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南懷瑾《答問青壯年參禪者》[Z]

(2013-06-14 05:04:12) 下一個

在讀南師的參禪, 好不暢快。 每每忍俊不禁。
修不修的, 幹看這班出家人, 能有這份殊勝因緣, 隨南師談道, 就羨煞了:)


第三堂(一)  十六特勝 如何修呼吸 最快捷的法門

    修行修禪定,想即生證果,先要轉變“心法、色法”。剛才我大概講了所謂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轉變。色法何以要轉變?《楞嚴經》最後,佛有幾句重要的話:“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生因識有”,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賴耶識先來投胎的。“滅從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理則頓悟”,禪宗講頓悟,道理可以頓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並銷”,你悟到了,就空了。“事非頓除”,可是生命業報,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還是要修的。“因次第盡”,就是悟後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來的。我們大家都是佛弟子,千萬記住他老人家的話,不要狂妄。記住哦!背來沒有?(眾念: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對了,修行千萬把握,記住!剛才我們講“六妙門”,你們真下決心,修安那般那,這是一條最快成就的捷徑。但是,很難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們這裏出家的老前輩也好,嫩前輩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聰明有智慧,為什麽出家修道,永遠不上路?就因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書上經常講,我有十二個字的咒語:“看的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這十二個字的戒律。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過。這一忍好難哪!想得到,理論上懂,做不來。不管佛學道理講得怎麽好,都沒有用,所以重點在修行。剛才大概講了六妙門,以後有機緣,我們再詳細討論。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點你們千萬注意,“十六特勝”都要背得來,十六個專案叫特勝,特別特別最容易成功的路線。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這個你們都沒有達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個武功不練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五)“除諸身行”。身體空了,身上五陰的行陰空靈了,這個裏頭秘密很多,到了除諸身行的時候,如果你練武功,可以練到踏雪無痕,走路不在地麵,而在地上飄了。

    (六)“受喜”。得初禪,初禪是離生喜樂。

    (七)“受樂”。身上內部每個細胞發出快樂的感受,那是無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禪是“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有和世間脫離之感,無比的喜樂。

    (八)“受諸心行”。轉回來,又感覺不同了,這個很深了。心裏一起心動念,這個身體四大已經整個變了。再下來,這個時候。

    (九)“心作喜”。由初禪真到了二禪“定生喜樂”。

    (十)“心作攝”。一切雜念妄想沒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攝是統統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脫”。修行到這裏,才不冤枉出家,得解脫道了。解脫就是證道,不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也至少證到初果羅漢的“預流向”。到了心作解脫,是修安那般那來的,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 、水、火、風四大之身有關。

    下麵完全是心法了:

    (十二)“觀無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飛得起來,又有什麽了不起呢!觀無常,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沒有做到不要隨便吹。

    (十三)“觀出散”。所以做到了,轉觀這個心的法門,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樣,將來要走的時候,一彈指之間,整個身體三昧真火起來化成光明,什麽都沒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們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這個,大家都在身體上做工夫,都忘記了“觀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體都丟開,放出去,連放的都要丟掉。

    (十四)“觀離欲”。這個時候,才做到真正的“離欲尊”。這個離欲,《金剛經》上佛叫須菩提“離欲阿羅漢”,真的離欲了。然後,證滅盡定。

    (十五)“觀滅盡”。要走就走,我們也可以做到鄧隱峰祖師(注一)一樣吧!

    在這個時候到“滅盡定”,所謂涅槃境界,還不算數。

    (十六)“觀棄舍”。還要丟掉放開,轉到大乘去了。

    修習這十六特勝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門困住,六妙門是初步,不算什麽,重點在十六特勝。這樣都聽懂了吧?都抄了沒有?記得哦,能記得我才給你講,記不得不講。現在就要背來,全體背來,才給你講。全體不背來,不給你講。古道師帶領,大聲的背(眾背十六特勝)。再來一次(眾再背)。

    剛才講了六妙門,真修安那般那,我想乙師啊,你們師徒回到武夷,好好修,也許明年來看我就不同了,也許不需要買飛機票,一步就跨過來。嘿嘿!

    所以修安那般那,剛才我們討論過的重點,就是這一“知”,你們都知道嘛!這個知性不在氣息,也不在地水火風,也不在空,無所在無所不在。所以,禪宗祖師一句話:“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這一“知”哪裏來?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金剛經》上佛也告訴你,“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個“知”不要你去找的,本來存在。我們大家平常在用它吧!當然在用,這個不要再追問你們了,再問太看不起人了,你們當然知道。我們茶來知道喝茶,飯來知道吃飯,累了知道累,睡覺知道睡覺,舒服不舒服都知道。這一“知”本來在這裏,不要你去修的 。如果我們變牛、變馬、變狗,也知道變牛、變馬、變狗了。隻不過,不知道自性來源在哪裏。

    如果問這一“知”從何處來?談大乘般若時再講,現在不談了。現在你們做工夫,先不要問這一“知”從哪裏來?要先認識“知性”。你們都在修行,打坐閉關,但是為什麽都沒有進步?理上不清,理都沒有搞清楚。一方麵沒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講修道,“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們看到多少青年學佛修道人,都是一點都忍不住的,剛坐一下,外境有一點挑逗,他馬上動了,跟到外緣跑了,自己還認為有理由。所以,看到無可奈何啊!等於看到一隻小貓一樣,它要去死,讓它去吧。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這個“忍”字難啊!“忍辱”之後再談精進、禪定、般若。(宏忍師把白板上寫的十六特勝擦掉,改寫為六度)

    哎,這個你寫什麽!這個他們都知道的,這個多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們不知道嗎?再寫是多事,多浪費。他們不知道就活該,我們那個白板也寫得很辛苦。你看,你把十六特勝都擦掉了。(宏忍師說:他們都會背)都會背了?有那麽快?(答:都記了)對啊,紙上有,你腦子心裏沒有,你要進到心裏。

    第一句是什麽?(眾答:知息入)對。譬如由六妙門開始,你們坐在這裏一邊聽,一邊知道自己呼吸進出,能夠做到嗎?老實講,做不到,絕對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這裏,一邊聽話,一邊還寫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進進出出完全知道,這個人差不多可以談修行了,這叫“知息入”。

    我這樣一講,你們自己測驗一下嘛!一邊聽一邊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這裏開始。等於說眼觀鼻,鼻觀心。這個觀不是眼睛去看的觀,是心來觀。如果是這樣修行,很快有進步的。

 

注一:

    隱峰禪師,鄧氏子,相傳皆呼為鄧隱峰。臨化時,先問眾曰: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嚐見之,還有立化也無?曰:有。師曰:還有倒立者否?曰:未嚐見有!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順體。時眾議舁(音於,抬也)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動,遠近瞻視,驚歎無已。師有妹為尼,時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惑於人。於是以手推之,僨然而踣。遂就闍維(火化),收舍利建塔。


 

第三堂(二) 十六特勝 如何修呼吸 最快捷的法門

    “知息入,知息出”,你們現在聽到呼吸沒有?聽到沒有?聽不見,你們哪裏聽得見!隻靠一點感覺嘛!就是說,隨時要跟這個感覺的出入息配合為一,這樣才叫做修行,修止觀。如果打起坐來,再勉強找個呼吸來配合,那算個什麽修行,算老幾啊!就像我現在跟你講話,我知道自己呼吸的“進、出”,你要學我一樣,腳還在跳,手還在動,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氣息進進出出,沒有一點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後第三步,“知息長短”就難了。知道自己的息往來長短,第一步,是在鼻孔裏知道哦!你如果工夫進一步,自己渾身的每個毛孔、細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會知道。所以,你看過武俠小說,武功高的人,有時候被人用石灰蒙上頭,蒙了以後,結果死不了,他的肛門在下麵呼吸。這不是做不到的,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都在呼吸。研究《達摩禪經》就知道,這一段知息長短,講得很細了。有時候長中之長,有時候短中之短,有時候短中之長,有時候長中之短。為什麽祖師們把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那麽清楚?雖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過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話,也覺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訴你,有時候是“長中之長”,覺得出息也長,入息也長,在某一種時候感覺到出息很長,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沒有回來。回來以後,覺得氣回來一下很短,已經夠了,所以是“長中之短”。有時候是“短中之長”,身體內部,覺得呼吸需要吸進來,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繼續在吸,一直到腳底心,一直到腳趾頭都充滿了,這是短中之長。還有“短中之短,長中之長”,每一樣都不同,這是跟你講理論,你要去體會把工夫做到,不是開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長短,我隻講了幾個,這個裏頭包括很多內容,詳細你們去看《達摩禪經》。這是吩咐你們注意,要自己用功去體會,不是講空洞的理論,千萬不要妄語騙人,騙人要下地獄的,那是千生萬劫地獄果報啊!

    然後“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長短以後,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們修持到達這個定境的時候,鼻子的呼吸已經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沒有作用,這時才曉得全身每個細胞、每個地方都在呼吸,氣都充滿,氣脈都通了。到這個時候,還沒有“除諸身行”。

    甚至像丁師和丙師,他們兩位前天的報告,就曉得內部五髒六腑,也在呼吸,那個白骨放光,每塊白骨都在呼吸。所謂呼吸是生滅法,有來有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自然在動。

    知息遍身,氣充滿遍身了,乃至曉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並不是發脹,也不是說,像有些練武功、氣功的那樣發胖。想要發胖的話,那你還不如到街上的腳踏車店,拿個充氣筒套在這裏,嘩啦嗒幾下,馬上發脹,發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這個時候已經不談什麽數息、隨息了。也不要數,也不要隨,隨時息跟念兩個配合為一的,隨時知性清楚的,這樣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麽法門,不到這個禪定,不要談修行了。

    再進一步是什麽?(答:除諸身行)“除諸身行”,這個時候身上行陰作用不動,充滿了,身體跟虛空等於合一,這個身體內外是通的。譬如你們練少林武功,童子功,到這時候,兩個睾丸縮上去,自然的縮到肚子裏。這個時候縮也好,不縮也好,談都不要談。

    第六是“受喜”,到這個時候,心裏感覺,非常的高興。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騙人的,是真的。

    第七“受樂”,全身喜樂,喜樂是禪定境界,所以初禪叫“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慢慢有一點跟現實脫離關係,人世間一切的事,不會煩惱到你,可以入世不煩惱。不過,為什麽不翻成“喜受、樂受”,而翻成受喜、受樂呢?“受喜、受樂”是自己發動了,到達這個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諸心行”,剛剛說了“除諸身行”,沒有身體的行陰感受了,這裏又“受諸心行”,那不是矛盾嗎?不矛盾的,這是進一步了。受諸心行,這個肉體的心,看到外形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實際上,身體內部整個四大氣質變化,已經不是普通肉體了,這個身上行陰的感受,也統統不同了。這時生活習慣達到了“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財、色、名、食、睡五蓋,都會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沒有關係,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諸心行”,在這裏頭,差不多可以證入初禪到二禪去。

    然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解脫但還沒有證果哦!還沒有證得初果、二果羅漢境界哦。那個要配合教理,就要參考《俱舍論》,“貪、瞋、癡、慢”的習氣改變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會明白。如果到這一步,習氣動都沒有動,還是同以前一樣,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這裏,還是屬於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風的色陰,和受陰境界裏頭作工夫。可是你要注意一點,在這個用功過程,今天晚上我們講得很順利,聽起來很容易,事實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參考《楞嚴經》的五陰解脫。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這個時候忽然有神通了,什麽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別本事了。實際上你已在五陰魔境界了,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譬如昨天李居士告訴我,有個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說又是落在想陰境界裏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別注意,在這個五陰境界,歸納起來有五十種陰魔,受陰有受陰的境界,有時候會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還以為是發了神通。所以千萬不要作聖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時時把握《金剛經》上幾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神通又怎麽樣?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沒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於我告訴出家同學們,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眾生度啊!千萬記住。

    所以到心作解脫以後,轉了,後麵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陰和行陰解脫了,心意識解脫了,然後就“觀無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無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說諸行無常嘛!

    “觀出散”,這個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觀出散的話,修到某個階段,你走的時候,不要說預知時至,甚至打個坐,寫個偈子,說聲再見,自己就化成光沒有了。

    這個以後,“觀離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證得小乘的“有餘依涅槃”,證得“滅盡定”,還不是證得“無餘依涅槃”。所謂滅盡定是滅什麽呢?思想、知覺、感覺,統統空完了,這叫滅盡定。“想受皆滅”,有意的把它關閉起來,這個時候生死可以請假。“啊呀,這個世界不好玩,我準備過個一千年以後再來,入定去吧!”這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譯《達摩禪經》的佛陀跋陀羅禪師,他有位徒弟,就是廬山慧遠法師的弟弟——慧持法師,曾跟他修禪定,最後他到峨眉山去朝山,山上下來,到了樂山嘉定休息一下,在一個樹洞裏,一坐坐了七百年。到了宋朝,樹倒了被大家請出來,問他是誰,他說是廬山慧遠法師的弟弟,哎!那是晉朝人,我們現在是宋朝,已經過了七百年。他就可以這樣,一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門的。這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後來宋徽宗給他做了三首詩,前一陣我經常跟他們講,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七百年前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

    爭如隻履西歸去,生死徒勞木作皮。

    藏山於澤亦藏身,天下無藏道可親。

    寄語莊周休擬議,樹中不是負趨人。

    有情身不是無情,彼此人人定裏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不須辛苦問盧能。

    所以,這樣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個不是滅盡定,不知他當時在樹裏頭,究竟入的什麽定?到哪一步境界?真值得研究。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來用功。像禪宗這種口頭禪,“什麽是佛?幹屎橛。”這與身心修證,統統不想幹。

十六特勝,最後就是“觀棄舍”,連有餘依涅槃都不進入。所以《楞伽經》諸大菩薩讚佛,“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沒有涅槃可入,自性現在就在涅槃中。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換句話說,“觀棄舍”修到這一步,由小乘轉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薩的境界了。

 

 

第四堂(一)念頭空 空念頭 三際托空 鄉村大手印 第三踢的方法

 

    大家要我休息,又不肯讓我休息。正在休息,我們孫教授又來整我一下,問我問題,我曉得他問得好,我剛才跟他說,空了再告訴你,他笑笑就走了。可是他走了我又感謝他,好在他提醒我注意,我正要吩咐你們。

    你們昨天聽了那個采日月精華,看太陽月亮,聽了不要去亂學啊!尤其跑到高山上,你不曉得怎麽用眼睛看,搞壞了不要怪我哦!我可沒有講哦,那個要學過才行的。采日月精華,會那麽簡單可以亂看的嗎!

    要采日月的精華,眼睛瞪大如如不動,定在那裏,可以五六個鍾頭眨都不眨,把宇宙萬有的光收回來。所以我昨天一看,己師打拳,那個眼神瞪得很大,神收不了,神凝不攏來。這都要練過的哦,不是亂搞。先告訴你這一步,將來如何看,再說。孫教授聽到這些喜歡得很,他什麽都要,唯恐不多啊。

    這一些都過去了,把這些都放下,我們沒有時間,隻有今天晚上,明天一下就過了啊。

    你們修行兩個路線——漸修和頓悟,而漸修可以頓悟的。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問你們,用的什麽方法?佛告訴你沒有方法,對不對?達摩祖師叫你們以“楞伽印心”。《楞伽經》說以無門為法門,沒有方法的;沒有方法就是方法。這部經你們看了沒有?

    我這些是專對你們三山(嵩山、武夷、峨眉)下來的大師們講的。你們注意啊!現在大家不要用筆記錄囉,都給我放下,用你的心眼,用你的耳朵。你們諸位現在打坐修行,就拿小的法門來講,你們是不是說念頭空不了?辛老和尚,是不是啊?呃,好可愛的老和尚。說念頭空不了,你們念頭要怎麽空啊?說啊,各說各的。

    古道師:念念相續。

    南師:念念相續,對了。這個念頭是念念相續,空不了的,對不對?古道師那個話你們諸位同意嗎?(答:同意)我們校長夫人講,念念相續,無有窮盡,念頭斷不了是吧?

    教授:念佛、念咒子要念念相續,無有窮盡。

    南師:那是另一個法門,念咒子是這樣。我現在問的不是這個啊!

    僧丁:空不自空。

    南師:空不自空,誰說的?

    僧丁:念頭本來就是空的。

    南師:我問你誰說的?經典上說的嗎?

    僧丁:我也體會到這個。

    南師:你也體會到經典上說的,“空不自空”?唏!

    僧丁:念頭本身就是空的嘛!

    南師:念頭怎麽空?現在是講實際工夫,你下座站起來。

    僧丁:因為剛開始用功的時候,念頭老著在這個“色”上麵,覺得這個念頭是實在的,反觀以後,覺得念頭本身是空的,隻是一個——“動”。

    南師:你現在沒有反觀吧?

    僧丁:沒有。

    南師:你的念頭在哪裏?不要你去反觀啊,現在就沒有啊!要你反觀個啥啊!它空你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啊!你去空它個啥啊!《金剛經》明明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現在講完了就沒有了,講完了就空掉了,還得個什麽?還有個什麽空不了在那裏嗎?再來,再來也是空的啊,是不是這樣?

    僧丁:對。

    南師:不要去找第二個,嘿嘿,學彌勒哈哈一笑,笑也空,你不是講“色空不二”嗎?是不是?

    僧丁:對。

    南師:不要對不對,我問你現在在哪兒?(停了一下)你怎麽不告訴我“空”?哪裏有個空的相?會念《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本來空。也沒有說不要動,也沒有說動;動也空,不動也空。有個咒子給你念,一句話,“管他媽的!”明白啦?(僧丁默然)嗬嗬,恭喜!

    你們都念過《金剛經》,也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因此悟的。這一句經典不究竟,你們知道嗎?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翻譯得老實。這句話是這麽來的,《金剛經》開始,我們演電影啊,須菩提來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心求證菩提,“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他問要進入般若菩提境界,作什麽工夫,安住在什麽境界?怎麽降伏這些妄想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應如是”,就是這樣已經安住了,就是這樣已經降伏了。佛的答覆,看起來等於沒有答覆一樣。

    當你問的時候,那個念頭早空了。後來佛講一句方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每一個念頭都不停留的,自然不停留。行雲流水,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當體即空。不要你去用心,你去用心求空,已經被一個妄念遮住了,自性本來空。換一句話,我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應”字是方法論;如果以本體論來講,“本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來無所住,盡管啟用,用也空。

    因此,後來佛再三講到,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已經講完了嘛!你也會念,曉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偏要求個得,偏要求個住。它過去、現在、未來,哪裏妨礙你了?自性本空嘛。

    所以,牛頭融禪師一個偈子,告訴你用功最親切的,記得嗎?“恰恰用心時”,就是剛剛用心時,你念頭一動的時候;“恰恰無心用”,用過了已經沒有了;“無心恰恰用”,它本來空的,所以起用;“常用恰恰無”,沒有一個停留的。

 

第四堂(二)念頭空 空念頭 三際托空 鄉村大手印 第三踢的方法

 

    過去、未來、現在心不可得。哎,不要記錄啊!這個時候記個什麽啊!你還有所記錄,有所住啊!趕快放,不要你放,當下就是。有沒有體會到?好像丁師有。我不問丁師了,現在一棒已經把他趕出去了。這是賞棒罰棒,他心裏知道,不管了。你們諸位做到了嗎?就那麽簡單,“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辛師做到了沒有?(答:沒有)老實話。

    辛師啊,來,你看著我,你再講一聲“沒有”,那個有沒有?有沒有?再講“沒有”,你一路沒有下去,你看那個有沒有?有沒有?不要低頭。有沒有?禪宗祖師一句話,“一箭過西天”。又跑掉了,又跑掉了一個,不對。所以禪門心法,後來五祖和六祖提倡用《金剛經》印心,就那麽簡單。

    這個辦孤兒院的己師有沒有?聽到這個理論,自己心境是怎麽樣?啊,沒有,過去了。

    禪門心法,用不著你“外息諸緣,內心無喘。”你一切都不管,不管也不管。有一個不管的,有個空,已經不是了。它本空的。所謂空,不是你去造一個境界的空,自性本來空,念念不停留。

    你們念過《普賢行願品》沒有?讀過沒有?有兩句話:“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看太陽、月亮天天在空中轉來轉去,它沒有停留過,本來空,非常活潑的。念念猶如日月不住空,住在那裏幹什麽!所以大乘的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

    誰懂了這個了?到了這個境界的,誰敢承認?你承認嗎?我想你承認了。你不承認我幫你承認。

    好!這是第一步。第一義,其實已經不是第一義,過去了。再來,第二義。告訴你們走捷徑啊,年輕的注意啊,不要在那裏再這樣玩囉!是為你自己不是為我,老頭子陪你玩了幾天不容易的。

    注意啊!第二義,你當下就走“三際托空”的法門,三際托空,就是《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這三際,過去、現在、未來。

    諸位,你們跟著我做一下,現在你就學我吧!學傻瓜吧!你注意啊!諸位來,提起精神叫一聲,呸!(眾:呸!)不是“屁”,不是放屁的屁。是呸!呸!(眾學:呸!)你這一念過後,還有沒有?

    然後,你感覺到有,是後念,後念不怕,它馬上跑掉了,所謂過去不可得,就是現在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呸”一下,已經過去了。未來念頭還沒有起來,就不要管了。一來念頭就是現在,現在不可得嘛,呸!沒有啦!是不是這樣?你隨時注意,起心動念,念念在三際不可得,這樣用功下去,這就是話頭!什麽是話頭?《金剛經》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辛師啊!你怎麽又拿紙跟筆去記啊!那是紙那是筆,不是你啊。你拿自己來體會啊。辛師啊,再叫一聲“呸”!你看有沒有?你還是有。哎,你“呸”到後麵就是屁了。

    你們以為我傳給你們的是什麽?我告訴你,這是密宗“大手印”,無上大密法,最高的方法。當年我求這個法門,磕的頭花的錢,太痛苦了!最後師父上座,拍案一聲走了。我們大家等著,“不是傳大法嗎?師父怎麽走了?是我們不誠懇。你代表我們去求師父來吧!”我們懺悔,把師父請來,師父又坐在上麵,“叫我來幹嘛?就這樣傳完了,不懂嗎?不懂,隻好傳你第二等的。呸!”又走了。

    貢嘎師父很厲害哦,他個子比我還高一倍,我走路,他手按到我的頭,我變成他手棍了。那麽寬的身體,他一天到晚雙盤坐在上麵。晚上我們經常有個單獨的對話,也講笑話,有個喇嘛翻譯的。他曉得我學禪宗過來,我一進門,他已經知道,一叫師父,他就笑了。

    我說:“師父啊!您今天這個無上密法,我五歲就知道了。”

    他說:“你怎麽知道?”

    我說:“我是鄉下出生的,我走夜路怕鬼。”尤其當年鄉下夜路,會經常遇到“鬼打牆”,你們聽到過沒有?走路走走,忽然四麵都黑了,一下就懵住了,沒有方向了,這叫鬼打牆,被隔住了。用什麽法門破它呢?有個種田的朋友告訴我說,不要怕,長袍一拉,對到黑的地方屙泡尿,呸,呸,呸……就衝過去了。貢嘎師父聽了哈哈大笑,說你們漢人啊,很有意思。後來我們就說別的笑話了。

    剛才我教給你們“呸”,這是無上大法,屬於密宗的“椎擊三要”。再教你們修持,很簡單啊!這是第二義,剛才“呸”一聲,你也沒有懂。懂了的話,定啊、慧啊,就是一直這樣下去,就如如不動下去了。起座也是一樣,都在這個境界上,這樣你一定成就。

    誰相信啊?誰信得過啊?你們諸位裏頭哪個信得過了?我看沒有真信。然後不信,我是“貴州驢子三腳頭”,踢了兩腳頭了,已經給你們兩套了,你們再沒有辦法,我隻好踢第三腳頭。那你們就喜歡了,那可是差等的腳頭,我的口音聽懂嗎?貴州驢子踢三踢就完了。第三個踢來了啊!坐好,大家坐好,不要閉眼。將來你要練采宇宙精華,也可以從這裏體會。不要閉眼哦,看著啊,你們看我吧!

    把我當成假佛吧,像電影上的佛,看我這地方。看著啊,看我眉間啊,我的眉間跟你們不同,還比你們亮一點,你看你們年紀輕輕,一臉的晦氣色,真糟糕!看這裏啊!眼睛看著,然後眼睛不要眨,不要用力哦,然後把看的注意力拿掉,不看,眼睛還是張著的。注意哦,眼睛張著看我這裏,把看的注意力拿掉,然後,一片白茫茫,是不是啊?慢慢把眼皮閉下來,上下眼皮慢慢的關起來。兩個眼睛還是看著我,可是眼皮關起來看不見了,隻看到前麵的亮光,一陣白茫茫的,是不是?(眾答:是)

    然後,忘記了一切,跟這片亮光定在一起。“心(沒有心)注於眼;眼注於空”,跟空合一,空即是我,我即是空,用兩個眼珠子像插頭一樣,插上以來後,眼睛都忘記了,一片光明。《阿彌陀經》跟你講,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我加上黑色黑光;光色有變,色空變動,我一切不變,對不對?這一下對了吧?哎,如如不動,色就是空,不求空。最後忘記了眼睛,丟開眼睛,身心內外,一片光明。(止靜片刻)

    好,諸位,慢慢張開眼睛,再來,看到我這裏,然後閉起來。張開眼睛,看到我這裏,然後閉起來。再一次張開眼睛看我這裏,然後閉起來,前麵白茫茫一片定住(又止靜)。《楞嚴經》上佛告訴你,“開眼見明”,張開眼睛看到明;“閉眼見暗”,眼睛閉起來看到的,迷迷糊糊的這叫做暗。明、暗有變動,那個能見明見暗的在這裏如如不動,自性本空。

    我現在講一句話,放參,大家休息。如果你體會到,在那個境界上不想動,不願意下座,就不下來。沒有體會到你盡管自由,休息一下。

    這個事情不能講客氣的啊,是你們自己的事,不要說對我不好意思,下座就下座。辛師,你下座就下座,坐著玩玩就玩玩,你要記錄就記錄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美麗風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花甲老翁的評論:
花甲兄真是勤奮。 隻要信念到了, 念幾串都沒所謂。 問好兄:)
花甲老翁 回複 悄悄話 更正,以前是念兩串長珠百字明的,不知是何時開始,
午飯後念百字明便會睡著,醒來隻能完成一串珠,老了便懶了.
花甲老翁 回複 悄悄話 美麗新周好,我以為自己業障重,所以每日功課是念
[百字明]兩串長珠,
[大悲咒]隻是念21次,業障不除,修什麽也是不應的.

曆刦修行原非假,繩鋸樹斷事可為,
迷時方有百千刦,證覺無非黃梁夢.

(繩鋸樹斷是出自陳健民瑜伽士口中,是尊指入定之困難)
美麗風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南山鬆的評論:
可不是。 借來的書, 所以留在這兒, 常複習:)
南山鬆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內容很多,要慢慢學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