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難道全是穀歌的錯?

(2010-03-30 08:14:32) 下一個


我們國人說話的權力在過去的五十多年間,經曆過如股票指數樣拉升,探底,又反彈回升的過程,而最低點時的狀況,當時身居台灣的胡適先生曾作過精彩的描述:

他們不但沒有了\'說話\'的權利,也沒有了\'不說話\'的權利...

”穀歌退出中國”事件發生後,聽著中國所謂的專家學者們,在公開場合,在互連網上,在電視節目裏幾乎一邊倒的對穀歌的指責,我心裏忽然又想到了胡先生的這句話,

同時我也在心裏暗自慶幸,好在,我現在還有\'不說話\'的權利...

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和不斷深化進行,應該承認,從80年代初至今,國人說話權的指數一直是呈現上升勢頭的,中間雖有波動,但總的趨勢是向上的,互聯網在中國的出現和普及,讓中國人說話的平台和載體由平麵變成了立體,把國人由單純被動的接收信息者,變成了可能的主動傳遞和發送信息者,而相伴而生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網中網,我個人認為,適當地對信息加以控製也是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舉措,回想十多年前,身為憤怒青年的我,頭腦中具有的一些當時認為百分百正確的觀點和主張,現在回頭一看,是那麽的偏激和誤國誤民,有時自己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因此,把一些可能引起國人激烈爭論和巨大分歧的議題或觀點,如果能在網中網裏,暫時理智地掛一掛,讓時間晾曬一下之後,來最終檢驗正確與否。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改革道路上的劇烈震蕩,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舉措。

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握一個尺度問題,也就是說必須要把這種網中網的密度指數放在一個不斷持續慢慢下降的通道中,可以慢,但必須要隨著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而持續遞減.

穀歌的抽身離去,再次提醒我們關注,中國的網中網密度:

是在漸疏,還是在漸密。

我不敢妄自揣摩穀歌為什麽真要退出中國,因為,我也是一個中國人,我不可能真正理解並去捍衛那些普及世界的價值觀,我膽小順從,一點點眼前利益就能把我收買。我也早已忘記了,道德底線為何物。但我和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相比,人品顯然要高出很多,因為至少我還有一顆良心,而且一直知道我還有\'不說話\'的權利。

2010年3月30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