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憶中國鰣魚 -- 戶人

(2009-06-05 10:27:43) 下一個

本人雖對釣魚一竅不同,卻對吃魚還是略知一二的。
 
話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時在國宴上吃到了鮑魚,咱也沾總統的光在家宴上吃到了據說是皇室貢品的中國鰣魚。

有一天,老爸回家拎來一大段魚身,高興地宣布他今天撞上了好運,在一菜市場居然買到了名貴的鰣魚,而且既不排隊、也不要魚票!在當時那物資貧乏、所有商品都是用票限量的年代,這無疑是一件可以讓人高興幾天的喜事。

馬上,這邊廚房裏準備著清蒸鰣魚,那邊大家都在細聽事情的由來。原來,尼克鬆訪華帶了夫人和一大幫隨從人員等。那邊的忙人都在談論中美建交之事, 這邊的閑人們就想來個“親民”運動,請求到處看看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這可是要麵子的國家大事!

於是,在中方精心安排下,美方人員“隨處”參觀、走訪了幾個“景點”,老爸去的那個菜市場就是其中之一。菜市場早就接到通知,政府又緊急運送了大量物資,將菜市場打扮得“物質極大豐富”的樣子。老爸就是趕巧碰上了美方人員出現前一刻,他又正好在那魚攤前,魚攤將深藏的鰣魚臨時搬出。好在老爸又認識鰣魚!

我已不記得那頓鰣魚是否真是那麽味美無比,隻記得魚刺極多。鰣魚跟別的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鱗是不刮掉並且可吃.

後來查資料才知道,鰣魚(學名:Tenualosa reevesii)是我國著名的溯河產卵洄遊魚類,以浮遊生物為食。生殖洄遊期間停止攝食或很少攝食,平時分散棲息於近海中上層,春末夏初(4月~6月)作溯河生殖洄遊,產卵後親魚回歸大海,幼魚則進入支流或中索餌,秋後入海長肥,直至性成熟。鰣魚性急,遊動、攝食速度頗為迅速,常因被障礙物撞傷而脫鱗死亡。

也就是說,鰣魚同Salmon一樣,出生在江河上遊(淡水),再遊回大海(鹹水),之後老媽們再拚上老命逆流而上遊回出生地,產卵生子,大自然就是這樣如此往複。Salmon就是在這洄遊時身體變紅的。不過,Salmon產卵後就死了。鰣魚的“下場”好些,產後還能活下去。
 
來美後,才知道美國也有鰣魚,叫“美洲鰣”,  英文俗稱:American Shad, 又稱 Atlantic Shad, 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東海岸。1871年後又被人工引入Sacramento River,所以現在美國東、西兩岸都有美洲鰣。因此美洲鰣在美國不值錢。美國人又給“美洲鰣”起了個外號,叫“Poor man’s salmon”。美洲鰣的拉丁文學名叫Alosa sapidissima (alosa = shad,sapidissima =most delicious),翻白了就是“特好吃的魚”,一看就是美國貧下中農吃的。不像咱中國鰣魚有文化,“鰣”字就是“有時間性的魚”的意思,因為它們每年洄遊產卵的時間性很準。

咱中國鰣魚也有個拉丁洋名,叫Tenualosa reeesii (Reeves Shad. tenualosa = slender). 這洋名是因英國人John Reeves 而命名的。據說1828年這老兄被派往“東印度公司”當檢茶員(tea inspector),平時沒事幹就雇人畫遠東的各種魚類玩,再從中發現“新品種”。其實咱老祖宗早在周朝時期就知道了鰣魚,還上了兩千多年前的“新華大詞典” 《爾雅-釋魚》:” 鯦,當魱”。

據查,20世紀70年代,長江鰣魚年產量曾達1000多噸,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也常捕到鰣魚。但此後由於水利建設切斷了鰣魚的產卵和索餌洄遊通道,加上捕撈過度和水域環境汙染,鰣魚天然資源急劇減少。目前長江流域鰣魚年產量僅500公斤左右,洞庭湖和湘、資、沅、澧四水鰣魚資源幾乎絕跡。此外,錢塘江、閩江、珠江等大江也可發現鰣魚。
 
目前因為鰣魚已經被禁止捕撈,國內有些水產養魚商從美國引進美洲鰣,當作鰣魚銷售。下次回國,如果遇到國內哪個大款請客吃鰣魚,切記稍稍動筷一品,然後眉頭略皺,問店老板:“你這不是美洲鰣嗎?!” 包管滿席嘉賓不敢小瞧。

看來,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正宗的中國鰣魚。因為禁捕,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吃到正宗的中國鰣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