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赤壁:是紅岩還是禿岩?

(2009-11-28 20:02:40) 下一個
說起赤壁,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在三國時期那裏曾經發生過著名的“赤壁之戰”。那是公元208年時,敗潰的劉備與東吳的孫權聯手,抗擊已經統一了中國北方的曹操大軍,周瑜、諸葛亮在赤壁借東風火燒曹操水師的連環戰船,使得曹操不敢也不能再統一中國南方,為三國鼎立打下了基礎。
 
如果再了解一點中國曆史的人也會知道,中國有“文赤壁”與“武赤壁”之分:文赤壁在湖北省黃岡市境內,因蘇軾《赤壁賦》而得名。蘇東坡是弄錯了地方,那裏並不是周瑜火燒曹軍戰船的古戰場。而那古戰場在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境內,所以叫“武赤壁”。
 
但是赤壁中的“赤”字到底是指“紅色”的意思,還是比喻“光禿”呢?可能許多人都像我一樣,誤認為赤壁是“光禿的岩壁”的意思。吳宇森導演的電影《赤壁》在海外發行,其英文譯名為“Red Cliff”,也就是“紅岩”的意思,國內有不少人認為譯錯了( 在美國看歐美版《赤壁》(Red Cliff)  )。我則正好借此機會去查閱一下赤壁地名的來曆,結果發現我以前的想當然是錯的,赤壁的確是“紅岩”的意思!
 
相傳漢高祖劉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斬蛇起義定下漢朝四百年基業,雖是沿襲秦製,卻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規矩。當時這個規矩就是以陰陽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為上乘。漢高祖六年治沙羨縣,縣令梅赤就著手調查境內山川河流,發現許多無名地名,於是就按朝廷旨意命一批地名。當時,朝廷以陰陽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加以擴大推演,以天人相應,將星空與地麵配合,將二十八宿對準地麵九州,各有所指,分出星野。按星野,沙羨當屬東南朱雀的翼、軫之間。
 
那麽一個小方城內,如何以五行、星宿命名呢?梅縣令於是拜訪陸水南岸修持百年的老道長駱文聰,他上知天文,下窮地理。道長擺開羅盤、八卦,推演一番後,描了地形,標注了名號,中央一山屬金,名曰金紫山,五行以金為首。金紫山之東為蒼龍之象,取其坑,“坑為疏廟,主疾”,取其名曰:“石坑”。南為朱雀之象,取其柳,“柳為鳥注,主草木”,在金紫山之南取了地名“柳林”。西為白虎之象,取其“奎”、“觜”,稱“奎曰封豸,為溝瀆”,“觜為虎道”,於是在金紫山之西取了地名為“奎觜”。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玄武之壁也”,取了個地名為;“赤壁”,四方的四個地名各距金紫山六十裏,就這樣,“赤壁”的地名就出現了。漢高祖崇尚赤色,除了“赤壁”外,駱道長又取了幾個帶赤字的地名,如赤博林、赤博林湖、赤岡畈、赤馬港等。梅縣令就根據老道長的這幅帛子圖,定了縣境內的重要地名。就這樣,“赤壁”一名載入了曆史史冊,僅《三國誌》一書就有五十多處提到赤壁。其後代史籍、方誌更是屢屢出現,這不能不說是梅縣令和駱道長的一大功勞呢。
 
“赤壁”二字位於赤壁磯頭臨江懸岩,南距市區138公裏。《湖北通誌》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書。
 
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孫、劉聯軍借助風勢,動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萬兵馬,東吳和劉備的軍隊乘勝追擊,直到南郡,曹操率殘部北歸鄴城。周瑜大軍高奏凱歌,回軍赤壁,在那大帥部樓船上舉行得勝宴會,把酒慶功,酒醉之餘,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臨赤壁兮,敗曹公,安漢室兮,定江東,此山水兮,千古頌,刻二字兮,紀戰功。歌罷,提劍在懸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這一劍刻過萬重山,據說江西廬山有反寫“赤壁”字樣。
 
 
赤壁之戰發生地點及爭議

 
赤壁市赤壁山數百年來,曆史學界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問題多有討論,諸說並起,被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而曆史學出版物和已發現文物證據更偏向於蒲圻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