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自在

如果你不講一個佛字,向人講清佛的道理,那你就理解什麽是真正的佛教了。------海空法師
正文

CCTV領航中國專訪: 弘揚佛教真精神--四川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海空法師(上)

(2010-01-16 17:57:28) 下一個

CCTV領航中國專訪: 弘揚佛教真精神--四川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海空法師(上)

(上集:http://www.cctv.com/viponline/special/zhilingqianyan/20091229/103985.shtml

他認為佛教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佛教是人們生活當中非常具體,而且是非常平凡的事情。”他認為是一種教育。 “ 佛教的名詞解釋,就是智慧和覺悟的教育。 ”

弘揚佛教真精神,人間佛教第一人 ------- 四川佛教協會副會長,中江白塔寺方丈釋海空法師。

青山環綠水,白水繞城郭,曆史悠久的 四川省中江縣山環水美, 四季如春,地靈人傑,清新凱江曲折地繞城而過。遠近聞名的南北古塔更是清雋挺拔,而在北塔山腳下更有名聞遐邇的川中名刹 ----- 中江白塔寺。白塔寺依山傍水,綠帶一般的凱江水,豐滿柔麗地繞寺而去,背後巍峨的山頂上一座片石砌成的 14 級宋代古塔直插雲霄,沿石梯登上古塔,富饒美麗的田野和繁華的中江城盡收眼底。更見山上涼風習習,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白塔寺是全國唯一的觀世音菩薩金剛實修道場,這裏還有全國唯一的一座 28 米高的大佛塑像。寶相莊嚴,讓人肅然頓起向佛之心,佛音嫋然中,更是生起離塵之意。大佛蓮花坐下,“開發智慧,覺悟人生”八個大字,分別在如意法輪兩側,好似當頭棒喝,讓觀者生出醍醐灌頂之悟來。

“我們這裏是白塔寺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上麵有一個大佛。在中國的寺院,大雄寶殿上麵的大佛,在中國是沒有的。這是中國一絕。為了讓人們到寺院來了解佛教在講什麽道理,我就把它用八個大字概括起來,就是‘開發智慧,覺悟人生’。佛教的三藏 12 部經典講的都是讓人們來開發智慧,開發了智慧才能使人覺悟。讓人明白自己的道路該怎麽走。要開發智慧過後,才能夠覺悟我們的人生。知道我們人生這一生的價值和他應該做一些什麽事情。所以佛教總的思想就是叫我們開發智慧, 要從迷惑,糊塗,煩惱當中走出來 。事實上佛教的思想就是叫我們覺悟,覺悟就是佛的思想。所以佛就叫智慧和覺悟的代言詞。 ”

釋海空法師,四川樂至人, 畢業於四川大學曆史係,1982 年拜五台山清海上師為師,剃度出家,賜法名海空,法號妙真,具足三壇大戒,閉關靜修十年。1993 年被河南省宗教局聘為雲台山萬善寺方丈。 2003 年,四川省佛教協會批準,榮膺為白塔寺方丈,繼任為南充市棲樂寺方丈。現任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充市佛教協會會長,川大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四川大學工商行政管理學院兼職教授,世界傑出華商協會副會長,世界傑出華商學院客座教授,南充市政協市法委副主任,中國公益形象大使,中江縣政協常委等職。

海空法師一貫倡導佛教必須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我原來還不明白宗教的時候,我隻是好奇,想了解一下人生的真諦是什麽?發現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平等的,很多事情是不平等的。為了追根達源,找到它的緣由,比如說,人,為什麽他的命運不一樣,一個娘生出來的都不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有貧的,有富的,有智的,有愚的,這一係列現象,還有吉凶禍福等等,為了尋找道理,尋找這些道理的存在,所以我從66 年就開始研學道術,學修易經,八卦,命理,星象,陰陽地理這些。從這些地方尋找它的道理,到78 年,通過12 年的研究,我已經在道教的路上走完了我的第一步,就覺得還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雖然找到一些道理,找到一些道途,證得了一些意義,但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然後才皈依佛門,找到了覺悟之路。”

正是這種對生命最初本源的探索理念,和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讓釋海空遍讀佛教經識典籍 ,更多地了解到佛教的真精神。他認為,要對佛教能有所了解,必須要從佛教提出的因果關係入手,

“不僅僅是佛教離不開因果的關係,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因和果的關係。因為任何一件事情沒有因就不可能有果。因果的關係用現在的理念講,叫做辨證思維的一種理論觀念。我們種下了什麽因,就得什麽果。造下了什麽因,就得下了什麽果。我們現在的煩惱,痛苦,都是我們過去累生累劫造下的業力所體現的一種現象。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切都是果,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切現象所產生的基礎就是因。沒有因就不可能結果。種下什麽因,就得什麽果。這基本上是佛教的基本概念。”

能悟到這樣的道理,不但和釋海空遍讀佛教典籍有很大關係,這也和釋海空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自身獨特的經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這是他自身經曆的一種折射反應。

“通過我自己從修儒,讀書,修道,入世到出世,40 多年的修行,我體會到這麽一點,如果不相信因果是不可能得道的。如果我們不把我們的因果的道理明白過來,我們所發的心就是建立在沙灘上,不牢固的。所以說,我們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一切做任何事情都要知因識果。如果知道了因果,我們才知道我們該怎麽做。”

知道了因果,才是一種開始。佛教發源於印度,而“佛”這個字是從梵文中直譯過來的。它的原意為覺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覺悟者。那麽這種覺悟者帶領我們覺悟了什麽呢?通過佛教的觀點,告訴我們的道理,簡單而飽含深意 .

“能覺悟我們自身從哪裏來,到那裏去,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幹什麽的。 能覺悟我們人生的真相和世間的真相。如果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連世間的真相,我們自己的真相都不明白,那麽我們這一生就是糊塗的一生,懵懂一生而已。如果說我們人活在世上被煩惱,現象,環境牽著我們的鼻子走,那麽我們就不能夠自己做主了。我們人活在世上不能自己做主,完全按照現象,跟著現象走,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不能做自己主的事情,事實上是很可悲的。 ”

明悟自身,不為環境和煩惱所牽絆,這談何容易,但是我們能通過學佛,真正地去了解佛教,就會發現佛教所講的道理,其實更多的是生活智慧,隻要我們在生活中善於運用佛教的方法和佛教所闡述的道理去感知世界,才能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借鑒祖師大德所領悟的道理,對我們的生活進行指導。

“事實上,佛教所講的道理,跟我們穿衣吃飯一樣的很平凡。 佛教所講的道理就是教我們怎樣做人。怎麽認識自己,怎麽認識世間。 過去佛講的一切道理,過去菩薩,也就是智慧者講的一切道理,是他們悟到的東西。我們念佛經,學佛的道理,是讓我們明白,用他的方法來解決我們的問題。事實上呢,如果我們的經念得再多,再理解的多,不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去,那麽所謂的經典和我們是沒有關係的。學佛就是學佛的方法,用佛的方法來武裝我們自己,來指導我們這一生的生活和工作。”

釋海空認為佛教在於教會人們如何智慧地度過人生。盡管通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在各地區逐步推廣,融入許多地理因素,加上對佛教經典的不同理解,形成諸多地域佛教,甚至於不同的佛教派別,它們之間修行方法和佛教儀軌各有不同,但佛教的真精神一直沒變。

“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廟堂,沒有這一切儀軌,就是在山上,樹下,在什麽地方都可以跟大家講,就是講人生的真諦。教我們如何認識世間,世間是怎麽一回事,人是怎麽一回事。我們是從哪裏來的。我們是從煩惱和業力當中來的。我們將來這一生完結以後該到哪裏去。所以說佛教的經典,祖師大德們把它概括為四句話,叫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在許多人看來,佛教可能離現代生活很遠,甚至有些偏激的觀點,認為佛教是一種傳統文化,值得珍藏和研究,但對於現代人的生活指導意義不大。還有些人認為,到寺廟燒香禮佛,就能得到佛祖庇佑,以後就可以事事順利。但這隻是一種對佛教以偏概全的誤讀。

“燒香拜佛隻能是信仰,對佛教的一種尊重而已。燒香拜佛就是用這種方式表示對佛的尊重,用這種方式來陶冶自己的心性。其實是不能解決我們的根本問題的。解決我們的根本問題,要通過佛,也就是智慧或覺者,他們給我們的方法來修證自己的心性,讓自己覺悟, 讓自己把握我們自己。事實上佛法還有一種方法來 比喻 ,佛法是一種智慧的寶劍,它可以斬斷我們自己的一切煩惱和痛苦,”

學佛不僅僅要禮佛敬佛, 要注重運用 佛法的智慧精神來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釋海空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一直態度鮮明地表達著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佛教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智慧和覺悟的基礎教育,同時他認為,社會上有不少對佛教誤讀的現象,是對佛教真精神的不理解。事實上,這些不理解也正影響著佛教真精神的傳播。

“現在就是到處燒香拜佛,有些認為多磕個頭多燒點香,特別現在,有一個不正常的現象,認為香燒的大福報就大,香燒的多福報就多。我在北京講經的時候,他們就給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臘月三十晚上,正月初一的早上,燒第一柱香要幾十萬,這個有作用沒有?我在北京中國佛教協會的講經法會上肯定地回答,這個是毫無道理的,是沒有結果的。如果說我們燒第一柱香能拿幾十萬能買到平安的話,那所有的平安和利益都被有錢人占光了,它這是違背佛教的基本精神和思想的。燒第一柱香是一種炒作,而燒第一柱香和燒第二柱香是沒有區別的。一切都是因緣生。佛教還有個最根本的道理是諸法因緣生。關鍵是動機,你為什麽燒這柱香?你為了什麽做這件事情?這是學佛首先要具備的第一個思想基礎。就是動機問題,要解決好。發願要發好。如果你願發的不好,動機不純,燒香再多也是沒有用的。中江縣有一副對子是這麽寫的,‘公平 正直 神賜福, 瞞心 昧己枉燒香。’心不正的人,燒香是沒有用的。所以燒第一柱香,拿很多萬去買第一柱香燒是不可能得到什麽好的結果的。”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需要更多人理解佛法,宣揚佛法,把佛教的真精神在信眾中弘揚開去,也讓人間佛教幫助到更多在現代社會裏迷茫痛苦的普通人。釋海空 一直努力實踐 佛教真精神的主旨,普度眾生,這也是他自己的發願,帶著悲天憫人的慈悲心,經領佛法多年的釋海空,不僅弟子遍布海內外,同時研究現代社會中的種種現象,用佛法的觀點去為還在煩惱中掙紮的普通人,點燃明燈,而這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可釋海空卻認為,中國公益形象大使,四川大學工商行政管理學院兼職教授等等這些殊榮的背後隻是對過去努力的一種肯定 ,更重要的是現在你在做什麽。在中江白塔寺一直開辦的高級學修班,是釋海空認為弘法利生的另一個辦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