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5-26 宋曉軍:一枚神奇的魚雷

(2010-05-26 07:54:16) 下一個
轉貼:作者:宋曉軍5-26

一枚神奇的魚雷

“如果我們仍試圖利用北朝鮮的威脅作為內部政治鬥爭的手段,那麽一枚的魚雷的威力足以將一個國家撕成碎片。”這是5月20日韓國官方公布了3月26日“天安號”爆炸沉沒的調查報告幾個小時後,韓國《中央日報》在一篇題為“不要再辯論了”的文章中的一段話。意思是在調查報告將炸沉“天安號”的所謂“真凶”定為一枚朝鮮製造的魚雷後,勸誡韓國的反對黨不要再發表對調查“缺乏足夠證據”的質疑了。有意思的是,網上的中國軍事迷對調查結果的驚歎,卻像是給韓國反對黨的質疑提供了佐證。

事實上,很多中國軍事迷並不知道韓國軍民聯合調查團選擇5月20日公布調查報告的日子剛好是6月2日韓國地方選舉開始造勢的日子。他們隻是對“調查報告”中提到的魚雷感興趣。按照“調查報告”公布的所謂“關鍵物證”——朝鮮的 CHT-02D魚雷的相關參數看,這枚魚雷長約7.35米,重1700公斤,射程10~15公裏,是戰鬥部裝藥約250公斤的533毫米口徑的重型魚雷。按照這些參數,如韓國軍方及幾位外國專家所分析推測的CHT-02D在“天安”艦燃起輪機艙下方6~9米的水中爆炸的話,其所產生的“氣泡噴射效應”確實足以將“天安”炸成兩段。這就像1999年6月14日和2004年4月11日澳大利亞海軍和美國海軍對美國製造的Mk-48ADCAP重型魚雷進行實船攻擊試驗的效果一樣。但所謂的CHT-02D魚雷是怎麽能產生“一雷斃命”效果的呢?

根據韓國媒體透露的CHT-02D魚雷出口說明書的信息看,CHT-02D魚雷采用的是被動聲自導方式。所謂被動聲自導,是指魚雷上裝有一部小型被動聲納,通過接收目標發出的噪聲確定目標的位置,進而通過魚雷上的控製係統修正魚雷在水中的彈道,以使魚雷與目標發生交匯。如果目標是水麵艦艇,其中螺旋槳噪聲是早期被動聲納捕捉目標的主要噪聲源。這是因為螺旋槳在水中轉動時,在葉片的葉尖和表麵上會產生低壓和負壓區,隨著螺旋槳轉速的增高當負壓足夠高時水就會自然破裂在水中產生小氣泡從而形成所謂的空化,稍後這些小氣泡一旦破裂就會產生帶寬脈衝,而大量的氣泡破裂產生的脈衝就形成了艦艇相對連續輻射的噪聲源。自從二戰時由德國人發明的聲自導魚雷後,早期的自導魚雷都是采用被動聲自導方式,這種方式的問題在於魚雷上的被動聲納不僅接收了艦艇的輻射噪,同時也接收了魚雷自身的噪聲和環境噪聲,因此抗幹擾能力差、捕捉概率低。二戰結束後不久,美、蘇和西歐一些國家很快就開始研製主動/被動聲自導魚雷,即在采用被動方式發現目標後,再用主動聲納來修正魚雷的末彈道,以彌補被動自導方式難以精確捕捉定位或容易丟失目標的弱點。那麽僅僅靠被動聲自導方式能不能捕捉到 “天安號”軍艦呢?

根據韓國媒體披露的信息,“天安號”正在以6節的速度航行,如果以這個航速分析,魚雷采用被動自導方式是很難捕捉到“天安號”的,因為螺旋槳隻有達到一定的轉速時才會才會產生空化,而6節的航速也就是剛剛超過產生空化的臨界速度。試驗的經驗表明,當艦艇航速在18節時,魚雷以被動自導方式捕捉到艦艇的距離約為1100~1400米左右,而當艦艇航速在30節時,捕捉艦艇的距離約為2200~2400米,那麽如果航速是6節,魚雷以被動自導方式捕捉到目標的距離隻能在500米以內,這就會大大降低捕捉概率和彈道修正的空間。此外,根據韓國媒體披露CHT-02D魚雷采用的是被動電磁感應非觸發引信,而這種技術相對落後的引信很難在魚雷與目標交匯時精確確定炸點。比如美國的Mk-48ADCAP魚雷除了采用主動/被動聲自導方式確保魚雷可與艦船交匯外,還采用了先進的主動電磁感應引信以確保魚雷在艦船龍骨下方引爆。

總之,按照韓國公布的調查報告推斷,朝鮮魚雷在水聲環境複雜的淺海海域、采用上世紀50~60年代的技術、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魚雷試圖達到的攻擊效果。當然,最讓中國軍迷驚歎的還是,韓國軍方明明知道朝鮮的小型潛艇在3月24日就離開了基地,作為對朝鮮潛艇和魚雷了如指掌的反潛艦“天安號”和周邊艦艇,竟然沒有能用警戒聲納記錄下任何來襲潛艇與魚雷的“聲紋”信息。最搞的是,韓國公布的“關鍵證據”上的配裝件還赫然用韓文寫著“1號”,如果按“調查報告”所說CHT-02D真是朝鮮準備批量生產出口的魚雷,這難道不是一則天價的廣告嗎?如果真是這樣,美韓艦艇今後怎麽還敢在朝韓雙方的爭議海域航行呢?



下麵是天安艦剛剛爆炸沉沒後,在我《三聯生活周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軍艦沉沒的“政治壓力波”

自從當地時間3月26日晚9時45分韓國反潛護衛艦“天安號”神秘地沉沒後,媒體就玩起了一場“猜謎遊戲”。第二天,就有媒體讓我猜謎,我隻好憑借著有限的信息和以往的經驗給出了答案——內部爆炸。隨著艦上失蹤的46名水兵生還希望越來越小、家屬對政府和軍方的不依不饒,韓國媒體給出的“謎底”也越來越多了。“愚人節”這天又有人向我詢問了一個更雷人答案——稱“天安號”是不久前參加美韓聯合演習的美國核潛艇用Mk-48ADCAP重型魚雷誤擊擊沉的。我聽了這個答案後,馬上就想起了網上流傳很廣的兩段視頻。

1999年6月14日和2004年4月11日,澳大利亞海軍和美國海軍為了測試裝在各自潛艇上魚雷的攻擊能力,分別向作為靶艦的 “托倫斯號”和 “約翰•揚號”驅逐艦發射了1枚 Mk-48ADCAP重型魚雷。事後,兩次測試的視頻在網上廣泛流傳。從視頻上看,服役了28年、滿載排水量2700噸的“托倫斯號”和服役了26年、滿載排水量8040噸的“約翰•揚號”被擊毀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中部拱起——側傾——艏艉斷裂——艉部沉沒——艏部沉沒。那麽為什麽會這樣呢?Mk- 48ADCAP重型魚雷的特點是不直接撞擊目標艦的艦體,而是通過對引信的控製讓裝藥相當於540公斤TNT的魚雷戰鬥部在目標艦下方一定距離上爆炸。爆炸瞬間產生的高溫與高壓氣體在水中會形成一個高速膨脹的球體,這就在比空氣密度高近800倍、可壓縮性是空氣2~3萬分之一的水介質中形成一個巨大的由衝擊波和氣泡脈動構成的壓力波。如果這個壓力波足夠大並作用在目標艦底的龍骨上的話,就有可能使目標艦發生斷裂。那麽“天安號”是不是被魚雷擊中發生斷裂的呢?

軍艦在正常航行狀態下,重力和水壓力是艦體結構承受的兩個主要外力。艦體結構承受的重力包括軍艦不變的空重和裝載的重量兩部分,承受水壓力取決於艦體浸水深度,比如水深每增加10米,艦體結構上每平方厘米上就會增加1千克力的壓強。假設“天安號”浮於靜水中,就全艦而言,其承受的重力和浮力是處於平衡的。但若把全艦縱向分成若幹個區段,實際上沿著艦體縱向分布的各個區段上的浮力與重力就局部而言分布並不是平衡的,這樣艦體在縱向上就會發生彎曲。中間拱起兩端下垂的彎曲狀態被稱為中拱,兩端拱起中間下垂的彎曲狀態被稱為中垂。中拱時甲板承受的是拉力,艦底部承受的是壓力,艦舷側受到的應力則按直線規律變化,中垂時艦體結構受力與中拱時剛好相反,在拉力與壓力過渡處為結構中性麵位置,應力為零。同時,無論是中拱還是中垂最大的彎曲都會產生在艦體的中部。艦體能承受的中拱或中垂的縱向彎曲被稱為總縱強度,這取決於艦體的外板、內底板、縱隔壁以及縱向加強筋和縱向主龍骨和輔龍骨等強力結構件。當外力的作用大於總縱強度的承受時,艦體就會發生變形、損壞甚至斷裂。很顯然,從目前公布客觀信息來看,服役了21年、滿載排水量為1220噸的韓國“天安號”顯然是外力對艦體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總縱強度,致使艦體發生了斷裂。那麽到底是“中拱”還是“中垂”造成的斷裂呢?

4月2日,韓國國防部長金泰榮在國會表示:“我們相信,軍艦沉沒可能是因魚雷所致,不過我們應對所有可能性進行研究。”隨後,韓國媒體又引用了白翎島上地震測量儀上的數據稱當時附近海域有相當於180公斤TNT當量炸藥的爆炸記錄。若按這兩個信息推斷,“天安號”最有可能是被1枚戰鬥部裝藥180公斤左右的魚雷在艦體下的水中爆炸,使其發生了“中拱”而斷裂。而朝鮮海軍潛艇裝備的533毫米魚雷的戰鬥部裝藥剛好是相當200 公斤的TNT。但此前韓國和美國都肯定地否認了出事地點附近有朝鮮潛艇的活動。因此,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種可能:艦體內靠近底艙的彈藥發生爆炸,彈藥在底艙內的封閉空間發生爆炸將使艦體產生“中垂”現象,致使艦體斷裂,若爆炸彈藥的數量足夠大,甚至可以在爆炸處將艦體炸穿造成斷裂。

值得玩味的是,無論是“中拱”還是“中垂”造成的“天安號”斷裂沉沒,其中都包含著一個巨大的“政治壓力波”,而誰來承載這個“政治壓力波”,恐怕還要等沉船打撈上來後進行真實、科學的鑒定。但最讓人擔心的是,鑒定者根據“政治壓力波”可能造成的損害評估來作出沉船原因的鑒定。(該文原載 201015期《三聯生活周刊》)

韓國《朝鮮日報》5月20日的報道:

韓國民主黨代表丁世均19日在中央選舉對策委員會會議上表示:“政府單方麵公布在麵紗後麵進行調查的天安艦沉沒事件的真相帶有政治意圖。一直有人指出在 6.2地方選舉前後公布調查結果不合適,但政府還是決定這個時候公布,其意圖顯而易見,就是要將北韓問題利用到選舉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