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爨”字的訴說

(2009-06-16 08:20:34) 下一個




有位網友發來一幅圖片,上有一“怪”字,問我是否認識。我沒見過。接下來便是查找字意。因為是圖片,不能用“拷 / 貼”法直接在網上查找,於是要先拆字的部首。

這字一看就知道上麵是個繁體的“興”字,中間是“林”,“林”下麵是“大火”。“興(興)林大火”: 大火上麵架著“木”材,燒得“興旺”,一看就可猜到這字與點火燒東西有關。一查,果然如此!


原來,這 字念 cuàn ( 音:竄 ), 做為名詞就是 "灶"( "客傳蕭寒~不煙。") ,做為動詞就是燒火做飯("分居各~") 。說文解字裏說: "齊謂之炊"。

是周朝時的大國,在今天的山東北部 ( 南部為魯 ) 。這說明這字來源於齊,是當地人的灶。果然,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就有一段:“許子以釜甑 , 以鐵耕乎?”,意思是:“許子用釜、甑(蒸東西的炊具)燒火做 飯,用鐵製的農具耕種嗎?”。這段文字的結尾是我們許多人都知道的幾句話:“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 天下之通義也。”意思是:“所以說:有的人 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勞心的統治人,勞力的人被人統治;被人統治的人得養活別人,統治別人的人要由人來養活,這是天下普遍的原則。”

字的篆文是 :

這篆字更形象:上麵是" 甑" (zèng, 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如同現代的蒸鍋 ) ,冂 (jiōng ) 爲竈 (zào, = “ 灶 ”) 口,廾推林內火。 這篆文對稱、整齊,是非常漂亮的象形文字!也可以從中看到當時中國就已經有了非常高級的爐灶和蒸煮用器。

另一同音同意字是" 熶" , 古同 “ ” 。

也是中國的姓氏之一。中國的姓氏一般都是以封地、職位、職業,或是山川河流命名而來的。如“趙”、“鄭”、“周”、“司馬”、“司徒”。我猜想,這 “ ” 姓也許是某人的封邑地或是他曾經是負責禦膳的廚師。如 : 人 ( 夫。廚師 ); 室 ( 廚房 ); 婦 ( 執炊的女人 ) 。

這圖裏在大村口牆上的字一定是指姓。

在 1500 多年前的漢末,在遠離中央王朝統治的西南邊陲,曾經出現過一個長達 400 多年的南中 氏地方王朝,它的勢力範圍包括了今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東部及越南北方部分地區。 爨 氏地方王朝統治南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就在雲南省曲靖陸良縣,爨氏王朝也修德修文,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曆史書籍對這段曆史少有記載,給南中爨氏蒙上了神秘的麵紗。 在陸良彩色沙林西麵約三公裏的薛官堡鬥閣寺打殿內,聳立著一塊古碑,這就是全國著名的《爨龍顏碑》。它的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甯州刺史邛都縣候爨使君之碑”。《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 458 年)。此碑高 3.88 米,寬 1.46 米,字數亦多,除碑陰題名外,僅碑陽即存文 900 餘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 碑文追溯了 爨換 家族的曆史,記述了 爨龍顏 的事跡。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碑文說:爨氏的祖先,最早為顓頊,戰國為郢楚,漢代為班固,至漢末“ 采邑於爨 ”,以為姓。雖其先祖先是否為顓頊、郢楚、班固,難以考查,但爨氏是中原流播南人的漢人則較為明顯。

”本是蜀漢時期的南中(今雲南、貴州一帶)大姓之一。至於東晉,爨氏世守南中,形成地方割據局麵。“爨”遂逐漸由姓氏變成民族泛稱 -- “ 爨蠻 ”。隋唐之際,爨蠻分成東、西兩爨:東爨在今雲南省昭通、瀘西、尋甸、嵩明、建水及貴州威寧一帶,西爨在今曲靖、馬龍、昆明、晉寧、澄江、安寧、祿豐一帶。東爨的主體民族為“烏蠻”,西爨的主體民族為“白蠻”,分別演變成了今天的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第一幅圖吧!

這是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的“ 爨底下村” ( “川底下村” ), 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來,1958年簡化後改“”為“川”。 相傳該村祖先於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遷移至此,建立韓氏家族聚居之地。這裏是北京通往陝、晉和口外的要塞,繁華一時;這裏曾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曆了數百年滄桑巨變的爨底下村,依舊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風貌 -- 明清古居 , 已有 400 多年的曆史,保存著 500 間 70 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

爨底下村: 蘋果園地鐵站乘 929 支線路公交車川底下路口站下車即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georgiagirl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了, 真學到了很多.
戶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ILoveHere的評論:

我們都猜到這字和燒火、燒東西有關,看來思路相近。
ILoveHere 回複 悄悄話 哦~~~答案在這兒啊,
學習了,張見識。 謝謝戶人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