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恩浩大,國主護持

(2009-10-13 11:09:04) 下一個
佛恩浩大,國主護持

繼唐代八位皇帝六次迎請供養佛指舍利之後,已中斷了一千多年的迎佛指盛況,又將在2009年5月9日,展現在世人麵前。

回顧佛教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發展都有國主的推動和支持,這既是佛陀真實功德的感召,也是作為每位佛教徒當念之國土恩。

當年因為印度阿育王對佛教的支持,大規模地供養沙門,最有影響。阿育王宣傳佛教的最得力的方式是廣建佛塔,他把佛骨分成八萬四千份,分送到世界各地為之建起同樣數目的佛塔。

北魏時,上自皇帝下至貴戚大臣、州郡牧守都傾心崇佛,大做“功德”之事。法門寺所安奉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受到元魏王朝的高度重視。元魏二年北魏皇胄岐守拓跋育“初啟塔基,肇申供養”,開王朝供養法門寺佛指舍利以弘揚佛法之先河,法門寺名聲大振,成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300年間,李唐皇室與佛祖道統及佛舍利密不可分,法門寺以安奉舉世僅存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而由小乘步入大乘直到唐密曼荼羅,總攝大小乘和顯密教而成為全國朝佛的總道場。實際上,在這一次次展開由皇室領導的全國朝佛活動中,已經使佛指舍利從佛教中走了出來,成為中華民族融合、凝聚的象征。


回溯曆史,佛教每一步的發展都離不開國主的支持,而每當佛教廣泛弘揚,也會給國家帶來政通人和,給人們送去心靈和諧和吉祥安樂。曾經阿育王傳法的一個最大特點是跨國性,近幾年,佛指舍利被迎請到泰國、台灣、香港、韓國,等國家及地區,佛陀把傳法交給僧眾,護法交給國主,就像唐朝的大護法就是皇帝,就如玄奘大師與唐朝皇帝,六祖大師與武則天。

據有限的考古資料分析,佛骨中有19塊被送往中國,至晚在元魏時期,即大魏二年(公元558年)法門寺就已建塔成寺。一千多年前,八帝六迎的供養舍利之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岐州刺史張德亮奏請開啟法門寺塔,供養真身舍利,唐太宗敕許之,自此開了唐代諸帝禮佛之先河。之後經曆唐高宗、武則天、唐肅宗、唐德宗、唐憲宗、唐懿宗、唐僖宗等曆代皇帝每隔三十年即傾城之人力和財力迎接奉請舍利,最終由唐僖宗將佛指舍利連同兩千多件宮廷珍寶一同封入地宮。

物換星移,一千多年過去了,當佛指舍利再次出土時,很多人已經不知道舍利為何物,不明就裏地問:什麽是舍利?佛為什麽要留舍利?

關於舍利的由來,法師說:舍利是梵文,意為骨身,或靈骨,或謂堅固子。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僧圓寂後遺留下來的身骨,頭發或遺體,火化時結成的結晶體,它作為佛教的聖物而受到尊崇。

釋迦牟尼佛圓寂荼毗後,當時印度境內有八國國王分得了佛陀的舍利,並建塔供養。一百六十年之後,統一印度的阿育王,又將舍利分藏於眾多的佛塔內分布各地。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那佛陀為什麽留舍利?佛經上說:一切佛始發心,皆有四類:一雲未度令度;而眾生界未盡,我願亦未盡。故於真如界中大悲心內,現起化身,廣度眾生。雖示滅度,而留舍利,流布世間,令瞻奉供養,發心生善。故雲願力故猶在。悲心尚熏也。如《涅經》雲:“以勝金剛定,自碎金剛身,不舍於大悲,舍利猶分布。”

  此次,陝西佛教“聖地”法門寺專門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修建的合十舍利塔,將於5月9日舉行“佛教聖地法門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

這次活動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法門寺的賢空法師介紹說:“此次法會由中國佛教協會,中華宗教交流協會,陝西省佛教協會共同舉辦,政府在財力、人力、車力各方麵都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比如在環境整治方麵,寶雞市政府投資50萬進行景區的綠化和衛生。參與安奉大典的海內外諸多嘉賓都是政府出麵邀請的,現場將有六千多位警衛保護舍利安全和維持法會秩序。”聽了法師的介紹,我深深感到一件事情的成辦需要眾緣和合,心中感恩政府的支持。

此次的承辦單位由陝西當地政府及寺院承擔,包括:陝西省宗教事務局,寶雞市人民政府,扶風縣人民政府,陝西省佛教協會,法門寺及法門寺博物館等。而其他當地寺院如大明寺也積極配合。

在今天的彩排中有幸采訪到界如法師,他是臥龍寺的前住持,今年82歲,在兩位法師的攙扶下,他爬上了合十舍利塔的最頂層,向下瞭望整個佛光大道,1987年佛指舍利出土時,他在法門寺,回憶起佛指舍利剛出土時滿天放光的瑞祥,他說:“佛教是深刻的、哲學的,不是迷信,參拜佛指對出家人來說,是要安心修行念佛,走佛的道路,弘揚佛法度眾生,修行能解脫一切煩惱,對一般人來說,透由佛指舍利來了解佛陀的偉大,佛陀教法的慈悲與智慧——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人人都做好事,社會就能團結和諧,國家就能安定富強。”


佛陀曾告誡弟子:“以王因緣,國土安樂,人民熾盛,是故一切出家之人慕樂此國。”要求出家人愛國報國。秉承佛陀教誨,中國佛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始終知恩報恩,為眾生、為祖國竭盡所能。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