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和完美

(2010-05-26 22:36:50) 下一個

有一天朋友問起“美”的定義,一時語塞,不知道從何說起。不會引經據典,可細想起來,這個太過平常的字眼,其實是很難被界定的。

首先,“美”囊括的內容太多,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甚至是嗅到的,嚐到的,都能讓人產生美的感覺,比如人們說,高山流水很美,其實人們能感受到的是層疊的山巒和青蔥的植被以及水流的清澈之間形成的色彩搭配,鳥獸昆蟲發出的鳴叫和溪水潺潺甚至是微風吹過帶來的音律起伏,粗糙的岩石和柔嫩的花草還有從之間綿綿流過的細水清風展示的剛柔對比,泥土,林木,清泉彌散在空氣中的味道,沁入心脾的甘甜。所有這些都是能讓人們產生美感的因素,然而具體是什麽讓一個人著迷,估計每個人的說法都不會相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所以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美 =對現實存在的主觀感性認同?簡單說,有這麽個事兒,你喜歡,這事兒對你就是美的。反過來,你不喜歡,就不美。

有點兒玄妙的是,高山流水的美,人們即使在沒有客觀感知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畫作雕塑,音樂影像,造成人的幻覺想象,並對它產生認同。說到人的想象,實在高深莫測,就算是不存在的東西,沒有藝術作品作媒體,單單腦細胞對以往感知分析提煉,就能憑空臆想出一個伊甸園來。不過這跟動物的條件反射沒啥區別。大腦皮層的基本功能而已。說點兒文詞兒,所謂藝術,就是能讓人產生認同感的非現實現象。

既然是主觀的,那麽,“美”也就沒有絕對的。人的想法變了,“美”的標準就跟著變。環肥燕瘦,蘿卜白菜,潮流更替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就叫它審美差異。也這是因為這樣的感性標準的不同,能不能體會到“美”的存在,也因人而異。我們不是經常說,“生活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嗎?美好的事物並不是客觀存在的,隻有發現,才能造就美。發現“美”的過程,其實是認同世界的過程。而認同一個自身以外的事物,這需要良好的心態。自己都搞不定的人,很難去欣賞別人,他物。再推理一下,樂觀自信的人覺得生活更美好就是這麽回事。

有個說法,“完美”,又是怎麽回事呢?如果“美”是主觀的,沒有絕對的,那所謂“完美”就不是完全的美麗,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好。這也好,那也好,所有人都覺得好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是沒有的。追求這樣的“完美”,也隻能是徒勞,永遠沒有盡頭。“完美”隻是一個人的對事物的絕對認同,死心塌地的當粉絲。就算別人再不喜歡,隻要你覺得它好,就夠了,它就是完美的。也就是說,要正視它在別人眼裏的不完美,而用自己的愛,去迎合它。就像父母對子女,戀人對戀人,朋友對朋友,不都是這樣的嗎?這需要多麽大的勇氣和意誌力呀?這難道不是一種行為的“美”嗎?

說來說去,我到底想說什麽呢?其實美好的東西是存在於我們的自身的,每一個認可的眼神,每一次會心的微笑,每一句真誠的讚揚,每一回溫柔的牽手,都在告訴別人,我們看到了美好。雖然沒有十全十美,但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承認這個“不完美”的存在,就找到了“美”,也就成就了生活中真正的“完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葉子亦 回複 悄悄話 嗬嗬,歡迎來我的博客。大家聊聊,挺好的。
遍野無塵 回複 悄悄話 對不起。 我也是半瓶子醋,瞎說一通。
葉子亦 回複 悄悄話 一直認為自己是不懂藝術的,所以對這形而上的東西也敬而遠之。這次不小心扔了塊磚,就有懂行的來了。讓大家見笑了。
遍野無塵 回複 悄悄話 "美 =對現實存在的主觀感性認同?簡單說,有這麽個事兒,你喜歡,這事兒對你就是美的。反過來,你不喜歡,就不美。"
這是對的,但是應該說說為什麽喜歡,才說明了事情的本質。

可不可以這樣來理解。美是能夠誇大(提高)生活基本素材的那些東西。換句話來說,就是能夠使人可以放大性想象的東西。

同樣是“高山流水”,如果你沒有好的心情,不去想象更豐富的東西,你是不會感到美的。 在一個高山流水旁,你住了幾十年,對它十分了解熟悉,你對它的美的感受就變淡了,因為你的了解就會限製你的想象。有人說這是審美疲勞,其實更根本的原因是對進一步的想象有了限製。這個想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生活(原型)的提高。所謂,藝術是緣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之謂也。

妥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