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問:為何我軍難以殲滅美軍一個團?

(2009-11-05 16:17:47) 下一個
自我軍入朝作戰起,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和誌願軍領導就十分注意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的新特點,本著有什麽槍打什麽仗,對什麽敵人打什麽仗,在什麽地方打什麽仗的辯證唯物主義精神,在運動戰的實踐中提出了一係列新的作戰指導原則。其中最主要的,是強調打小殲滅戰,將夜戰發展為戰役規模,適時決定戰役進止,保持戰線的穩定和連續,周密地組織撤出戰場和實行輪番作戰等。

   強調打小殲滅戰,這是毛澤東等領導人總結了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作戰經驗,並正確地估價了敵人優勢的裝備技術的作用後,提出新的殲敵原則。我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就已能夠成師、成軍建製地殲滅敵人,解放戰爭期間更發展為一次戰役能殲敵數十萬。我軍入朝初期,仍然多次想以戰役性的迂回包圍,一次殲滅美軍幾個師。可是由於作戰時間空間的限製,我軍沒有製海權便無法對敵達成戰略上的包圍,我軍沒有製空權又難以晝夜連續作戰,無法達成戰役上對敵的包圍殲滅。由於這些客觀條件,我軍設想的成建製大量殲敵的計劃一直未能完成。在第一次戰役中,我軍原計劃殲滅南朝鮮軍3個師,結果因其一打即散,在異國條件下又搜剿不易,結果隻不成建製地殲滅了南朝鮮軍一些營級單位。第二次戰役期間,我軍曾計劃殲滅美軍5個師,最後隻是利用東線的特殊條件一次成建製地殲滅過美軍一個團,而且這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成團建製殲滅美軍的唯一戰例。第五次戰役開始前,我軍企圖在第一階段就殲滅敵軍5個師(其中美軍3個師),結果戰役中我軍隻是成團、成營建製地包圍了部分美軍,可是卻幾乎無一殲滅。由於敵軍在火力上和技術裝備上占絕對優勢,我軍每次進攻在一夜間隻能包圍美軍營、團級的集團,當夜一般又無法解決戰鬥,而到了第二天白天敵人就能在大量飛機坦克的掩護下突圍逃走。第五次戰役後期,毛澤東曾認真向誌願軍參謀長和幾位軍長詢問,了解我軍為什麽一次難於殲滅美軍一個團。通過了解,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出:曆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頗強的戰鬥意誌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隻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打美、英軍和打偽軍不同。打偽軍可以實行戰略或戰役的大包圍,打美、英軍則在幾個月內還不要實行這種大包圍,隻實行戰術的小包圍,即每軍每次隻精心選擇敵軍一個營或略多一點為對象而全部地包圍殲滅之。從此,誌願軍確定了被稱之為零敲牛皮糖的打小殲滅戰的原則,通過積小勝為大勝,逐步削弱了敵人,最後迫使敵人妥協。實踐證明,在現代戰爭中,技術條件和物質基礎比以往更突出地影響著戰略戰役計劃的實施和成敗,僅有兵力優勢而無火力優勢,就難以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因而,我軍必須正視因技術條件造成的作戰手段的變化,適當地確定殲敵的規模。

   將夜戰發展為戰役規模,這是我軍按照毛澤東提出的軍事原則,根據朝鮮戰場的特點,在敵人炮火占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克敵製勝的重要戰法。國內戰爭期間,我軍實行的夜戰一般隻應用於戰術範圍,在朝鮮戰場上卻逐步發展為戰役規模,並且在實戰中摸索出一整套實施夜間運動進攻戰役的作戰原則。其主要內容是,戰役一般要在黃昏或夜間發起,取勝的關鍵在於集中兵力於第一個夜間突破敵人的防禦,深人到敵人的縱深斷其退路。動搖其布勢,以利於從戰術上分割包圍,各個殲敵。彭德懷曾強調指出:在敵我裝備懸殊的條件下,我軍應力求夜戰(但在滲人敵人縱深,或迂回敵後,或疏散的追擊潰敵的條件下,白日作戰仍是可能和必要的)。在夜戰已將敵布勢打亂,敵我交錯,敵航空兵不易支援或天候不利於敵航空兵活動時,我軍仍可以堅持白天作戰,以保持攻擊的連續性,這樣才能較好地擴大戰果,發展勝利。

   保持戰線的穩定和連續,是我軍根據毛澤東提出的軍事原則,朝鮮戰場上運動戰的新特點而實行的新戰法。在長期的國內戰爭中,我軍以流動性作為組織運動戰的重要手段,通過機動地調動敵人來創造戰機,因而戰線經常很不固定。可是在朝鮮戰場上,美軍不像蔣介石那樣笨拙地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第二次戰役中因戰線出現空隙遭誌願軍迂回穿插後,便吸取教訓,經常不惜舍棄某些地區甚至包括放棄漢城,也要保持戰線的連續完整,並保障其機動性的發揮。朝鮮戰區的地形狹窄,也使我軍缺少回旋餘地,無法在敵人腹地開辟戰場。同時我軍主要靠徒步運動,道路機動能力遠不及全付機械化裝備的敵人。早在誌願軍入朝前夕,彭德懷即考慮到這種情況,指出:根據敵情和地形的條件,過去我們在國內所采用的運動戰,大踏步地前進和大踏步地後退,不一定適合於朝鮮戰場。因為朝鮮地麵狹小,敵人暫時還占某些優勢,所以要采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配合。從第三次戰役起,我軍就改變了國內戰爭中那種沒有固定戰線,大踏步進退的方式,進行運動戰時也保持一條戰線。我軍在進攻時,依托這條戰線進行準備;我軍在防禦時,依托這條戰線節節抗擊。在兵力火力配備和戰勤保障等方麵,我軍也迅速適應了這種敵我雙方呈一線水平進退的新情況。事實證明,實行這種戰法雖然難以成建製地大量殲敵,但是對於保持我方戰場的穩定,對於我軍調整力量和加強部隊建設也是有利的。

   實行運動防禦(或稱機動防禦),這是根據朝鮮戰場的新特點,靈活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原則而在運動戰期間摸索出的新戰法。我軍進入朝鮮戰場後,麵對火力強大的敵人,還沿用國內戰爭中那種構築野戰工事實行堅守防禦的方式,往往要招致人地皆失的結果。1951年1月上旬,誌願軍副司令員鄧華總結前一段防禦作戰的經驗,提出了運動防禦這一作戰原則。要求:在一地防禦時間不很久(一兩天),敵對我配置也沒有搞清楚,因此,敵人的炮兵、空軍和坦克對我危害也有限。第四次戰役開始後,誌願軍廣泛采用了這種防禦方式,通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誌願軍司令部在1951年3月上旬的指示中強調積極防禦,縱深設防,利用良好地形(山區、河流)節節阻擊,遲滯和殺傷敵人,贏得時間,在現代作戰中,尤其在敵空軍、炮火占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積極防禦作戰的原則,必須是控製要點要道、隱蔽疏散、寬大縱深、前輕後重的配備。這一作戰方式,馬上得到了中央軍委的讚同。在第四次戰役期間,誌願軍前線防禦部隊在兵力不占優勢而火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實行運動防禦,使敵人付出了大於我軍的傷亡,平均每天也隻能前進1-2公裏,達到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目的。這種運動防禦的戰法,為我軍以劣勢裝備抗擊擁有絕對優勢裝備之敵的進攻,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

   適時決定戰役進止,勝利後不作深遠追擊,這也是根據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的特點總結出的新的作戰原則。在國內戰爭期間,因敵我雙方基本上都是徒步運動,我軍在取得戰役戰鬥的勝利後實行長距離的猛追,有利於進一步加劇敵人的混亂和擴大勝利。可是在朝鮮戰場上,我軍徒步很難追上有摩托化裝備的敵人,過遠的追擊反而會造成供應困難,同時使後方海岸線更加暴露。第二次戰役取得勝利後,毛澤東即同意誌願軍領導關於不追擊敵人意見,表示:如不順利則適時收兵,到適當地點休整再戰。第三次戰役勝利後,誌願軍又停止追擊轉入休整。彭德懷總結說事實證明,以徒步追擊現代化裝備的敵人,不能取得大的戰果。鑒於解決交通運輸、補給問題、恢複部隊體力、鞏固海岸防務和鞏固後方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們沒有采取猛追和連續進攻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事實證明,誌願軍每次取得勝利後隻作相機追擊,不過遠前進,這對於保持主動、避免過度疲勞和消耗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密地組織撤出戰場和實行輪番作戰,也是根據朝鮮戰場的新特點提出的新戰法。在國內戰場上,敵我雙方作戰時主要靠徒步運動,我軍有高於敵人的機動力,並有群眾掩護,能夠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可是在朝鮮同擁有現代化裝備的敵人作戰,撤出戰鬥就變得極為困難。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和第五次戰役後期,誌願軍原定的休整計劃都因敵人迅速反撲而未能實現。誌願軍吸取了經驗教訓後,在轉移時注意了以運動防禦的方式掩護主力後撤。為了解決部隊休整問題,1951年3月l日毛澤東還提出:為粉碎敵人意圖、堅持長期作戰,達到逐步殲滅敵人之目的,我中國誌願軍擬采取輪番作戰的方針,同時,毛澤東還具體製定了將已入朝和準備入朝的21個軍編組為三番,輪番到第一線作戰的計劃。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