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聊聊“北京歡迎爾”

(2009-08-14 22:23:27) 下一個
聊聊“北京歡迎爾”
九十年代初,笑星黃宏先生在他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裏搞了個“北京歡迎爾”的台詞。當時好些人都以為,“爾”在文言文就是你。所以這隻是個純粹的喜劇笑料。

但是大家都忽視了一點,“爾”在文言文裏是你,但是這個爾是有貶義的。通常都在斥責人或者罵人的時候說爾。比如,宋代歐陽修的《賣油翁》裏“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正常情況下,稱呼對方要說“汝”。電影《少林寺》裏老和尚問小和尚,不淫欲不殺生,連問幾句“汝今能持否?”這個戲雖是現代人編的,但也說明作者對爾和汝是把握分寸的。更尊敬的稱呼是君、公、卿等。當年毛主席用文言文寫的悼念羅榮桓元帥的詩最後兩句“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如果把君換成爾,那就不是悼念了,而是諷刺人或者是罵人了。噢,你死了,國家就不轉了嗎?精通文言文的毛主席當然不會這樣。

由於北京從元代起就是中國首都,新中國成立後,也把北京定為首都。所以北京人一直有“天下第一民”的優越感。老舍先生話劇《茶館》裏一句台詞,“就是一條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裏”正是北京人這種祖傳的優越感的真實寫照。

如果說過去的優越感隻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那麽現在的優越感就是體現在北京和外省在公共福利待遇上的巨大差別。因此,現在北京市實行了中國最嚴厲的外地人戶口準入製度。當全國差不多的城市都放寬了外地人戶口遷入政策以後,北京不僅沒有放寬,反而更嚴厲了。我在網上看過北京一家很有名氣的出版社招聘編輯的啟事,除了招牌條件和福利待遇等內容以外,還特意寫了這一句,“不負責解決北京戶口。”這一條是很拿人的,你可能因為工作出色升到總編主編,但是照目前的戶口政策,你可能永遠拿不到北京戶口。許多外地人在北京盡管業績斐然,但是始終沒有北京戶口。所以當北京教育部門製定的北京中小學生行為守則裏假惺惺(這在外地人看來就是假惺惺)地寫進“不要歧視外地人”以後,許多外地人十分感動地建議本省也應該規定不要歧視北京人。這當然是個笑話,作為外省,你有不歧視北京人的本錢嗎?

北京地方當局的戶口壁壘政策無疑給北京人的排外惡習起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有位博友在文章述說了自己在北京遭遇出租車司機欺生的經曆,除了北京土人,居然還有已經在北京落戶的山東老鄉!這讓她大惑不解。為什麽原本純樸的老鄉有了北京戶口以後也變了味?

許多人以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其實不然。普通話在解放前被稱作北京官話,以區別北京土人說的北京土話。因為北京土話和普通話的明顯差異,北京人判斷外地人出奇得準確。黃宏先生是居住北京的東北人,他再學北京土話仍然能讓土生土長的北京土人聽出外地口音。所以,“北京歡迎爾”是黃先生外地人居北京的切身體會。而且北京人也的確是用北京歡迎爾的態度看待外地人的。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爾等外地人幹嗎都往這裏擠呢?

北京人欺生,無疑是北京精神文明工作的一大尷尬。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隻靠定什麽不要歧視外地人的空洞口號。最根本的一點,應該逐步縮小,直至取消北京和外省在高考錄取分數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等公共福利待遇方麵的差別。這樣,外地人就不會擠破頭地往北京擠,北京人在外地人麵前的優越感也就自然消失了。國家現在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開始著手解決。

但願不遠的將來,北京歡迎爾將是一個純粹的笑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詩媛 回複 悄悄話 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要計較這些了.嗬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