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 ;閃電走如飛 疾風掃沙場--楊得誌上將用兵特色

(2010-03-10 19:43:25) 下一個
zt :閃電走如飛 疾風掃沙場--楊得誌上將用兵特色

2008-02-02 09:46:55
http://www.rmzxb.com.cn/pub/rmzxw/wh/ws/t20080202_177531.htm


1935年1月,紅軍時期楊得誌


1936年,紅二師師長楊得誌、政委蕭華在甘肅寧縣早勝鎮


1936年,中央紅軍長征到達西北後楊得誌與戰友們合影:前排左起:羅華生、楊得誌、蕭華,楊勇(後排左二)、熊伯濤(後排左四)、楊元發(後排左六) .


1936年冬,紅一方麵軍第一軍團二師領導與警衛戰士在一起:左七師長楊得誌,左五政委蕭華,左四參謀長熊伯濤,左六政治部主任唐亮


1949年4月,楊得誌(左四)在太原前線部署戰鬥



將軍像閃電,行走如飛;

將軍似疾風,橫掃沙場。

如果有人想探尋楊得誌上將用兵的最大特點是什麽的話,那麽“兵貴神速”將是他得到的最終答案。

將軍的性格快、思維快、動作快、用兵快,將軍的一生都離不開“快”字。

飛兵突破烏江──迅雷不及掩耳

烏江,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生死江”。

楊得誌曾用濃重的湖南口音,敘述了當年紅軍突破烏江的情景:1934年11月,紅軍在長征中血戰湘江,損失慘重,全軍後衛的一個師,所剩無幾。雖然蔣介石的第四道封鎖線被突破,但局勢並沒有緩解。吳奇偉、周渾元、薛嶽等蔣介石的精銳部隊緊追不舍,湘、粵、桂等地軍閥處處設防,數十萬大軍像黑雲一樣壓向疲憊的紅軍,局勢萬分危急。 生死關頭,毛澤東改變了中央紅軍到川黔湘邊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主張,率領紅軍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這一轉移,出乎蔣介石的意料,但他並沒有絕望,因為他手中還有一張烏江的“王牌”。蔣介石命令數十萬大軍撲向烏江,企圖消滅紅軍。

於是,烏江成為決定紅軍命運的“生死江”,成為蔣介石消滅紅軍的“天險江”。

危難中,先遣團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長楊得誌受命率部強行突破烏江,為全軍開路。

這是一場比拚速度的戰鬥。紅軍和蔣介石的兵力誰先到烏江,誰就獲得了勝利。楊得誌率先遣團拚命開赴烏江。當時,貴州細雨小雪連綿不斷,落地結冰,路麵像潑了一層桐油,當地群眾稱“桐油淩”。一路行軍,官兵不知摔了多少“桐油跤”,但行軍速度不但沒有減慢,反而加快了,官兵們白天走,夜間走,急行軍轉為強行軍。經過幾天幾夜的強行軍,先遣團搶在國民黨軍主力之前到達烏江渡口──龍溪。

烏江,水深流急,白浪滔天,吼聲驚人,兩岸幾百米高的大山,刀削一般直聳雲天。對岸有當地軍閥侯之擔一個團憑險防守。楊得誌迅速集中全團槍、炮向對岸敵人開火,敵人山頂工事飛上了天,殘敵退往山後。

敵人被暫時壓了下去,但渡江成了難題。船被敵人破壞,連塊木板也難找,船渡不可能了。架橋,沒材料;鳧水,湍急等於白送死……渡江方案一個個提出來,一個個被否定。

官兵拚命搶來的時間,在江邊一分一秒地消耗著。關鍵時刻,楊得誌發現江中漂著一根竹子。他和政委黎林商量,用紮竹排的方式渡江。

竹排紮好了,全團選了8名水性好的勇士先行試渡。

10米、15米,竹排在波峰浪穀中前進。突然,一個小山似的巨浪向竹排凶猛地撲去,勇士全部被水吞沒。轉眼間,又從水中冒出來。“啪”的一聲,竹排又撞在礁石上,接著又被激流卷到漩渦中。竹排翻了,8名勇士被漩渦卷走,全部犧牲。

楊得誌在悲痛中組織第二梯隊渡江。這次他們在竹排上綁了扶手,並在下遊水流較緩的地方選擇了渡點。十幾名戰士前仆後繼,又衝向凶猛的烏江。

“砰!砰!砰!”對岸重新反撲回來的敵人,發現了渡江的紅軍第二梯隊,瘋狂阻擊。紅軍戰士在槍林彈雨和急流中,拚死向前,一個個竹排像箭一樣飛向對岸。紅軍官兵衝上了對岸,爆炸聲、喊殺聲,震撼山穀。烏江天險被突破。

先遣團順利過江,紅軍主力順利過江。蔣介石得知這一消息後,猶如“迅雷”轟頂,不知所措。楊得誌率領紅一團又“疾風”北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