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將軍照片鏈接,和轉貼:2.長征中的戰役——強渡烏江天險: (圖)

(2010-03-10 19:59:50) 下一個

將軍照片鏈接:http://www.chinajunzheng.com/bbs/htm_data/97/0805/22790.html

轉貼:長征中的戰役——強渡烏江天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2:24 新華網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場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決定指出:“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首先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紅軍總政治部下達《關於瓦解貴州白軍的指示》。朱德電示紅軍各部,“偷渡部隊不應小於一個團”。紅一軍團第2師進抵烏江南岸,其前衛4團逼近烏江界河渡口,進行火力偵察,準備渡江。


  國民黨“追剿軍”第2兵團總指揮薛嶽到馬場坪,與貴州總指揮王家烈商定黔北部署。王家烈稱“30日晨匪一股由王文場向江界河新老渡口搶渡”,“午又匪一股約4000餘人,向我回龍北岸渡口搶渡”。

  1月2日,紅軍右縱隊一軍團主力和九軍團,在餘慶縣箐口附近的回龍場渡口擊潰黔軍第8團萬式炯部,渡過烏江。 9時,紅一軍團2師4團在團長耿飆、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強渡烏江未成功。入夜後,4團再次強渡烏江,第3連連長毛振華率4名戰士登上北岸。

  黔軍教導師師長侯之擔上報稱“匪一股由回龍場以槍炮向箐口猛攻”,“又一股約2000人在江界河對岸,向我猛攻”,“匪即紮筏強渡”。

  1月3日9時,紅軍在江界河發起猛烈攻勢,擊潰江防黔軍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團,強渡烏江成功。紅軍幹部團、工兵連在渡口架設浮橋。軍委縱隊及五軍團渡過烏江。左縱隊三軍團於茶山關渡口過烏江,進駐遵義尚稽。17時,紅一軍團2師先頭連占領黔軍“前敵指揮部”所在地豬場(今珠藏)。王家烈向蔣介石電報烏江戰況,稱“該匪北竄渡江之企圖,已可明證”。

  1月4日,紅一軍團2師第6團接受奪取遵義的任務,在團長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的率領下,向遵義團溪方向前進。王家烈電報蔣介石:“冬日午時共匪突以巨大火力,向我岩門老渡口猛烈轟擊,我第8團餘營守兵,擊斃匪眾逾千,該營亦傷亡殆盡,匪乘勢搶渡,占據箐口”

  1月5日,紅九軍團占領湄潭,駐守縣黔軍第8團潰退鳳崗。紅三軍團進入遵義懶板凳。紅一軍團第2師第6團由團溪經龍坪向遵義進發,在深溪殲黔軍第1營。22時36分,中央軍委電令我各路紅軍迅速休整,準備進入反攻戰。24時,紅一軍團向所屬各部隊下達《關於進城執行政策的規定》。

  1月6日,紅一軍團第2時在遵義城外桑木埡至豐樂橋之間與黔軍侯漢佑部交戰。晚黔軍潰敗,紅軍將黔軍俘虜押在遵義城南門。俘虜叫開城門後,紅軍衝進城內與黔軍激戰。黔軍教導師副師長、遵義城防司令侯漢佑從遵義北門退往板橋。紅五軍團集中豬場,並以一部扼守烏江袁家渡、江界河、孫家渡渡口。

  王家烈電報:“匪大部渡過烏江。支日分陷湄潭、團溪、向遵義壓迫。七在烏江南岸一部約3000人,經中坪、龍旺河西竄,微午逼近開陽”。

  1月7日,紅軍全麵占領遵義城,一軍團向婁山關、桐梓方向追擊,擴大占領區,確保中央機關的安全。晚21時4 0分,中革軍委在團溪致電各軍團及軍委縱隊:“我2師已襲占遵義,敵由北門潰退,正乘勝追擊中,我野戰軍已到達預定的集中地域......”

  占領遵義後,紅軍得到了寶貴的休整時間,為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舉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來源:民族魂網站

3.《突破烏江》電影海報,來源:http://item.eachnet.com/prd/1227601290256189_prd.html

4.轉貼:紅軍突破烏江天險戰鬥遺址
新華網 ( 2004-11-18 )
稿件來源:貴州旅遊文史係列叢書(甕安卷)
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4-11/18/content_3245841.htm

紅軍長征突破烏江天險戰鬥聞名中外。遺址地處震天動下遊,距離江界河大橋3公裏。這裏四圍青山,一江若帶,風景如畫,有十八學士峰,浪遏飛舟,鴉 鳴寒穀,美女曬羞,壽星岩,孝子礅等景點。

遺址所處地點江麵寬200至300米,深10至20米,兩岸懸崖峭壁,以天險著稱於世,自明代以來,在這裏發生的戰事有20餘起。

1935年元月,紅軍長征,在這裏進行了聞名中外的強渡烏江天險戰鬥,贏得了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突破烏江天險戰鬥,由劉伯承直接指揮,參加的著名將領有張雲逸、劉亞樓、陳光、楊成武、耿飆等,遺址現存黔軍舊壘、戰壕、紅軍浮橋編紮地等,1982年,紅軍突破烏江天險江界河戰鬥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南岸建立了雄偉的紀念碑。

當時,國民黨貴州省主席兼二十五軍軍長王家烈,令該軍副軍長兼教導師師長,川南邊防軍司令侯之擔,派其教導師副師長侯漢佑任“前敵總指揮”,設指揮部於豬場(今珠藏)。以教導師第三旅旅長林秀生率兩個團防守江界河一帶。為了阻擋紅軍過江,他們在江界河北岸火金山上挖了縱橫交錯的戰壕,修了大量的碉堡,並將沿江所有渡船沉入江心。林秀生在給侯之擔的電報中說:“江防工事,重壘而堅,官兵勤勞不懈,扼險固守,可保無虞。”妄圖憑借烏江天險,把紅軍擋在南岸,”保黔北以敝川南”,此時,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尾追紅一方麵軍,已進到施秉、黃平、三穗、鎮遠一帶;桂敵廖磊的一個軍進入都勻、獨山地區。

1934年12月31日夜,中央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第二師“……明(1日)應進至江界河渡河點附近,並偵明河對岸敵情。如無敵則振兵一團過北岸占領陣地,向豬場警戒、偵察、掩護,並令工兵實行架橋,以便二師主力及軍委縱隊、五軍團由此過河。如有敵扼守對岸,則應先以一團兵力繞道渡河驅逐該敵。萬一無法渡,則應監視對岸之敵,待一軍團主力渡河後協同消滅該敵。”

1935年1月1日,紅二師第四團在江界河渡口偵察,發現敵人在對岸渡口配備約一個連,離江岸百米的山上築有工事,從渡口過江已不可能,但發現渡口上遊約1華裏處的老虎洞腳有條小路與渡口大路相通。那裏登岸雖不及渡口方便,然而敵人配備的兵力不多,於是決定在渡口佯攻,在老虎洞腳主攻。

1日下午,軍委又命令:“……按烏江以北侯之擔部約三團,決無法扼守沿江百餘裏的渡口,望分令各先頭部隊在規定的渡河點附近必須找到另一渡河點設法偷渡。同時在原渡河點仍留部隊偽裝架橋,以迷惑敵人,以便能繞道從下側後驅逐該敵,然後開始架橋。”部隊遵照軍委命令,立即分頭行動,一部分向渡口搬運架橋材料,擺出架橋樣子,吸引敵人;一部分趕製竹筏作強渡和架橋準備。

2日上午9時,渡口方麵佯攻開始,機關槍、迫擊炮響成一片。主攻方麵,紅軍首批渡江突擊隊員8人,赤裸著身體,帶著短槍、棕繩、冒著嚴寒,躍入滾滾 激流。但因江寬水急,棕繩又被敵人炮彈炸斷,隻得遊回。第一次強渡沒有成功。

是夜,紅四團第一營乘工兵趕製的雙層竹筏(敵人稱之為“紅軍水馬”)偷渡。先在老虎洞腳放三隻竹筏悄悄過江。第一筏載著三連連長毛正華和4名戰士, 攜帶輕機槍1挺,過江20多分鍾後尚無到達對岸信號。第二、三筏到江心被風浪 折回,偷渡暫停。

3日拂曉,進行強渡,渡口仍以小部隊佯攻。老虎洞腳三隻竹筏載著部分指戰員,在密集火力掩護下,一齊向對岸衝去。當竹筏接近對岸時,在敵人陣地下的石岩腳突然響起了槍聲,並向敵人陣地擲出手榴彈。敵前哨陣地遭到突然襲擊,頓時一片混亂。這時,從石岩腳衝出5人,迅速占領敵人前哨陣地,接應筏上 部隊登岸。

原來,毛連長等5人,2日夜偷渡成功。他們登岸後,不見後續部隊跟進,便在石岩腳下潛伏下來。當部隊3日發起強渡時,立即出擊配合。

不久,敵人預備隊增援上來,進行反攻,將紅軍搶占的前哨奪去,形勢緊迫。已經渡江的一營長羅有保命令一個班迅速占據左側有利地形,在炮兵支援下,終於擊退援敵。渡口守敵,見其右翼失守,開始動搖。紅軍工兵200餘人分成9個作業組,趁勢在渡口強架浮橋,將三層疊起的竹筏做成橋腳,每對橋腳間輔上兩根枕木,枕木上連接三四個橋桁,橋桁上鋪門板,門板上又係橫木,組成了 150多米的門橋。同時,用黃州布扭成繩索牽至對岸作扶手。初用大石作錨,被水衝走,後改用竹簍裝石,猶家壩、老街等地農民還獻出了磨子。這樣,浮橋才穩固了。

經過緊張激烈的戰鬥,浮橋終於架成,長約300米,寬約5米,接著,劉伯承參謀長上橋親自踩試檢查,隨後,中央及中央軍委直屬機關和一、五軍團等從浮橋勝利渡江。

紅軍由江界河渡口突破烏江天險,為勝利攻占遵義打開了通道,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解放後,八一電影製片廠將這段曆史搬上銀幕,拍成電影《突破烏江》,並到江界河渡口等地實地取景、拍攝。

往事猶可迫,但往事不可曆,讓我們從當年強渡烏江的親曆者的回憶中,走進烽火歲月,看看當時的壯懷激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