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革記憶之 一:zt 珍寶島坦克爭奪戰: 也說說 T62坦克的爭奪戰如何驚心動魄.....

(2011-11-08 21:29:12) 下一個
    1969年的珍寶島戰役,讓這個位於黑龍江支流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國一側的0.74平方公裏的小島馳名中外。麵對蘇軍的挑釁和入侵,中國在多次嚴正抗議和警告無效的情況下作出了反擊,中國邊防部隊在珍寶島衝突中的表現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不屈不撓的新中國。珍寶島之


 



    1969年的珍寶島戰役,讓這個位於黑龍江支流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國一側的0.74平方公裏的小島馳名中外。麵對蘇軍的挑釁和入侵,中國在多次嚴正抗議和警 告無效的情況下作出了反擊,中國邊防部隊在珍寶島衝突中的表現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不屈不撓的新中國。珍寶島之戰震驚中外,耳熟能詳,然而圍繞珍寶島的一場 坦克爭奪戰卻鮮有人知。


 
    “珍寶島事件”發生於1969年3月2日。此前,雙方軍隊在邊境上已經有過多次小規模衝突。蘇聯為了實現其擴張政策,決定將邊境武裝衝突升級。我邊防部隊為了防備蘇軍的進攻,也加緊進行戰備,戰爭一觸即發。



    3月15日上午8時零3分,蘇軍在珍寶島上的潛伏小分隊打響了第一槍,雙方激戰一個多小時,蘇軍被擊退。9時46分,不甘心失敗的蘇軍又發動了第二次進 攻。這次進攻出動了當時蘇軍最先進的T62坦克。正麵由3輛坦克、3輛裝甲車導引衝擊,另有4輛坦克從島南端側後穿插過來,企圖切斷我方江岸同珍寶島上的 聯係,將島上的中國軍隊包圍。蘇軍的炮火異常猛烈,堅硬的凍土和樹枝樹根被炸飛起來,然後又像冰雹似的砸下來,炮彈幾乎把這個不到1平方公裏的小島翻了一 遍。而我軍則依靠陡峭的江岸防守,用輕武器打跟在坦克後麵的步兵。因此,盡管蘇軍在火力上占優勢,卻始終無法攻上中國一側的江岸。



    狡猾的蘇軍一看正麵進攻受挫,就繞過島的南端,悄悄地從珍寶島西麵的江叉上包抄過來,企圖從背後襲擊我軍。但是,蘇軍萬萬沒有想到我軍竟會在結冰的江麵上 布下反坦克雷。就在前一天晚上,397團偵察排在排長於洪東的率領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島西靠我方的江麵上埋下了20多枚反坦克雷。發現蘇軍從背後包抄後, 於洪東等人用四零火箭筒發射炮彈,但這種炮彈根本不能擊穿T62的裝甲,激怒後的T62反而加大馬力往我軍奔來,隨著江麵“轟隆”一聲響,反坦克雷炸斷了 T62的履帶,T62無奈癱瘓在江麵上。隨之,慌亂的蘇軍也被我軍擊退。



    癱瘓的T62引起中蘇高層高度重視



    3月16日深夜,正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參加華沙條約組織七國首腦會議的勃列日涅夫聽到15日中蘇戰況的報告後,非常震驚。當他得知蘇軍的一輛T62坦克 還留在中國領土上時,對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大發雷霆:“這輛坦克不能落在中國人手裏,一定要弄回來!實在弄不回來就設法把它破壞掉!”格列奇科拍著胸膛 向勃列日涅夫保證,一定不讓這輛坦克落到中國人手中。



    3月24日,我前線部隊也接到周恩來總理打來的電話,周總理親切慰問了邊防部隊,同時命令一定要把那輛打癱的蘇聯坦克拖回來。周恩來在電話中還特別強調:“這不僅有軍事價值,而且有政治意義。有這個鐵家夥作證,就不怕蘇修在全世界麵前耍賴。”



    為什麽中蘇雙方都對這輛坦克如此感興趣呢?原來,T62坦克是當時蘇聯研製的最先進的作戰坦克。它是蘇聯繼T54/T55坦克之後於20世紀50年代末發 展的一代新型主戰坦克。1962年定型,1964年成批生產並裝備部隊,1965年5月首次出現在紅場閱兵行列中。蘇聯T62坦克的生產一直持續到60年 代末T72坦克投產時為止,共計生產約2萬輛。為滿足軍火市場的大量需求,蘇聯還特許捷克斯洛伐克生產這種坦克,在1973年至1978年間大約又生產了 1500輛。這種坦克自重37.5噸,配有115毫米滑膛炮1門,7.62毫米機槍和12.7毫米高射機槍各1挺,裝甲鋼板十分堅固,配有當時十分先進的 紅外線夜視裝置,時速可達50公裏。T62坦克是蘇聯多年研究的成果,上麵一些設備,比如紅外線夜視儀、射擊雙向穩定器、大功率柴油機等等,按照蘇聯人的 說法,在當時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T62爭奪戰驚心動魄



    在接到蘇軍最高當局的命令後,珍寶島對麵蘇軍立即動用火箭布雷器,向中國境內發射了不少地雷,封鎖了通向江邊的道路。至此,中蘇雙方絞盡腦汁,各施計謀, 驚心動魄的坦克爭奪戰正式展開。接到周總理的電話後,我前線部隊也馬上意識到這是蘇軍為爭奪坦克采取的行動。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沈陽軍區副司令員肖全夫果斷 命令部隊采取相應的行動,首先派人排除蘇軍布下的地雷。蘇軍察覺後,就朝那輛坦克附近猛烈開炮,顯然是想把江麵上的厚冰打穿,讓坦克沉入江底。但冰層實在 太厚了,炮彈竟奈何它不得。



    當晚,中國方麵派陸軍第77師軍務科副科長孫征民帶領10名排雷能手,悄悄進入雷區排雷。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於完成了任務。但蘇軍的狙擊手也發現了他 們,不停地開槍射擊,孫征民和一名姓林的戰士不幸犧牲。蘇軍發現中國方麵在排雷,立即覺察到中方的意圖,在無法阻止中國軍隊行動的情況下,他們也派出了一 支小分隊,想把坦克上的一些先進設備盜走。中國軍隊發現後一陣猛烈射擊,蘇軍小分隊隻好倉皇回逃。



    格列奇科在莫斯科一日三催,蘇軍前線部隊指揮官急得似熱鍋上的螞蟻,萬般無奈,隻好再派一支小分隊,去把坦克的內部設施炸毀。這支小分隊由6人組成,全是 身強力壯擅長單兵作戰的偵察兵尖子。他們攜帶了120公斤炸藥,趁著黑夜的掩護,披著白色鬥篷,悄悄摸過江來,實施破壞活動。



    中國方麵在這輛坦克的附近安排了8個觀察哨,這天值哨的是陸軍第138師337團3班的8個戰士。由於連日勞累,他們居然都伏在雪地上睡著了,誰也沒有發 現這股偷襲過來的敵人。蘇軍小分隊搜索了一會,隻發現其中的一個戰士。他正伏在雪窩裏熟睡,被蘇聯人一槍托砸昏了。蘇軍6人把帶來的120公斤炸藥塞進坦 克駕駛艙,裝上雷管,正在接引爆導線的時候,突然,“噠噠噠……”不遠處響起了一串清脆的衝鋒槍聲。



    蘇軍小分隊表現出了訓練有素的技能,聽到槍聲立即扔下導線,拔腿就逃。其實,這槍聲純屬意外——原來我軍換哨的戰士正往這邊走,其中一個戰士被埋在雪裏的 枯樹根絆了個趔趄,手指無意間扣到了衝鋒槍的扳機,鬼使神差竟成了一次有功的走火。但是,中國軍隊要把坦克奪過來也十分不易。一開始,戰士們悄悄地將鋼纜 套在坦克上,然後用牽引重炮的卡車拖,一輛不行,兩輛也不行,一直加四輛,坦克還是紋絲不動——30多噸的坦克再加上冰雪封凍,隨便你怎麽拖,它就是一動 也不動。



    肖全夫向中央軍委匯報了情況,中央軍委電令,一定要把這輛坦克完整地奪過來。收到中央軍委的電報後,肖全夫幾次冒著蘇軍的炮火親赴江邊觀察,最後決定:架 設人工絞盤,配合載重汽車,將坦克拖走!經過努力,終於把坦克拖上了岸。人們剛要歡呼,卻發現這輛坦克被牽引的重力扯成了兩半,拖上岸的僅是炮塔,而車身 還留在江麵上!這時,蘇軍方麵發現情勢不妙,便集中火力朝江麵開炮。由於已經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冰層開始融化,加上炮彈猛轟,終於將冰麵炸裂,坦克慢慢 地沉入了烏蘇裏江底。中國方麵決心既下,自然不肯輕易放棄。4月底,烏蘇裏江上的冰全部融化,前線指揮部決定打撈坦克。5月2日,來自海軍北海艦隊的3名 潛水員潛入江底,用鋼繩把坦克縛住,岸上數輛重型卡車牽引,終於把坦克拖上了岸。



    蘇聯仍不甘心 派出克格勃間諜入境破壞



    但是,圍繞這輛坦克進行的鬥爭,並未因此畫上句號。蘇聯方麵的軍事行動失敗後,克格勃又登場了。他們派了一個叫竇祥鬆的人來實施破壞行動。竇祥鬆是黑龍江 省某地惡霸竇順仁的獨生兒子,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竇順仁就被人民政府鎮壓,竇祥鬆對人民政府懷恨在心。幾年後,竇祥鬆又因調戲婦女和偷盜公物被判了3年 徒刑。



    1961年,竇祥鬆刑滿釋放,被戴上壞分子帽子遣送原籍,接受群眾監督改造。他是個屢教不改之徒,又喜歡小偷小摸,拈花惹草,所以經常被治保幹部叫去訓 話。為此他懷恨在心。1967年5月上旬的一個風雨之夜,竇祥鬆將治保幹部張季英、郝某夫婦殘忍地殺死後越境外逃……到蘇聯後,竇祥鬆很快投入了克格勃的 懷抱,背叛了自己的祖國。之後克格勃作出了派竇祥鬆炸毀T62內部精密儀器的計劃。



    1969年5月8日深夜,竇祥鬆潛入中國境內。憑借克格勃技術活動管理局的專家偽造的證件,順利到達了饒河縣郝家廟鎮。竇祥鬆計劃是在郝家廟住一夜後,次 日去密(山)虎(林)公路途中的小衝坡,那是個小鎮,鎮上有座橋,是運送T62坦克的必經之地,就在那裏下手炸坦克。但是,竇祥鬆的如意算盤打得過於一廂 情願了,克格勃為他製定的方案雖精細縝密,卻難以在中國境內得逞。當天晚上,竇祥鬆在郝家廟鎮上的“工農兵旅社”被捕。在竇祥鬆攜帶的背囊裏,查獲兩枚高 爆燃燒彈。這兩枚特製的燃燒彈隻要有一顆投進T62坦克,就能把裏麵的所有設施全部炸壞燒毀。



    竇祥鬆被捕後,供出了其充任克格勃間諜,受命潛入中國執行炸毀T62坦克破壞任務的全部經過。同年9月下旬,竇祥鬆在哈爾濱被判死刑,執行槍決。



    反坦克老專家的貢獻



    1969年的中蘇武裝衝突,蘇軍以先進的坦克,橫行霸道,我軍的各種口徑反坦克炮,都無法對這種T62坦克構成威脅。在幾位老帥的呼籲下,研製新型穿甲 彈、破甲彈的任務就落在了某軍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肩上。但要求穿甲彈、破甲彈擊穿透不同厚度的鋼板,初速應該是多少?炮彈接觸鋼板時瞬間產生的高溫高壓又 應該是多少?科研人員心裏一點底都沒有。沒有準確的數據,研究就無法進行下去。幸運的是我們通過外交途徑得到了計算這個課題的一個方程式,但不幸的是這道 方程式誰也不會解,我國剛剛研製的計算機更不可能輸入解這種方程式的程序。



    葉劍英元帥知道後,指出一定要加速研製出新型穿甲彈、破甲彈,還談到山東某大學有一位名叫劉先誌的火炮專家,可向他討教。而此時的劉先誌,正在“五七幹 校”被管製勞動,因為當年劉先誌曾主持過希特勒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火炮設計,而且據說還有一大堆的“曆史問題”。“文革”一開始,劉先誌就受到衝擊,不斷 被批判,後來被劃為黑五類,打入另冊。



    之後兩名軍人兩次奉命到山東請教劉先誌,經過一番周折後終於解決了方程式難題。沒過多久,在吉林我軍某射擊場,新研製的破甲彈和穿甲彈,把近25厘米厚的鋼板打得彈痕累累,炸得坑坑窪窪,新型穿甲彈終於研製成功了。



    1978年,劉先誌終於被平反,1982年被任命為山東省副省長,1988年病逝。那輛被我軍繳獲的蘇製T62坦克,後來被放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的陳列室裏,仿佛在向參觀的人們訴說那段血與火的曆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