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內經》中的術數養生
運動保健一向是《內經》重要的養生理法,包含於其所提倡的“術數”養生之中。術數養生見於《素問·上古天真論》,其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處的“術數”專指養生方法和技術,張介賓注雲:“術數,修身養性之法也。”具體指導引、按蹺、吐納、咽津等。“和”,為適中、恰到好處之義,說明術數養生的關鍵即為調和運用,不宜太過與不及。如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雲:“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華佗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創製出了稱之為“五禽戲”的導引健身術。
由此可以看出,《內經》術數養生比運動保健的範圍更廣,除了如跑步、爬山、遊泳、體操、太極拳等之外的傳統有氧運動保健方法,還包括一些特殊的養生保健之術。正如《素問·血氣形誌篇》所雲“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以下筆者將對特殊的、又便於實施的養生保健之術具體闡述。
術數養生:梳發與擦麵
《諸病源候論》曾雲:“千過梳頭,頭不白。”頭是諸陽之會,梳頭能疏通氣血、散風明目、榮發固發。梳發時間,一般可在清晨、午休、晚睡前。具體做法可結合手指按摩,即雙手十指自然分開,用指腹或指端從額前發際向後發際,做環狀揉動,然後再由兩側向頭頂梳理、按摩,用力均勻一致,如此反複做36次,至頭皮微熱為度。
擦麵,又稱幹洗臉。可疏通麵部皮膚氣血,增加肌肉的彈力、減皺及美容的作用。正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所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具體做法先將兩手掌互相擦熱,然後兩手由前額順著兩側往下擦,擦至下巴時,兩手再向上至前額如此一上一下擦麵,共20次。除此之外,還可以專按鼻翼兩側迎香穴,促進鼻粘膜血循環,增強正常分泌,濕潤鼻腔,並預防感冒和防治鼻炎。具體方法用兩手大拇指基部的背側,互相擦熱,輕輕地沿著鼻梁兩側各擦20次,而後用兩手食指尖端,點揉左右側迎香穴各10次。
術數養生:熨目與摩耳
《靈樞·官能》曰:“明目者,可使視色”;《靈樞·大惑論》亦雲:“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可見目與髒腑關係密切,常熨目可以養睛明目,使雙眼明亮有神,氣血健旺。具體做法在黎明時分,用兩手相互摩擦,搓熱後,將手掌放於兩眼之上,這就是熨目,如此反複熨目三次。
《靈樞·官能》雲:“聰耳者,可使聽音”;《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朵及其周圍是眾多經脈匯集之地,所以摩耳有助於增強聽力,疏通多條經絡,清腦醒神。具體做法先按摩耳根,用兩手食指按摩兩耳根前後各15次;再按抑耳廓,以兩手按抑耳輪,一上一下按摩15次,再搖拉兩耳,以兩手拇食二指搖拉兩耳廓各15次,但拉時不要太用力;最後彈擊兩耳,以兩手中指彈擊兩耳15次。古人還有“鳴天鼓”法,以兩手掌捂住兩耳孔,五指置於腦後,用兩手中間的三指輕輕叩擊後腦部24次,然後兩手掌連續開合10次。此法使耳道鼓氣,以使耳膜震動,故稱之為“鳴天鼓”。
術數養生:叩齒與咽津
《靈樞·五味論》雲:“齒者,骨之所終也。”經常叩齒可增強牙齒的堅固,不易鬆動和脫落,使咀嚼力加強,促進消化。自古以來,很多長壽者,都重視叩齒的保健作用,尤其清晨叩齒意義更大。具體方法是先排除雜念、思想放鬆,口唇輕閉,然後上下牙齒相互輕輕叩擊,先叩臼齒50下,次叩門牙50下,再錯牙叩犬齒50下,需注意的是所有的牙都要接觸,用力不可過大,防止咬舌。每日早晚各作一次,亦可增加叩齒次數。
另外,叩齒可以與咽津配合進行,先叩齒36次,後漱津咽下,每次三度九咽,時間以早晚為好,若有時間,亦可多作幾次。
術數養生:捏頸與捶背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此語雖隻言頭,但頸椎上連頭顱,下接軀體,支配著頸部、軀幹及四肢的許多活動,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對頸椎的保健尤為意義重大。具體做法是先選腕骨、外關、肩中、風池等穴位進行按摩,同時緩緩轉動頸部,每次10~15分鍾,每日2次,然後將手掌握在後頸部,以四指和掌根用力捏起後頸6~9次,每日3次。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背部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處,按摩、捶打背部,可促進氣血運行、舒筋通絡、益腎強腰、調和髒腑。自己捶打時,兩腿開立,全身放鬆,雙手半握拳,自然下垂。捶打時,先轉腰,兩拳隨腰部的轉動,前後交替叩擊背部、小腹。左右轉腰一次,可連續做30~50次。叩擊部位,先下後上,再自上而下。他人捶打時,坐位時,身體稍前傾;臥位時,取俯臥位,兩臂相抱,枕於頭下。捶打者用雙拳沿脊背上下輕輕錘打,用力大小以捶擊身體而不痛為度。從上而下為一次,可連續打5~10次。注意用力不宜過大、過猛,速度不宜過快,動作需協調。
術數養生:摩腹與提肛
孫思邈《千金翼方》記載:“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說明飯後摩腹不僅對於食物消化有益,對全身健康也有促進作用。具體方法是自左而右,可連續作二、三十次不等。也可以臨睡前摩腹,具體做法是取臥位,用手按在腹上,先以順時針方向,再以逆時針方向,各摩腹36次。
肛門,又稱穀道, 俗語有雲“穀道宜常提”,說的即為提肛養生法。《素問·五髒別論》雲:“魄門亦為五髒使”,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含義就是通過調理魄門,即肛門,可以影響五髒氣機的升降,是調和五髒整體的重要樞紐。因此,魄門健康與否,對人體養生保健意義重大。提肛具體方法為:在吸氣的時候將意念集中於會陰;然後用力上提肛門,連同會陰一起向上提;此時,肛門會緊縮,逐漸隨呼氣放鬆肛門。經常提肛有助於防治便秘、脫肛、痔瘡等疾病,可以調和髒腑,調暢氣血。
術數養生:轉腰與甩腿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靈樞·刺節針邪論》亦雲:“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腰部活動大,負重多,為人體運動轉側的樞紐,也可以反映出腎氣的強弱,所以很多傳統健身術都非常強調腰部活動,如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皆以活動腰部為主。腰部按摩具有溫補腎陽,強腰壯腎,潤腸通便等作用,可以舒筋通絡,促進腰部氣血循環,消除腰肌疲勞,緩解腰肌痙攣與腰部疼痛,使腰部活動靈活、健壯有力。具體做法是先轉胯運腰,取站立姿勢,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可連續做8~32次。再俯仰健腰,取站立姿勢,吸氣時,兩手從體前上舉,手心向下,一直舉到頭上方,手指尖朝上,呼氣時,彎腰兩手觸地或腳,如此連續做8~32次。除此之外,還可以叩擊腰骶,用兩手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以拳背部有節奏地叩擊腰部脊柱兩側到骶部,左右皆叩擊36次。意守腰骶部,並意想腰骶部放鬆。每天叩擊腰骶,具有活血通絡、強筋健骨之功。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練腿時必須注意膝部的保健,具體方法是:先站立甩腿,一手扶牆或扶樹,一腳站立,一腳甩動先向前甩動右腿,腳尖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腳麵繃直,腿亦伸直,如此前後甩動,左右腿各甩動20次。再平坐,上身保持正直,先提起左腳向前上方緩伸,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腳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再換右腳做,雙腿各做20次。最後站立兩腳平行靠攏,屈膝做向下蹲,雙手掌置於膝上,膝部向前後左右做圓周運動,先左轉,後右轉,各20次。
術數養生:揉足底
《靈樞·逆順肥瘦》雲:“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人之雙足為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相交接之處,是運行氣血、聯絡髒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重要部位,因此,足部保健關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對足部進行按摩,可用手指頭、指關節,也可使用按摩棒、按摩球等按摩工具。根據身體情況用揉搓或按壓等方法按摩。作為日常保健,可在每個部位按摩2~3分鍾,先左腳後右腳,每次按摩半小時左右。按摩的力度以自己能忍受為限。按摩中如發現有異常的酸、脹、刺、麻、痛的感覺,或皮膚有結節狀、條索狀、沙粒狀等印跡出現時,說明其對應部位可能有功能性疾病,需要重點按摩。另外,還有按摩湧泉穴法。湧泉穴,足少陰腎經首穴,曆來是人體養生要穴,運用得法可益腎補精、強身健骨。如《靈樞·本輸》雲:“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說明腎經之氣源於足下湧泉穴,自足下出輸至全身。具體方法是每天臨睡前或醒後,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湧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反複摩搓3O~50次,以足心感覺發熱為度。此法具有滋腎、健脾、安眠、強身的作用。
《內經》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外相應。人體的各個部位,如頭麵皮膚、五官九竅、四肢百骸、五髒六腑等,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整體功能正常,機體各部分的功能才能正常,若局部功能障礙亦必然會影響到整體功能。所以,《內經》才會提倡以上這些術數養生中最常用、最易用的保健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種養生方法均應以適度為宜,以防過度損傷身體,如華佗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此觀點與《內經》“生病起於過用”的意義相同,說明吐納、導引、按摩等保健長壽之法,亦不能過度運用,否則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