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最長的一日

(2009-06-21 21:19:49) 下一個

2009年6月21日不僅是“父親節”,而且也是“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這一天對於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來說,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對於生活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南美洲人來說,這天黑夜最長,白天最短)。這天過後白天開始變短,直到某天晝夜相等,這天便是“秋分”(autumnal equinox)。“秋分”一般是在每年9月23日的前後一、兩天之間。之後白天繼續變短,到了每年12月23日(加/減一、兩天),就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也就是“冬至”(winter solstice)。這以後白天開始變長,直到“春分”(Vernal equinox),又是晝夜相等。如此往複。

因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天的特征最容易被觀測到,所以它們在所有的中外曆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用來矯正誤差的。早在中國遠古的堯帝時,古人就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天做為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正中,並用這四天來安排以後的工作、農活。在西方日曆中,這四天是春、夏、秋、冬的開始,而不是正中。

司馬遷在《史記》的開篇《五帝本紀》中記載了中國早在遠古“五帝”時,就認識到了一年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日子的重要性。他寫到(譯文):

“春分”,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據此來確定仲春之時。民眾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夏至”,白晝最長,據此來確定仲夏之時。民眾就居高處,鳥獸毛羽稀疏。“秋分”,黑夜與白晝一樣長,據此來確定仲秋之時。民眾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毛。“冬至”,白晝最短,據此來確定仲冬之時。民眾進屋取暖,鳥獸長滿細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如果有人喜歡看《史記》中的這段原文,摘錄下(文中的“日中”、“日永”、“夜中”、“日短”就是分別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帝堯者,放勳)...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穀。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穀。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後來人們才認識到, 正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軸與繞太陽的公轉軸是不平行的緣故,所以才會造成日夜長短不同、四季冷暖分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天被分別被定義為“黃道0度”、“黃道90度”、“黃道180度”、“黃道270度”。

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觀測、認識到了這四天的意義,並由此擴大到24節氣。我讀《史記》時就感慨:二十四節氣完全是地繞日的結果,但可惜我們的祖先沒能想到這是地球繞太陽、而不是太陽繞平地的結果。盡管如此,這也是我們的祖先非常了不起的發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