清淚,凝聚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映射出人的靈性在霎那間瞥見生命本質時的震撼與無奈。與天地之永恒相比,人的生命短暫如螻蟻。在造物主的眼中,在浩瀚宇宙茫茫星空的大背景下,幾十億人類不過是一群小螞蟻。

 

“千山頂上屋一間,老僧半邊雲半邊。昨夜雲隨風雨去,到底不似老僧閑。”李叔同在寫下這些悠閑飄逸的詩句時,一定很得意自己的自在逍遙。而物換星移,“老僧”早已化做泥土“隨風雨去”也, 而雲,則峰回路轉,依然纏繞在千山頂上,大概在嘲笑“老僧”的自大和可憐吧。

 

在造物主麵前,在天地的懷中,人類確實應當心存敬畏。然而人類是自大而可笑的生物,時常以自己為宇宙的中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隻在吾心”,從一己之角度去看世界,陷入功名利祿愛恨癡迷中永世不得超生。

 

如果每天能夠用幾分鍾的時間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從造物主的角度看人類,人類不過是宇宙塵埃,轉瞬之間灰飛煙滅。在這樣的視野中,人類還有什麽事過不去放不下呢?成也好,敗也好,悲也好,喜也好,都不能長久。“無常”才是“常”理。

 

這就是信仰的理由。人類需要信仰上帝,需要時常與造物主對話,時常換位思考,才能在滾滾紅塵中時刻保持一份清醒與超脫,把自己的心靈從生死成敗愛恨的輪回痛苦束縛中提升出來,與天地同息,與造物神識,與星辰共遊,與日月交輝,讓心靈獲得與神同在的自由。

 

佛教說,每個人都有佛性,基督教說,每個人都有神性。佛性也好,神性也好,是生命本來的狀態,是心靈的恬靜怡然,是花開花落的自在,是雲卷雲舒的悠然,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造物主的懷中,我們來如風雨,去似微塵;在生命的輪回中,我們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懷著對造物的感恩,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裏,天天自在歡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jshoujie 回複 悄悄話 Good I like this is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