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第七章 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之 :衛立煌:“我參加共產黨好嗎?”

(2011-10-15 18:12:18) 下一個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解放戰爭(上、下)
第七章 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衛立煌:“我參加共產黨好嗎?”
王樹增
2010年04月23日17:46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區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返回《解放戰爭》王樹增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七日,衛立煌到達沈陽。

  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對衛立煌的上任心緒複雜。因為在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中,衛立煌是一個另類人物。

  現年五十一歲的衛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東郊衛楊村,十五歲那年因家貧無以為生,應招到廬州軍政府當兵,後進入湖北學兵營,結業後投奔粵軍,成為孫中山的一名衛兵。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他升任第一軍十四師師長,與他一起提升的還有第三師師長顧祝同。這一年的秋天,北方軍閥孫傳芳兵分三路渡過長江直指南京,衛立煌的十四師血戰四晝夜,為保衛南京立下殊勳。但是,戰後何應欽提拔劉峙為第一軍軍長,顧祝同為第九軍軍長,他僅為第九軍副軍長。——衛立煌不是黃埔出身,這是國民黨軍中稱他為“嫡係中的雜牌”的緣故。蔣介石任用高級將領常以黃埔出身為標準,僅這一點就讓衛立煌對蔣介石含恨終生。

  雖然衛立煌與蔣介石有解不開的芥蒂,且在政治上他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但是出身貧苦的他必須為社會地位的提升而努力,因此他的人生似乎已經無法與蔣介石剝離,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共同進退、榮辱相連的依附關係。

  一九四五年初,國民政府任命衛立煌為陸軍副總司令,而總司令是北伐時就與他有間隙的何應欽。他十分不滿,先是稱病,不久就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出國旅行考察。

  一九四七年十月,衛立煌回國後,立即被蔣介石召見。蔣介石希望他接替陳誠,與共產黨軍隊作戰,挽救東北的危險局麵。

  衛立煌說:“修辭已在東北,駕輕就熟,現在換人恐怕不好。”蔣介石說:“他要是勝任,我就不借重你了。”蔣介石選擇衛立煌去東北的動因是:在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中,衛立煌能拚善打,以資曆和聲望論他能擔當這個職務;而論人事關係,東北的杜聿明、鄭洞國、範漢傑、廖耀湘,都曾是遠征軍中的將領,而衛立煌統領遠征軍的經曆令他在美國軍界有較高的聲譽,他的上任肯定會得到美國的支持。衛立煌猶豫不決。此時,共產黨軍隊在東北已有七十萬正規軍,地方武裝將近百萬,而國民黨軍作戰部隊不足二十萬,更為嚴重的是長春至沈陽、沈陽至錦州的鐵路都已中斷,這就意味據守在幾個大城市裏的國民黨軍都已成為孤軍。蔣介石單獨宴請了衛立煌,特別向他說明:如果不能挽救危局,衛本人沒有責任;政府絕無放棄東北之意,三四月間將有三至四個軍增調錦州;目前先派二十駕大型運輸機專為長春、沈陽、錦州運送給養。

  衛立煌決定上任。蔣介石的這番話感動了他:

  東北是一個比西歐大國還要大的地方,那裏重工業占全中國一半以上,是我們民族複興的生命線,得失影響國際視聽和全國的人心。過去幾十年,有幾次靠你挽救了危險的局麵,我都記得清清楚楚。現在到了這個緊要關頭,我看隻有你能擔任這個艱巨重任,才讓你去東北,相信你一定能夠挽回不利形勢……我看你用不著顧慮,你一定能把這個事辦好。萬一戰局失利,責任也不能由你來負。衛立煌的夫人對他決定上任東北十分惱怒,說人人都知道東北快要完了,連我這個沒有軍事頭腦的人都看清楚,你為什麽偏偏“去替陳誠當替死鬼”?衛立煌的回答是:“要革命就不能怕死。”沒有證據表明,衛立煌在政治上傾向了共產黨方麵。從他的人生軌跡上看,隻有他對蔣介石不滿是真實的,而且是刻骨銘心的。作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衛立煌的政治膽量可謂驚人,他確實提出過參加共產黨的要求。抗戰時期,他曾向他的秘書趙榮聲說:“我參加共產黨好嗎?怎麽參加呢?”提出這個問題後,他要求趙秘書立即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去找林伯渠當麵問一問。聽了趙秘書轉達的衛立煌的請求後,林伯渠的答複是:“衛先生若能作為一個執行孫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國民黨員,比他參加共產黨對中國革命更為有利。”

  衛立煌為什麽要提出這樣一個要求?也許除了他自己之外別人永遠無法得知。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二日,衛立煌飛抵沈陽。衛立煌的戰略是:固守沈陽,以待事變。

  他說:“沈陽非長期固守不可!美國人是堅決反共反蘇的,沈陽係東北重鎮,有戰略價值,決不會坐視不理。現在東北問題,蘇、美等國利之所在,勢在必爭。第三次世界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隻要我們保存實力,占據地盤,事情即有可為。”

  衛立煌認為,固守沈陽還是有把握的,因為他有足夠的守備力量和堅固的防禦工事。況且,他知道林彪攻擊四平的失敗已證明共產黨軍隊還不具備攻堅大城市的能力。固守沈陽的策略被衛立煌堅持到了極致:無論林彪打到什麽地方,無論各地守軍如何告急,甚至蔣介石一再電令催促他出擊,他都一概不為所動。上任短短的二十多天,遼陽、鞍山和營口相繼丟失,三個師的兵力損失殆盡,衛立煌眼看著沈陽由此成為一座孤島。

  鞍山失守的那天,蔣介石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將駐守沈陽的國民黨軍主力撤至錦州一線,與原在錦州、山海關等地的部隊連結為一體。

  這個決定讓決心“固守沈陽”的衛立煌大吃一驚。他上任之後,是把沈陽當成戰略基地來經營的,各方麵都下了很大的本錢,他沒想到蔣介石這麽快就改變了當初全力保住東北的承諾。衛立煌無比憤怒,但又無法抗拒命令。他認為如果蔣介石堅持這樣做,當然隻有服從,但是把部隊撤至錦州談何容易?途中不但要跨越幾道河流,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林彪主力的全力阻擊,就目前東北國民黨軍的士氣而言,很可能沒走到錦州就會全軍覆沒。——“這樣不行,我們都知道共產黨慣用的方法,總是‘圍城打援’,我們已經上當多次了。如果我們的主力由沈陽遠出錦州,正好循著共軍遼北、遼西根據地的邊沿,他們早已埋伏好了。何況我們要經過三條大河——遼河、大淩河和繞陽河,我們的大部隊又帶著重武器和很多輜重,有被節節截斷、分別保衛、各個擊破的危險。”衛立煌建議鄭洞國去一趟南京,向蔣介石當麵陳述利害,說服蔣介石收回決定,允許東北剿總固守沈陽,堅持到扭轉戰局的那天。

  二十三日,鄭洞國飛抵南京。蔣介石正在廬山休養。鄭洞國又飛抵江西九江,換汽車到廬山腳下,然後乘轎子上山。在景色秀麗的“美廬”別墅,他終於見到了神情疲憊的蔣介石。鄭洞國將衛立煌的請求陳述之後,蔣介石立即拒絕了:“這樣不行,大兵團靠空運維持補給,是自取滅亡,隻有趕快打出來才是上策,況且錦州方麵又可以策應你們。你回去再同衛總司令商議一下,還是想辦法向錦州打出來罷。”鄭洞國趕緊強調說:“解放軍已占領錦州至沈陽間要隘溝幫子,巨流河、大淩河等河流已解凍泛漿,大兵團的輜重行李很多,很難通過。加上沈陽的部隊缺員很多,戰力尚待恢複,非經一段時間整補,否則很難戰勝解放軍。”蔣介石不耐煩地揮揮手,用很不高興的腔調責備說:“北伐前,樊鍾秀帶幾千人,由廣東穿過幾省一直打到河南,難道你們這些黃埔學生連樊鍾秀都不如嗎?”

  蔣介石忽略了一個事實:衛立煌不是黃埔生。

  這是蔣介石第一次命令衛立煌將東北國民黨軍主力撤至錦州。

  蔣介石於一九四八年三月間做出這一決定,從戰略上講,應該承認他的這一決定是富於遠見的:此時,國民黨軍在東北隻占據著個別大城市,相互的聯係以及補給的道路幾近完全中斷,國民黨軍在東北扭轉戰局的可能已經微乎其微。在這種局勢下,唯一正確的策略,就是立即退守錦州、山海關一線,加強這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形狀狹窄的“走廊地帶”,這樣既可以與華北的部隊保持相互配合,徹底切斷共產黨軍隊關內與關外的聯係,還可以把林彪的部隊徹底關在長城以外,以確保華北的安全。誠然,兵出沈陽南下是危險的,但無論如何也要比半年之後林彪占領錦州的時候再出來要安全得多。

  軍事危機將至,將領各有所思,對於國民黨軍隊來講這是致命傷。

  如果衛立煌迅速執行了蔣介石的決定,中國解放戰爭的進程——具體地說,就是後來決定國民黨政權命運的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是否能夠如曆史已經呈現的狀態發生,從而使戰爭在一九四九年基本結束,將很難預料。當然,曆史無法預料。衛立煌沒有執行蔣介石的指令,執意將國民黨軍置於林彪的槍口下,並最終導致其全軍覆滅於東北地區。

  鄭洞國回到沈陽,向衛立煌報告了蔣介石的態度,衛立煌立即召集高級軍事將領會議。大家都覺得沒有把握打通錦州,何況也不能丟下長春和四平等地的十幾萬部隊不管,於是一致同意衛立煌的主張。

  蔣介石見東北的軍事將領都不想撤,被迫同意衛立煌“暫保現狀”,但還是強調待條件許可,“由沈陽、錦州同時發動攻勢,打通沈錦路,將主力移至錦州”。

  但是,林彪沒容衛立煌喘息,東北野戰軍接著就向四平下手了。

  一九四六年五月的四平保衛戰和一九四七年六月的四平攻堅戰,給林彪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慘烈印記。現在,他雖然準備再次對戰略要地四平發起攻擊,但不能否認依舊心存顧慮。林彪製定了兩套作戰方案:能打下來更好,打不下來就改打援。東北野戰軍對四平的再次攻擊,改變了國民黨軍兩個高級將領的人生命運,這兩個人是鄭洞國和曾澤生。

  衛立煌與蔣介石的爭執令鄭洞國倍感前途渺茫,因為在撤與守這一戰略決策上拖延時日,“勢必要將東北的幾十萬軍隊葬送掉”。鄭洞國萌生了從東北戰場脫身的願望。他以治病為借口,向衛立煌請假,得到了準許。但是,林彪部主力向四平的集結使衛立煌改變了決定,他擔心四平失守會導致長春和永吉吉林相繼失守,於是取消了準許鄭洞國離開東北的決定,苦留他與剿總參謀長趙家驤一起去長春維持局麵,同時命令永吉吉林守軍第六十軍撤至長春。鄭洞國自覺身為軍人,在這種時刻“不容討價還價”,遂決定先飛赴永吉吉林部署撤退事宜。臨行,他麵見衛立煌,懇切建議“在放棄永吉吉林的同時也放棄長春”,因為“長春距離主力太遠,被解放軍吃掉的可能性很大。”

  三月八日清晨,鄭洞國、趙家驤秘密飛抵永吉吉林,向曾澤生軍長傳達了撤至長春的命令,並要求第六十軍當天晚上開始行動。曾澤生有點不知所措,希望時間稍微寬限。趙家驤說:“曾軍長,永吉距長春二百餘裏地,周圍都有共軍出沒,萬一走漏風聲,第六十軍就出不去了。兵貴神速,還是出其不意,馬上就行動好些。”曾澤生隻好服從命令,為了避免引起混亂,他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但是由於第六十軍官兵散居在民房裏,撤退的消息還是很快傳遍了全市。軍隊還沒有完全撤出,吉林市區已是一片混亂,國民黨政府官員、軍官家屬、地主商人拖家帶口,汽車或馬車把出城的道路完全壅塞。軍特務營奉命維持秩序,以保證部隊通過,但是路上積雪很厚,行進依舊緩慢。曾澤生沒有按照上級的指令炸毀小豐滿水電站,城外響起的巨大爆炸聲隻是在銷毀不能帶走的彈藥。冰天雪地,在長達上百公裏的路上,撤退簡直成了一場災難。先頭部隊過了河就炸毀橋梁,根本沒人顧及後麵的部隊。跟隨逃亡的地方官員和家屬哭天喊地。財政廳長攜帶著大量鈔票,由於橋梁被炸汽車無法通過,鈔票被路上的官兵一搶而光。第六十軍的突然出逃使林彪大為吃驚,他立即命令東滿獨立師火速追擊。追擊的部隊兵力有限,曾澤生親自組織掩護戰鬥,結果隻有落在後麵的運輸團遭到共產黨軍隊的打擊。 第六十軍僥幸撤進長春的時候,重武器和大量輜重都已損失殆盡,被長春守軍新七軍接應進城後,官兵們這才大大地鬆了口氣。包括曾澤生軍長在內,沒有人知道,第六十軍自進入長春起便開始了他們噩夢般的日子。

  盡管第六十軍出逃了,四平還是要打。

  四平堅固的城防還在,但國民黨守軍氣數已盡。年初的時候,陳誠把第七十一軍軍部和八十七、九十一師調走了,四平城裏隻剩下八十八師和一些保安隊,總共才有一萬八千多人。八十八師師長彭鍔對自己擁有的精良武器和堅固工事很有信心,但官兵們的議論還是時不時地傳到他的耳朵裏:“四平是口沒有蓋上蓋子的棺材,共軍早晚要來打。”彭師長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長春和沈陽的增援上。

  衛立煌根本沒有增援四平的打算。

  東北野戰軍一九四八年三月間發動的四平之戰沒有任何懸念。三月十二日清晨,猛烈的炮火把四平城防打成一片火海,竟然連二十四小時都沒用就結束了戰鬥,一萬八千守軍被打死打傷四千餘人,其餘的全部繳械投降。

  有確鑿的史料顯示,到東北上任之初,衛立煌接到過一封絕密電報:前次在巴黎發出的電報,已達到目的地,對方有回信,謂可以利用目前情況相機行事。

  這是一個鮮為人知乃至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

  抗戰勝利後,衛立煌偕夫人出國旅行考察,在英國見到了夫人的表妹弟汪德昭。汪德昭是法國科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法國原子能委員會顧問。他一九三三年到法國勤工儉學,是法國著名物理學家保羅?郎之萬的學生,也是居裏夫人的女兒約裏奧?居裏的學生。受法國共產黨員郎之萬的影響,汪德昭成為中國留法學生中的左派領袖。令汪德昭感到意外的是,衛立煌對蔣介石的不滿竟然不加掩飾,他們之間很快就無話不談了:

  衛立煌說:“將來回國,蔣還是要用我的。”

  汪德昭問:“那你就起義麽?”

  “我決心這樣幹!”衛立煌說,“現在感到難辦的就是我的意見,沒法傳到延安方麵去。”

  汪德昭說:“回到巴黎,我可以找到適當的關係,取得聯係,尋求配合。”

  衛立煌上任東北後,邀請汪德昭回國到他身邊工作。身為研究自然科學的科學家,舍棄優厚的物質條件,跑到遍地戰火的東北,去做自己並不了解的軍事工作,汪德昭究竟為了什麽?汪德昭的職務是:東北剿總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可惜的是,汪德昭多年旅居外國,和中國的共產黨素無來往。返國之後,找不到解放軍這一方麵的線索,倒不如以前在巴黎找外國共產黨方便。”但是,衛立煌和汪德昭都清楚曾經有過的“回音”:“可以利用目前情況相機行事”。

  此段史料出自衛立煌的秘書趙榮聲的回憶,畢業於燕京大學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員趙榮聲是共產黨派往衛立煌司令部的,那時他的名字叫任天馬。

  曆史真是讓人摸不透。

  唯一明朗的是,自衛立煌上任之後,國民黨軍在東北的軍事局勢急轉直下。

  
(責任編輯:周夢雅(實習))
推薦此新聞至人民微博:
用戶名: 密碼:  去微博看看



種植科學發展樹  共享和諧幸福林>>

我要發表留言

  用戶名:        密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留言須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