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缸寨

信靠耶和華的必不至於羞愧
正文

粽子與聖餐

(2009-06-12 11:53:45) 下一個


粽子與聖餐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佈道講章


一、緣起

 

端午節的影響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不僅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從南到北,從漢族到傣,苗,侗,壯,布依,滿,蒙,藏,彝等29個少數民族都過端午節,而且到了北美,端午節也是亞裔文化的重要項目,每年的中央島龍舟賽就是一個例子。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下的工作場所,與亞裔同事聊天,發現連菲律賓同事也很熟悉粽子這種帶著濃鬱中國文化內涵的食品。再一查考,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等亞洲國家都有端午節,都吃粽子,盡管細節有許多變異。

端午節粽子與基督教聖餐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民俗,一個是宗教儀式;一個喜慶熱鬧,一個神秘嚴肅;一個“土”,一個“洋”;二者有什麽聯係呢?

其實二者還真有些相似之處。第一,它們都和“吃喝”有關:端午節有粽子與雄黃酒,基督教有聖餐餅和杯;其次,它們都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屈原投汨羅江是在主前278 年,耶穌釘十字架前設立最後晚餐應當在主後28 年左右;第三,它們都是為了紀念一個曆史人物:端午節紀念中國偉大詩人屈原,聖餐是基督徒紀念我們的主耶穌。

 

二、“為的是記念”:屈原與耶穌

 

屈原是誰?這個問題,大多數中國人都能答得上來。

屈原是一個中國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貴族、愛國詩人,由於遭誹謗,楚王不采納他的主張,反而流放他。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不久,懷抱石頭跳入汨羅江,以身殉國。聞訊的沿岸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搶救,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吃他的屍體,就是今天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屈原開創了楚辭這一偉大的文學體裁,留下《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傳世作品。

耶穌是誰?這個問題,就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回答出來了。

耶穌是一個猶太人——羅馬統治時期猶大地拿撒勒的一個木匠之子。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傳天國,醫病,趕鬼,自稱為神的兒子,三十三歲被猶太人交給羅馬人釘死十字架。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聖經》的福音書和使徒書信記載了他的言行以及門徒見證他複活,並等待他再來的信息。聖餐不是後人的發明,而是他受難以前親自設立的。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裏寫道: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3-26 

 

這樣看來,粽子和聖餐這兩件事情,還真的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

粽子人人可吃,你無需知道屈原是誰,也無妨享用粽子的美味;聖餐卻要求領受它的人明白其特殊的意義。有沒有吃過粽子並不關係到你的命運;但是,你認不認識拿撒勒人耶穌是誰,你和拿撒勒人耶穌有沒有生命的聯係,你是否知道為什麽要記念他,卻關係到你是否天國的子民,關係到靈魂的生死。

你也許會問,有那麽嚴重嗎?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耶穌究竟是誰。耶穌和屈原,除了一個生在中華民族,一個生在猶太民族,還有什麽本質的不同?

這個本質的不同的確存在,那就是: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然而他隻是一個人;耶穌卻是神的兒子,他既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

真的嗎?

真的。也許你一時很難相信。這很正常,因為神的兒子降世為人,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從死裏複活,賜給一切相信他的人永生,這宇宙間最大的奧秘,本來就超越了人的理性認知範圍。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聖餐的意義就在於紀念耶穌基督的代贖。並且,保羅嚴正地提醒信徒,“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幹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這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11:27-29 

這裏提到了一個聖經中經常出現的字眼:罪。

 

三、屈子自沉汨羅江,耶穌被釘十字架:何罪之有?

 

罪,究竟是什麽?

罪,又有什麽可怕?

聖經上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這話,我們中國人很難信服。就拿屈原來說,他“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橘頌》),追求人格的高尚。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之遺世獨立情懷,和“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高潔品質,正是後世千百年來人們景仰和紀念他的原因。這樣的人,難道也是罪人嗎?

答案很簡單,是的。我們的困惑在於,用人的尺度來揣摩神的標準。聖經中所說的罪,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有所不同。我們通常認為的罪,是指殺人放火,觸犯刑律;而聖經所說的罪,是指過犯,達不到完全。神的標準是完全,也就是沒有一點過犯。孔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吾日三省吾身”,說明他認識到人的內心需要省察,也正說明每一個人與生俱來就有犯錯的傾向。這樣說來,驕傲,自私,嫉妒,虛謊……這些心中的意念,也都是罪。我們心裏所想的,口裏所說的,手中所做的,凡是達不到完全的,就是聖經所指的罪。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完美,這的確是你、是我、是每一個人的真實。

聖經還告訴我們,“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這正是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充滿苦難與哀愁的根本原因。

可是你也許會說,這不是太危言聳聽,強人所難了嗎?難道因為屈原也有人性的不完美,他正直的人格,美好的修養,高尚的道德,真誠的理想,都不能使他與那些讒毀他的奸臣南後鄭袖、公子子蘭、秦相張儀等人區別開來了嗎?那麽,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正邪好壞的分別?神,豈不是太不公平了嗎?

 首先,我們要回答,神沒有危言聳聽,神沒有不公平,那一位宇宙萬物,鑒察人心的神所要求的公義,正是如同神自身的聖潔一樣的全然無過——因為神是聖潔的,所以任何的不完全,都不能達到神的麵前。從這個角度來說,上帝麵前人人平等,每一個人都虧缺了神的榮耀,人性自身的缺陷,才使人類曆史陷在綿延不絕的罪惡和不義中,周而複始,看不到希望的曙光,這乃是人類共同的悲劇。

 其次,我們還要說,神沒有強人所難。“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主耶穌基督裏,乃是永生”(羅6:23)。神是慈愛的,深知人類的困境,才差遣他的愛子耶穌基督降世。“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這一位耶穌基督才是人類曆史中唯一完全無罪的人,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在舊約聖經中藉著以色列的眾先知所預言的那一位彌賽亞就是他。他是我們全人類的救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承擔的,正是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一切人類的罪債。在他的十字架下,人類一切的道德理想都宣告破產。

 

 講到這裏,你也許要說,且慢,我知道你們基督教那一套童女懷孕,死裏複活的神話故事——對於我們受過科學教育的理性頭腦來說,這些都是天方夜譚。你怎麽能夠證明曆史上真的有耶穌這個人存在?怎麽知道不僅有一個超越的上帝,而且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你又怎麽相信他真的是童女懷孕,從死裏複活?你們把《聖經》當做一切論證的依據,在我們看來,隻不過是犯了可笑的邏輯循環。

 謝謝你的質疑——這說明你在認真思考我們今天所談論的話題。其實這些問題,我們每一個人在成為基督徒之前都曾經問過自己。我可以告訴你的是,盡管今天我仍然不能論證神的存在,也不能回答神跡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因為它超越了人類理性的範疇。但是,憑著上帝的恩典,我的心堅定地相信,我的頭腦也毫不懷疑,耶穌基督就是那一位創造宇宙萬物和我們人類的獨一真神的兒子。為什麽我們需要信耶穌,而不是論證耶穌的原因就在於此——信心,是我們所需要的全部。

 話說回來,信心也並不那麽神秘,因為我們不是“迷信”,還是有跡可循。其實,你又是怎麽相信曆史上有過屈原這麽一個人,又怎麽相信他就是楚國的大夫,愛國的詩人的呢?不也是憑著“信心”嗎?你相信從記事起第一次吃粽子時,爸爸媽媽告訴你的兩千年來代代相傳的端午節傳說;你相信來源於曆史書上的屈原生平的記載,你相信屈原所寫的詩文表達的都是他真實的感情,雖然我們當中大多數人沒有讀過《離騷》。如果你對這些都沒有信心,你也可以說,屈原這個人並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不是人們所傳說的這樣。

 如果你拿出相信屈原的信心,就足夠接受曆史上曾經有過耶穌這個人的事實。俗話說,認識一個人應當“聽其言,觀其行。”耶穌基督在世三十三年所說的,所做的,都記載在聖經裏。他說他自己是神的兒子,並且為了這個宣告,被釘死十字架。他預言自己的死,並說他就是為此來到世間,也預言自己的複活;他還預言了自己的再來。他的門徒見證他的複活,並且兩千年來代代傳播他的福音,誰也不能否認,建立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教導的整個基督教對於這兩千年來世界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四、罪的解決:是人的超越,還是神的拯救?

 

 那麽,耶穌和我們中國人,又有什麽關係呢?

 還是回到我們剛才所談到的罪的問題。我們已經同意,如果接受基督教對於“罪”的定義,無可推托,我們都是罪人。可是這個世界上的人,還是有好壞善惡之分,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分別還是相當大的。儒家講求心性修養,佛教教導積德行善;難道,憑借道德的修養和行為的向善,我們不能自我完善,達到完全嗎?

 答案還是堅決的:不!人,是不能自救的——讓我們就從屈原來看道德理想主義麵對罪的幻滅。

 首先,屈原式的道德理想主義值得欽佩,代表人對超越現實的價值,對真善美和永恒的追求,這種追求也正反映出人是按照造物主的形象被創造的;

 其次,道德理想主義不能濟世。屈原所忠的君,昏庸的楚懷王客死秦國;所愛的國,已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中;屈原所欲救的民,卻撐起龍舟,以粽子投江,去保護他為理想所舍的身軀。“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而道德修為所必然帶來的清高,使他更加遠離那些罪潭深陷而不自知的庸人。楚國亡了,秦國也亡了……其後兩千年的中國曆史,朝代興亡起起落落,隻有粽子我們吃到如今。

 第三,道德理想主義也不能自救。生命與死亡從來都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屈子自沉,是一個悲劇,更可悲的是悲劇的不斷重演。直到王國維之昆明湖,老舍之太平湖,似乎還回蕩著汨羅江畔的絕唱;李白采石磯之醉赴長江,倒是浪漫詩人最詩意的歸去。

 但是,歸根結底,自沉,是對自己生命意義的否定。屈原式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人格的道德理想主義,使他無法看到,人性自身的軟弱,才是真正無法超越的局限。他真正的敵人不是南後鄭袖,公子子蘭和張儀等人,這些人不過是被罪性汙染更深;道德的超越可以減少罪的外在表現,卻不能消除罪的內在根源,更不能抵消一切罪的結果。罪性乃是與生俱來,從始祖亞當犯罪以來就如影隨形代代相傳的,隻要罪的問題還在,人就無法“詩意地棲居”,因為——人神之間,天淵有別。

 屈子發出《天問》,耶穌帶來天啟。以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何所遝?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開篇,《天問》提出對天文、地理、曆史、哲學等許多方麵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卻沒有答案。耶穌基督卻啟示我們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門徒約翰寫道,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約1:1“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

 屈子為楚國忠臣,耶穌是天國義君。屈子對國家和君王的愛,無法與耶穌基督對罪人的愛相比。屈子自比香草美人,當愛的對象令人失望,愛也就失去了意義。耶穌的愛是Agape 的愛,是神對人的愛,不以人的價值為轉移。天國的仁義君王為不義的臣民而死,即使人墮落犯罪,神仍舊是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屈子清高,耶穌降卑。屈子不屑於“滄浪之水濁兮”濯足,上帝在以色列選民中為普世所預備的救主耶穌卻為門徒洗腳(約13:1-17)。“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26:12,13)“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利比書2:6-8

 屈子憤世,耶穌赦免。“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漁父》);主耶穌以無罪之身,代替世人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卻沒有一句責備:“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屈子失去生命,耶穌取回生命。一個人死去,他的生命就此消亡;但耶穌基督是生命的主,他有權柄將生命舍去,也有權柄將它取回,他的空墳墓表明他已經從死裏複活。

 屈子絕望,耶穌賜予希望。人們記念屈原,並不能使發生這個悲劇的根源斷絕,相反,屈原的悲憤恰恰引起後世的共鳴。主耶穌預言自己死在十字架上,卻將從死裏複活,不是複興那亡於羅馬人的以色列國,而是要使普天下萬邦萬國中一切相信接受他的人不再做罪和死的奴仆,成為天國的子民:“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仆的人。”(希3:14,15)“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天國的福音傳遍萬邦,傳遍地極,人類曆史因主耶穌基督而有了全新的盼望,“他的國沒有窮盡”(路1:33)。

 我們不難得出最終的結論:屈原式的道德理想主義仍然需要耶穌基督的拯救。這個救法不是道德,而是信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離騷》中如此描繪從道德理想的途徑尋找真理的迷惘與艱辛;然而,神已經清楚告訴我們,“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中,在你心裏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他從死裏複活,就必得救。”(羅10:8

 

五、結語:粽子與聖餐——讓中國人一起來領受生命的糧

 

 端午節的習俗,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今天,粽子和龍舟賽已經從汨羅江畔走向全球,不僅漢族,少數民族,不僅中國本土,其他國家和海外華人都慶祝端午,甚至被韓國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這正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端午節作為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回到粽子和聖餐的話題。我們現在有了一個新的發現,粽子和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拿起的餅,都與我們所紀念對象的身體有關:粽子,是屈原投江後,人們將粽子投入江中,為了從魚腹“救贖”屈原的身體;而聖餐餅,代表主耶穌“舍去”的身體。主耶穌說,“我的肉真是可吃的”(約6:55),“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林前11: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麵。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複活。”(約6:53,54)另外,端午節人們飲雄黃酒來驅邪避毒,現代科學分析卻表明雄黃成分中的硫化砷有毒,並不宜內服;然而主耶穌說,“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6:55)“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26:28

 屈子投江自沉於主耶穌釘死十架之前三百年,如今,基督的救恩經過兩千年,已經傳遍整個地球,許多國家和民族都聽到了福音,正如主耶穌的大使命所吩咐。主耶穌來到這個世界,為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的罪,釘死十架,並從死裏複活,戰勝了罪惡與死亡的權勢。但願你在端午節品嚐粽子的時候,也能思想聖餐對於你的意義,認識耶穌十字架偉大的救贖,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將人類一切道德都在他破碎的身體和他所流出的寶血裏謙卑下來,相信接受他做你個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一同領受這生命的糧,得到他所賜予的永恒生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