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蘇聯的輕工業消費工業真的發展緩慢麽?--優先發展重工業給消費工業帶來的好處

(2010-09-07 09:56:12) 下一個
zt 蘇聯的輕工業消費工業真的發展緩慢麽?--優先發展重工業給消費工業帶來的好處

作者:ussrxtzh

在媒體及輿論的一種流行言論,通過對蘇聯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尤其是對蘇聯消費品工業狀況抹黑來證明蘇聯計劃經濟製度的“弊病”。這些人指責,“蘇聯從1929年開始的兩年五年計劃(原文如此,可能應是“兩個五年計劃”──筆者注),斯大林都反對‘印花布工業’(即解決人民的消費),而一直以‘重工業─軍工’為主。”這種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

早在1929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共產黨內部曾就怎樣實現工業化發生過爭論。以斯大林為首的蘇共中央決定依據馬列主義的再生產理論來擬定工業化的方針。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第一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第二部類)兩大部類,隻有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生產,才有可能實現擴大再生產。列寧進一步指出,資本有機構成的增長、技術的進步,都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更迅速。所以,蘇共中央決定通過優先發展重工業來實現工業化。因為生產生產資料的重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術設備裝備包括農業和輕工業的整個國民經濟,為生產力的提高,為人民福利不斷提高和文化的發展,以便 “徹底地永遠地戰勝饑荒和貧困”創造物質技術前提。隻有優先發展重工業,從長期來看才能更快的讓輕工業和消費工業得到更快的發展。

而蘇共內包括李可夫等人提出“‘花布工業化’理論,堅決主張必須首先發展輕工業。”(梁士琴科《蘇聯國民經濟史》第3卷第215頁,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因此,流行輿論在這兒偷換概念,把斯大林反對優先發展輕工業來實現工業化說成反對“解決人民消費”;把反對“花布工業化”說成“反對發展 ‘印花布工業’”。流行輿論企圖通過曲解社會主義工業化來給人們一種蘇聯經濟發展隻關心軍事工業,不關心人民消費的印象,並由此證明蘇聯製度的弊病。

而優先發展重工業不是不發展輕工業。恰恰相反,高速發展的重工業提供的新的技術設備對改造輕工業,使輕工業能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工業消費品有了物質技術保證。因此,蘇共15大為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輕工業發展確定了這樣的計劃:“生產消費品的工業應當在產品數量和質量上達到能夠保證大大提高勞動者每人的消費定額。應當特別注意發展紡織工業、皮革工業、食品工業”。(蘇聯科學院經濟所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第3卷第285—286頁三聯書店1982 年版,以下簡稱《經濟史》)。

提前一年完成的蘇聯1929~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生產資料生產年均增長28.5%,消費品生產(第二部類)年均增長速度也達 11.7%,比西方國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榮”的20年代,1925----1929年間,美國的消費品生產年均增長隻有1.4%,德國為 3.1%,英國反而縮減1.9%(《經濟史》第3卷第285頁)。1933~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的消費品生產又比1932年增長99% (《經濟史》第4卷第25頁),年均增長高達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工業消費品產量為100,1932年,蘇聯為187,英國為 101.3,德國為79.4;1935年英國為111.9;1937年蘇聯為373(《經濟史》第4卷609頁。《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30、193 頁,統計出版社1958年版)相對西方國家,蘇聯工業消費品生產以無與倫比的高速度發展。1938~1940年這戰前三年,蘇工業的消費品生產仍以年均 10%的速度增長。戰後1946—1950年間,則更以高達年均15.7%的速度增長。(《蘇聯經濟概論》金揮等編,第139頁,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85年版)。

因此,不管是蘇共的政策,還是蘇聯前四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來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方針都是保證蘇聯消費品生產的高速增長。斯大林期間的四個五年計劃中,工業消費品生產一直以兩位數速度增長。這是任何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任何一個曆史時期都沒有能夠做到的。但是,這樣的高速發展消費品工業卻被流行輿論說成是“反對發展‘印花布工業’(即解決人民消費)”。這恰恰說明,流行輿論和媒體無視曆史事實的胡言亂語達到何等地步。

流行輿論指責,“1941年戰爭爆發前,蘇聯對居民的麵包、衣物都長期憑票供應”。是的,戰前蘇聯曾對一些消費品實行配給製。但他們的說法卻隱瞞了蘇聯在1941年前好幾年,就取消了配給製這一事實。“1935年首先取消了麵包和麵粉、米的配給製,後來又取消了按定額發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給製。 1936年初,工業品也采取了類似的措施。”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通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動物脂肪1.59倍,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製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 0.97倍,自行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表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的增長。(《經濟史》第4卷第611頁、第610頁)。

資產階級控製的流行輿論指責“斯大林體製”“忽視人民生活的改善”,反對“解決人民消費”問題,“生活水平遠低於西方國家”這些貶低蘇聯而褒揚西方的話,但這些話或者是不實事求是,或者是漠視蘇維埃俄國的建設是從一個比西方落後的多的基礎起步的事實。與他們現時的態度相反,當時比較實事求是的西方知識分子對蘇聯的成就多是讚許。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50年3月16日寫給紐約大學的信中熱情盛讚“蘇維埃製度在教育、公共衛生、社會福利和經濟領域的成就無疑是偉大的,而全體人民已從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益處。”(《外國曆史名人傳》現代部分上冊第450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愛因斯坦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對比後作出的一個結論,而社會主義重要優點就在於既能使經濟、教育全麵發展,又能使全體人民從“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的益處。”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大部分益處都被資產階級獲取。例如,在世界最富裕的美國,“就是在黃金時代的1929這一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的經濟學家也已計算過,一個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當年美國家庭60%以上的進款是達不到這個數字的。”([美]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第42頁,商務印書館)。而在危機年代,“1932年9月的《幸福》雜誌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近於人口總數的28%。而且這個研究報告一如其他報告,那正在另一種地獄裏受難的1100萬農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內的。”同樣在“1932年這一年,美國的65%的工業掌握在600家公司的手裏;僅占全國人口1%的人擁有全國財富59%。”(《光榮與夢想》第48、59頁)。因此,一方麵是美國通過對大量的農產品進行銷毀,或任其在地裏腐爛,來解決“供大於求”,以抑製價格下跌,另一方麵美國“富人腦滿腸肥,大眾饑腸轆轆。”美國壟斷資本辦的《幸福》雜誌有所隱瞞, 也不得不承認:“‘應該說有2500萬人衣食不周,這才是美國經濟狀況比較準確的描寫。’活活餓死的事例,《幸福》雜誌、《舊金山紀事報》、《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和國會聽證會都記載不少。”在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國,“千百萬人隻因象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賓夕法尼亞州的鄉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羅蘭葉、野蔥、勿忘我草、野萵苣以及一向專給牲口吃的野草。城裏的孩子媽媽在碼頭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上去同野狗爭奪……”(《光榮與夢想》第57、56頁)這一切,不是發生在貧窮國家,不是發生在因為自然災害而減產的年份。它發生在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國,它發生在牛奶太多而很多都倒掉;牲畜太多,很多被槍殺,讓其腐爛在山溝裏;穀物太多,很多就燒掉或讓其腐爛在地裏的這樣年份裏。千百萬群眾挨餓,是因為生產的糧食“太多”;千百萬群眾受凍,是因為開采的煤“太多”;勞動人民缺乏起碼的生活用品,是因為他們生產的生活用品“太多”。美國資產階級曆史學家L.杜蒙德在其所著的《現代美國》一書中也寫道:“蕭條期間,千百萬人在食物異常充沛的當兒卻瀕於饑餓的邊緣。這進一步證明了分配製度的不當已達到無可求藥的地步。諾曼.托馬斯說這是‘站在沒膝的麥堆當中領配給麵包的窮人隊伍’。農業部長華萊士把這叫做‘在世界儲有大量必需用品時出現的匱乏,真是可悲的荒唐現象’。” (《現代美國》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448頁)這一切表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和有技術的知識分子的勞動創造的社會財富,不能為勞動人民所有,卻被占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攫取。這與蘇聯“全體人民已從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益處”形成鮮明對照。它充分說明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性和殘忍性, 也說明它所宣稱的尊重人權的虛偽。

目睹蘇聯的成就和資本主義的悲劇,美國“大多數知識分子向左轉了。……威爾遜極力主張‘從共產黨人手中把共產主義接過來’,隨後又補充說,俄國是 ‘世界上道德的頂峰,那裏一片光明,永存不滅。’威廉.艾倫.懷特把蘇聯稱為‘世界上最令人感共趣的地方。’每日新書俱樂部選上《新俄羅斯簡介》介紹給讀者,書中把美國的混亂透頂和俄國的秩序井然作了對比。威爾.羅傑斯說‘那些瞧不上眼的俄國佬,……他們的辦法真了不起啊。……國內人人有工做。想一想這多好。’埃爾默.戴維斯說,為利潤而生產的製度已經失靈了。甚至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斯都在閱讀馬克思的著作,並且寫道:‘為了要革命,也許參加共產黨是必要的。’斯圖爾特.蔡斯在《新政》一書中問道:‘為什麽隻有俄國人能享受改造世界的樂趣呢?’”(《光榮與夢想》第79頁)。英國資產階級學者帕克也寫道, “美國許多第一流的知識分子,其中有些是羅斯福的朋友和顧問,對於他們的私人企業經濟感到失望,開始對蘇聯的實驗發生興趣,並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十分熱心:重實效的經濟學家、工人領袖、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和工程師們,都稱讚他們訪問蘇聯時看到的東西。大經濟衰退的時期出現了依靠施舍度日的窮人隊伍和施湯棚,到處是一片艱難困苦的景象,從那時的美國來看,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並不象現在從豐裕的處境回顧時那樣陰暗和令人生厭。但是,在有勢力的保守階級中,對於社會主義的敵意非常強烈”。(帕克《超級大國美蘇對比》第44頁,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實際上,最重要的不是從30年代還是50年代看蘇聯(例如,愛因斯坦在1950年還對才飽受二戰摧殘的蘇聯大加讚揚)。關鍵是,“對於社會主義的敵意非常強烈”的“有勢力的保守階級”──資產階級對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的社會主義的刻骨仇恨。他們出於其階級利益,利用他們控製的傳媒和組織對社會主義大加攻擊,把社會主義“魔鬼化”。而有的人熱衷於把這些將社會主義 “魔鬼化”言論在我國大加散布,並極力發揮,以此當作時髦,全然不顧曆史的真實。

飽受主流輿論指責的蘇聯農業集體,事實真像是怎麽的呢?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並逐步消除私有製在農業領域僅存的一絲痕跡,1927年12月,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在合作勞動的基礎上,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起來,改造成大規模的集體經濟形式。”開始在廣大農村推行社會主義的新農業製度,建立“集體農莊”。然而成效並不顯著到1928年底也僅有6.5萬個農業合作社,3.3萬個集體農莊建立起來,聯合的農戶僅占1.7%。

於是1929年4月,聯共(布)第16次代表大會決議提出了“加速整村、整鄉集體化的措施。同年5月蘇共中央由通過了《關於大力支持整村、整鄉集體化決議》經過七年至1934年“集體農莊化運動”基本實現。截至1934年7月1日集體農莊已達23.3萬個,農戶1572萬戶,占71.4%集體播種麵積已達87.4%。

這場運動使得蘇聯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大大加強至1937年農村中等馬力拖拉機達56.1萬台,聯合收割機12.9萬台,載重汽車14.6萬輛,機械動力占農業播種麵積54%,機械收割麵積占44%,可見蘇聯農業機械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得水平。

流行輿論指責蘇聯當時所取得的的成就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一種極為流行的說法是蘇聯的糧食產量一直到斯大林1953年逝世時也還沒有達到舊俄的最高水平1913年的產量。而實際情況是怎麽回事呢?早在1937年,蘇聯的糧食產量就已經遠遠超過了1913年的產量。如果我們以百萬噸為單位,那麽 1913年的糧食產量為86.0,1932年為69.6,1937年為97.4,1940年為95.5,1950年為81.2,1953年 82.5。(1)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正是在實現了農業集體化以後的1937年開始蘇聯的糧食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如果考慮到當時蘇聯農業人口的急劇減少(2),那麽在農業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更為驚人了,而這同那些主流媒體所說的集體化工業化嚴重損害了蘇聯農業正好是截然相反的。


關於斯大林之後的蘇聯經濟評價問題

斯大林之後的蘇聯,現在主流媒體仍然指責其“壓低人民生活和延緩民用工業發展”,“忽視人民生活”,“人民日用品匱乏”,“衛星上了天,百姓卻買不到足夠鞋襪”,“人民在建設中得不到實惠”。但使人不明了的是,他們進行以上指責時,與對斯大林時期的類似指責一樣,依據是什麽統計數據。因為他們不願意把這告訴讀者,沒為以上指責提供一個證明指責能夠站住腳的統計數據。因此,這就引起人們對這種指責的合理性懷疑。

主流媒體聲稱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延緩民用工業發展”。但是據統計資料,不管是工業發展速度,還是工業消費品生產發展速度,蘇聯都高於除日本外的西方大國。例如,蘇聯工業消費品生產(第二部類),1980年比1950年的物質產出增長19倍左右(由《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第463頁換算得。三聯書店。以下簡稱《1982》)美國工業生產1980年比1950年增長僅2.1倍(《1982》第467頁計算得)。戰後,美國工業消費品生產遠低於生產資料生產增長速度,所以,不管怎樣看,蘇聯消費品工業增長速度都是遠遠高於美國。因此,主流對於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偏見,使他發展到不顧事實張口亂說的地步。

“人民日用品匱乏”,“百姓卻買不到足夠鞋襪”,蘇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也是無視事實。“50年代以來,蘇聯非食品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速度快於美國。目前,蘇聯的紡織品、冰箱產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織品、亞麻織品、靴鞋、動物油、奶製品、食糖、魚製品的產量已經超過美國。……近些年來,蘇聯人均計算的棉布消費量已經超過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絲綢的消費品已經超過大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蘇聯經濟概論》第374頁)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經濟實力相當於美國的2/3,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據西方各種材料估計,它(蘇聯—筆者注)的居民實際生活水平在世界上要排在第13位之後《蘇聯經濟概論》第381頁)。這種情況能說是“人民日用品匱乏”?百姓“買不到足夠的鞋襪”?即使按西方的說法看(西方通常都要在經濟上貶低蘇聯)生活水平在世界位居13位左右能說人民生活“貧窮”?不!這隻能說主流媒體早已把學術的嚴謹性拋到九霄雲外。

主流媒體所說的蘇聯的計劃經濟“忽視人民生活”,“人民在建設中沒有得到實惠”。也沒有事實根據。“1965—1982年蘇聯按人均計算的居民實際收入增加1.02倍”(《蘇聯經濟概論》第373頁)。而美國私人非農業部門的工人的實際周平均工資,從1965年的101.01美圓下降到1980年的 95.18美圓(《1982》第402頁)“從1973年到1994年,美國普通工人每周實際工資已下降了1.9%,實際工資大體已降到50年代末的水平。1988年到1993年,美國私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5.9%,而職工每小時的平均收入降低了4%。”(萬光《美國的社會病》第11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事實說明,美國普通工人沒能分享從50年代末到1994年這30多年經濟發展的成果,而社會主義蘇聯卻使人民實際收入有較大提高。這能說蘇聯“人民在建設中沒有得到實惠”嗎?其實,愛因斯坦說的蘇聯“全體人民已從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益處”,就是對他們關於蘇聯“人民在建設中沒有得到實惠”這種無視事實的胡說的批駁。

主流媒體的所謂,“蘇聯計劃經濟幾十年裏都有“勞動生產率落後於西方,人民日用品匱乏及種種社會弊病。”而本來蘇聯“使人民的物質生活趕上西方應不成問題”。這言外之意是,蘇聯的社會製度不如西方優越,從而造成了蘇聯不如西方。但是,前麵關於工業、工業消費品生產、人民實際收入等增長速度來看,蘇聯都高於美國。而這,證明了蘇聯社會主義製度比資本主義製度優越。而且,蘇聯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也遠高於美國。蘇聯工業勞動生產率,1979年比1950年增長4倍多;而美國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同期隻增長2倍不到(由《1982》第464頁、469頁計算)。的確,蘇聯勞動生產率的絕對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如美國。但這主要是曆史原因造成的。首先,蘇維埃政權在曆史遺留下的很落後的經濟上開始進行建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工業非常落後,俄國工業產量在世界工業產量中占2.6%,而當時美國占38.2%,德國占15.3%,英國占12.1%。俄國的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的產值僅為美國的1/20,為法國(原文如此,可能應為“德國”─筆者注)的1/15,為英國的1/8。”(隋啟炎《蘇美經濟比較》第142—143頁,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即1913年時,俄國工業生產不到美國的1/14,隻約為德國的1/6,英國的1/5強。並且,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其後帝國主義武裝幹涉、國內戰爭後,1920年的俄國工業生產下降到僅為1913年時的14%。此時俄國工業生產不足美國的1%左右。當時蘇聯的工業產量,不僅落後於日本、意大利,甚至比西班牙、印度等國都要低。社會主義蘇聯就是在這種經濟非常落後的艱難情況下起步的。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蘇聯領土上進行了長達三年多的大規模的地麵戰爭,對蘇聯經濟破壞甚大(除意大利外,其他歐洲國家的大規模地麵戰爭不超過幾個月。而意大利的大規模地麵戰爭是在落後的南方進行的,對其經濟損害不大)。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要在人均經濟指標方麵趕上西方發達國家,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他們不談起點差別,無視蘇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高於西方國家,隻就西方國家的生活水平高於蘇聯,就說蘇聯社會主義製度“忽視人民生活改善”,“生活水平遠低於西方國家”,好象資本主義國家關心人民生活改善似的。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曆史的看待問題的結果。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曾寫道,市場經濟下“總是存在一支‘失業大軍’。由於失業者和收入低微的工人不能提供有利可圖的市場。消費品的生產因而受到限製(這從美國消費品工業生產增長速度遠低於蘇聯中得到證明─筆者注),結果生活資料嚴重不足。技術進步的結果,往往不是減輕人們的工作強度,而是失業增多……我認為,人受到這種戕害,是資本主義最大的罪孽。”([美]勞.肖普《卡特總統與美國政壇內幕》第286、287頁時事出版社 1980年版)“1996年去世的丹麥著名學者安德列亞斯.約爾根森生前曾撰文指出,在資本主義製度下,不可能創造充分的經濟民主和經濟自由……金融資本的目標不是真正的社會大眾生活甚至不是宏觀經濟的健康,而是利潤率和資本積累。”(宿景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與民族化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9期)想想愛因斯坦和約爾根森的話,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前麵的統計數據顯示:蘇聯經濟、人民的實際收入和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速度會遠高於美國;為什麽美國普通工人30多年的實際收入處於停滯狀態。我們也不難理解,蘇聯軍民在保衛社會主義祖國時為何遠比西歐軍民英勇頑強。這些話和這些數據、事實對信奉西方、貶低蘇聯的人來說,是苦澀的,因為它們全是對徐文的批駁。






關鍵字: 重工業 輕工業 蘇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