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第四野戰軍作戰力量及沿革:第41軍 zt

(2012-04-05 23:06:09) 下一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縱隊是由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膠東地區創建的幾支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

  1937年12月,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等人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1938年9月,第3軍與掖縣抗日遊擊第3支隊合編為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5支隊,高錦純任司令員,宋澄任政治委員,吳克華任副司令員,下轄6個團,共7000餘人(12月,歸山東縱隊建製)。1939年秋,第5支隊改稱第5旅,吳克華任旅長,高錦純任政治委員;同時成立新第5支隊,下轄第1、第2、第3團。1942年7月,膠東軍區成立。

  1945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製東北的戰略部署,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政治部主任彭嘉慶、副主任歐陽文率領山東解放軍第6師、第6師一部及部分獨立團,共1萬餘人(膠東軍區其餘部隊後來發展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分批從海路挺進東北,11月進至遼寧安東(今丹東),莊河、營口等地區,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轄第1、第2支隊,12月支隊改稱旅)和第3縱隊(轄第4、第5旅),歸東北人民自治軍遼東軍區領導,擔負剿匪、擴軍和開辟根據地等任務。

  1946年2月,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第3縱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吳克華任司令員,彭嘉慶任政治委員,胡奇才任副司令員,歐陽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蔡正國任參謀長。

  下轄由第2縱隊第1旅改編的第10旅;由第2縱隊第2旅改編的第11旅;由第3縱隊改編的第12旅,全縱隊共2.3萬餘人,屬遼東(南滿)軍區領導。第4縱隊成立後,參加3次保衛本溪作戰。5月,發起鞍海戰役,攻克鞍山、海城,殲國民黨軍第60軍第184師大部,並迫使其師長潘朔端率師部及第552團起義。7月,旅改稱師。10至11月,進行新開嶺戰役,全殲國民黨軍嫡係、美式機械化裝備的第52軍第25師8900餘人,首創東北民主聯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敵1個整師的最佳戰果,榮獲毛澤東主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電令嘉獎。12月至1947年4月,與第3縱隊一起參加四保臨江戰役。5至1948年初,參加東北夏季、秋季、冬季3次攻勢作戰,攻克梅河口、遼陽、鞍山、營口等地。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4縱隊,屬東北野戰軍領導。9至11月,參加遼沈戰役,殲敵6000餘人,保證了錦州戰役的勝利。戰後,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榮獲“塔山英雄團”、第10師第28團榮獲“守備英雄團”、第12師第36團榮獲“白台山英雄團”、縱隊炮兵團榮獲“威震敵膽炮團”的光榮稱號。有20多名指戰員榮獲“毛澤東獎章”。

  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製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4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歸東北野戰軍建製。吳克華任軍長,莫文驊任政治委員,胡奇才任副軍長,歐陽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福澤任參謀長。所轄第10師改稱第122師,田維揚任師長,吳保山任政治委員;第12師改稱第123師,江燮元任師長,張秀川任政治委員。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2師調歸該軍建製改稱步兵第154師,左葉任師長,曹傳讚任政治委員。全軍共計6.4萬餘人。12月,第41軍參加平津戰役。和平解放北平後,擔負北平市的警備任務。同時,奉命改編傅作義起義部隊的第104軍第209師。5月,該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建製。同月,於河南新鄉改編國民黨軍第40軍2萬餘人。8月,該軍改歸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建製。9至10月,參加衡寶戰役,擔負正麵突擊任務,殲國民黨軍5000餘人,俘第7軍副軍長淩雲上。II至12月,參加廣西戰役,先後攻克全州、興安、桂林、靈川、荔浦、蒙山等縣市,殲國民黨軍8600餘人,俘第3兵團副司令官兼第7軍軍長李本一。

  1950年1月,第154師調歸廣西軍區建製。2月,該軍又改歸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建製。奉命由廣西容縣地區開赴廣東省淡水、高要、惠陽、黃崗等地執行剿匪作戰任務,並先後解放了南澳島、南鵬島。1951年1月,進駐潮汕地區執行保衛海防的任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在全國解放戰爭中,經曆主要戰役、戰鬥440餘次,解放縣以上城市30餘座,湧現出“塔山英雄團”等英雄部隊和鮑仁川、程遠茂等一批英模人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