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檳郎總集

相關南京詩人老師檳郎資料大全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檳郎《方山記事》讀後感

(2013-07-02 21:09:02) 下一個
檳郎《方山記事》讀後感
  10文秘 張莉莉

  這個學期,我們的現當代文學課程是由檳郎老師教的,以前總聽上過檳郎老師選修課的同學們說老師講課風趣幽默,總會有一些自己的獨特的觀點,真正聽過課以後,才發現老師不僅上課幽默風趣,而且還是個才子,在這個浮躁浮華的社會中,還能堅持寫自己的詩歌,堅持自己心中的那個追尋文學之路的夢想。
  檳郎老師的詩或許並不出名,也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什麽關於社會人生的重大主題,但是檳郎老師的詩純樸自然,帶有老師作為文藝青年的一點小悶騷,簡單而又真實。檳郎老師的詩更多的是關於情愛的,而我今天卻想和大家分享這樣一首詩《方山記事》,非關情愛,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方式。
  老師自嘲說:“東坡畦裏的人影趕在夜來之前,忙澆園,拎桶抄瓢菜壟間”。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在一天忙碌的授課之後,檳郎老師伴著夕陽的最後一絲餘暉,匆匆趕到自己的那個並不繁茂的小菜園前,開始自己的種植活動。與普通農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檳郎老師是日息而作。老師隻說:“勞累了一天的太陽”,但是自己又何嚐不是勞累了一天呢?即使如此,我們可敬可愛的檳郎老師還是堅持自己為菜苗澆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師是真的熱愛田園生活,而不是裝腔作勢或想引人注目。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有這樣一個有著赤子之心的老師,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因為他遵從了自己心的選擇。
  第二節開頭,檳郎就寫“火城的名副其實使/四月便如炎夏般幹熱,/菜地張開著幹渴的裂口”,這其實也是老師多年在南京生活的經驗。南京不愧有中國四大火城之一的名聲,三麵環山的地理環境讓南京的“火氣”一直散不出去,以致於冬天剛過沒多久,夏天就來了。南京的春天或許還沒有一個月。這樣炎熱的天氣裏,菜地的開裂也就理所當然的了。於是便有了接下來的詩句:“催喚著澆灌,便有方山逸民/放下課本,出校園入菜園”。在這裏,檳郎老師又自封“方山逸民”,彷佛他與菜園間是有某種精神上的聯係的,是菜園呼喚他來澆灌的,而他又是方山的子民,一聽召喚,便從校園來到了菜園,這其中又表現了檳郎對方山的深情,和他的隱逸情懷。
  “檳郎老師的躬耕在哪裏?”這是他自我發問,亦是他內心深處的自我反省,是對人生、對生活的反省。“揚子江與秦淮河的夾角裏,五百萬年前火山噴發的奇峰下”。這是檳郎老師的回答,這裏是江寧大學城的方山。也許是因為我就在這片校區,就在方山的腳下,這樣的回答讓我感到自豪,讓我驕傲。這是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啊,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對這片土地的認同,這又怎能不讓人感動呢?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片天空下,隻有感謝這片土地才會讓人更有認同感,地點的描繪也很有氣勢。火山灰肥沃著土豆菠菜/生菜大蒜茼蒿南瓜萵筍綠燦燦”。當我看到老師羅列的這一堆蔬菜的時候,頗覺好笑。到底是因為老師愛吃這些才種的,還是因為這些比較容易種活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忽然覺得老師也有一顆童心,又覺得老師和我們之間的距離更近了,也許檳郎老師也是挑食的。嘻嘻!
  “真正的農民被趕走了,這裏圈進了江寧科學園”。這是老師為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農民伯伯們發出的呐喊。祖祖輩輩都生存在這片土地之上,曾以為這裏就是今生的安眠之所,結果卻“被趕走了”,因為這裏將會是江寧科學園,因為政府要對這裏進行開發。但是失去土地的農民還是農民嗎?不,他們失去的不僅是古老的鄉村,更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有業餘的陶淵明不忍見地荒,相鄰的主人交談種菜的經驗,相約著地主收走便瀟灑地再見”。是的,“業餘的陶淵明”,陶淵明躬耕是因為“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老師學習陶淵明,隻能是業餘時間,不能見地荒,陶淵明也有這個理由吧。在這裏,老師還可以與鄰近的種菜人聊天,談農事,。當然他們也知道科學園才是土地的新主人,一旦收地,他們就種不成菜了。
  檳郎老師在最後一段中闡述了自己耕種的原因:“不是做彭澤縣令的山寨版。重溫鄉村之子的少時故鄉情,也為物價飛漲又衛生上不安全”。當今社會物質發展迅速,與陶淵明抱用同樣誌向是值得尊敬的,但於現代,因此而去種田卻又作秀之嫌,因此檳郎老師說不是“山寨版”。重溫童年這個原因應該是作者心中美好的夢想、願望。老師念念不忘無憂無慮的童年鄉村生活,忘不了那時的夥伴,忘不了那時簡簡單單的自己吧?與此同時,檳郎老師也淺淺地點出了一些社會問題:物價飛漲,食品安全不過關等等。也許是自嘲,但更多的是對社會的諷刺,是為人民所做的呐喊。
  我想,:“荷鋤隱現在方山暮色裏”,應該是檳郎老師的理想生活狀態吧?貼近自然,追求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這樣的人生更快樂!
  2013-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