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思想的遠行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做個有用的人-創造的意誌

(2024-05-20 20:51:01) 下一個

我把我的心理學理論“創造的意誌”發出來之後,收到不少不同看法,主要是關於“創造”這個詞。他們覺得,日常生活中沒有那麽多創造,常人都毫無創造之意,也無創造之果,有心理問題的人就更別提了,讓他們創造簡直是勉為其難。

他們誤解了我的意思,“創造”在中文裏聽起來是很大,而且有個“創”字,代表著創新或第一次。但英文裏不過就是Create,指的是促成一件事的出現,不論大小。

但我也找不到更好的中文詞匯來代替它,而且想開了之後,我發現,它也是個非常準確的詞匯,它把我們想做的事情,不論大小,都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創造”有它的本意,也有其象征意義,我這裏主要取它的象征意義。比如你把後院布置得很好,你頗為得意,不妨就說這是一個創造。你做了一盤好菜,大家都喜歡,也可以說成是一個創造。你開始寫日記了,一段時間之後,成了你的寶貴記憶,也是你的一個創造。我如果用一個不那麽高大上的詞,你可能還覺得對你的創造小看低估了呢?所以,創造這個詞在這個象征的意義上很貼切。

這個理論到底是什麽呢?弗洛伊德你聽說過吧,他是心理分析大師。我這個理論也是有關心理方麵的,而且我覺得也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們就先從弗洛伊德說起。

弗洛伊德的理論可以概括為“快樂意誌”(Will to pleasure)。他認為,人本能地尋求快樂並避免痛苦,以滿足生物和心理的需要。這個叫做快樂原則,這個原則是指導“本我”的驅動力,本我是人格的無意識方麵。弗洛伊德喜歡給人解夢,在夢裏尋找人幼年的時候是否有創傷,找到了創傷就可以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我的一個同學看到我寫的東西馬上就說不同意,說她追求的就是快樂,還說我幹什麽都喜歡把事情弄複雜。可見她是弗洛伊德的信徒。

但沒辦法,不隻我一個人複雜,對很多人來說,快樂確實不是最基本的因素,而是得到其它東西之後的感覺。你就說尋求快樂,但樂不起來怎麽辦啊。你得找快樂的原因。大哲學家尼采找到了一個,他看重的是權力,因此他提出權力意誌(Will to power) 。這是尼采哲學中的關鍵概念,與他的“生命觀”密切相關。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一書中說:“生命首先要釋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誌”。“所有動物……都在本能地努力尋求最佳有利條件,使它能夠釋放能量並獲得最大的力量感。”

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確實是真的,比如希特勒,比如成吉思汗。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麽大的力量和權力欲,而且這個世界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把權力欲發揮出來。領導的位置就那麽幾個。

有個人叫維克多·弗蘭克,他找到了另一個基本因素,是“生命的意義”。他的理論就叫“追求意義的意誌”(Will to meaning)。

弗蘭克是猶太人,他在納粹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裏呆了三年,全家人除了他和一個妹妹都死了。這個妹妹之前移民去澳大利亞僥幸。他本來有美國移民簽證但要照顧年老的父母沒走,結果父母被納粹在集中營裏用煤氣毒死了。

他在獄中的時候,獄友一個個地死去。他就想怎麽樣能給自己打氣活下去,在這之前他就曾跟弗洛伊德和愛德勒學過,有了“意義的意誌”這個想法,所以他就用這個在獄中鼓勵自己。他的一本書的文稿在進監獄之前被納粹拿走扔掉了,他就決定把這本書在廢紙上重新寫出來,希望不論哪個獄友出去的時候能帶走出版。結果他活下來了。他覺得他有生命的意義的這個意誌,當然主要還是他是個醫生這個客觀原因還有幸運讓他活下來了,但是如果沒有生命的意義,他也沒有這個意誌。所以意義的意誌就是他的理論。

但是弗蘭克認為每個人的意義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如果幫助一個心理病人的話,也要幫助他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我覺得弗蘭克的“生命意義”這個說法正確,如果覺得自己生命沒有意義那真的活得很沒意思,真的很容易抑鬱。但是,生命的意義這個詞比較抽象,操作起來很費事。到底怎樣才是生命的意義呢?

其次,尋找生命意義多了一個程序,本身很困難。找到了可能需要很長時間。這期間,人可能很無聊,有心理問題的人會覺得很痛苦。

我有一天正想著他這個生命的意義,忽然就得到一個啟示:人生的意義是創造,是有用,有用就是能幹點啥,create,中文就是創造。沒有事情可以創造,沒用人就有心理問題。

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尋找生命的意義了,節省了一個程序,可以直接到下一步,創造什麽? 怎麽創造。如果什麽也沒有發現可以創造,那就寫日記,就會覺得自己還是有那麽點用,至少創造了記錄。

那麽為什麽我們會有創造這個欲望,這個天生的揮之不掉、失之不可的本性呢?這個跟我得到那個啟示有關。這是個寓言。

我對造物主說,你造生命到底是為了什麽呢? 

造物主說,跟我一起幹活。

我說,什麽? 幹什麽活?

造物主說,創造。

我說,什麽,你不是萬能的嗎?一切不都是你自己創造的嗎?

造物主說,我確實自己創造了宇宙,並製造了規律,讓世界依造這套規律演化和進化下去,但是我也不想總是自己幹啊,有幫手不是更好嗎。所以,我在規律裏就決定了生命會在宇宙出現之後的130億年之後出現,然後人會出現。然後我就讓人跟我一起幹,一起去創造更多的東西。人神搭配,幹活不累。

我說,原來是這樣啊,我看你造的蠻不錯的,還要造什麽? 

造物主說,總有事情的。你看,一開始你們人類沒有千裏眼順風耳啥的,都是在封神演義裏夢想的,現在都有了,是你們人按照我的規律造出來的。最近,你們按照我的規律也開始有人工智能了,對不對? 這下子你們的能力會有個大飛躍。其實,不用說這些,你們每時每刻都在跟我幹活,美術家在創造美術,以前哪有大衛雕像,但米開朗琪羅就創造出來了,音樂家在創造音樂,以前沒有第六交響曲,貝多芬就創造出來了,科學家在發現科學的奧秘,以前是牛頓力學,後來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其他科學家發現了量子力學。你看都是我們一起創造的。自古以來都這樣。

我說,哇,沒想到啊,我本來以為人類工作就是為了養家糊口,原來是為您工作。

造物主說,是為了你自己的生存,也是為了人的創造欲望,但歸根結底是跟我一起創造世界。是我給了你們創造的欲望。也可以說,我創造了天地,你們繼承了我的這個創造基因。我不創造,就會抑鬱。

我說,您也會抑鬱?

造物主說,是啊,那時候我就呼風喚雨,閃電雷鳴。

我說,原來是這樣,那我現在對工作有了更好的理解,也有更大的動機。

但造物主也說,不要想太多,要活在當下。休息的時候就好好休息,工作就好好工作。 有空去看看大海,去看看高山。站在大海邊,站在高山頂,對我們共同創造的這個世界要珍視、要享受。

這個寓言,也給了我們答案,讓我們知道為什麽要創造,不創造就不快樂。

你看全球化之後,美國不少工作失去了,那些窮白人就抑鬱了,就想要反抗。黑人很多人沒工作,也很抑鬱,就有暴力。

人是造物主創造的,也因此具有造物主的創造性和規律性。也就是說,人生來就具有創造的使命。如果你沒有,那是因為沒人跟你講過這個使命。我現在講過了你還是沒有,那你就得修煉了。你要把這個造物主作為榜樣,他創造了宇宙,規律,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元素,星球,生命,各種存在過消失了的生物,還有你自己,這時你也許會領悟到,我應該也具有創造的能力啊,天生我材必有用。至於這個造物主是啥,不重要。就算是進化論的自然選擇,這個選擇就是一把鋒利的雕刻刀,雕刻出動植物,甚至無機物也是。總而言之,我們繼承了創造的基因,不創造就抑鬱,不快樂。

有天我在書店裏,看到前加州州長阿諾德·斯瓦爾德內格2023年出版了一本書,叫《做個有用的人》,這個書名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有用就是創造,創造有用的東西,不創造,就不會有用。或者說我和阿諾德他爸不謀而合,因為是他爸告訴他的:做個有用的人。

1968年,年輕的阿諾來到邁阿密參加健美肌肉大賽。這個比賽有四個指標:肌肉塊,比例,清晰度和表現力。他沒有得到第一名,輸給了另外一個個頭小一點的對手,輸在清晰度上。而且這個清晰度也隻是中腹部和小腿上。但是他的願景就是成為冠軍,於是就像米開朗基羅雕刻一樣練這個清晰度。練出大肉塊是容易的,練出清晰的輪廓就跟雕塑一樣難。很多人為了這麽一點點進步要花更多的力氣而放棄了。但是阿諾想,既然我決定做,就要做到最好。於是他努力去練這個肌肉的清晰度,終於連著幾年拿到冠軍。

所以,創造什麽?首先創造你自己,創造一個更好的你。別人改變不了,改變你自己,改變就是創造。有人說,你這個詞用得太大了,創造就是第一次,創代表第一次。對人來說,改變就是第一次,就是創造。水滴石穿,改變的就是藝術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