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讀了一篇關於“普遍智商”的文章,挺有意思的。
(2009-06-05 15:54:26)
下一個
http://www.udel.edu/educ/gottfredson/reprints/1998generalintelligencefactor.pdf
The 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Despite some popular assertions, a single factor for intelligence, called g, can be measured with IQ tests and does predict success in life(Copyright 1998 Scientific American, Inc.)
這篇文章好像這裏有人以前貼過。我再讀讀,這個G好象就是我們中國人日常用的“聰明”。 我喜歡裏麵IQ曲線下麵那張圖。不同IQ的人有不同的訓練方式,也應該有不同的職業選擇。作者認為高IQ的孩子應該自己收集信息進行推理(大概就是我們說的自學)。
還有兩點挺有意思的,一是兄弟姐妹共同生長的環境和智商關係不大。二是年齡越大,智商和遺傳的關係越密。學齡前兒童測智商和遺傳40%相關,青春期60%相關,成年後80%相關。看來成人的智力主要由父母決定,歲數大了再推就沒用了。
我再想中美兩國的教育體係,好象中國的更重視智商。中國的高考數理化幾乎就是智商測驗,十七,八歲的孩子去高考,智商不行的再努力也彌補不了多少先天差距。在那種一考定命運的製度下,父母的“推功”作用有限,因為環境的作用越小越明顯,高考的時候已經不那麽重要了。所以中國的名牌大學裏有那麽多農村孩子。也有許多靠高考創出來的人認定“推也沒用”。
要說美國的教育製度對高智商的人不很公平,比較優待普通人。給普通人競爭的機會。美國的高校錄取方式不象中國高考那樣和智商高度相關。智商中上的人也能混個“全麵發展”。小學初中積攢的成績能幫助孩子在高中的競爭中搶位。所以不少中國的尖子現在看著他們的高智商子女在美國的競爭中不占優勢會忍不住懷念中國的高考。
既然環境對孩子智商表現上在歲數小的時候最有效,那麽如果必須“推”孩子的話,還是小時候推比較占便宜。但推什麽比較有講究。比如數學這種幾乎純粹由智商決定水平的東西,推又有什麽用呢?但是社交,舉止,體育,閱讀習慣這些東西小時候給孩子推進軌道了,以後總不吃虧。
還有就是如果孩子是一般人,那麽家長需要HANDS-ON的推。如果孩子本來就是超常兒童,家長可能放手更好些。因為這樣孩子可以有自由空間發展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