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傳下詔通言路,已卜餘年見太平?--自由漫興之一

(2009-10-22 20:47:54) 下一個
“自由”一詞,始見於漢朝鄭玄《禮少儀》中“請見不請退”一語的注解:“去止不敢自由”。鄭玄的解釋是:“請見不請退”這句話就是去留不敢自作主張之意。佛經言更多言自由,至南宋,自由更是社會日常流行之關鍵詞之一。
然而,古人所言之自由,於今日之自由無直接淵源。周初開始發生之吉凶成敗,非決定於天命而決定於人的思想,是中國文化中自由精神之最初覺醒。為中國文化奠定基礎的偉大英明之孔子,他刪詩書,訂禮樂,並作【春秋】以“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其所根據的當然是自己的良心而非權威。否則,他不敢刪不敢訂,更不敢以匹夫之責而招惹到當權者也。當時列國諸侯的政治權威,在孔聖人眼裏皆覺無物矣。他教人的最高目的是求“仁”,但他也說“為仁由己”,“當仁不讓於師”,雲雲,這些都是要人自作主宰的英明啟迪。他認為隻有自作主宰的人才可以求仁。從個人的氣質上說,他指出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因為巧言令色是供奉權威的妾婦奴才相。他指出“剛毅木衲近仁”,“匹夫不可奪誌”。剛,毅,勇,這是承載自由精神所必須具有之氣質,也是自由精神在一個人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氣質。而匹夫不可奪其誌,正是反抗權威以求理性良心自由的具體證明。同樣,到了亦偉大英明的孟子那裏,亞聖人特別指出了“至大至剛”是自由精神的最高境界,所以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人才配稱“大丈夫”。
故此,可以說儒家是從德行上來建立積極人生態度的,因而自由精神便成為高貴之品格。道家則從情意上去解脫人生的牽絆,因而自由精神成為消極的自由精神。儒道兩家是中國文化的兩大主流思想,如果不能領悟其充沛之自由精神,便不可能接觸到其所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