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吳敬璉開三劑經濟藥方——提高百姓的收入比例,建立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實現產業升級

(2009-11-14 19:47:06) 下一個
京華時報|編輯:2009-11-14

吳敬璉開三劑經濟藥方

昨天,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15周年校慶論壇上,經濟學家吳敬璉為當前經濟開出了三劑藥方。他認為目前單純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做法無法持久,必須通過產業提升,使普通勞動者收入持續增長才能擴大內需,保持經濟長期健康增長。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圖為資料圖)

吳敬璉介紹,我國針對金融危機采取的短期政策已初見成效,今年GDP增長8.5%左右應該不成問題。雖然經濟出現短期回暖,但能否長期持續增長仍有很大疑問。他介紹,在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目前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是負數;內需對GDP貢獻略有增長,但很不明顯;真正在拉動GDP增長的是投資的擴大,今年政府投資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30%。

吳敬璉認為,如此大規模的投資隻能是短期行為,不可能長期持續;由於美國私人儲蓄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消費需求低迷,出口對GDP的貢獻短期內無法恢複到去年10月水平,“另外,我們也不希望長期用補貼發達國家的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吳敬璉所說的補貼發達國家,指我國用低價的勞動力成本為發達國家生產低盈利、低價格的產品。

“因此隻有讓老百姓花錢,以消費拉動GDP持續增長才是當前最合理的。”吳敬璉認為,目前消費不夠的根本原因是收入不夠,尤其是普通勞動者和專業人士的收入沒有得到應有增長,“提高普通勞動者和專業人士收入,就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增加就業。”吳敬璉總結道,“發展模式轉變的核心在於產業升級。”

找到病症後,吳敬璉開出了三劑“藥方”,首先,現代製造業應該盡量向研發和市場兩端延伸。其次,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服務業。第三,在此基礎上培育構建新興支柱產業。

下麵是演講全文。

吳敬璉:

我還是繼續我們在上海紀念我們學校校慶的時候的話題:我們國家當前的經濟狀況、我們未來發展的前景和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家應該盡什麽樣的責任。

因為在上海已經做了不少的討論,今天我想就講三個圖片:先說當前的態勢,前麵三個季度和十月份的統計數字已經出來了,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到,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對應金融危機所采取的擴大內需的政策已經取得了很重大的成果,所以從現在看,今年國務院提出來的保8任務,一定可以超額地完成,保8是沒有任何懸念。從一到十月的GDP的環比指數和工業增長的環比指數來看,合年率都到了,估計會達到8.5%左右,所以報刊上對於經濟的走勢是一片歡呼之情,認為出現了危險的回升,這次總的情況確實是如此。

但是我們如果更深入地去分析可以看到還不是沒有隱憂的,從長遠的來看它的走勢是不是會平穩地持續這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從增長回升的支撐力量來加以分析。我們從一個現在很流行的所謂三架馬車,就是三分析的需求支撐了我們當前的增長速度回升,三方麵的支撐就是消費的需求、投資的需求、出口的需求。

仔細去分析這三個需求的態勢、結構,大致上是這樣:出口的需求對於這個經濟的支撐,仍然是負的,就是說前三個季度出口需求的下降對於GDP增長造成的影響是負的;那麽消費需求稍有增長,不明顯。這個出口需求的減少是靠什麽補上的呢?靠投資。那麽這種情況不大符合我們的期望,不太理想。因為靠投資需求來支撐經濟的增長,正是我們過去若幹年我們增長模式中的一個主要的問題,所以用內需來支撐我們的經濟增長,促進了經濟增長的回升,主要希望是來自於消費,但是消費並沒有能夠承擔起這樣一個重任,那麽就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增長它是不是能夠持續呢?因為你看這個大量的投資,就是我們在前三個季度投資比去年增長了130%,這樣大規模的投資增長它是不可能持續的。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出口,如果投資不能像今年這樣大規模地增長,是不是能夠寄希望於出口的需求,這裏頭的出口需求當然是淨出口的需求,就是出超它才能支撐GDP的增長,那麽出超是不是能夠恢複到去年10月以前的情況?看來這個希望也不大。從美國發生金融以來,他的私人儲蓄率已經提高了7%以上。也有人說美國這種儲蓄率的提高等待經濟恢複以後,它可能又走到老路上去了,有沒有這種可能?也許是有的,好了傷疤忘了痛,又用這種辦法,向全世界借錢來花。但是至少是一方麵美國人民會接受某些教訓,美國的政治家、經濟界的人物會從這次金融危機認識到這不是一個能夠保持長期繁榮的路子。另一方麵從我們這樣的國家來說,也不希望繼續用補貼發達國家的辦法來支撐我們的出口,因為這是一個很不公道的辦法。用窮國的錢去補貼富國,然後讓富國再來買自己的產品,這是補貼富國的消費。

所以那麽如果這兩條都是對的話,我們今後的長期增長是靠什麽?那是要靠消費。消費不能靠國家、靠政府去補貼消費,由財政出錢讓老百姓消費,因為財政的錢就是老百姓口袋裏的錢,用稅收拿到政府的手裏,所以自己吃自己。所以歸根到底的問題還是要讓老百姓富起來。
那麽這裏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從去年開始一直講到的,三架馬車是非常典型的凱恩斯主義的短期分析,也就是我們上宏觀經濟學的時候講到的,總供給、總需求的分析,短期的宏觀經濟分析,那麽這個後麵的四項就是需求是由四項組成的。現在我們通常選中其中的三項,就是消費、投資、出口,就形成了這麽三架馬車這麽分析的框架,但是這個分析框架正像凱恩斯本人說過的,它是一個短期的分析。

因為我們現在都知道我們的普通老百姓,以至於到我們的專業人員的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從哪裏來?其實是從生產中來的,是從長期的分析中可以分析出收入為什麽沒有得到足夠的增長。

應該把我們的注意力要轉向解決長期發展中的問題,隻有長期地夠持續穩定地增長,而且這個增長的方式是足夠好的,那麽才有可能增大大多數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才有可能提高消費在整個需求中的比重。

那麽我們就要換一種分析框架來進行分析,為什麽普通的勞動者和專業人員收入都不夠多呢?這個收入是從哪裏來的?我覺得馬克思講的一句話是對的,以什麽形式加入生產,就以什麽形式加入分配。分析長期的增長,我覺得用索羅在50年代以後對於生產函數作出的解釋適用於我們的分析。生產函數產出是由三個因素造成的。我們這個公式裏的第二個因素是資本,第三個因素是勞動。在過去十九世紀的時候,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人們注意的都是勞動的因素和資本的因素。投資決定了增長,投資率越高增長率越高,是在這麽一種理論的模型下,它就一定會造成一個問題,就是投資率越來越高、消費率越來越低。這正是我們從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長期存在的這麽一個問題,也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將要出現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要被社會主義代替所依據的理論分析。但是在二十世紀中期發現有一些發達國家在十九世紀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以後,增長的模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就是有一個新的因素出現了。這就是索羅所講的索羅餘量,這個東西就是叫做技術進步、效率提高,或者用另外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舒爾茨的說法,這個東西是人力資本的投資。也可以說它就是知識的含量。

要使得我們的普通勞動者和我們的專業人員的收入得到增加,辦法就是使得就業增加和索羅餘量增加,就是知識進步的因素和普通勞動者的就業增加。隻有它們的在增長中所起的作用變得更大,普通勞動者和專業人員的收入才能增加,靠投資拉動的增長它隻能使得資本的收入增長。資本的收入增長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情況下是兩部分資本。

第一部分資本:國家的資本。國家的資本它隻能造成國家的收入的增長,國有企業收入的增長。

第二部分資本:特別有錢的人的資本。如果他們的份量增加,也隻能能使得極富的人收入增加,我們知道人們越富裕消費函數傾向越低。所以不可能依靠投資的增加來增加普通人的收入,因此我們如果要解決長期的問題,就是要轉變我們的增長模式。實際上增長轉型問題我們早就提出來了。從1996年開始的五年計劃就開始提,十一個五年規劃又提出了這個問題,現在看來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急迫了。

回到前麵我們講的,在這個短期問題見效的情況下,應該要把主要的力量、主要的注意力放到解決長期增長的問題上來。長期增長要解決什麽問題?就是要實現增長模式的轉型,要使得我們產業的提升。產業提升就我們的特點來說,最重要的在哪裏?我想特別是我們在座的,我們的企業家們,大概大部分都是在製造業裏麵,因為我們是一個製造業大國。當然還有其他的方麵,十一個五年規劃對其他的分析做了很好的論述,我這裏就不一一地說。

那麽對製造業來說,我想還是用我這兩年經常說的,就是施振榮講的微笑曲線,微笑曲線要向兩端延伸。以我們現在的巨大的製造業來說,就是從製造業本身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這個兩端在傳統意義上來說都是服務業,不管他前端的研發、設計還是後端的品牌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在原來的含義上都是服務業。那麽這個向兩端延伸結果就造成第二個結果,就是有一部分服務業會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產業的大發展,特別是我們經常講到的生產型服務業的迅速發展。

另外當我們的製造業加上了很多知識的含量,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在我們當前的情況下,具備這樣的條件,很有可能培育起我們一些新興產業。前段時間討論的很多。在各個領域上我們都出現了很多一些苗頭、一些跡象:我們的製造業經過技術上的更新、產品的更新,能夠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譬如說在信息通訊產業、在新能源產業,在汽車產業等等都出現了這樣的可能性,但是是不是能夠真正實現這種夢想呢?這個還有待努力。我在上海的會上講到過,比如說新能源的汽車,在去年的情況下,應該說中國的有些企業已經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從去年開始出現了全世界的賽跑,是不是我們能夠把我們汽車產業經過改造以後變成具有世界領先的競爭力的一個大產業?現在還說不清楚,但是可能性很大。
這就需要我們共同來努力,特別是我們的企業家需要努力,企業家應該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我想我們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在上海的討論裏麵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比較忽略了企業家在自身崗位上應該負起什麽責任來。所以我說企業家的首要的社會責任應該是辦好企業,為社會創造價值。

要增長轉型,要產業提升,那麽企業家恐怕應該是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的。應該企業家也有這樣的抱負,舍我其誰?

那麽當然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不隻是搞好自己的企業,他作為一個社會人還要關心社會,作為一個公民要關心這個國家。前一段時候有很多的討論就是說,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應該是由最高的道德情操去關心社會福利事業或者如此等等。我想這是必要的,這兩個方麵都應該同時具備。在上海的討論裏麵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討論,就是人們對於自身利益的追求應該放在什麽地位?中央電視台也播放了,那個節目裏麵似乎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企業家應該主要是為社會服務、為別人服務,而不去盡量少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我想這樣可能是一種誤導,可能是一種對這個問題的誤解。

經濟學的祖師爺亞當・斯密既寫了《國富論》----要用一個看不見的手去引導那些追求自己利益的人們為社會的利益服務,同時他又寫了《道德情操論》,要求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為什麽這樣做?西方人對於人的本性有這麽一種理解:人既有好的一麵,又有壞的一麵,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求他改變他的本性,完全利人毫不利己,這大概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在經濟體製上就需要建立這麽一個製度,就是一個看不見手的製度,要追求個人的利益他必須要為社會服務。同時人們又是有利他心的,所以要促成人們的利他心的提升,道德情操的提升,我想這也是我們中歐的辦學理念。

有一些同學理解中歐的主要的課程內容就是教人們如何賺錢,我想這裏麵有一些問題,應該提醒人們注意。我們中歐是第一個在中國的商學院開設經理人倫理課程的商學院,我們一直堅持。如果有同學這麽理解賺錢這說明我們的教學大概還是存在問題的,就是說我們的教學意圖沒有能夠完全地實現,這還需要我們所有的教員繼續努力,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