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n的博客

中醫養生,針灸止痛,健康生活,太極養生,Acuherb Clinic,Houston
正文

魅力中醫文化

(2015-09-30 12:08:52) 下一個

在曆史的長河中,中國的四大發明婦孺皆知,而中醫幾千年的發展史,更是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代表和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創造了世界科學史上的兩個奇跡,一個是曆史的奇跡,中醫為中國人民繁衍生息的醫療保駕護航;另一個是現實的奇跡,為那些患有疑難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許有人要問,中醫是什麽?我們說中醫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勞動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鬥爭經驗的總結,中醫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時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論體係的科學,它的理論對其它學科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古老的中醫

    談到古老的中醫,許多人都是望塵莫及的,而對中醫的認識與繼承應該是每個中國人都重視的,這是因為中醫的博大精深。如對疾病的認識,中國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在甲骨文中就記述有20餘種疾病,如疾目、疾耳、疾齒等。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記載了疾、狂、朦等病症約十幾種。種種疾痛古人是如何對治的呢?一是藥味,二是針砭,三是按摩,四是灸法等等。再有就是咒祝,即所謂巫醫。

        在《山海經》裏有這樣的話:“醫源於砭”。砭即砭石針,一種楔形石塊。可以刺激穴位或排膿、放血。在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專著《黃帝內經》中談到了砭石的發明和發現。甲骨文的發現曾轟動了世界,“文字之光照千古”。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人稱“殷墟”。殷墟還發掘出了一套玉製魚型刀。對於這把刀的用途,文博中人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是刻刀,而另一種意見認為是“飾品”。

 

    有一篇報導,80年代末期的一天,在北京亮馬橋經營收藏品市場,接近中午時分,來了一對帶有河南口音的夫婦,向小販兜售物品。其中有兩件玉器用一張紙包著,意見即上述的魚型刀,另一件竟是砭針。兩塊玉是用同一塊青白和田玉製成,沁色也相同,可見是在同一地出土。砭、刀一同出現,似乎可說明二者都是醫具,那麽殷墟出土的那把魚型刀自然也是醫用之刀了。

古時也有外科手術,最初手術用的器具是燧石所製。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結果令人驚歎:燧石製的手術刀其鋒利度超過鋼製手術刀數十倍!用它切割眼球、心髒,術後恢複期較之鋼刀要短許多天。因為在顯微鏡下觀察創麵,用鋼刀,創口呈撕裂狀,而石刀,則幾乎是分割的。燧石硬度大約在7度,玉低其半度左右,因此玉質刀砭不但在硬度上占絕對優勢,器具消毒上也要優於金屬。

    在追溯中藥學的曆史可知,“世間百草皆入藥”,是人類逐步認識自然和總結實踐經驗的產物。這在《史記》中可以找到證明:“神農氏嚐百草,始有醫藥。”神農氏生活的時代大約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農耕時代,雖然神農氏究竟是為了尋食還是尋藥而嚐百草這一點仍有疑問,但它都生動地說明中國傳統醫學是建立在對自然的認識基礎上的。因此炎帝神農氏與黃帝、伏羲被後世共尊為中華醫藥始祖。

    古人以自然之物為醫藥寶庫,使中醫中藥有取之不盡、永不衰竭之感。成書於漢代的第一部中藥書,後人托名神農炎帝的《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被後人並稱為中醫藥學的三大經典。《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東漢以前的藥物學知識,不知是否與人認識自然有關,全書按照一年365日之數,收載了365種藥物;又按照天地人三才的布局,創造了上中下三品(藥物毒性)分類法。北宋四川名醫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是一部本草史上劃時代的巨著,其中共記載藥物1748種,醫方3000多首,使本草學在宋代形成了一個高峰,直到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藥物1892種,附方11096首)問世後,它的作用才稍微減弱。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評價說:“12、13世紀的《大觀經史證類本草》(北宋大觀二年校正刊行的《證類本草》),要比15、16世紀早期歐洲的植物學著作高明得多》。”時至今日,不管是曆代中醫的名家論著,還是中醫辨證思維的深入人心,都是世界上任何學科不能比擬的。它的魅力所在,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探索收藏嗎?

 

二、神奇的中醫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統一有序由相互聯係。世間百草皆有屬性:寒熱溫涼,辛酸甘苦鹹。四氣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髒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醫自然之身。古樸的哲學思想滋潤了神奇的中國醫學。於是,五千年來,一根針,一把草,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髒腑也。這段話出自戰國時期神醫扁鵲的《難經》,“望聞問切”是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聯係,在病理上相互影響。通過望、聞、問、切,可以全麵係統地了解病情,準確“辯證”,然後治病。用專業術語來說叫“辯證施治”。它體現了唯物辯證和係統論的思想。在臨床上曾治療一個肝硬化患者,一位五十七歲的女性,當服用中藥一年後,肝硬化得到了緩解,而意想不到的是她150度的花眼好了,這是什麽道理呢?中醫認為五髒與五官通過經絡、氣血相連,肝開竅與目,所以,在治療肝病的時候,肝的功能好了,自然眼睛的功能也好了,這不能不說中醫的神奇。

    中醫是一種文化,西醫是一種技術,中醫是治療患病的人,西醫是治療人患的病。與中醫整體觀不同的是,西醫是微觀的“辨病施治”。臨床上“在治療慢性肝炎時,西醫近年來采用基因、分子生物學等手段,對該病的研究獲得了很大進展,也取得了對於抗病毒和調節免疫是其主要治療方法的這一共識,但是至今仍沒有特效藥物治療。而對此中醫獨具特點和優勢。中醫強調辯證施治,重視病人個體差異。雖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長短不同,通過辯證進行不同的治療,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驗去治‘大三陽’。氣滯血瘀者,當以祛邪為主;氣虛血滯者,當以扶正為先。”這些理論體現了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看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根據病人的體質、體征,結合天時、地理、病史等諸多社會因素確定症結和治療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論“因人、因時、因地用藥”。臨床上因地而行、因人而異。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根據中國的國土幅員遼闊,南北方人的生活環境、體質狀態均有差異,因此,同樣的病,在用藥、劑量上應有所不同。如給內蒙古人看病,藥的分量要加倍。否則沒有效力。因為內蒙古寒冷,當地人多吃牛羊肉,盡喝牛奶,少吃蔬菜,身體強壯。所以藥力要加強。”名醫之所以也是明醫就在於“善乎明辨”。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功;切而知之謂之巧。這“神聖功巧”是醫家的真功夫。因人因時地辯證,貴在知常達變。平凡的望聞問切裏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道理。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年輕的住院醫師尹惠珠在沒有注射麻藥的情況下,成功地給一位患者做了扁桃體切除手術。這次手術,成為中國第一例針灸麻醉手術。一根小小的銀針引起了世界的震驚。針灸的發明是偉大的,中醫第一部經典《黃帝內經》就記載了係統的針灸理論。兩千年前的《八十一難經》明白寫著,用針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還有四總穴歌:“麵口合穀收、頭頂尋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裏留”,意思是隻要紮對合穀、列缺、委中、三裏等穴位,相應部為的病痛即可針到病除。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醫扁鵲用針灸治好 國太子的“屍厥”,讓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則幾乎家喻戶曉。幾千年的醫療實踐證明,針灸可以治療300多種疾病,對100多種疾病療效較好。

    三、中醫的魅力

    中醫的魅力所在是什麽?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曆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與疾病做鬥爭經驗的積累;中醫是一種文化,而不單單是醫學;中醫的辨證思維可以給許多學科加以借鑒。伴隨著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步伐,古老的中國又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經濟迅速發展,各項事業日新月異,中華民族的複興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民族的複興並不僅僅是經濟的振興,還有文化的複興。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的複興比經濟的複興更為重要和關鍵,因為文化的複興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潛在動力。一個民族一旦形成自己良好的主導文化模式,即使在一個時期由於某種原因而經濟遭受挫折,甚至衰退,隻要它的文化根基還在,它就有迅速走向複興的可能,而中醫藥文化的複興是推動中華文化複興的重要途徑。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唯一的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中國傳統科學,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中醫藥文化能夠重現昔日輝煌也將是中華民族文化複興的一個重要表現。

 

 中醫藥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曆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營養,同時又溶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醫藥學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長的,中醫藥學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能夠自然地得以普及,今天,若離開文、史、哲等文化的滋養,中醫理論也難以得到健康持續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醫文化研究既擔負著複興傳統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是國民經濟(尤其是醫療市場經濟)的重要推動力。

    近幾十年來,中醫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發展迅猛。從某種角度看,這顯示了傳統醫學與占主流的西方醫學的一次互補,也是中醫的魅力所在。實際上,中醫與西醫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幾百年了;奇妙的是,我們這一曆史中,始終可以感覺到隱含在中醫裏的那種柔和似水的力量。

    據最新的一次調研表明,中醫藥在德國發展很快,54%的德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曾用過草藥,95%的德國人聽說過草藥,50%年齡在20—30歲的人曾受其醫生推薦而使用過草藥。10年前英國各地的中醫診所還在800家左右,今天這一數字至少達到2000家。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都設立了一個專門從事中醫研究的機構。從以上不難看出西方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認識到中醫的療效,在西醫占據主流的發達國家,神奇的中醫必將帶來醫學新的一場革命。

    四、中醫的明天

    中醫作為中國傳統的遺產,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賜福給中國人並豐富了中國博大的文化。它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與夏商周時期的諸種理論,另加上本地的藥材、醫療用具,形成了一種比較完整的醫療體係。但不幸的是,近代中醫遇到了西方科學,迫使中醫去迎合西醫的科學觀。具體地說,中醫在西醫麵前的失敗來自於“中醫是否科學的爭論”。為了符合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科學中的唯物主義,中國中醫界刪除了或者改變了很多傳統的概念。但是這種借用外來標準來判定自己,很像用英語語法來判斷中文是否有價值。

 現在中國在臨床上已經很少使用中醫和中醫的病名來診斷一種疾病。連大型中醫醫院的分科、指示牌都是西醫分的,如心血管內科、腫瘤科等。這是因為,現代人已經習慣了現代的名次與語言了。再有,西醫的化驗診斷要比中醫的主觀診斷法更為精確。西醫的確在肉體的層次上可以做得很精確,但問題是中醫的治療對象並不是僅僅是肉體,如果用計算機作為比喻的話,西醫的診治對象是計算機的硬件;而中醫的診治對象則不僅是計算機的硬件,還包括它的軟件。當以“硬件”的標準來要求中醫診治一個疾病的“軟件”時,不僅會出現不少誤診,同時還無法按照中醫本身的理論去治療。

    在學術上中醫一直麵臨著很大的危機。“表麵上看中醫很繁榮,比如中醫從業人很多,國家法律上有保障,培養學生的途徑很正規,有大學、研究生、師帶徒。但事實上不是,現在雖然專家、教授多得很,但50歲以下能夠進行中醫臨床治病的大夫已經很少了。這是一個最大的危機!”中醫是實踐的科學,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專業以學曆論能力,重文憑輕能力,使古老的中醫很難再找到從實踐臨證中成長起來的中醫。難怪有外行人說,真正的師承的中醫比大熊貓還少了。但是,近年來,中醫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重視,在民間許多人都渴望學習中醫,了解中醫,享受中醫,這就是中醫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醫的魅力所在。

    在科學的光環下,人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在人們的印象裏,它遠離人類的理性,100年來,它在風風雨雨中默默卻超然地淩駕於人間之上,但是,突然間它又出現在我們身邊。在我們靜靜而深切地感受它時,發現在我們靈魂、血液的穿梭處,更與它承脈相通。它,就是中醫!一個也許行將從我們的手中失落走的偉大文明,屆時留給後人的可能隻是一個美麗的空殼,到那時,將是人類的災難,也是傳承兩千年的中醫文化的滅頂之災,我們是中醫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繼承並使之發揚光大,是我們光榮使命與責任,也將是我們一生為之不懈奮鬥的目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