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遼沈決戰看錦州,錦州攻堅看塔山!":浴血戰塔山(上)(中) (下)zt

(2012-02-29 20:33:25) 下一個

浴血戰塔山(上)


zt


我東北野戰軍以5個主力縱隊、16個主力師再加上炮兵縱隊主力,共計25萬大軍,在迅速掃清 錦州外圍之後,對錦州國民黨守軍發起總攻,僅僅用31個小時,就攻占錦州、全殲守敵,從而開啟了整個遼沈決戰的勝利之門。然而,在我軍打響攻錦之戰後,蔣 介石麵對遼沈危局仍不甘心,還要作“困獸之鬥”,再次親自飛臨沈督戰,越過東北戰區指揮官衛立煌,直接部署“東西對進”的援錦之戰。一方麵,抽調國民黨軍 沈陽主力組成西進兵團——廖耀湘兵團,出沈陽西進增援錦州;另一方麵,又從華北戰區傅作義部抽調部分主力(侯鏡如部),加上原有錦西地區守軍(闕漢騫 部),組成東進兵團——侯鏡如兵團,從錦西、葫蘆島東進增援錦州。蔣介石的意圖很清楚:以錦州守軍吸引、消耗我軍主力於堅城之下,以東西對進的廖耀湘兵團 和侯鏡如兵團對我攻錦大軍實施東西夾擊,一舉擊破我軍主力於錦州城下,重新奪回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麵對國民黨軍氣勢光洶洶的東西兩路援錦大軍,我軍將如何應對?如何能夠在我攻錦大軍掃清外圍、攻取錦州的全過程(戰前預計至少需要“一星期內外”的時 間)中,堅決地堵住東西兩路來援之敵,使其不能接近錦州,以確保我軍主力攻錦作戰的順利實施,這無疑是東北我軍最高指揮員在遼沈決戰的關鍵時刻必須加以重 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能否順利攻占錦州”。
在東西兩路來援之敵中,如果說由廖耀湘指揮的西進兵團,由於距離錦州路程較遠,加之廖耀湘本人的援錦決心也不太堅決,故而其對我攻錦大軍所構成的威脅 暫時不算太大的話,那麽,由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由於其從錦西出發,經由塔山、高橋到達錦州城下的距離僅有50餘千米,加之蔣介石本人親臨葫蘆島督戰, 因此,其對我攻錦大軍馬上就構成了直接的重大威脅。塔山防線一旦有失,侯鏡如兵團10萬大軍大半天時間就可以撲到錦州城下(從塔山到錦州僅有30多千 米),正在進行錦州攻堅戰的東野主力就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屆時,一直猶豫觀望、徘徊不前的廖耀湘兵團也會立刻猛撲過來,這種“東西夾擊、內外夾攻”的 態勢一旦形成,遼沈決戰的最終戰局發展將很難預料!
因此,遼沈決戰的關鍵在錦州,而錦州之戰的關鍵在塔山。實際上,在我軍東野主力南下北寧線前後,尤其是在錦州攻堅戰的過程中,林彪之所以一直遲疑不定、猶豫不決,最為擔憂的問題實際上就是這樣兩個:其一,錦州能不能確保攻得下;其二,塔山能不能確保守得住。
在本文中,我們就來一起回顧一下當時駐守塔山防線的我東野第4縱隊和第11縱隊的廣大官兵,尤其是直接防禦塔山防線正麵陣地的第4縱隊,如何在六天六 夜的塔山阻擊戰中浴血奮戰、死守塔山,以自己堅定的防禦作戰鑄就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鋼鐵防線”,成功保障了錦州攻堅戰的順利進行,打開了遼沈決戰的勝利之 門。

林彪為什麽挑選四縱守塔山防線?

1948年10月3日,東北野戰軍首長根據國民黨軍兩大主力兵團東西對進、增援錦州的戰場態勢,對我軍的整個戰役部署進行了如下調整:以第2、第3、 第7、第8、第9縱隊及第6縱隊第17師共16個師和炮縱主力共25萬人,攻殲錦州之敵;調第1縱隊主力南下進至高橋地區為戰役總預備隊;以第2兵團司令 員程子華、政委黃克誠指揮第4、第11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2個獨立師位於錦西以北的塔山、虹螺山一線,構築堅固陣地,堅決阻止錦西方麵之援敵;以第5、第 10縱隊、第6縱隊主力、第1縱隊第3師、獨立第2師、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師,位於彰武、新立屯以東地區,阻擊敵廖耀湘兵團;將第12縱隊自長春方向南調 通江口,視機會轉用於南麵,並又先後增調5個獨立師,連同原圍城的6個師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2師共12個師,統由第1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政委肖華指揮,繼 續圍困長春。
其中,特別是針對蔣介石從華北戰區抽調5個師增援葫蘆島的最新情況,我軍對錦西、葫蘆島來援之敵的阻擊部隊,在原來部署的第11縱隊加2個獨立師的基 礎上,林彪又特意將東北野戰軍“五大主力縱隊”(第1、第2、第3、第4、第6縱隊)之一的第4縱隊,重重地壓在了塔山防線上,並且將其用於塔山防線的正 麵——最重要、也是最艱苦的防禦方向上。
平時很少口出重言的林彪,此時,甚至講出了這樣的狠話:塔山必須守住!拿不下錦州,軍委要我的腦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的腦袋!
那麽,這支在危急關頭被東北野戰軍首長親自點將、用來死守塔山的英雄部隊——東野第4縱隊究竟是一支什麽樣的部隊?為什麽林彪會挑選這支部隊來確保塔山防線的穩定、從而確保錦州攻堅戰的順利實施呢?
揚名新開嶺 在東北解放戰爭的戰史上,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稱得上是一支做出過特殊貢獻的部隊。
抗日戰爭結束後,我軍剛剛出關搶占東北的初期,從整個東北戰局來看我軍還處於戰略防禦的被動局麵,仍然麵對著國民黨軍強大的戰略進攻。就在這種對我軍 相當不利的戰場態勢下(當時是國民黨軍追著我軍在打),當時主要在南滿地區作戰的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的前身)第4縱隊,就先後取得了兩場戰役的重大 勝利,使我軍在東北戰場上的士氣為之一振。
第一次戰役是“鞍海戰役”,即鞍山海城戰役。1946年5月25日,就在國民黨軍剛剛攻占長春、正在繼續向吉林發展進攻時,第4縱隊突然發起“鞍海戰 役”,首先一舉攻占鞍山,全殲滇軍第60軍第184師的1個團;接著,第4縱隊乘勝南下海城,迫使第184師師部和1個團起義;最後,第4縱隊又攻占大石 橋和營口,殲滅了第184師最後1個團。國民黨軍第60軍,是參加過台兒莊會戰的滇軍頭等主力部隊,是很能打的部隊。麵對滇軍第60軍的主力師第184 師,第4縱隊能夠三戰三捷,一舉將其幾乎全殲,實屬難得。正是由於南滿“鞍海戰役”的勝利,當時東北戰場國民黨軍主將杜聿明,被迫將正在進攻北滿我軍的新 編第1軍等部主力南調,回援南滿,從而大大減輕了其對北滿我軍主力的壓力。
第二次戰役是“新開嶺戰役”,在我軍的戰史上更為經典。1946年10月31日~11月2日,麵對杜聿明調集的8個主力師、10萬大軍對我南滿根據地 大舉進犯,第4縱隊在遼東山區一個叫做“新開嶺”的地方,以“誘敵深入”的戰法,一舉圍殲了號稱“千裏駒師”的國民黨軍第52軍第25師,殲敵8 900餘人。這是在東北戰場上我軍首次一次性殲滅國民黨軍整建製部隊。
第25師是國民黨軍當時在東北戰場上的頭等主力師、王牌師之一,是杜聿明原來帶過的老部隊,也是在抗日戰場上戰功卓著的部隊,其“千裏駒師”的稱號完 全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早在1933年長城抗戰時,當時歸第17軍指揮的第25師(師長關麟徵、副師長兼主力旅旅長杜聿明),作為參加長城抗戰的唯一一支 “中央軍”主力部隊,在古北口地區與日軍血戰三晝夜,師長關麟徵負傷後由副師長杜聿明代替指揮,斃傷日軍2 000餘人(第25師自身也傷亡4 000餘人),給予“九·一八事變”後驕橫不可一世的日軍以迎頭痛擊,被日軍方麵稱之為“激戰中的激戰”!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在1938年3月~4月的台兒莊會戰中,在來犯的日軍磯穀師團(第10師團)與中國軍隊台兒莊守軍展開激戰、戰局陷入膠著狀態的 關鍵時刻,第25師在第52軍(軍長關麟徵)的編成內,作為李宗仁將軍指揮的第五戰區的主要反擊兵力,從側後對日軍磯穀師團發起反擊,並對其實施反包圍, 與台兒莊守軍孫連仲部內外夾擊,一舉擊破日軍磯穀師團主力,殲滅日軍1萬餘人(整個會戰殲滅日軍2萬餘人),取得了聞名中外的“台兒莊大捷”。第52軍軍 長(也是第25師的老師長)關麟徵,也因此戰獲得了“關鐵掌”的美譽。
麵對“千裏駒師”這樣一支齊裝滿員、戰功卓著的國民黨軍“王牌師”,當時的民主聯軍第4縱隊,組建時間不長,武器裝備落後,兵員很不充實,在東北戰場 上我軍最早幾支主力縱隊中,最多也隻能算得上是主力部隊中的一個“小兄弟”。但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在國民黨軍大兵壓境的危急關頭,居然敢於把進攻南滿的國 民黨軍主力師——第25師引誘到新開嶺地區,敢於僅僅以“3:1”的兵力對比,就對其展開圍殲戰。實際上,這所謂“3:1”的兵力對比,還是按照雙方師一 級建製來算的;如果按照雙方團一級建製來計算,最多算是“2:1”;如果按照雙方的戰場火力對比來計算,連“2:1”都不到!
就是這樣的仗,第4縱隊也敢打,而且打贏了!經過3天激戰,第4縱隊全殲了國民黨軍這個“千裏駒師”。這一仗,不僅震動了南滿,而且也震動了整個東北戰場,第4縱隊一戰成名!
“新開嶺戰役”結束後,東北戰場國民黨軍主將杜聿明對於自己帶過的老部隊被全殲感到痛心疾首,發出了如下的悲歎:
“今天,我們應該切戒驕傲,對共軍戰力千萬不可再存輕視心理,這次第25師疏忽冒進……以致全部被殲滅。第25師這樣好的部隊,如此下場令人痛心至極!如果大家今後都像第25師,就會亡黨亡國!”
“鞍海戰役”和“新開嶺戰役”,堪稱我軍在東北戰場上最早的兩次“大捷”!在當時對我軍極端不利的戰場態勢下,這兩次“大捷”的價值顯得彌足珍貴。而作為這兩次“大捷”的“始作俑者”,第4縱隊打大仗、打惡仗的決心和功力,由此可見一斑。
擅長打防禦 除了“鞍海戰役”和“新開嶺戰役”的輝煌戰史外,林彪當時之所以挑選第4縱隊來死守塔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4縱隊的防禦能力,尤其是堅守防禦能力相當強。
還是在當年的南滿戰場上,“新開嶺戰役”結束後,稍事整補之後的國民黨軍再次調集重兵,先後四次對我軍南滿根據地的核心地區——臨江地區發起大規模進 攻,企圖“先南後北”,首先,一舉擊破南滿我軍主力,解除其北進的後顧之憂,而後,再全力向北滿我軍主力進攻,畢其功於一役,最終解決“東北問題”。
從1946年12月~1947年4月,麵對國民黨軍的大舉進犯,東北我軍北滿主力(林彪直接指揮)與南滿主力(陳雲、肖勁光指揮)緊密配合,展開了曆 時數月之久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其中,最為困難、也最為艱苦的作戰,當屬南滿我軍(當時的遼東軍區)所進行的前後四次“臨江保衛戰”。
第4縱隊作為當時南滿我軍僅有的兩個主力縱隊之一,與第3縱隊並肩作戰,在兵力不足、糧彈奇缺的困境之中,憑借南滿根據地僅存的最後一點點依托之地 ——僅靠中朝邊境的臨江、蒙江、撫鬆、長白等四個小縣(22萬人口要養活近6萬人的部隊),四保臨江,死保臨江!最終,打贏了這場異常慘烈的“臨江保衛 戰”,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拚死保住了我軍在南滿地區的戰略立足點,從而為整個“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之後,國共雙方攻守互換,東北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從此易手!
在《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中,對東野第4縱隊有這樣的評價:
“戰鬥作風勇敢,不太講究戰術,過去戰役中參加進攻及攻堅戰鬥較少,擔任阻擊、打援、防禦之艱苦的戰鬥任務較多,參戰次數最多,幹部戰士傷亡很大,部 隊作戰決心很頑強,不怕傷亡不叫苦,執行命令堅決,善於打陣地戰,也能打運動戰,在防禦戰鬥中有頑強的戰鬥力。”這樣一種評價,在東北野戰軍的主力縱隊中 是不多見的,尤其是其中關於防禦能力的高度評價,可謂是鳳毛麟角!
膠東子弟兵 在東北戰場的黑土地上創造了如此輝煌戰績的第4縱隊,到底是一支具有什麽樣傳奇經曆的部隊呢?
第4縱隊前身是1945年奉命隨羅榮桓元帥挺進東北、闖關東的原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膠東軍區的兩支主力部隊——山東解放軍第5師(主力)和第6師。這是一支在膠東大地上土生土長起來的部隊,是許世友將軍(時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直接帶出來的部隊。
抗日戰爭勝利後,膠東軍區的“第一代”第5師和第6師,由當時的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率領,挺進東北,後改編為民主聯軍第4縱隊(即後來的東北野戰 軍第4縱隊);膠東軍區的其餘部隊,則隨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留在了山東戰場上。老一代的第5師和第6師挺進東北之後,膠東軍區很快又組建起了新一代的第 5師和第6師。在三年多之久的解放戰爭中,膠東大地上先後組建了“四代”第5師和第6師,並且先後拉出了華東野戰軍的兩大主力縱隊——聶鳳智的第9縱隊和 周誌堅的第13縱隊。這也就是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7軍(原華野第9縱隊)和第31軍(原華野第13縱隊)都將第四野戰軍第41軍(原東野 第4縱隊)視為“老大哥部隊”的道理所在。
膠東大地,英雄輩出!“太平我不來,我來不太平!”以這一句豪言壯語聞名於世的許世友將軍,在我軍開國的高級將領中堪稱一員虎將、一員猛將。由許世友 將軍在八年抗戰中一手帶出來的膠東軍區的“第一代”第5師和第6師,其戰鬥實力之強悍、其戰鬥意誌之堅定、其戰鬥精神之頑強,是絕對不容小視的。
因此,對於東北戰場我軍的兩位最高指揮官“林、羅”而言,無論是林彪——當年八路軍第115師(後來的八路軍山東軍區是以挺進山東的第115師主力為 骨幹組建)的老師長,還是羅榮桓(在林彪負傷離開前線後擔任第115師政治委員兼代師長,直接率領第115師主力東進山東,組建山東軍區並長期擔任山東軍 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對於第4縱隊這支“膠東子弟兵”的現實戰鬥力和潛在戰鬥力,尤其是打大仗、打惡仗的能力都心知肚明。
所以,當國民黨軍大舉增兵葫蘆島的消息傳來,在遼沈決戰的關鍵時刻,在塔山防線決不允許有任何閃失的緊要關頭,對於東北我軍最高指揮官的“林、羅”來講,挑選第4縱隊這支具有“死戰不退”精神的猛虎部隊來死守塔山,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必然選擇。
“林、羅”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虎嘯塔山!


 


浴血戰塔山(中)


塔山阻擊戰:無險可守!

所謂“塔山防線”,東起渤海灣的打漁山島,經塔山、白台山一直向西延伸至虹螺山一線,全長30餘千米。其中,以塔山村為中心,東起打漁山島、西至白台 山10餘千米的防禦正麵,由第4縱隊負責防守,這裏既是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增援錦州的主要進攻方向,也是我軍整個塔山防線的防禦重點;白台山以西至虹螺山 20餘千米的防禦正麵,由於地勢險峻、不便進攻,由第11縱隊負責防守。
第4縱隊負責防守的塔山村東西10餘千米的防禦正麵,之所以在塔山阻擊戰中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扼守要衝,是必經之路。當年的塔山,雖然是一個僅有百餘戶人口的小村,但卻緊緊扼守住了從錦西通往錦州的交通要道,其中,從錦西通往錦州的公路就 從塔山村中通過,與公路並行的鐵路則從塔山村以東約1千米處通過。國民黨軍的大兵團行軍作戰,不可能離開公路、鐵路這樣的交通線,因此,對於我軍而言,隻 要塔山村在手,就堵住了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增援錦州的必經之路。
二是地勢平坦、易攻難守。從我軍方麵來看,第4縱隊10餘千米的防禦正麵,在地形上隻能算是中等起伏地,地勢平坦。塔山村以東(鐵路沿線)僅有一些小 丘陵地;塔山村以西的白台山,雖然是整個防線的製高點,但其海拔也不過區區261米;尤其是扼守公路要衝的塔山村,其東西兩側各約1千米左右的距離內全部 是開闊地,可謂“一馬平川”,除了有一條30多米寬的小河(原名“飲馬河”,塔山阻擊戰後更名為“勝利河”)從塔山村西南流過,勉強可以算作一道障礙以 外,根本就無險可守!如果從敵軍方麵來看,塔山村以南的影壁山和大小東山等製高點全部為國民黨軍占據,對我軍據守的塔山村形成“居高臨下”之勢,我軍的防 禦陣地在敵軍眼裏一覽無遺,而且處於敵軍炮火的完全覆蓋之下。我軍第4縱隊的防禦陣地,是典型的“易攻難守”。
三是緊靠渤海、便於支援。國民黨軍戰前之所以根本沒有把塔山防線放在眼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依仗他們獨有的海空火力優勢,尤其是精度較高的海軍艦 炮火力支援。我軍第4縱隊據守的塔山防線緊鄰渤海灣,國民黨海軍的大型艦艇可以直接開到我軍防禦陣地的正麵,甚至是側後,憑借其大口徑艦炮的火力優勢一 “重慶”號巡洋艦上的152毫米主炮與我軍裝備最大口徑的美製105毫米榴彈炮相比優勢明顯,對我軍處於一馬平川上的防禦陣地實施“毀滅性”的火力打擊。 我軍本已“無險可守”的塔山防線,將處於國民黨陸、海兩軍炮火的聯合打擊之下,其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
因此,如果說我軍第4縱隊據守的塔山防線,是堵住了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增援錦州的“大門”的話,那麽,直接扼守公路、間接以火力控製鐵路的塔山村,就是這扇“大門”上至關重要的一道“門閂”,其地位之於遼沈決戰之重要,絕不亞於當年諸葛亮出祁山時之“街亭”!
塔山本無山!麵對無險可守、易攻難守的地形條件,麵對短時間內倉促構築的簡陋防禦工事,第4縱隊從10月6日起才開始在塔山村、鐵路橋、白台山一線構 築防禦工事。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是依靠什麽來確保塔山防線“堅不可摧”的呢?恐怕我們隻能從敵我雙方各種因素的“對比”中來尋求答案。

兵力對比:難分伯仲

毫無疑問,在慘烈的塔山阻擊戰中,特別是在第4縱隊的主要防禦方向上,我軍確實是在以劣勢兵力阻擊敵軍優勢兵力的進攻。但是,這個“劣勢兵力”與“優勢兵力”之間到底相差多少,卻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對於塔山阻擊戰中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以前的戰史研究中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我軍第4縱隊以1個縱隊(軍)、3個師的兵力,抗擊國民黨軍東進兵團4個 軍、11個師的進攻,按照軍、師級建製計算,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為4:1。這種相當懸殊的兵力對比,雖然有力地“渲染—了塔山阻擊戰的激烈程度,但是,就 塔山前線當時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而言,這種說法未免有失偏頗。
首先,國民黨軍東進兵團雖然在編製序列上有4個軍(第39軍、第54軍、第62軍、第92軍)、11個師,但是,由於其中第39軍(2個師)於10月15日才抵達葫蘆島,根本未能趕上參戰,所以,國民黨軍實際參加進攻塔山作戰的兵力隻有3個軍、9個師。
其次,如果從整個塔山防線(東起打漁山島、西至虹螺山)的全局來看,我軍參戰兵力就不是1個縱隊、3個師,而是2個縱隊3L2個獨立師,即第4、第11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2個獨立師。共8個師的兵力。
因此,如果按照師一級建製計算,塔山阻擊戰敵我雙方的總體兵力對比就不是4:1,而是9:8。在我軍的8個師中,固然有戰鬥力稍弱的2個地方獨立師 (與野戰縱隊的主力師相比);在敵軍的9個師中,也有2個剛剛由“遊雜武裝”(地方保安團隊、交警部隊等)拚湊起來的“暫編師”——暫57師、暫62師, 其中,原來隸屬於新6軍的暫62師,還是剛剛被我軍殲滅過、正在重新組建的部隊。如果再考慮到敵我雙方主力師的滿員程度——此時的國民黨軍即便是頭等主力 師,其員額也幾乎沒有超過1萬人的,而東北我軍野戰縱隊所屬的主力師,其員額通常都在1萬人以上(有些頭等主力師甚至超過1.5萬人),塔山阻擊戰中敵我 雙方的總體兵力對比,應該說是大體相當、難分伯仲,國民黨軍隻是略占優勢。如果有人認為:我軍第11縱隊和2個獨立師由於基本上沒有參戰,因而其兵力不能 計算在內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我軍第11縱隊所防守的白台山以西至虹螺山的20餘千米防禦正麵,雖然不是整個塔山防線的防禦重點,但卻構成了第4縱隊翼側的重要屏障。有第 11縱隊守在這裏(地形險峻、易守難攻),敵軍就隻能從正麵強攻我軍第4縱隊的防禦陣地;如果沒有第11縱隊守在這裏,敵軍在對我軍第4縱隊的防禦陣地久 攻不下之時,就可能從白台山以西對我軍實施迂回包抄,從而使主要防禦方向上的第4縱隊麵臨腹背受敵的困境。
不僅如此,我軍第11縱隊及2個獨立師的數萬大軍在塔山防線的西段盤馬彎弓、引而不發,還對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的後方依托一一錦西、葫蘆島構成了嚴重的 翼側威脅,使其因有“後顧之憂”而始終不敢傾其全力對我軍進攻,從而對國民黨軍的正麵進攻起到了極大的牽製作用。10月13日,即使到了塔山阻擊戰最為激 烈的一天,國民黨軍東進兵團也隻動用了5個師的兵力用於進攻我軍塔山防線(其中還包括1個師的預備隊),其餘4個師仍然用於後方守備。
所以,僅僅憑借第4縱隊3個師的兵力,無論如何也是難以守住30餘千米長的塔山防線的,第11縱隊和2個獨立師以自己特殊的方式為塔山阻擊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敵我雙方的總體兵力對比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國民黨軍是主動進攻的一方,可以在其選定的主要進攻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以達成局部優勢,所以,如果 僅就我軍第4縱隊防守的塔山村東西10餘千米的防禦正麵來講,我軍在防禦一線僅以1個多師的兵力——第12師加強第10師第28團,每天抗擊國民黨軍 2~4個師兵力的輪番進攻,局部的兵力對比有時還是較為懸殊的。

火力對比:今非昔比

在國內戰爭的戰場上,國民黨軍曾經長時期地擁有著巨大的火力優勢——地麵有坦克重炮、天上有飛機、海上有軍艦,曾幾何時,共產黨軍隊隻能以血肉之軀與 之相搏殺。然而,當戰爭的腳步走到1948年時,國共兩軍之間長期存在的這種巨大的戰場火力差距,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東北戰場上尤其如此。除了暫 時沒有海軍和空軍之外,共產黨軍隊已經組建起了強大的炮兵部隊,在陸軍的炮兵火力方麵,已經有能力與國民黨軍展開麵對麵的“火力對抗”。
在塔山阻擊戰中,進攻塔山的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其本身並非一個建製兵團,純屬是為了執行增援錦州的任務而從各處臨時抽調兵力倉促組建的一個“臨時 兵團”,雖然指定華北戰區的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統一指揮,但連侯鏡如本人的嫡係部隊——第92軍也隻來了1個師,更不用說其他兵團直屬部隊了。所以, 所謂“東進兵團”隻是一個名義上的“兵團”,根本沒有任何兵團直屬的炮兵部隊和戰車(坦克)部隊來支援其進攻作戰,其所有的炮兵火力都來自於其下屬的各個 軍、師所屬炮兵。在這一點上,東進兵團根本無法與廖耀湘的西進兵團相比,因為後者畢竟是在廖耀湘第9兵團的基礎上擴編起來的。
詳細查看一下塔山之戰中國民 黨軍東進兵團的編成表就會發現:東進兵團下屬各軍、師所擁有的大口徑火炮(山炮、野炮、榴彈炮)數量,遠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強大。以東進兵團中裝備最 好的第54軍(這也是東進兵團中唯一的“全美械軍”)為例,其軍屬炮兵編有1個105毫米榴彈炮營(12門),其所轄的各師中隻有第8師和第198師是 “美械師”,師屬炮兵各編有1個75毫米山炮營(12門),全軍共裝備有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24門。在塔山之戰中,第54軍軍長闕漢騫 為了保存實力,軍屬炮兵實際上隻有1個炮兵連(4門)參戰。除了第54軍以外,侯鏡如從華北帶來的第92軍是個“半美械軍”,其軍屬炮兵隻有1個76毫米 野炮營。至於林偉濤的第62軍,由於是粵係部隊,根本就與“美械”無緣,其炮兵火力與前兩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綜上所計,塔山之戰中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的大口徑炮兵火力為:105毫米榴彈炮12門(實際參戰4門)、76毫米野炮12門、75毫米山炮24門。
相比之下,東進兵團對麵的我軍炮兵火力卻早已今非昔比。此時的東北我軍,已經擁有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不僅東野總部編有1個炮兵縱隊(下轄數個炮兵 師),而且東野所屬的12個步兵縱隊也都有自己的“軍屬炮兵”,特別是其中最老的5個主力縱隊——第1、第2、第3、第4、第6縱隊,每個縱隊都編有1個 炮兵團,其所屬的每個主力師都編有1個炮兵營。
以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的主要對手——直接扼守塔山防線的我軍第4縱隊為例,據1948年8月(南下北寧線之前)的統計,東野第4縱隊炮兵共裝備有105 毫米榴彈炮3門、76毫米野炮10門、75毫米山炮26門,此外,竟然還裝備有高射炮10門(這將直接遏製國民黨軍空中優勢的發揮)。
不客氣地說,僅以我軍第4縱隊的炮兵火力,就足以與國民黨軍整個東進兵團的炮兵火力相抗衡,雖然說不上占有優勢,但也絕不至於吃虧。然而,這還不是塔 山阻擊戰中我軍參戰炮兵的全部。擔負白台山以東次要方向防禦任務的東野第1l縱隊炮兵,其實力雖然遠不能與第4縱隊相比(大口徑火炮僅有9門75毫米山 炮),但在激烈的炮戰中,畢竟可以作為第4縱隊炮兵的有力幫手。此外,作為東野“總預備隊”的第1縱隊,就蹲在塔山背後不遠處的高橋,其縱隊炮兵團的實力 絲毫不亞於第4縱隊,關鍵時刻完全可以作為第4縱隊炮兵的強大後盾。
正因為如此,在六天六夜的塔山阻擊戰中,“有恃無恐”的我軍第4縱隊炮兵,不僅能夠以強大火力大量殺傷進攻中的敵軍步兵,而且能夠與國民黨軍炮兵展開 大規模的炮戰,甚至能夠以大口徑火炮的直接瞄準射擊逼退國民黨海軍的戰艦,以高射炮的對空射擊遏製國民黨空軍的戰機,從而使我軍一線防禦部隊承受的壓力大 為減輕。這種規模和強度的炮兵作戰,在我軍堅守防禦作戰的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塔山阻擊戰結束後,第4縱隊炮兵團被授予“威震敵膽炮兵團”榮譽稱號。

士氣對比:為誰扛槍

在六天六夜的塔山阻擊戰中,除了兵力、火力這些可以“量化”的對比因素之外,敵我雙方軍心士氣的對比,也是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塔山 防線這種“無險可守、易攻難守”的地形條件下,敵我雙方都隻能梯次使用兵力,前沿部隊要承受巨大傷亡,敵我雙方在戰鬥精神和戰鬥意誌上的較量,將最終決定 塔山阻擊戰的成敗。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敵我雙方軍心士氣的對比,說到底,就是一個“為誰扛槍、替誰打仗”的問題。恰恰是在這個問題上,國共兩軍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解決軍隊的軍心士氣,共產黨有兩個“法寶”: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放軍的“訴苦運動”。當時的中國還 是個農業國家,國共兩軍的絕大多數官兵都來自於農民,而農民最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土地——能否擁有自己的土地。在全國各大解放區中,東北解放區是最早大麵積 開展土地改革並最先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解放區。千百年來渴望擁有自己土地的夢想,一旦變成了現實,中國農民對於這個政權的擁護,對於這支軍隊的愛戴,對於 今天的我們來講是很難想象的。
早在我軍“闖關東”的初期,1946年2月的“秀水河子戰鬥”之前,林彪就曾經派自己的秘書季中權,帶領幾個戰士在秀水河子以北的一個隻有幾十戶人口 的小村子,搞了一次微型的“土地改革試驗”。前後還不到10天的時間,隻是把地主家裏的糧食分給了農民,甚至連土地還沒有來得及分,但就是這樣一次名不副 實的“土改試驗”,就把村裏的群眾全都發動起來了。“秀水河子戰鬥”期間,隻有幾十戶的小村子,一下子居然出了20多副擔架支援前線。僅此一例,就足以使 林彪認定:東北戰場的仗我們能打贏,東北早晚是我們的!此後,東北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隨即大麵積展開。
分給了農民土地,再發給他一支槍,讓他去保衛自己的土地,這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情。“保衛勝利果實”,是當時解放區叫得最響、也最能鼓舞人心的口號。據《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的記載和統計,在前後三年的解放戰爭期間,在東北的黑土地總共有1445907名翻身農民參加了共產黨軍隊,足以組建兩支強大的東北野戰軍!
到1948年上半年,東北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48年9月,東北戰場上打響了遼沈決戰。解放區搞了一個“土地改革”。解放軍又搞了一個“訴苦運動”,一苦一甜,憶苦思甜!強烈的對比與反差,不僅極大地鼓舞了農民出身的廣大共產黨軍隊官兵的戰鬥精神和戰鬥意誌,而且也徹底地瓦解了同為農民出身的廣大國民黨軍隊官兵的戰鬥精神和戰鬥意誌。一場仗打下來,大批的國民黨軍官兵成為了解放軍的俘虜。一場《白毛女》演下來,台下早已哭得“鼻涕一把、眼淚一把”的國民黨軍俘虜,馬上就成為了解放軍的補充兵員——當時叫“解放戰士”,身上的軍裝甚至還來不及換,那顆心早已經是共產黨的了。
以前總說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實際上,蔣介石之所以得到“運輸大隊長”的雅號,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向共產黨軍隊“輸送”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更重 要的是,他還向共產黨軍隊“輸送”了大批訓練有素的“優質兵員”。坦率地說,“解放戰士”的軍事素質一般都遠遠超過剛剛入伍的翻身農民。這才是最可怕的! 隨打隨補,即俘即補,共產黨軍隊象“滾雪球”一樣越打越多!據說,在遼沈決戰結束之際,即我軍占領沈陽的第二天,“林、羅、劉”來到東北我軍的頭等主力師 ——第2縱隊第5師看望部隊,與第5師政委石瑛之間有如下的一番談話:
羅榮桓問:“談談部隊的傷亡情況。”石瑛答:“團以上幹部傷亡11人,連排幹部傷亡人數比編製人數還多,全師共傷亡7 800多人。”羅榮桓問:“現在還有多少人?”石瑛答:“部隊南下(北寧線)時有1.6萬人,現在還有1.7萬人。”劉亞樓脫口而出:“這不都是俘虜 嗎?”共產黨軍隊在黑土地上最能打仗的頭等主力師、王牌師,此時此刻,簡直就是一個“俘虜師”、“解放師”!但他仍然是一個主力師、王牌師!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以“訴苦運動”為代表的、極大地鼓舞了我軍、極大地瓦解了敵軍的“新式整軍運動”,其最早的發端,還是自發地產生於黑土地上的民主聯軍第3縱隊——與塔山阻擊戰的主角第4縱隊同為當年遼東軍區的兩大主力。
由此,塔山阻擊戰的戰場上敵我雙方在軍心士氣方麵的對比已經不言而喻。共產黨軍隊的廣大官兵,是為了“保衛勝利果實”而死打硬拚,用來鼓舞士氣的最高 獎賞是“入黨”和“立功”。國民黨軍隊的廣大官兵,根本不知道“為誰扛槍、替誰打仗”,唯一能夠用來鼓舞士氣的就隻剩下“錢”了。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 看到過這樣的鏡頭:每次到了決戰的關鍵時刻,國民黨軍為了鼓舞士氣,都會抬出成筐的銀元作為“懸賞”,誰參加“敢死隊”就現場給錢。實際上,在當年塔山阻 擊戰的戰場上,國民黨軍甚至連銀元這樣的“硬通貨”都舍不得拿出來,用來“懸賞”組建“敢死隊”的竟然還是臭名昭著的“金圓券”。熟悉當時中國經濟情況的 人都知道,對於已經完全陷於崩潰狀態的國統區戰時經濟而言,這時的“金圓券”已經無異於一堆廢紙!正因為如此,當時國民黨軍中很多士兵和下級軍官都公開地 說:“給老子多少錢,老子就打多少錢的仗!”
“金圓券”Vs“軍功章”!這就是塔山阻擊戰中敵我雙方軍心士氣的對比!

戰術對比:優劣明顯

戰爭,不僅僅是交戰雙方實力的較量、士氣的較量,也是交戰雙方指揮藝術的較量。在六天六夜的塔山阻擊戰中,敵我雙方在兵力部署和戰術運用上,優劣之勢極為明顯。
就我軍方麵而言:針對塔山防線“無險可守、易攻難守”的地形條件和“正麵狹窄、容量有限”的戰場條件,我軍第4縱隊首長打破常規,沒有采用一般防禦作 戰中通常采用的“後三角”兵力部署——即第一梯隊部署兩個作戰單位(師)、第二梯隊部署一個作戰單位,而是采用了一般防禦作戰中很少采用的“前三角”兵力 部署。在東起打漁山、西至白台山的一線防禦陣地上,我軍第4縱隊隻部署了1個師(第12師)的兵力,其中,各以1個團的兵力分別堅守塔山村(第12師第 34團)和白台山(第12師第36團)這兩個防禦要點;我軍第4縱隊主力2個師,全部部署在了二線防禦陣地,其中,縱隊的主力師——第10師部署在了塔山 村的背後,第11師則部署在了白台山的背後。這樣,就在第4縱隊防守的塔山防線東段形成了“前輕後重”的兵力部署,尤其是在塔山村、白台山這兩個主要防禦 方向上,都形成了前麵放上1個團、後麵堵上1個師的防禦態勢。
第4縱隊首長之所以采用這種“前輕後重”的兵力部署,一是考慮到我軍在塔山防線倉促組織防禦、工事簡陋而且完全暴露在敵軍居高臨下的炮火覆蓋之下,在 一線陣地少放兵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一線部隊的傷亡,有利於保存己方的有生力量;二是考慮到塔山防線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敵軍一旦突破我一線防禦陣地 (這種情況可能不斷出現),我軍必須在二線陣地保持充足的兵力,不斷組織強有力的反擊作戰予以奪回,從而確保塔山防線的穩定。可以說,我軍第4縱隊從一開 始就沒有打算“守”塔山,而是在“戰”塔山!
此外,在塔山村、白台山這兩個主要防禦方向中,第4縱隊首長始終以地形條件最為不利、因而也是最容易被敵突破的塔山村方向,作為整個塔山防線的防禦重 點。一線部隊中,負責堅守塔山村的,是第12師的主力團——第34團;二線部隊中,部署在塔山村背後、隨時準備用於反擊的是第4縱隊的主力師——第10 師。經過前兩天(10月10日、11日)的防禦作戰,當發現一線防禦部隊第34團損失較大、兵力不足時,縱隊首長及時從二線部隊中抽調第10師的主力團 ——第28團,用以加強一線的防禦力量、強化塔山防線,接替了原來由第34團堅守的塔山村以東的防禦陣地(重點是鐵路橋),第34團則收縮兵力、集中防守 塔山村及以西的防禦陣地(重點是公路)。這樣,第4縱隊2個主力師的2個主力團並肩作戰,死守塔山!
實戰證明,依托這種兵力部署“前輕後重”、防禦重點“東重西輕”的防禦態勢,我軍第4縱隊以一線部隊的堅守防禦與二線部隊的連續反擊相結合,在六天六夜的塔山阻擊戰中,成功地確保了塔山防線整個防禦態勢的基本穩定。
相比之下,就國民黨軍方麵而言:在戰術運用上,隻知正麵進攻,不知翼側迂回,一味地采用密集的進攻隊形——即所謂“波浪式”進攻梯隊,不顧傷亡、不計 代價地向我軍火力密布的前沿陣地發起衝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打殘了1個師、再換上1個師,部隊快要打光了,也未能在我軍的塔山防線前“越雷池一步”。
在兵力運用上,各家都打自己的“小算盤”,都想消耗別人的實力,誰都不肯拿自己的血本來拚,國民黨軍內部的“醜態”暴露無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 實並非是因為國民黨軍的指揮官們不懂戰術、不會用兵(都是畢業於黃埔軍校的“科班出身”),而是他們都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其中的詳細原委,在下文中 自有詳細解讀。
正是憑借著我軍獨有的優勢,在本來無險可守的塔山地區,我軍第4縱隊的廣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就了一條堅不可摧的“鋼鐵防線”,有力地保證了我軍東野主力錦州攻堅戰的順利實施,從而也為遼沈決戰的勝利打開了勝利之門。
塔山無山,四縱即山!


 


 


浴血戰塔山(下)


六天血戰:東進兵團十萬大軍為什麽在塔山防線前未能越雷池一步?

盡管國民黨軍的東進兵團是在倉促之間臨時組建的,但在編製序列上,畢竟下轄4個軍、11個師,總兵力達10餘萬人,以當時國民黨軍的標準來看,堪稱一 支兵力相當雄厚的野戰兵團。東進兵團握有裝備精良的10萬大軍,擁有葫蘆島港口可以獲得充分的後勤補給,據有塔山村以南影壁山和大小東山等製高點、對我軍 塔山防線形成“居高臨下”之勢,再加上國民黨軍獨有的強大海空火力支援,更何況還有“校長兼最高統帥”——蔣介石數次直抵葫蘆島前線親自督戰,然而,為什 麽在六天六夜的塔山之戰中,麵對我軍1個加強師兵力據守的塔山防線(東段),竟然未能越雷池一步?
翻翻當年參加過塔山之戰的國民黨軍將領戰後所寫的回憶錄就會發現,他們幾乎眾口一詞地認為:在當年的塔山之戰中,東進兵團的指揮係統極其混亂,這其 中,蔣介石秉承其一貫的“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作風,先後四次更換東進兵團的最高指揮官,“四易主將”導致整個東進兵團始終也未能形成堅定的戰役決心和 穩定戰役指揮,加之各位主將都“各懷心事”,從而導致整個東進兵團軍心渙散、進退失據,這是造成塔山之戰中國民黨軍失利的首要原因。
下麵,就讓我們循著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在塔山前線“四易主將”的過程,來分析一下“各懷心事”的這幾位主將(其中還包括一位“監軍”)在塔山之戰中的所思所想。
●陳鐵:本來沒想打,現在是你不讓我打!
國民黨軍原來駐守錦西、葫蘆島的部隊(主要是闕漢騫的第54軍等部共4個師),原本是歸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指揮,但是在我東 野主力南下北寧線、掃清錦州外圍、包圍錦州之後,錦西、葫蘆島守軍由於“幸運”地被劃在了我軍的包圍圈之外,其與錦州守軍之間的聯係已經被切斷,實際上已 經不可能再由被圍在錦州的範漢傑來指揮了。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軍東北戰場主將衛立煌馬上對錦西、葫蘆島守軍的指揮關係進行了調整,派出自己的兩個親信 ——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陳鐵和副參謀長彭傑如,帶一個小型的指揮班子,前往葫蘆島組建東北“剿總”葫蘆島指揮所,以陳鐵為指揮所主任,彭傑如為指揮所副 主任兼參謀長,統一指揮國民黨軍所有駐守錦西、葫蘆島的部隊(包括即將從華北戰場調來增援的部隊),執行突破塔山防線、解圍錦州的“東進”作戰任務。
衛立煌派來葫蘆島指揮部隊的陳鐵、彭傑如二人,都是跟隨衛立煌多年的“老部下”。衛立煌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提前下手,抓住即將組建的東進兵團的指揮 權,這樣,由陳鐵、彭傑如這兩個他最信得過的“老部下”控製東進兵團,他本人則坐鎮沈陽直接控製廖耀湘的西進兵團,兩大兵團東西對進增援錦州的整個作戰行 動就完全處於他的掌控之中,蔣介石再想直接插手也就沒有那麽容易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套本來已經建立起來的較為順暢的指揮關係,僅僅存在了兩天,就被匆匆 趕到葫蘆島前線督戰的蔣介石徹底推翻。
9月底,陳鐵和彭傑如率領指揮機構分乘幾架運輸機,從沈陽出發,先飛北平,再經塘沽轉海運赴葫蘆島,途中,還利用在北平短暫停留的時間,與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聯係接洽了增援部隊的有關事宜。
10月4日,東北“剿總”葫蘆島指揮所在葫蘆島正式成立,陳鐵和彭傑如分別就任正、副主任,衛立煌致電嘉勉,並立即將錦西、葫蘆島地區部隊的指揮權交付二人。
10月5日,蔣介石帶領一幹重臣——徐永昌、俞濟時、周至柔(空軍總司令)、桂永清(海軍總司令)、郭仟(聯勤總司令)、羅澤閩(總統府參軍),包括 “挖地三尺”剛剛找到、直到飛機起飛前才被“抓”上專機的侯鏡如(第17兵團司令官),從北平飛天津,再轉塘潔新港,登上“重慶”號巡洋艦,趕赴葫蘆島督 戰。
10月6日上午,蔣介石一行抵達葫蘆島,隨即乘車趕往闕漢騫的第54軍軍部(根本就沒去陳鐵的指揮所),召開作戰會議。參加會議的,除了蔣介石的隨行 人員和陳鐵、彭傑如等東北“剿總”葫蘆島指揮所的人員以外,主要是闕漢騫的第54軍等部團以上軍官,此外,還有當天剛剛從華北增援到葫蘆島的第62軍軍長 林偉濤等人。在會議上,蔣介石宣布:所有在錦西、葫蘆島地區的部隊,包括從華北戰場調來的增援部隊,統歸華北“剿總”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統一指揮,組 成東進兵團,執行解圍錦州的作戰任務。由於侯鏡如本人還要返回華北去帶他的兵團部和第92軍等部隊來葫蘆島,蔣介石又臨時指定:在侯鏡如未趕回葫蘆島之 前,東進兵團的所屬部隊,暫歸第54軍軍長闕漢騫統一指揮,並立即向塔山一線發起進攻。至於陳鐵等人的東北“剿總”葫蘆島指揮所到底應該幹點什麽,蔣介石 連一個字都沒提。
麵對蔣介石的“這一手”,剛剛在葫蘆島建立起指揮機構,還沒有來得及“履行職責”就“被靠邊站”的陳鐵和彭傑如二人,實在無話可說。據彭傑如後來的回憶,會議結束後,他與陳鐵之間私下裏曾經有過這樣一番談話:
彭傑如:“無官一身輕,我們稍稍停留幾天,觀觀戰就開溜,免得給共軍當俘虜。”陳鐵(沉吟半響後):“這表明蔣、衛之間的矛盾更加深化了。蔣介石既想 利用衛立煌,但又不放心他,處處掣肘,弄得大家離心離德,一切失敗都是咎由自取!我老早就跟你講過,整個戰局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病入膏肓了。這次我 們本可以不來(葫蘆島),但是與衛(立煌)共事多年,到了危難關頭,一時又不好意思脫離,隻能暫時勉強敷衍一下,現在委員長來這一手,我們還是多考慮考慮 自己的前途吧。”這就是還沒有來得及“上崗”就“被下崗”的第一任東進兵團主將——陳鐵此時的心態!
●闕漢騫:根本不想打,可又不敢不打!
如果說,讓同為“黃埔一期”同學的侯鏡如取代陳鐵的指揮權,讓人感受到的還隻是蔣介石與衛立煌之間的分歧與矛盾,在大麵上還算說得過去的話;那麽,在 侯鏡如及其指揮機構未趕到葫蘆島之前,蔣“校長”放著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黃埔一期”的陳鐵不用,卻讓東北“剿總”下麵的一個軍長、“黃埔四期”的闕 漢騫來統一指揮東進兵團,這簡直就是對東北戰場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們的一種“集體侮辱”了。闕漢騫的第54軍是1948年春剛剛由山東戰場調來東北戰場的, 也是“外來”的,在蔣介石的眼裏,是用來給東北戰場的部隊“摻沙子”的!
更何況,此時需要由闕漢騫“統一指揮”的部隊,已經不僅僅是他自己第54軍了,還包括剛剛從華北戰場調到葫蘆島的林偉濤的第62軍。同為“黃埔四期” 的同學,同為中將軍長(而且此時的林偉濤已經被“內定”擔任第17兵團的副司令),闕漢騫的第54軍中隻有2個師(第8師、第198師)是擁有“正規番 號”的主力師,其餘都是遊雜武裝的“暫編師”,而林偉濤的第62軍的3個師(第151師、第157師、第67師)都是擁有“正規番號”的主力師,憑什麽第 62軍要歸第54軍“統一指揮”?作為“校長”的蔣介石這不是故意製造矛盾和麻煩嗎?
正因為如此,我們接下來看到的是:在塔山之戰的前兩天(10月10日、11日),在侯鏡如及其指揮機構趕到葫蘆島接替指揮之前,在陳鐵、彭傑如等人冷 眼旁觀的注視之下,出身“粵係軍”的林偉濤根本就不買出身“中央軍”的闕漢騫的賬,闕漢騫所謂的“統一指揮”,就是每天都得跑去找林偉濤,兩個軍長在一起 “商量著打”!林偉濤也真是一點都沒跟闕漢騫“客氣”:主攻方向——塔山村及鐵路橋,由闕漢騫的第54軍自己去啃,我第62軍隻負責助攻方向一白台山,而 且每天進攻我隻出1個師的兵力。
矽而易見,闕漢騫的“統一指揮”,就是“沒有指揮”!而這兩天(10月10日、11日)的進攻作戰,基本上就是塔山之戰的“前半程”,因為整個塔山之 戰,真正打,實際上也隻打了四天的時間!可以這麽說,塔山之戰的“前半程”,國民黨軍方麵基本上是“無人指揮”!這就是蔣介石的“用人之道”!
那麽,被“校長”親自指定“統一指揮”的闕漢騫到底想不想打呢?
表麵上來看,被蔣介石“委以重任”的闕漢騫“求戰情緒”異常高漲,在作戰會議上,當著“校長”的而,把自己的胸脯拍得“山響”。實際上,在第62軍軍長林偉濤後來的回憶錄中,有這樣的一個“細節”:
10月6日,蔣介石召開完作戰會議之後,立即乘“重慶”號巡洋艦火急火燎地返回塘沽(這麽著急到底幹什麽去了後文再續),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也跟著走了,剩下闕漢騫和林偉濤這兩個軍長就開始商量著何時開始進攻塔山了。
10月7日、8日兩天,東北我軍的錦州攻堅戰已經到了掃清外圍的關鍵階段,在葫蘆島的國民黨軍已經能夠清楚地聽到從幾十千米外的錦州城下傳來的隆隆炮 聲,困守錦州的範漢傑連電葫蘆島守軍,要求立即增援。闕漢騫主張10月9日開始進攻塔山,林偉濤堅決反對,因為他的部隊剛剛到齊——第151師10月5日 趕到,第62軍軍部及直屬隊10月6日趕到,第157師10月7日趕到,第67師10月9日下午才趕到,而且這幾天海上風大浪高,海運部隊因為暈船而嘔吐 不止,下船後疲憊不堪,必須休整幾日後方能投入作戰,兩人一時爭執不下。
開始,林偉濤還以為闕漢騫力主盡早發起進攻是因為“貪功心切”,爭執之中,闕漢騫在情急之下終於對“老同學”說出了“心裏話”:錦州守軍已經是危如累 卵、大勢已去,眼看著就支持不了幾天了,如果不盡早開始進攻塔山的話,一旦錦州那邊失守了,我們這邊的增援部隊還沒有開始進攻,還沒有打響一槍一炮,到時 候如何向“校長”交代呀?經過闕漢騫如此一番“點撥”,林偉濤終於恍然大悟:打不打是“態度問題”,打好打壞是“能力問題”。現在早點開始進攻,不是為了 早日解圍錦州,而是為了便於日後推卸責任,能向“校長”交賬就行,“校長”要的就是這個“態度!林偉濤終於點頭:10月10日開始進攻!
這就是被蔣介石“委以重任”但又實在是“名不副實”的第二任東進兵團主將——闕漢騫此時的心態:根本就不想打,可是又實在是不敢不打!那就“悠著打”吧!
●侯鏡如:誰愛打誰打,反正我不打!
10月10日,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第54軍、第62軍共出動3個師的兵力,開始進攻我軍的塔山防線。具體部署是:第54軍以第8師進攻塔山村,以暫編第62師進攻塔山村以東的鐵路橋,第62軍以第151師進攻白台山。塔山阻擊戰正式打響!
當日,國民黨軍第62軍共向白台山我軍陣地發起了7次衝鋒,第54軍共向我軍塔山陣地發起了9次衝鋒,在遭受慘重傷亡之後,毫無進展。
10月11日,國民黨軍仍按原定部署繼續進攻塔山防線,隻是加強了炮兵火力支援和海空軍的火力支援。其投入進攻的3個師,都將10日的預備隊調上第一線,希望能保持進攻的銳勢。
當日拂曉,第62軍第151師第453團曾通過夜襲奪取了我軍207高地,但是不到半個小時,就被我軍重新奪回。稍後,第151師第451團的正、副 團長親自帶隊衝鋒,均被擊斃於我軍防禦陣地之前。戰至上午10時,國民黨軍的進攻已成頹勢,而我軍東野第4縱隊則乘勢對敵發起局部反擊,一直將國民黨軍擊 退到雞籠山腳下,隻因闕漢騫和林偉濤兩個軍長親自到山頭督戰,才沒有繼續一潰千裏,我軍第4縱隊乘勝收兵。
當日下午,侯鏡如終於帶領第17兵團的指揮機構及第92軍第21師抵達葫蘆島,“名正言順”的東進兵團司令官終於到達前線、接替指揮,痛苦不堪地受了 好幾天“夾板氣”的闕漢騫終於“如釋重負”。加上此前一天(10月10日)趕到葫蘆島的獨立第95師(歸華北“剿總”直屬),至此,蔣介石從華北戰場抽調 過來增援的5個師終於全部到齊。而此時,塔山之戰的實際進程已經過半!
然而,就是這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侯鏡如,此時此刻對於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來講,已經不僅僅是“三心二意”的問題,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離經叛道”了。
侯鏡如,黃埔一期畢業後,在“第二次東征”期間,經周恩來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 產黨,參加北伐戰爭,後被周恩來調往上海,作為起義指揮部的主要成員之一,參與組織指揮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上海“4.12反革命政變”後,先赴 武漢,後赴南昌,又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時任賀龍所部第20軍教導團(起義部隊中的主力團之一)團長,起義軍南下途中,在會昌戰 鬥中身負重傷,轉赴香港治療。傷愈歸來後,先後在上海的中央軍委機關、中共河南省委軍委、中共中央南方局(香港)、中共順直省委(天津)軍委工作。 1931年奉調返回上海,準備前往中央蘇區工作,恰逢上海的地下黨組織因為顧順章(中共中央“特科”負責人)叛變而遭到徹底破壞,侯鏡如從此與黨組織失去 聯係。後因生活所迫,經其黃埔教官劉峙介紹,侯鏡如重入國民黨軍隊,但因其“特殊經曆”,長期不受重用,一直擔任各種“虛職”,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 麵爆發後,才得以憑借其“黃埔一期”的身份,升任第92軍第21師師長,開始實際掌握兵權。這就是蔣介石欽點的東進兵團司令官!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10月1日蔣介石剛剛與傅作義談好從華北戰場抽調部隊增援東北戰場,侯鏡如一聽說自己所部第17兵團(兵團部當時駐唐 山)所屬的第62軍、第92軍將被調往東北戰場,馬上就開始“銷聲匿跡”。10月3日,蔣介石從沈陽再飛北平,準備帶人去葫蘆島親自組建東進兵團,派人到 處找侯鏡如,就是找不到,直到10月5日,蔣介石的專機即將從北平起飛之前的最後一刻,“挖地三尺”般地剛剛被“找出來”的侯鏡如才匆匆地“趕到”西苑機 場。
在隨同蔣介石第一次赴葫蘆島返回之後,又拖拖拉拉地盤桓了幾天,侯鏡如才率領東進兵團的指揮機構——第17兵團兵團部抵達葫蘆島前線,但是隨行的第92軍(這也是侯鏡如的“基本部隊”)卻隻來了1個師——第21師。
此時此刻,在國共兩軍之間的遼沈決戰進入到關鍵階段的緊要關頭,率部第二次登上葫蘆島碼頭的侯鏡如,他心裏想的到底是什麽,後人已經無從知曉。但我們所知道的是:內戰爆發後,侯鏡如早已經與共產黨方麵建立了直接聯係。
侯鏡如到達葫蘆島的當天(10月11日)晚上,就在剛剛設於錦西縣城中學校內的第17兵團司令部,召開了他“履新”之後的第一次作戰會議。會議決定, 對前兩日的進攻部署進行調整,主要是替換一下此前兩日作戰中損失慘重的一線部隊,具體部署是:以剛剛到達前線的“生力軍”——獨立第95師接替第54軍第 8師,向塔山村方向進攻;以第8師接替其右翼的暫編第62師,向鐵路橋方向進攻;以第62軍第157師加強第151師,繼續向白台山方向進攻;以暫編第 62師和第92軍第21師(侯鏡如自己的“老部隊”)為進攻塔山的“總預備隊”;其餘各師,繼續擔負錦西、葫蘆島的後方守備任務。侯鏡如下令:所有投入進 攻的一線部隊,統歸第62軍軍長林偉濤統一指揮。
精妙的計算!周到的安排!這就是最高統帥兼“校長”蔣介石欽點的東進兵團司令官、第三任東進兵團主將——侯鏡如的心態:誰愛打誰打,反正我不打!
●羅奇:真的很想打,可是沒人再願意跟我打了!
在這一次的部署調整中,之所以將獨立第95師調到了“衝鋒陷陣”的主攻位置,主要原因是:此時的東進兵團指揮部中,除了侯鏡如、闕漢騫、林偉濤這些帶 兵將領之外,又新來了一位“監軍大人”一一“國防部戰地督察組”第四組(負責東北戰場、華北戰場)組長羅奇。羅奇也是“黃埔一期”出身,在抗日戰爭中曾經 長期擔任第95師師長,後升任第37軍軍長;1945年6月,因為“作戰不力”被撤銷軍長職務,第37軍也被“撤銷番號”;此後,一直擔任各種“閑職、虛 職”,再也未被交予實際兵權。在“有兵才有權、無兵即無權”的國民黨軍中,長期“閑賦”的羅奇之鬱悶、之苦惱不言而喻。此次東進兵團的增援錦州之戰,本來 跟他沒有什麽關係,但是一直在等待機會、準備東山再起的羅奇,一聽說蔣介石要從華北戰場抽調部隊、增援錦州,馬上就“自告奮勇”,要上前線“替校長督 戰”,還特別向蔣介石提出,一定要調自己的“老部隊”——獨立第95師參戰。
“羅監軍”的意圖再明顯也不過了:值此國共決戰的關鍵時刻,自己一定要為“校長”分憂,要親自帶領自己的“老部隊”上前線、立戰功,希望能夠重獲“校長”青睞、重新掌握兵權。可這一趟東北之行,對於他們來講,注定將是一次“死亡之旅”。
這位手握“尚方寶劍”的“羅監軍”,一到葫蘆島前線,調子起的比闕漢騫還高,口號喊的比“重慶”號的汽笛還響,而且趾高氣揚地處處以“代表總統、代表 校長”自居,真的是“如朕親臨”,以至於東進兵團的高級將領們私下裏都將這位“監軍大人”稱為“羅千歲”!而且,這位“羅千歲”不僅要“監軍督戰”,而且 還要直接參與作戰指揮。都這個時候了,居然還有人如此“勇挑重擔”,侯鏡如當然樂得做個“順水人情”!
侯鏡如等人原本準備10月12日繼續進攻塔山防線,這畢竟是個“態度問題”,但是羅奇堅決主張休戰一天,因為他的獨立第95師剛剛趕到,對戰場的地形 條件還不熟悉,他需要一天的時間,組織獨立第95師所有連長以上軍官到塔山前線去勘察地形、組織協同、準備進攻——這一仗羅奇真的是準備“下血本”了!
10月12日,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停戰一天,塔山前線無戰事。正是利用這寶貴的一天休戰時間,我軍東野第4縱隊迅速調整了主要防禦方向上的兵力部署,以 原本位於二線陣地的第10師主力第28團加強到一線防禦陣地上,接替了在前兩日作戰中損失較大的第12師第34團(1個團每天要抗擊國民黨軍2個師的進 攻)塔山村以東的部分防禦陣地,重點扼守鐵路橋,第34團則集中兵力防守塔山村以西的防禦陣地,重點扼守公路。與此同時,各前沿部隊加緊搶修被敵軍炮火摧 毀的防禦工事,加緊補充兵力、補充彈藥。這一天,塔山防線得到了極大的強化!
10月13日,是塔山阻擊戰最為激烈的一天。拂曉4時30分,國民黨軍東進兵團集中所有大口徑火炮,開始向塔山村、鐵路橋、白台山等我軍防禦要點實施長時間的猛烈炮擊。一時間,整個塔山防線地動山搖、硝煙彌漫。
5時整,經過調整部署之後國民黨軍第一線各師,開始向我軍塔山防線發起猛烈進攻,戰況之激烈,為塔山開戰以來之最。“憋足了勁”的老師長羅奇親自上陣 督戰,該師以團為單位發起進攻,每個營組成一個“攻擊波”,一波接一波地采取“波浪式”的密集進攻隊形,整團整營地向我軍陣地發起“集團衝鋒”。然而,在 我軍已經得到強化的塔山防線的銅牆鐵壁麵前,獨立第95師一個又一個的“攻擊波”被撞得粉身碎骨。
這一天的仗打下來,羅奇的獨立第95師基本上被“打殘了”!當天晚上,在東進兵團的作戰會議上,羅奇仍然堅持第二天按照原定部署繼續進攻,並且再次祭 出了“代表總統來督戰”的“尚方寶劍”,強令其他各部必須積極配合獨立第95師的進攻。然而,此時東進兵團的各位將領中,已經沒有誰願意繼續陪著“羅千 歲”繼續玩下去了。
10月14日,是國民黨軍進攻塔山防線的最後一次努力。這一天,東進兵團的進攻作戰盡管得到了海空軍的火力支援,但是各師的進攻勢頭已經明顯不如前一天,正所謂“再而衰、三而竭”。
戰至上午10時,從塔山防線背後錦州城的方向傳來了密集的隆隆炮聲,我東野主力開始總攻錦州了。當日,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對塔山防線的進攻再度受挫、無 功而返。當天晚上,羅奇向侯鏡如提出:獨立第95師傷亡過重,已經失去了進攻能力,主張10月15日再休整一天,並改由第21師接替獨立第95師的主攻任 務,侯鏡如同意。獨立第95師撤離戰場時,每個步兵團的兵力隻能縮編為一個步兵營了,這個在昔日的抗日戰場上曾經打出了“趙子龍師”威名的主力師,來的時 候是一個師,走的時候隻剩一個團。
此時的羅奇,再也硬不起來了。短短兩天的時間,自己精心策劃的一次“戰場表演”铩羽而歸,自己曾經帶過的“老部隊”幾乎要被打光了。
我真的很想打,可是沒人再願意跟我打了!這就是東進兵團的“監軍”羅奇此時的心態。

結局


10月14日晚,從北平調來增援的戰車部隊抵達了葫蘆島。10月15日,從煙台抽調來的增援部隊——第39軍(2個師)也終於抵達了葫蘆島。至此,蔣介石計劃中的東進兵團全部兵力——4個軍、11個師終於全部到齊。而此時,塔山阻擊戰的高潮已經成為曆史。
10月15日拂曉前,塔山前線的指揮官林偉濤接到報告,在第54軍第8師的前沿陣地,發現了一名從錦州化裝逃出來的錦州守軍第79師的副團長,據他 講:10月14日共軍已經突破城防,錦州已經進入巷戰,範漢傑下落不明。林偉濤立即將此情況向侯鏡如和羅奇作了匯報,侯鏡如下令:前沿部隊停止進攻,就地 轉入防禦,加強警戒,嚴防共軍偷襲。
10月16日,蔣介石由沈陽乘專機,再度飛抵葫蘆島。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再一次更換了東進兵團的主將,他終於“想起了”在葫蘆島還有一位東北“剿總” 的副總司令,當即指定陳鐵“統一指揮”所有錦西、葫蘆島地區的部隊,繼續執行東進兵團的作戰任務。隻不過,這一次“東西對進”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增援錦 州、解圍錦州”,而是改為“收複錦州、打通錦州”了。
10月18日,終於“上崗”的陳鐵第一次召開作戰會議,他隻下了一道命令:各部加強工事,原地待命。真是不知道,蔣介石此時此刻換上陳鐵,他還想指望陳鐵能為他幹點什麽呢?
從10月6日到10月16日,短短10天之內,葫蘆島前線的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四易主將”,“各懷心事”的幾位主將和一位“監軍”,到底對塔山之戰中國民黨軍的成敗起到了多大的“負麵作用”?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操縱這一切的“最高統帥兼校長”又應該負多大的責任呢?
此後,直至10月26日我軍第4縱隊等部主動撤離塔山防線之前,塔山前線再無大的戰事。至此,我軍戰史上堪稱經典的塔山阻擊戰,終於以我軍的完勝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此時的東北戰場上,遼沈決戰的整個戰場態勢已經發生了對我軍極為有利的重大變化:錦州堅城迅速攻克,範漢傑的十萬守軍全部就殲;長春堅城不戰而下,鄭 洞國的十萬守軍起義投誠。可以說,遼沈決戰的戰役進程從這一刻起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的程序,遼沈決戰的最終結局也已經變得沒有了任何懸念。而在上述一切 戰果的取得中,我軍第4縱隊等部圓滿完成的塔山阻擊戰,可謂居功至偉。
一言以蔽之:遼沈決戰看錦州,錦州攻堅看塔山!


http://www.ishukan.info/%E6%B5%B4%E8%A1%80%E6%88%98%E5%A1%94%E5%B1%B1%E4%B8%8B/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