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粟裕大將與蘇中七戰七捷 二 轉貼

(2011-11-21 22:06:49) 下一個

粟裕大將與蘇中七戰七捷 二 轉貼


 


力排眾議,鬥膽直陳,集中優勢兵力殲敵 

宣家堡、泰興、如南戰鬥,使國民黨軍隊損失1.6***和大量的武器彈藥,這使蔣介石和他的參謀總長陳誠大為震驚。


陳 誠奉蔣之命,急忙跑到南通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重新部署進攻蘇北的作戰計劃。他們下令麇集江南的第二梯隊整編第六十五師、整編第二十一師等7個旅10萬餘 人渡江北進,集中兵力向海安進攻。同時以第八十三師第六十三旅、整編第二十五師第一四八旅,自薑堰、白米一線向東出動,兩路合擊海安。為防止被各個擊破, 采取錐形攻勢,正麵不足30華裏,縱深10餘華裏,各旅靠攏前進。 

麵對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步步壓來的強敵,粟裕坐在翻過來的長凳上,背靠凳腿,麵對著繪有長江兩岸地形的軍用地圖,那紅、藍色的圈圈、曲線、箭頭都穿梭般地活躍起來。經過長時間的反複思考,粟裕決定撤出海安,並提出了初步的作戰方案:第一、第六師集結於海安東北地區三倉河一帶休整待擊,七縱在海安外圍打運動防禦戰。 

然而,許多人對這個作戰方案想不通,認為撤出海安太可惜了。 

粟裕雖 然深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但不敢獨自作出決定。他決定第二次返回遠在300裏外的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駐地淮安,征求其他領導同誌的意見。他隻帶一個警衛 員,先是騎摩托車,到了建湖縣西邊的草蕩、水網地帶,摩托車不能行駛,就步行;在離淮安還有50多裏的時候,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到兵工廠借了一輛自行車, 兩個人互換踏車,搭乘前進。經過一天一夜的長途跋涉,他們終於按計劃趕到了淮安。粟裕路過家門,隻進去喝了一點水,就匆匆趕到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在華中分局常委會議上,到會的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曾山等同誌,對粟裕提出的主動撤出海安、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案進行了認真討論,決定在海安先實行運動防禦,爾後主動撤離,創造新的戰機。 

粟裕在會議結束的第二天,即8月1日上午,返回海安前線。擔任海安運動防禦戰的第七縱隊從7月30日打到8月3日,3000多兵力抗擊5萬多蔣軍的輪番進攻,以傷亡200多人的代價殺傷敵人3000多人,創造了敵我傷亡15比1的新紀錄。預定目的達到後,粟裕下令撤離海安。 

正如粟裕所 預料的那樣,華野撤出海安後,進攻海安的蔣軍先頭部隊隨即占領該地,並紛紛向上級報捷邀功,第一綏區司令部統計竟“殲滅”華野達兩三***。他們得意忘 形,錯誤地判斷:“蘇北***已經一敗塗地,主力第一師、第六師下海北逃。”李默庵認為第一步作戰目標已經達到,按預定作戰計劃,調整部署,分兵廣占地 盤,在東起海邊,西至揚州的300華裏地段上,建立一條軍事封鎖線,切斷南通、如皋與東台、興化解放區的聯係,清剿封鎖線以內的占領區,然後與徐州南下部 隊會師,實現第二步作戰計劃——會攻兩淮。 

蔣軍的這一作戰計劃,被華野“四中隊”於8月6日從無線電偵察中獲知:進占海安之敵分兵東進,整編第六十五師第一○五旅開始由海安向李堡進犯。 

粟裕得知這一情報,興奮地說:“此乃一良機也,不可錯過!” 

8月7日早晨,粟裕給中央和華中分局發電報,報告“殲敵良機已到”,第四次建議在淮南的第五旅東調蘇中參戰,以便集中兵力於主要作戰方向。粟裕在這次報告中,使用了“鬥膽直陳”的措辭。在戰爭年代,下級向上級提建議,同樣的內容,隻準提出三次。粟裕已 於7月25日、7月28日和8月5日先後三次向華中軍區、陳毅軍長和中央報告:“我們經十天或半個月之休整與兵源及幹部補充,尚可再戰。但以當麵尚有頑十 師(旅)之眾,而我們僅能集中3.5***(官兵在內)之野戰軍於一個突擊方向,於短時間內恐難使戰局打開更大局麵。目前我淮南部隊形勢,很難保住天長與 盱眙。果若如此,則淮南僅以少數堅持即可。故建議在淮北戰役尚未大打時,仍將第五旅調至蘇中參戰,比留淮南更為有效。如何?盼考慮。” 

這時,陳毅為執行中央軍委外線出擊的戰略方針,已率山東野戰軍主力從魯南到達淮北。接到粟裕電報後,於7月27日和28日連複兩電:“淮南第五旅不改東調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漸向西轉移。”“第五旅不宜東調,因津浦線是主戰線已苦兵力不足。” 

粟裕接陳毅的複示後認為有必要再向中央、陳毅軍長和華中軍區陳述自己的意見,除就各戰略區如何配合打擊蔣介石分區蠶食的狡計談了自己的看法外,仍建議將淮南主力大部東移蘇中參戰。他說:“隻要蘇中局麵打開,則淮南形勢亦可能逐漸改善,而後我再以主力西移,則淮南局麵亦可能打開。”8月5日,粟裕在答複中央軍委8月2日詢問電時,第三次建議第五旅到蘇中參戰,集中兵力在蘇中大量殲滅敵人。粟裕在電報中說:“在第五旅增到蘇中條件下,於8月內再殲敵人兩個旅是有把握的。如第五旅不來,而僅以現有兵力作戰則感到吃力,對9月份戰鬥亦將有影響,且對蘇中局麵不能得到較快的好轉。”因此,“要求第五旅及其特務團仍東調參戰,以期早改變蘇中戰局,以便主力西移。否則淮南、蘇中均成僵局,於整個戰局亦不利。鬥膽直陳,尚祈明示”。 

8月6日和7日,毛主席先後為中央軍委起草兩份電報,一份給陳毅,指示“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一份給粟裕:“照你微午(5日午時)電辦法,8月內再在蘇中打一仗然後西移。”陳毅也於8月8日複電粟裕:“同意以一師、六師、七縱及五旅集中東(台)海(安)間待機殲敵,充分準備匆浪戰,戰後再行西移。” 

敵人在8月7日、8日占領李堡、角斜後,李默庵又決定調其整編第六十五師於9日經海安去泰州、黃橋接替第二十五師和九十九旅的防務,10日又令新七旅從海安東進接替第一○五旅在李堡一線的防務。 

粟裕說:“敵軍頻繁的調動,給了我軍以趁其運動或立足未穩加以殲滅的大好時機。”他當機立斷,集中兵力首殲運動中的李堡之敵。 

8月10日20時戰鬥打響,我第一師乘敵人交接防務之際一舉攻克李堡、角斜;11日晨,敵新七旅旅長帶1個團由海安東行,第六師與第七縱隊利用高粱、玉米地作伏擊,在運動中將該敵也全部殲滅。 

李堡、角斜之戰,前後僅20個小時,殲敵1個半旅共9000餘人。當時華野把宣泰、如南之戰稱為第一戰役,把海安、李堡之戰稱為第二戰役。中央軍委發來賀電:“慶祝你們第二次大勝利。”8月12日,毛主席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宋時輪電報,指出:“粟裕軍前日在蘇中第二個勝仗,不但使蘇中蔣軍陷入極大困難,亦將淮南第五軍無法北調。粟部在蘇中民情熟悉,補給容易,地形便利,蘇中敵軍裝備亦比第五軍差,較易取勝。馬上調淮南,因敵人硬,地勢險,不一定能切斷蚌浦路任務。不如令粟部再在蘇中作戰一時期,再打一、二個勝仗,使蘇中蔣軍完全轉入守勢,保全蘇中解放區,對全局有極大利益。這樣配合淮北作戰,更為有利。” 

8月13日,陳毅電告粟裕、譚震林:“宜就地開展局麵,而不必忙於西調,軍委亦有此指示,望照辦。部隊宜爭取數日休息,再求新的機動,反較西調為更有力配合各方。” 

不同意見的爭論,就此告一段落。 

“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從7月13日首戰宣泰,到8月12日奇襲李堡,在1個月時間內,華野連打4次勝仗,殲滅敵人3萬餘人,打破了蔣介石“3個星期足以收複蘇北”的美夢。蔣軍在蘇中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難以繼續全麵進攻,不得不調整部署。 

8月19日,正當粟裕“考慮下一仗怎麽打”的時候,“四中隊”送來了蔣介石8月25日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的情報。粟裕、譚震林當即決定“鑽到敵人肚子裏去打”,南下丁堰、白蒲、南通、海門一線作戰,求得殲敵一至兩個旅,給敵人一個嚴重打擊。8月20日,中央軍委和陳毅複電同意南下行動計劃。強調指出:“將這些敵後市鎮上之敵軍,哪怕每處1營1連予以殲滅,均有極大意義。” 

當天晚上,粟裕、 譚震林率主力第一師、第六師、第五旅和特務團3萬餘人向敵後開進。所謂敵後,實為新四軍老根據地,雖然暫時淪入敵手,但軍民魚水情深。部隊打到哪裏,人民 群眾就支援到哪裏。夜間行軍,軍民都習以為常,連犬吠之聲也難以聽見。國民黨軍隊更是被蒙在鼓裏,成了聾子、瞎子,對華野行動一無所知。 

21日夜間,粟、譚率大軍深入到蔣軍300裏一字長蛇陣的腰部,一師攻丁堰,六師攻林梓,五旅攻東陳,猶如3把鋒利的鋼刀,一齊向敵人的腰部砍去。 

丁堰、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兩個集鎮,駐有國民黨政府交通警察總隊的6個大隊和國民黨軍第二十六旅1個營,約3700人。經過一夜激戰,全殲了這 股凶殘的敵人,生俘少將副總隊長以下2000多人,解救出了許多被捕的地方幹部、民兵和土改積極分子,繳獲了美國製造的十輪卡車、機槍、卡賓槍、湯姆式衝 鋒槍等大批軍用物資。 

丁堰、林梓戰鬥的勝利打開了華野西進的門戶,直接威脅如皋的敵人。粟裕分析,敵人很可能馬上調兵增援如皋。果然不出粟裕所 料,李默庵得知丁堰、林梓失守後,判斷華野將要進攻如皋城的四十九師,急令黃橋守軍第九十九旅等增援。同時命令駐揚州、宜陵一帶的黃百韜第二十五師向邵伯 進攻,企圖配合北線國民黨軍向***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駐地兩淮進犯。他的如意算盤打得很精,華野主力遠在如皋東南,如要增援邵伯,就要北繞他的封鎖圈東 台、興化,需要不少時日。利用這段時間,他就可以攻下邵伯,配合蔣軍進攻兩淮。這樣,他既救了東頭——如皋城,又揀了西頭——邵伯,東西呼應,一舉兩 得。 

粟裕比李默庵更是棋高一著,李默庵想“一舉兩得”,粟裕卻來個攻黃(橋)救邵(伯)打援,“一舉三得”。 

丁堰、林梓戰鬥結束的第二天,粟裕就 部署剛由地方武裝升級組成的第十縱隊3個團及第二軍分區兩個團,在江都縣邵伯鎮防禦敵第二十五師北進。主力部隊除以第七縱隊在薑堰、海安之間發動箝製性進 攻外,第一師、第六師、第五旅、特務團則於8月23日夜間大踏步地向敵人封鎖圈的中心挺進,進攻黃橋、泰州。泰州是黃百韜的後方,拿下泰州,黃百韜就陷於 腹背受敵,必然會回兵救泰州。用“圍魏救趙”的戰法來調動敵人,尋殲敵人有生力量於運動之中,並解除邵伯之圍。 

粟裕說:“這是一著奇兵,也是一著險棋。這個地區,南是長江,東、北、西三麵都是敵人許多據點連成的封鎖線。封鎖圈東西一百餘裏,南北僅數十裏,我們竟敢用3萬作戰部隊插進去,這大大出乎敵人的意料。” 

8月25日晨,國民黨第九十九旅奉李默庵命令東援如皋。上午到達分界地區後不敢輕進,怕在運動中受到打擊,要求如皋守敵接應。粟裕聽取“四中隊”的報告後,計算時間,兩路敵軍,恰好與我軍在如黃路上撞個滿懷。 

8月25日下午,華野第六師在如黃路分界地區與敵第九十九師戰鬥打響。不久華野第一師也在如黃路加力地區與如皋出來的敵人遭遇,雙方展開激戰。因分界、 加力兩地之敵均采取集團固守戰法,實有兵力又比我們原先偵察得知的要多,經過一夜激戰,兩地均未能解決戰鬥。此時,黃百韜第二十五師進攻邵伯的戰鬥正在激 烈的進行,邵伯兩翼的喬墅、丁溝陣地有的已被突破。粟裕意識到:華野主力如果在如黃路上拖延時間,邵伯一旦失守,戰局將發生不利於我軍的變化。可是他手中兵力不多,又沒有預備隊可調!在緊急情況下,粟裕運用他最拿手的一招:戰場上及時轉用兵力,調整部署。 

如黃路戰鬥,華野共殲敵兩個半旅,1.7萬餘人,這一仗打得幹淨利落,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一次作戰殲敵最多的新紀錄。 

在如黃路戰鬥進行的過程中,粟裕密切注視著邵伯保衛戰的態勢。蘇中戰 役前夕,他曾視察第十縱隊的陣地,明確提出了保衛邵伯的作戰方針。第十縱隊和第二軍分區部隊,按照預定的作戰方針,采取各團輪番守備的方式,依靠陣地,作 短促的反突擊以擊退敵人,堅守了4天4夜,陣地巋然不動,斃傷蔣軍2000多人。黃百韜得知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黃路上被殲滅後,急忙撤回揚州。 

蘇中戰役,從7月13日到8月31日,華中野戰軍以3萬多人對付國民黨軍12萬多人,七戰七捷, 首創一個戰役殲敵5.3萬餘人的紀錄,殲滅敵人總數為華中野戰軍參戰兵力的1.76倍,打出了人民解放軍的神威,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這一勝利,對於扭 轉整個解放區南線戰局的形勢,實現中央軍委的戰略計劃,並對爾後戰局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人民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蘇中七戰七捷名揚中外,作為這一戰役的策劃者和指揮者粟裕,受到了蘇中軍民的熱烈擁護和頌揚:“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這首民謠被改編為歌曲、故事,在蘇中地區和華東野戰軍中流傳很久,直到今天,蘇中地區的老年人和參加過戰鬥的老戰士,仍能熟練的說唱。 
粟裕大將蘇中七戰七捷 
 
胡居成   來源: 《黨史博覽》2005年第2期 

向好友推薦本貼:
     標題:《粟裕大將與蘇中七戰七捷 二 轉貼》
     地址: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804/show948133c30p1.html

轉播到微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