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教

(2005-07-03 15:16:11) 下一個
  印度教,是公元8世紀、9世紀後流行於印度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經過改革而改稱的。其主要教義仍是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之說。印度教分成一些教派,最流行的兩派:崇拜毀滅之神濕婆;崇拜保護之神毗瑟拿。

  印度教也稱新婆羅門教。是印度中世紀初期流傳到現代的傳統宗教,它是在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吸收了印度民間信仰、佛教、耆那教等的因素發展起來的。教徒絕大部分居住在南亞次大陸,在尼泊爾為國教。

  印度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印度原始公社瓦解時期的吠陀的宗教。吠陀的宗教是由中亞一帶移入的雅利安遊牧部落和印度河流域土著居民宗教信仰的混合物,它崇拜種種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英雄人物等等。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吠陀的宗教被注入新的內容而成為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實行“吠陀至上”、“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並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種姓製度和繁瑣的祭祀儀式。

  昆濕奴、濕婆兩位神■被當作主神而普遍地加以崇拜,在婆羅門教的萬神殿中還吸收了印度各地的民間神■,這些神■被看作是最高神靈或最高存在在各種不同場合的顯現。

  最高神靈在創造宇宙過程中有著創造、破壞和護持3種不同的職能,因而又提出了對梵天、昆濕奴和濕婆“三位一體”的崇拜。這些有神論信仰在其發展過程中樹立了神像、建立了寺廟和設置了聖地等等,這樣婆羅門教就完成了向新婆羅門教或印度教的過渡。

  印度教號稱自天上7國到地上7界共有神靈33000萬。但崇拜的主要對像是“三位一體”的梵天、昆濕奴、濕婆及其無數的化身、配偶、子神和守護神等,其次是人格化的自然神(太陽神、月神、暴風神、地母神等),動植物(牝牛、神猿、龍蛇、菩提樹、蓮花等)以及木石和男女生殖器等;此外,還有被神化了的祖先和英雄的精靈,阿修羅、夜叉和羅刹等惡靈、惡魔。

  梵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往世書》中被稱為世界的創造者。據說他有4頭4手,曾創造娑羅室伐底(辯才天女)為妻:娑羅室伐底在神話中是智慧、文藝和科學的保護神,手持樂器、貝葉書、念珠和蓮花,常騎天鵝或孔雀。印度教徒認為,梵天創造世界之後已經盡了他的天職;他將自己的女兒做妻,是犯了逆倫的大罪,因此對梵天不很重視,目前隻有在普希伽爾有一所崇拜供奉梵天的神廟,但對娑羅室伐底的崇拜則很流行。

  昆濕奴是印度教徒最崇拜的主神。被認為是宇宙的維持者——一種介於創造和破壞之間的力量。據《往世書》描繪:他有4隻手,分握輪寶(象征圓周的無限時間)、弓箭、法螺(象征無所不在的虛空的聲音)、蓮花和仙仗(象征摧毀一切仇敵的力量),騎著大鵬金翅鳥或躺在巨蛇身上,肚臍上生出一朵蓮花,上坐梵天。昆濕奴的化身很多,神話中描寫他為了拯救諸神和世人曾多次化為動物、人或神等,其形像不下10種。

  濕婆。印度教徒崇拜的第三位主神,被認為是世界的破壞者和重建者。濕婆不時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名稱顯現自己,在神話中表現為4個形像。

  極為恐怖的破壞神,傳說他頸掛骷髏,經常住在墓地,遊蕩於鬼靈之間,管理死者的“時限”,被稱為鬼靈之主,據說他在與魔鬼搏鬥時,曾把乳海中的毒藥吞下,頸部被燒青,故又稱“青頸”;濕婆又是再生之主,以男性生殖器(林伽),代表其形像,故濕婆派流行對林伽的崇拜;“偉大的苦行者”,神話中描繪他赤身裸體,3眼4手,頭盤發辮,額繪一彎新月,頸掛骷髏,手持三股叉;“踴主”。傳說濕婆善舞,是印度剛柔兩種舞蹈的創立者,他跳舞就象征世界的毀滅。

  杜兒伽或難近母是表現濕婆的黑暗一麵,她有10臂,手持長矛或毒蛇,騎著獅子或老虎。難近母為了拯救諸神和人類,化作水牛與牛魔等龐然大物進行了殊死的鬥爭,終於把牛魔殺死,取得了勝利。她在和牛魔的鬥爭中有10個變形(濕婆派中不像昆濕奴派中那樣稱為化身,因為變形是屬於低級的神■),即難近母、十臂者、騎獅者、殺死阿修羅摩希沙者、養育世界者、時母、散發者、星星、無頭者、美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