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傑克遜北京之旅流產內幕:1500萬美元給得起嗎?(圖)

(2009-07-02 23:27:12) 下一個

  邁克爾·傑克遜 米高·積遜 麥可·傑克森——MJ在中國  

  MJ是一名黑人,卻把自己變成白人;  

  MJ是一名音樂家,卻創造了蔚為壯觀的視覺奇跡;  

  MJ是美國英雄,卻成為中國記憶的一部分。他出現在普通中國家庭的收音機、錄像機、LD裏,出現在穿梭鄉土、城鎮的大巴上。  

  他沒在中國正式登台,卻讓中國第一次感知了身體解放。

  他喚起了震撼,成了遙不可及的神,西方世界原來是這個樣子。一個一個樣子,就組成了全部的樣子。  

  



  貓王被認為是“搖滾之王”(King Of Rock),傑克遜的夢想是做“流行之王”(King of The Pop)。台北“危險之旅”籌備期間,傑克遜特別叮囑,一定要在所有海報上印上“King of The Pop” 圖/餘光音樂雜誌  

  


  1987年,邁克爾·傑克遜在廣東中山跟當地小朋友合影,到中國內地來開演唱會是傑克遜一個很大的心願,但他到死也沒能實現圖/CFP

  震撼和神話很快成了過去時。我們也早就過了對西方目瞪口呆的年代,也漸漸有了評價和消費各種“神”的能力。  

  1987年MJ造訪廣東,好奇地站在田間,就像我們對他代表的世界的好奇一樣。  

  MJ死了,再也沒有人穿吊腳褲跳那麽帥的舞了。  

  邁克爾·傑克遜、米高·積遜、麥可·傑克森,“他們”都是同一個人——Michael Jackson,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分別給他起了三個不同的中文譯名,在各自區域使用,並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中文名不同,但他是這三地共同的“流行之王”(King of Pop)。  

  1993年初,三地忽然同時麵臨著一個同樣的機會——“流行之王”要來了。  

  即便是16年後,三地已經對各種國際巨星習以為常的今天,邁克爾·傑克遜依然顯得遙不可及——他的演出費在16年後,還是會讓各路演出商大跌眼鏡:2009 年曾有演出商輾轉與傑克遜的經紀公司聯係演唱會事宜,得到的報價是僅其個人出場費就達500萬美金,還不算昂貴的製作費用,以8萬人場地的可售票比例計算,場地票及看台票的價格也將達到每張5000元和1000元。

  那麽,16年前呢?  

  4萬人的體育館,你有嗎?
  

  16年前,傑克遜在《危險》專輯熱賣後,開始籌劃其全球“危險之旅”的亞洲行程,香港、台北名列其中,與此同時,北京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著另一個傑克遜計劃。  

  香港是第一個出局的城市,出局原因有幾個不同版本:一個版本是經過反複談判,就在一切都已妥當時,忽然遭遇場地的困擾,香港“危險之旅”演唱會的地點定在大球場,附近居民以“噪音擾民”為由提出抗議,事情鬧到港府,最終演唱會被迫取消;另一種說法則很簡單,傑克遜是個性格多變的人,在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時,他臨時改了主意不來了。  

  事實上,三個城市麵臨的首要問題都是場地。  

  1993年的北京、香港、台北難道沒有一個場地能讓這位巨星唱唱歌、跳跳舞嗎?  

  遺憾的是,答案確實是:真沒有。  

  原因並不複雜:當年三地都沒有足夠容量的大型體育場館,而傑克遜的天價演出費需要足夠多的觀眾人數,否則會血本無歸。當年傑克遜經紀公司提出的基數是每場4萬觀眾,三地隻有香港大球場確實可以容納4萬人,但在體育場開演唱會需要視情況減掉至少10%的座位。  

  16年後,在傑克遜去世前,內地一直有演出商在鍥而不舍地洽談他來開演唱會的可行性,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直到今天,內地大城市興建了不少的新場館,但依然難以找到合適傑克遜的場館。  

  1993年,想出辦法克服場地困難並最終搞成了傑克遜“危險之旅”的是台北,主辦方負責人叫餘光,神奇的是,當時台北連萬人規模的場館都沒有。  

  如今,傑克遜猝然離去,台灣因此也就成了這位巨星舉辦過演唱會的惟一華人地區。  

  餘光被台灣媒體稱作“將歐美流行音樂帶進台灣的第一人”。1960年代末開始,他通過廣播電視節目、自辦音樂雜誌,向台灣樂迷介紹歐美流行音樂資訊。1982年起,陸續將眾多歐美大牌歌手及搖滾樂隊的現場演出引入台灣。  

  1993年,台灣“解嚴”第七年,社會文化呈現多元發展,政府對文化事業相關的各類審查逐漸放寬,這為傑克遜成功赴台提供了必要的軟環境。  

  但此時的餘光必須得解決一個大麻煩就是場地。他沒有香港居民的抗議,但也沒有4萬人的場地。  

  多年以來積累的引進歐美藝人演唱會的經驗讓他想到了台北市體育場,那裏本來是一個田徑場,隻有光禿禿的水泥看台和田徑場跑道。此前,餘光曾在這裏做過“實驗 ”,在這個不大適合搞演唱會的場地舉辦了提納·特納、托托等藝人的演唱會,但其規模連傑克遜“危險之旅”的一半還不到。  

  從1993年1月達成意向開始,傑克遜經紀公司分別派工作人員進行現場勘查,幾撥人一致投了反對票——這裏太不適合開大型演唱會了。但這實際上是餘光惟一選擇,他以過去曾在同一場地成功舉辦演唱會的經驗為例,最終說服了經紀公司。

  1500萬美元,給得起嗎?  

  餘光用了9個月來談台北“危險之旅”,那是餘光將歐美演唱會引入台灣的第 11年,他促成了許多歐美大牌藝人赴台演出,但餘光還是很清楚,傑克遜的“危險之旅”不同於其他任何演唱會,這不僅是製作成本高昂,畢竟還是一場聲、光、色都達到頂級的演唱會;經紀公司對傑克遜的行程提出了事無巨細的要求,很多都超出了餘光的想象範圍。  

  餘光沒有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當年台北“危險之旅”的具體投資,但1993年北京曾有機構洽談傑克遜北京行,包含出場費、製作費和其他相關費用的總投資不少於 1500萬美金——即使是今天,這依然是一個天文數字。  

  對於餘光而言,1993年的台北“危險之旅”有點像豪賭。如果沒有經紀公司帶來的兩個讚助商,他是沒辦法玩這場危險遊戲的。  

  按照與經紀公司簽訂的演出合約規定,台北“危險之旅”共演出兩場,分別在1993年9月3日、4日舉行。可就在距離演出沒幾天而且票已經售出的情況下,一個突發消息傳來了——傑克遜在其他城市演出幾近暈倒,公司決定將台北“危險之旅”的日期推遲。  

  這又是餘光多年主辦歐美巨星演唱會從未遇到的情況,幾經周折,雙方最終商定將演出時間改為9月4日和9月6日。盡管日期的變更並未影響票房,但餘光認為,這客觀上對藝人的形象產生了很負麵的影響。  

  1993年9月3日,邁克爾·傑克遜的私人飛機在台北桃園機場緩緩降落,餘光終於鬆了一口氣。傑克遜握住了餘光的手,向他表達了感謝。  

  當時是台灣“解嚴”第七年,“報禁”已經解除,報紙雜誌及廣播電視媒體正麵臨著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同時也伴隨著“白色恐怖”時期裹挾而來的“陣痛”——舊有的新聞理念被打破,全新的格局正在建立。  

  正是在這樣的變革期之中,“流行之王”來了。  

  當時的台灣媒體使用了一個十分台灣化的詞匯“大陣仗”來形容當時的盛況——傑克遜去世後,一些媒體從業人員回憶當年的情景,用的依然是這個詞。當時台灣所有媒體傾巢出動,報紙娛樂版的編輯被告知其他新聞可以壓一壓,整版的傑克遜點燃了台灣樂迷的激情,那是台灣從來沒有過的媒體狂歡。以前國民黨所屬的報紙的記者也參與到等待傑克遜的隊伍中,大家24小時守候,期待搶到獨家頭條。  

  不能讓美國人欺負中國人  

  邁克爾·傑克遜台北“危險之旅”一行150餘人,下榻當年台北最豪華的晶華酒店,傑克遜本人則住在總統套房內,客廳擺放了許多彩色氣球。此外,酒店還特地為他準備了許多迪士尼卡通電影錄影帶。傑克遜一行在台北前後停留了五天,絕大多數時候他在酒店裏躲避媒體的追逐。傑克遜沒有進行走台,而是由工作人員替代他進行音效調試等準備工作。  

  當時台灣還沒有《蘋果日報》。  

  傑克遜惟一一次的外出是在9月4日下午,正是這次外出,引發了一場上升到“中美關係”的軒然大波。  

  在傑克遜一行入住的晶華酒店旁,有一個美國“玩具反鬥城”商店,傑克遜想到那裏購物,隨行人員事先與商店談妥全麵清空那裏的顧客。躲在麗晶酒店外的各路記者聞風而動,可惜還是晚了一步。一位台灣記者在傑克遜的兩名保鏢拉下鐵門前的一刹那鑽了進去,立刻被傑克遜的兩名保鏢抓住,給了兩拳,然後轟了出來。“這一下子可就炸了鍋了!”餘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16年後,媒體與明星之間的類似肢體衝突已經不時見諸媒體,但16年前,此類事件在“解嚴”進入第七年的台灣,成了一個巨大的導火索,短時間迅速升級成為一個帶有抗議色彩的大事件。  

  台灣媒體聯合起來提出抗議,他們通過行業協會與政府有關部門交涉,要求傑克遜的保鏢就此事道歉,並對餘光說,如果保鏢不道歉,他們將會敦促政府出動警察取締這次演出。  

  餘光立即與經紀公司召開緊急會議,轉達了台灣媒體所提的要求。“當時,會議室的氣氛十分緊張。”餘光回憶說。  

  傑克遜經紀人的態度卻十分強硬——絕不道歉,如媒體堅持要求道歉,則打道回府。傑克遜的經紀人表示,這位記者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對傑克遜隱私的侵犯,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他們都是如此處理這類事件的,從來沒有為此道過歉,這是國際慣例。  

  餘光隻好折回,希望媒體能讓一步。媒體的反應更加激烈了,不道歉,就別想演,並揚言一定要讓這次演出流產。有媒體還將此事上升到人格與國格的高度:“不能讓美國人欺負我們中國人!”  

  調停無效,餘光隻好返回傑克遜那裏尋找突破口。  

  他繞開經紀人,直接找到了傑克遜的保鏢總管,提出一個折中方案,他對總管說:“兩名保鏢中比較柔和的一位出麵,我來做中間人,把媒體召集在一起,你們的保鏢不用直接說道歉,所有調和的話由我來說,隻需要和記者握一下手,做個姿態,這樣子可以了吧?”  

  這個折中方案得到了傑克遜保鏢總管和台灣媒體共同認可,一個小型記者會之後,台北“危險之旅”的最大危險解除了。  

  當晚,焰火在台北市體育場升起來了,隨著一聲巨響,邁克爾·傑克遜衝上舞台,全場沸騰了,餘光的一塊石頭總算是落了地。  

  請問我可以見自己的兒子嗎?  

  盡管伴隨各種“危機”,但回想起來,餘光對傑克遜的評價還是有一顆“赤子之心”。  

  在演唱會期間,餘光與傑克遜有過三次麵對麵交談。第一次見麵時,餘光就注意到他的鼻子很像卡通人物彼得·潘。“簡直一模一樣。”  

  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傑·姆·巴裏筆下一個拒絕長大的小男孩,帶領著一群孤兒在“夢幻島”(Neverland)完成了一次次冒險經曆。而傑克遜把自己的莊園命名為“夢幻島”,他還曾說過,自己就是彼得·潘。“他本人很親和,說話的聲音很微弱、細小,還有些害羞,像個小男孩。”在餘光看來,傑克遜是一個簡單、童心未泯的人,台北之行,他特別提出希望可以見當地的一些孩子,餘光找來了台北的一些小孩,走進了傑克遜的房間。麵對小孩時,傑克遜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喜樂”。  

  在餘光眼中,傑克遜最顯著的性格特征就是孤獨。當年跟去台北的還有傑克遜的父親和哥哥。餘光曾經目睹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天晚上,傑克遜的父親過來跟餘光打招呼,說想去看兒子,餘光陪著他父親和哥哥在另外一個房間等候,直到裏麵的保安通報說父親可以進去,才可以進去。“可見他的保鏢保護他到什麽程度。”  

  餘光相信那些繁瑣的要求並不是傑克遜自己的要求,而是經紀公司主宰的。他還特意澄清了當時盛行於中文媒體的“礦泉水洗澡”傳聞。當年,台灣媒體有關傑克遜的負麵新聞非常多,其中一項是報道他在台北期間用某品牌的礦泉水洗澡。“這是完全沒有的事。 ”餘光說,其實是這個礦泉水品牌設法把他們的產品送到了傑克遜的浴室,“那個傳聞其實是品牌公關的包裝。”

  不符合內地習俗  

  餘光最大的遺憾,是沒能促成傑克遜的北京之旅。  

  早在1993年台北之行期間,傑克遜就當麵向餘光提出,希望有機會可以到大陸演出,並委托餘光代為聯絡。從那以後,餘光一直試圖通過朋友輾轉進行與大陸接洽。  

  事實上,1993年,大陸方麵曾有公司與傑克遜經紀公司密切接觸,甚至經紀公司派人到中國進行前期勘查,當時,業內曾經一度傳出“傑克遜終於要來了”的消息:傑克遜提出要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演出,幾經磋商,最後確定在工人體育場。  

  業內人士回憶說,當時大陸有關主管部門也非常配合,甚至答應了經紀公司一些不可思議的條件。6月29日,當年參與策劃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員在媒體撰文指出,其中一項是為傑克遜的私人飛機特別開辟一條“邁克爾·傑克遜北京航線”。  

  演唱會原定日期是1993年9月22日,也就是那一年中國申辦奧運會的前夜。  

  幾近成行的傑克遜北京之旅最終流產,其中原因眾說紛紜,協助傑克遜跟大陸接觸的餘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聽到的一個版本是:當年他曾經將傑克遜的有關視頻資料匯總寄給大陸有關方麵,得到的回複是,其中傑克遜跳舞時,習慣性用右手捂住私處的動作,被認為“不符合大陸習俗”。  

  傑克遜在各種公開場合表示自己很想去北京演出。  

  1996年,傑克遜第二次到台灣演出,把餘光約到酒店,再次提出希望代為聯絡到大陸演出的事,並跟他簽了一份中國大陸演出無限期優先代理合約。  

  直到傑克遜倫敦演唱會的消息傳出後,餘光還在進行著努力,他對有此意向的大陸主辦方建議,不必那麽急,依照他的經驗,倫敦演唱會結束後,看一看反響再談,時間上也是來得及的。  

  沒想到,傑克遜的猝然死去,讓他的北京之行成了永遠的遺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