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殺報告:每兩分鍾就有1人自殺身亡
(2009-11-29 12:45:04)
下一個
很多人用“黑色”來形容2007年的5月。
5月8日至5月17日短短10天間,北京相繼有5名高校學生跳樓自殺身亡,更驚人的數字來自哈爾濱,僅這一個月,就有39人自殺,其中,約三分之一為高校學生。
一項以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為依據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大學生自殺案例,自2002年起不停攀升,2002年27起;2004年為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
上海市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生單懷海因對自殺問題的研究,頻頻被多家媒體采訪。這位從事自殺研究已有幾十年的專家,對於來訪者們用“猛增”、“高發”、“嚴重”、“危機”等詞語來形容“大學生自殺”,反應出奇地平靜。
“大學生自殺隻是當代中國人自殺現象的冰山一角。大學生自殺人數增加也沒什麽特別奇怪的,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不清楚,近年來整個中國的自殺率,一直都在不斷走高。”
單醫生受上海社會科學院童世駿教授之邀,撰寫一份名為“當代中國人精神健康與變動趨勢”的調查報告,不久前剛剛完成的這份報告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關於當代中國人自殺問題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是大國中的高自殺率國家
“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在中國,兩分鍾就有1人自殺身亡,有8人自殺未遂。自殺雖然是我國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死因,但在15至 34歲人群中,自殺則是死亡原因的首位。我國每年有28.7萬人自殺身亡,有200萬人自殺未遂。有150萬人因家人或朋友自殺出現長期而嚴重的心理創傷,有16萬小於18歲的孩子因父親或者母親自殺而變成單親家庭……”這是2006年9月“世界預防自殺日”宣傳資料中的一段話。
這組數據出自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費立鵬教授的推算。“我國的政府機構沒有建立全國性的死亡報告係統,更不用說對自殺進行全國性的調查和統計了。”單懷海醫生向記者解釋。
因此,費教授的統計是根據以下兩個死亡登記係統之一提供的數據來進行自殺率的估算:一個是衛生部主管的死因登記係統,樣本人口超過1億,約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另一個是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主管的疾病監測係統(NDSP),樣本人口超過1000萬。
費教授的做法是,將衛生部死亡登記係統1995~1999年的死亡率數據推算到全部人群,然後通過對比人口統計估計的總死亡人數和根據衛生部數據推算出的總死亡人數得出死亡的漏報率,接著根據這個估算的漏報率(18%)將死亡率向上調整。由此得出中國總的自殺率為十萬分之二十三,自殺死亡人數為 28.7萬,這一數據略高於衛生部報告的25萬自殺人數。至於自殺未遂的數字,衛生部有一個報告,是200萬。但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推算,自殺未遂的人數起碼是自殺死亡人數的十倍。按自殺的人數來推算,應為280萬。
其次,仍然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1998年自殺和自傷導致880萬傷殘所造成的損失,占中國全部疾病負擔的4.2%,這使得自殺成為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損失率為8.1%)、重性抑鬱(損失率6.9%)和腦血管疾病(損失率為5.7%)之後,全國第四位重要的衛生問題。
單醫生在自己的報告中也引用了費教授這組數據的部分內容。他表示,一方麵是由於進行自殺全民調查的難度非常高,另一方麵中國在這方麵的體製和係統存在一定的問題,還有就是中國人因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原因會對這一類調查進行逃避和排斥。他說:“自殺率最高的是東歐國家,自殺率最低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國家、伊斯蘭國家以及少數幾個亞洲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不是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隻是大國中的高自殺率國家,但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目前,中國和印度的自殺人口加起來超過全世界自殺人口的三分之一。”
九成自殺者在自殺前遭受明顯社會心理應激事件
單醫生和他的同事們曾對121例自殺未遂者進行過一個跟蹤調查,將自殺主要原因歸結為三個方麵。
首先是生物學因素。國外有遺傳學研究結果認為,有自殺家族史的人自殺危險性比較高,屬於先天因素。
其次是精神障礙和精神疾病。單教授認為這是目前自殺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包括了酒依賴、藥物濫用、人格障礙、抑鬱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西方國家的大多數研究也表明,精神疾病是自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自殺者中精神疾病患者達90%以上。抑鬱症在自殺者中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15%的抑鬱症病人最終自殺死亡。
但單醫生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研究報道的自殺死亡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約占30%~65%。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可能與研究方法學有關。”單醫生對記者解釋說,“我國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殺率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原因,一是我國對大多數自殺行為沒有進行診斷和評估;二是目前對精神疾病患者自殺率沒有科學統計數據。還可能與西方國家社會文化不同有關,也可能有方法學的原因。再有可能就是目前我們社會本身對於精神疾病的認同度不足,比如人格障礙或抑鬱症,有的患者包括患者家屬,可能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或者說認為很丟臉不願意去醫院就診。這部分人並不在少數。”
最後是社會文化心理因素,這也是單醫生認為最需要關注的。
有研究分析認為中國自殺率的上升與目前處在巨大變革中的社會文化心理問題、自然災害、酒精濫用、吸毒、移民、離婚、家庭暴力、獨生子女教育、學習壓力、失業增加以及競爭激烈等因素有關。
單懷海醫生在調查121例自殺未遂者後,初步結果顯示,90.9%的自殺者前兩周遭受明顯的社會心理應激事件,包括經濟困難、家庭糾紛、夫妻關係、住房問題和失業等。主要為人際關係矛盾,家庭婚姻矛盾等。
“大學生5月頻頻自殺的主要原因應該也是這方麵,社會各層麵形成的壓力、城鄉差別導致的心理落差、就業競爭激烈,還有高校內部的人際關係、自身的感情問題等等,這代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對於壓力的適應能力不是很強,所以容易有自殺的衝動行為。”單醫生說。
由中國社會調查所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大連、沈陽、哈爾濱等地高校1000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對於“造成大學生自殺的原因”一項,59.2%的被訪者認為是人際關係失敗造成的;55.1%的被訪者認為是學習壓力大造成的;51%的被訪者認為是失戀造成的;34.7%的被訪者選擇由於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而導致;18.4%的被訪者選擇由於家庭條件比別人差而導致;12.2%的被訪者選擇英語四級沒過拿不到畢業證而導致;10.2%的被訪者選擇對專業不滿意而導致。
而來自北京回龍觀醫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一組調查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支持了單醫生的觀點。
該調查在全國23個有地理代表性的疾病監測點開展,共調查了895例自殺案例,其中,85%居住在鄉村或鄉鎮,28%從未上過學,58%服用農藥或鼠藥,47%有親友或熟人有過自殺行為,27%有過自殺未遂既往史,63%有精神疾病,僅9%自殺前曾在精神或心理科就診過。
自殺者死前一年最常見的負性生活事件為經濟困難(40%)、嚴重軀體疾病(38%)以及夫妻矛盾(35%)。
中國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3倍
學界對中國自殺率及自殺的絕對數字一直存在爭議。但在關於中國人的自殺問題在世界範圍內有一些獨有特性這一問題上,國內外卻取得了共識。
首先,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3倍。這在自殺未遂病例的統計中,可以得到求證。單醫生的調查報告指出,北京從200萬急診病例中收集了1萬餘例自殺未遂病例中發現,農村地區綜合醫院急診自殺未遂病人數占急診總人數的1.65%,顯著高於大城市的綜合醫院0.25%的數值。
以美國和加拿大作為參照,這兩個國家目前人口的自殺率是十萬分之十一到十二,而中國人口的自殺率估算為十萬分之二十三,是前者的兩倍。但在這個數據中,還是有特殊的差異,因為前者農村和城市的自殺率差異不太明顯,但在中國,農村是城市的3倍。解讀這組數據,就會發現,國內城市的自殺率低於發達國家,但農村自殺率卻明顯高於發達國家。
其次是我國女性自殺率比男性高25%左右。單醫生告訴記者,女性自殺率高主要是因為農村年輕女性的自殺率非常高。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年輕女性的自殺率比年輕男性高66%,但是在其他人群中,男女的自殺率通常是比較接近的。
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曾發布了《中國婦女發展報告》的藍皮書,在婦女與健康一章中,該書披露中國目前不但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女性自殺率遠比男性自殺率高的國家,而且每年有近16萬的中國農村婦女自殺,占世界自殺婦女數的一半。據統計,大部分西方國家中,一般男性自殺率為女性自殺率的3.6倍。
在綜合醫院急診自殺未遂病人中,女性與男性的性別比例約為三比一。其中,96%為服毒自殺。在各類綜合醫院,服用抗焦慮或催眠藥物是最常見的自殺未遂方式。而在農村地區的綜合醫院,則以服用農藥自殺更為常見。
另一個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征是,在中國自殺比率最高的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最低的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費立鵬教授通過收集中國北方24家綜合醫院急診室診治的1.4萬自殺未遂者的資料,將數據推算至全國,得出所有綜合醫院診治的相關病例中,三分之二的自殺未遂者位於15歲至34歲年齡段。再進一步的估算結果是,50%左右的自殺未遂者為40歲以下的農村婦女。
而根據衛生部死亡登記係統1995~1999年的死亡率數據,也推算出了類似的結果:在中國15歲到34歲這個人群當中,排在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是自殺。
最後一個中國獨有的特征是,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研究發現:70%左右的自殺死亡或自殺未遂者從來沒有尋求過任何形式的幫助;60%的自殺死亡者和40%的自殺未遂者在自殺當時有嚴重精神疾病。在綜合醫院急診室200萬自殺未遂的患者中,曾接受精神病評估與治療的還不到1%。
自殺幹預不該是一紙空文
一直以來,單懷海醫生隻要拿起手機,心裏就會一沉,因為在他那隻磨得有點舊的黑色手機裏,充滿了不知名的對象發來的“死亡信息”。
“您好,我是××的朋友,此時此刻的我已經走到了盡頭,活著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但是我不想就這樣地離去……” “死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痛苦了?”“可不可以告訴我怎麽沒有痛苦地死去。”
單醫生說,每次接到這種短信,都會覺得難過、遺憾與無奈。雖然已經見過太多自殺案例,卻仍然不希望看到一個人在沒有任何救助的情況下,就這樣匆匆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絕大多數的人在自殺前其實是渴望得到幫助的,之所以走到自殺這一步,說明身邊的人都沒法幫助他。但作為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我們或許是可以幫到他的,但這些人卻往往不願意麵對我們,就這樣發條短信過來,你打過去也不接,更不用說見麵談一談了。後來這些人的情況怎樣了,是自殺了,還是未遂,還是放棄了,我們也無從知曉……”
所以,在單醫生看來,在社會自殺幹預網絡的建立上,除了設立專門的心理谘詢機構和相應的配套設施,也應該將一份投入放到對整個社會宣傳“心理衛生是公共衛生”的理念上,改變大眾對於心理疾病難以啟齒,不願去醫院就診的觀念。
“其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自殺率高是一個相當危險的社會問題,它小則影響自殺者周邊的生活環境,大則可以涉及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影響社會和諧。”
誠然,受到自殺問題困擾的也不僅僅是中國社會,處在社會變革期的一些國家,也同樣被困擾。比如韓國自殺率已經超過了日本。韓國統計廳公布的報告顯示,韓國每10萬名死亡人口中,死於自殺的人數為26.1名。韓國的自殺率已經超過了位居第二的匈牙利(22.8人)和第三位的日本(20.3人)。
但正如單醫生所說,中國應該製定適合國情的自殺預防方法與策略,按照政府製定的《中國精神衛生規劃》,更好地利用精神衛生資源,開展預防精神疾病自殺的研究。
“比如,進行自殺率的全國流行病學研究就十分必要,有同行建議,要得到真實的自殺死亡率,必須一個一個地對自殺死亡的情況作心理學屍檢和社會文化屍檢,即仔細了解死者生前的社會經濟情況、心理狀況、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精神狀況等等,以有效地開展自殺預防和幹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