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說法有不同

(2009-06-29 12:26:11) 下一個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說法有不同。
 
在中國古代等級製度很嚴的社會中,不同的階層人的死須依據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嚴加區別。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祿"、“死”來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據《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bēng),專用於指帝王、天子、太後之死。電視劇裏常有皇帝駕崩的場麵。“崩”本義是山倒塌。《漢書·五帝紀》:“山陵不崩,川穀不塞。”帝王、太後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樣。當然了,“拉出去崩了!”不算。
 
(hōng),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後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公(魯襄公)薨之月,子產相鄭伯以如晉。”
 
(zú),專用於指大夫或相當於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卒”原有“終”、“盡”的意思。《史記·魏公子列傳》:“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 引申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後則用作“死”的通稱。
 
不祿(bù lù),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 "不祿,不終其祿."
 
,專用於庶人,即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級官員、差役的死。“死”的本義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為動物的死。《論語·泰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細分:《禮記·檀弓上》:“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終。"
 
(shāng),古代稱未成年人死為殤。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為無服之殤。《儀禮•喪服傳》.  為國戰死者:國~。~魂。
 
(yǔn), 古代泛指死亡。

(yì), 古代稱吊死或絞殺。

(yì), 古代稱被射死,殺死。

(cú), 泛指死亡。
 
圓寂,專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登仙,專指道士之死。也稱“羽化”。
 
犧牲,指英雄壯士之死。也叫“捐軀”。
 
現代民間其它的說法就更多了:
去世,逝世,過世,下世,走了,沒了,蹬腿,翹辮子,吹燈,閉眼,上天堂,下地獄,見馬克思,見上帝,見閻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