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1) 李德生:偵察闖敵營智取馬坊鎮

(2010-03-10 12:33:10) 下一個
轉貼: 李德生:偵察闖敵營智取馬坊鎮

http://www.lzbs.com.cn/rb/2007-04/22/content_1087549.htm


  馬坊鎮位於山西省昔陽、和順、壽陽三縣交界處。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日軍於1941年秋,從各地抓來大量民工,用3年時間,在北馬坊東側的土崗上,修築了一座堅固的城堡式據點。日軍第4混成旅直接指揮下的特工清水利一,以馬坊為中心,策劃指揮周圍6個縣的特務工作,對我太行抗日根據地構成嚴重威脅。

為鏟除這顆毒瘤,時任太行二分區30團團長的李德生主動請纓端掉這個敵據點。

  深入虎穴巧偵察

  李德生的請求被批準後,他考慮的第一步是如何進一步摸清據點內部的情況,製訂一個周密的作戰方案。

他與政委何德慶、參謀長張振華等同誌交換了一下意見,首先分析了前兩次攻打馬坊據點未能奏效的原因,認為主要是兵器不足火力弱,敵人居高臨下,強攻難度太大。因此隻能采取智取、奇襲的辦法,巧妙地接近碉堡,打它個冷不防。但前提是必須把敵情和地形搞得一清二楚。而了解敵情的唯一辦法,是深入敵巢,做詳細的偵察。

為了把作戰方案建立在切實可行、穩妥可靠的基礎上,李德生決定親自深入虎穴,做一番實地偵察。

根據情報,馬坊據點的日軍近期沒有菜吃,一直催促各村維持會向據點送菜。李德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決定由7人組成偵察小分隊執行任務。

 30 團團部駐地雙峰與馬坊相距100多華裏。李德生頭上紮一條沾滿塵汙的羊肚毛巾,穿一身破舊的黑色棉衣褲,腳蹬虎頭布鞋,臉上還抹了些煙灰,儼然一副敦厚、樸實的農民形象。跟在他身後的是2連連長劉德樹、排長楊臘東、張慕堂,班長羅西文、苟玉喜,偵察員楊丕剛。他們都是一色的農民打扮,有的挑著青菜,有的提著雞蛋,有的背著魚、肉。李德生自己也提著一籃子大餅。他們於第一天晚上9點出發,經過一夜跋涉,於次日清晨接近馬坊據點。稍事休息後,他們緩步走到西門外。這時,我敵工站安插在據點裏做飯的翟福才,早已在那裏等候,他領著李德生等人走進了西門。

西門的敵人用警惕的目光注視著李德生等人,翟福才趕緊上前,滿臉堆笑地說:“太君,範莊維持會慰問皇軍的幹活,鈴木小隊長的知道。”

敵哨兵檢查了李德生等人帶的東西,沒有發現可疑之處,於是抓起李德生籃子裏的餅子就吃,還笑嘻嘻地說:“你的,良民的,大大的好。”

李德生一進門,看到有一個比籃球場還大的院子。院中央是兩排各自獨立的平房,前一排是夥房、倉庫、小隊長室、電台,後一排是馬廄、信鴿棚、軍犬室。寨牆四周呈圓形,沿寨牆的建築物共分三個層次。緊靠寨牆是一圈相互貫通、結構堅實的士兵住房,牆上開了射擊孔。日軍平時在這裏睡覺和休息,作戰時可以對外射擊,發射火力。宿舍邊是一圈環繞寨牆的地下室,後牆也有一排槍眼。宿舍旁有木梯可以通到由鋼筋混凝土鑄成的房頂,房頂四周牆上也開有射擊孔,士兵可以站在房頂上作戰。一旦有情況,碉堡內可構成上中下多層、密集的交叉火網。

李德生邊走邊看,一一記在心上。等把東西送到廚房以後,趁喝水、休息的機會,他又從窗戶向外仔細觀察了一遍,生怕哪兒有一點疏忽。

在翟福才的帶領下,李德生等一行又順利地走出了東門,看到門上炮樓裏有一門小炮和一挺重機槍。接著,他又觀察了門外的地形。大門外有一個操場,操場北麵坡下是豆腐房、洗澡堂和朝鮮慰安婦住的地方,南麵坡下是“政治部”、“晉東部”、“留置場”和偽軍“棒棒隊”住的窯洞和一些平房。日軍對偽軍也是不信任的,不僅不讓他們住在城堡裏,連進去看看的機會也沒有。操場東麵,有一條簡易公路通往昔陽。李德生目測了東門到操場的距離、坡度,以及破窯洞的情況。當這一切在李德生心裏都有了數時,他才覺得鬆了口氣,邁著輕快的步伐趕回分區。

  戰前練兵定計謀

  為了迎接李德生深入虎穴偵察而歸,第30團參謀長張振華早已布置炊事班,做好了一頓在當時堪稱豐盛的飯菜等待著。對李德生一行的順利返回,大家十分高興。

當李德生在洗臉、換衣服的時候,張振華告訴他:分區首長很著急,已經幾次來電話詢問情況。李德生當即讓張振華先打個電話,向分區首長報告他們已經回來了,等會兒他再詳細匯報。

那時上下級關係是非常融洽的,接著張振華對團長開玩笑說:“還有比分區首長更著急的呢!”

“誰啊?”李德生不解地問。

“你這不是明知故問嗎?你瞧,那不是又來偵察了嗎!”

李德生向門外望去,隻見一個小男孩的影子一閃而過,原來是他的內弟曹克。不言而喻,這是他的愛人派來探聽消息的。

李德生隻覺得一股熱流湧上心頭,感到暖烘烘的。

查明了敵情,李德生心裏有了底。經過幾天的醞釀討論,對提出的幾個方案的反複比較,一個奇襲馬坊的戰鬥方案最終形成了。

具體打法是:頭天夜裏,利用暗夜掩護,突擊隊秘密運動到據點東門外操場下的窯洞裏潛伏待機;次日拂曉,我地下工作人員趁進據點打飯的時機,打開東門,部隊突然發起攻擊,搶奪據點大門,接應後續部隊進入據點,而後全殲敵人。

在第30團召開的作戰準備工作會議上,李德生說:“‘三打祝家莊’的任務,是我立了軍令狀爭到手的,情況複雜,任務艱巨,隻能成功,不能失敗,不然的話,我們既不好向鄉親們交待,30團也就威風掃地了,你們說是不是?”

他的視線掃了一下在座的同誌,接著說:“俗話說,隻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為了做到百分之二百的把握,我們要發動群眾,群策群力,把作戰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具體問題,都考慮到,都準備好。”

“團長講得很對。”張振華接著說,“這一仗,事關大局,打好了,大家都光榮,打不好,大家都狗熊,不光是我們自己臉上不光彩,那些死了的戰友和鄉親也不會合眼。為了一舉奪取馬坊,我看大家來個競賽,看誰想到的問題多,提出的建議好。”

“搞競賽有什麽獎勵沒有?”有的同誌開玩笑說。

“有啊!誰提的建議多,誰提的建議好,我留他在這裏吃蓧麥麵條。”李德生笑嘻嘻地說。

李德生之所以許這個願,是因為幾個月前他結婚時,鄉親們湊了一點蓧麥麵粉作為賀禮送給他們,兩口子一直舍不得吃,留著招待人。李德生話音剛出口,大家情緒更高了,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因為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能吃上這樣的麵條,堪稱高規格、高標準的招待了。

分區首長對第30團上報的方案表示滿意,並且把這個方案概括為四句話:隱蔽潛伏,裏應外合,突然攻擊,中心開花。

按照戰鬥方案,李德生回到團裏進行了緊張的臨戰準備工作。他從全團挑選了82名精幹的幹部戰士組成突擊隊,由他親自率領和指揮。本來預定的突擊隊員名額是 80名,但後來有兩名壽陽籍戰士咬破手指,寫了血書,堅決要求參加。。這兩名戰士的身體素質雖然不是很強壯,但他們要為親人報仇雪恨的堅定態度,使李德生很受感動,於是額外批準了他們的請求。這82名隊員組成的突擊隊,由2連連長劉德樹任隊長,下編2個小隊,8個班,由有豐富戰鬥經驗的排長、班長擔任小隊長和班長。

李德生把偵察到的情況繪成草圖,提供突擊隊員討論,讓每個參戰人員都了解敵情,明確任務。對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則組織大家共同研究,找出解決的辦法。例如,突擊隊在進入操場下的窯洞潛伏前,要橫越過一條開闊大路,它完全暴露在東南寨牆敵哨兵的視線之下。即使是夜間,隻要敵人的探照燈一開,很難不被發現。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有一名戰士提出了一個好辦法:用兩幅白土布縫成一條長布幕,並且用槐樹葉煮水染成土黃色,夜間突擊隊過大路時撐在頭頂上空,突擊隊從布幕下運動過去。這樣,就是在明亮的月光下,也不易被敵人發現。李德生聽了這個辦法以後,高興地說:“好,就這麽辦!群眾才是真正的諸葛亮。”

為了保持部隊運動的隱蔽性和衝擊的突然性,李德生命令突擊隊的每個戰士,準備一雙棉底布襪,脫去鞋,以減少從衝擊出發地攻擊時的聲響。他規定突擊隊奪取東門時盡量使用冷兵器,避免過早開火驚動敵人,力爭乘敵不備,一舉奪下東門炮樓。

李德生考慮到,在短兵相接的情況下,使用冷兵器以大刀最為靈活管用。為了解決製作大刀的原材料,他命令第3連1排到太穀東陽車站附近拆回來一段鋼軌,在鐵匠師傅的指導下,戰士們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先是將鋼軌鋸成一小段一小段,後又壘好爐子錘打大刀,經過20幾天的努力,終於打就了80多把鋒利無比的大刀。有個戰士還找來了一塊大紅布,撕成條條,係在每把大刀柄上。這樣,揮舞起大刀來,紅白相間,色彩豔麗,目不暇接。

大刀發給大家後,李德生親自擔任教練,教給大家劈殺要領。提起耍大刀,李德生可是一把好手。無論是在鄂豫皖,還是在川陝革命根據地,他早就練就了一手好功夫。在與敵人的殊死拚殺中,他屢立戰功,指戰員們無不讚佩。在訓練場上,李德生給大家做了劈大刀的示範表演。隻見他左砍右劈,上架下擋,刀光閃閃,風聲呼呼,一招一式,天衣無縫,不僅煞是好看,而且給人以威懾,圍觀眾人,一片叫好。

突擊隊員集中住在一起,每天進行投彈、射擊、刺殺、劈大刀、爬牆頭、登梯子、跳障礙等攻打據點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李德生每天都到現場指導訓練,傳授據點、村落、街巷戰鬥的經驗,並和大家一起進行訓練。他要求大家刻苦進行訓練,多掌握幾手殺敵本領,一定要取得攻打馬坊的勝利。

李德生戰前的嚴密組織工作和示範作用,給全體突擊隊員以極大鼓舞,大大提高了大家練兵殺敵的熱情和必勝的信心。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突擊隊員們猶如弓在弦上,隻等一聲令下,立即出動。

  猛字當頭攻敵巢

  3月4日上午,分區首長下達了攻擊馬坊的戰鬥命令,第30團隨即從雙峰向馬坊進擊。全團分兩個梯隊行動,李德生團長率領82名突擊隊勇士先行出發,張振華參謀長帶領第二梯隊隨後跟進。這段路程約有百餘裏地,山地陡峭難行,部隊於當晚行進到距馬坊20裏地的四頭村,封鎖消息,隱蔽待命。

這天夜晚,北風驟起,烏雲低垂,傾刻間大雪紛飛。李德生和突擊隊員們飽餐了一頓白麵蒸饃以後,從四頭村出發了。夜晚10時許,突擊隊員在事先準備好的土色幕布掩護下,跨過了那條被敵人嚴密封鎖的開闊大路,在地下工作人員翟福才、劉占才的接應下,安全地進入了據點下麵的3眼窯洞。

下半夜,雪越下越大,太行山已經是銀裝素裹,李德生看到窯洞裏堆放著許多掃帚、籮筐,於是,一個新的攻擊計劃馬上產生了。

天剛剛蒙蒙亮,地下黨員翟福才、劉占才等領著幾名維持會人員,拿著掃帚、鐵鍬、籮筐等工具,在窯洞外掃雪,有的掃,有的鏟,十分賣勁,這時,敵人尚未起床,炮樓上的哨兵看見後,還伸出大拇指誇獎說:“維持會大大的好!”

與此同時,李德生命令隱蔽在窯洞裏的突擊隊員們,吃完隨身攜帶的幹糧,穿好棉底布襪,對攜帶的武器、彈藥和裝具再做一次檢查。李德生聚精會神地觀察著窯洞外麵的情況,密切地注視著敵人的一舉一動。

天慢慢地大亮了,劉占才從操場邊維持會的房子裏走出來,左手提一個舊軍用飯盒,右手抱一個瓦飯盆,向東大門走去。門栓已被住在據點裏的宋二孩悄悄地打開了。劉占才進入據點後,順手把門掩上,以擋住門洞裏哨兵的視線。他到夥房打完飯後,又走出了東門。這時,寨牆上的哨兵正巧轉到了西邊;據點裏開飯的哨音也響了。時機已到,劉占才猛地把飯盒摔到牆上,向突擊隊發出了可以攻擊的信號。

李德生壓低嗓音,短促而有力地下達命令:“上!”命令剛出口,2連連長劉德樹就率領手持大刀的突擊班,像離弦之箭,順著斜坡向東門猛撲過去,緊隨其後的是四路後續部隊,如泰山壓頂地衝進了東門。

緊靠東門洞的左側,有一間宿舍,一個班的日軍正盤腿坐在床上吃飯,槍支都放在槍架上。班長羅西文率領尖刀班的戰士,手舞雪亮的大刀,猛地衝了進來,控製了槍架。經過短暫的拚殺,一個班的日軍很快被消滅。突擊隊完全控製了東門,並占領了東南角的碉堡。

李德生手提一把大刀,把守著大門,指揮後續部隊兵分三路:一路與敵人逐屋爭奪,一路沿寨牆奪取四角的地堡,一路奪取電台。

突擊隊奪取了東南、東北、西南三個角上的碉堡以後,殘餘的敵人紛紛逃入西北角的碉堡內,憑借工事負隅頑抗,突擊隊幾次強攻均未奏效,反而傷亡了十餘人。

李德生發現戰士們有急躁情緒,造成了不應有的傷亡,立即命令部隊停止攻擊。他和參謀長一起來到設在衛兵室的臨時指揮所裏,研究改變打法。

李德生說:“敵人已成甕中之鱉,無法逃走,我們不要太急,應當以最小的代價,最後把他們消滅掉。”

參謀長張振華建議說:“鬼子人少,我們人多,可以四麵包圍,分散敵人的火力,組織投彈能手往碉堡裏麵投手榴彈,隻要投進幾顆手榴彈,就能解決戰鬥。”

於是,李德生命令正麵部隊繼續用機槍掃射,實行佯攻;另派兩名戰士繞到寨牆外,向碉堡射擊孔裏投擲了幾顆手榴彈,消滅了敵人,最後奪取了西北角這個碉堡。

這場激烈的殲滅戰從早晨6時開始,持續到下午1時才全部結束。馬坊日軍一個加強小隊被我全殲,計斃敵30餘名,生俘8名,繳獲輕重機槍各1挺,小炮1門,步槍20餘支,炮彈、槍彈90箱,炸藥10餘箱。由於這裏有敵人的一個綜合倉庫,儲存了許多各種各樣的物資,幾乎什麽都有。因此,還繳獲了大米60餘包,鹽、醬、魚、海帶、餅幹、罐頭等百餘箱,還有其它軍用物資一批,以及一些文件。

在這場戰鬥中,我突擊隊長劉德樹、排長楊臘東負重傷,作戰參謀範運隆和十幾名偵察員英勇犧牲。

戰鬥結束後,曾紹山司令員一聲令下,分區工兵班用炸藥將城堡全部摧毀,聞訊趕來支援戰鬥的鄉親們,用鋤頭、鐵鍬,扒的扒,刨的刨,很快將它夷為平地。

與此同時,日軍從昔陽出發向馬坊據點運送物資的一支補給隊,正好撞入我第28團在龍門設下的埋伏圈,數輛大車滿載的大米、白麵、罐頭、被裝,均為我所繳獲。

馬坊戰鬥的勝利,拔掉了敵人苦心經營多年的巢穴,鏟除了我太行根據地的心頭大患,震動了整個華北。第129師、太行軍區給予通令嘉獎,各新聞機構連續發表消息,周圍縣、鄉政府和人民群眾紛紛前來慰問。極大地鼓舞了我根據地軍民最後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信心。原載《黨史文匯》瞿定國/文


轉貼(2):2007 : 尋訪河南籍健在開國將軍 李德生:從放牛娃到將軍

http://hi.baidu.com/zjf13137870432/blog/item/f2d13d4c2a7245fbd72afccd.html




今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的日子。

52年前的1955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上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年份,全軍首次實行軍銜製,有1000多名高級軍官被授將帥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5人,少將800人。

57名上將中,河南籍1人,許世友。
175名中將中,河南籍8人,分別是王秉璋、劉少文、李雪三、張池明、張祖諒、範朝利、鄭維山、錢鈞。

800名少將中,河南籍的有李德生、尤太忠等61人(按現在的行政區域)。

半個世紀過去,這些開國將軍多已離我們而去,少數健在者已是耄耋之年。
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這些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的開國將軍。
經查證,1955年授銜仍健在的將軍,河南籍共4人,分別是:李德生、範朝利
、陳波、程世清。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前夕,本報記者赴北京、濟南,探訪李德生、
陳波、範朝利將軍和他們的親屬,呈上我們的敬意。

因特殊原因,我們這次沒前往福州探望程世清將軍。另外,有的史料文獻載萬海峰上將在1955年授少將軍銜,這次在北京,將軍糾正了這一錯誤。萬海峰將軍經曆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經曆了整個中國革命史,將軍很高興地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之際,我們謹向為共和國建立流血犧牲的革命先驅———
敬禮!

★將軍檔案

李德生,1916生,91歲,1955年被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上將軍銜。河南新縣陳店鄉李家窪村人。
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紅軍時期,李德生在紅四方麵軍擔任過交通隊員、政治指導員。抗日戰爭時期,在八路軍129師曆任排長、連長、營長和團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晉冀魯豫野戰軍及第二野戰軍任旅長、師長。帶領部隊鏖戰中原,躍進大別山,進軍大西南。抗美援朝時,李德生先後任誌願軍35師師長和12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率部參加第五次戰役、金城防禦戰及上甘嶺戰役。
1969年,經周恩來總理推薦,毛澤東主席和中央批準,李德生調到北京,參與政治局、國務院、軍委的工作,同時兼管安徽省的黨政軍工作。1973年,在黨的十屆一中全會上,李德生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副主席。
1973年底,李德生被調任沈陽軍區司令員。1985年11月,李德生到新建立的國防大學擔任政委及黨委書記。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0年離休。
★拜訪將軍
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人民軍隊的少將、上將;從目不識丁的文盲,到黨中央副主席。
——這就是李德生將軍的傳奇經曆。
如今,將軍已是91歲高齡,為保障他的健康,最近,醫護人員已經建議不讓他會客了。另外,年僅11歲就參加八路軍、和將軍相濡以沫60多年的老伴曹雲蓮,也在6月28日逝世了。知道這些情況後,我們更加不便打擾將軍。
經過一番周折,我們聯係上了將軍的長子李和平。7月26日晚,我們和李和平如約見麵,在三個小時的長談中,李和平向我們深情地講述了“我的父親李德生”。
勤勞樸素在自家小院種紅薯
李和平,李德生將軍長子,今年五十多歲,在父親創立的全國性團體——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任秘書長,該會的宗旨是“聯絡海內外愛國人士、愛國團體,宣揚愛國精神,組織愛國工程,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統一”。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父親是一個真正的‘五種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沉默良久,李和平緩緩說道,“無論職務如何變化,父親一直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始終把自己當做普通一兵,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勞動人民的兒子,勤勞樸素。”
“穿的方麵,除了軍裝和接待外賓穿的禮服外,爸爸沒幾件像樣的好衣服。內衣總是縫縫補補,褲頭破了,公務人員扔了,又被他勒令撿回來,洗洗補補再穿。實在不能補了,就做抹布。”李和平陷入深情的回憶中,聲音緩慢而低沉。
“父親從不準搞特權,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緊張,父親已經是軍長了,我們兄妹多,家裏定量供應糧食不夠吃,部隊額外補助的糧食,父親從來不要。有次,管理處送了兩袋大米來(軍首長每家都一樣),他知道後,硬是讓公務人員送回去。家裏糧食實在不夠吃,就到農村買紅薯、南瓜甚至豆餅充饑。父親吃豆餅落下了腹瀉的病根,直到晚年還有腹瀉的毛病。父親還在自家的小院裏種南瓜、紅薯,以補助糧食的不足。”
對父親的“不準搞特權”,有件事讓李和平記憶深刻:“1971年,父親已在中央工作,在黨、政、軍均擔任要職,有幾輛專車。那年除夕,我從安徽軍營回北京休假,一出火車站,大雪紛飛,寒風刺骨。車站隻有妹妹來接我,我問:‘車呢,沒車接我?’妹妹指了指不遠處的公交車說:‘接你的車在那兒’”。“妹妹後來告訴我,司機把車都開出了家門,又被母親趕了回去。說父親有嚴格的規定,他的車是組織為了工作給他配用的,不是給孩子們用的。”
大智大勇三次孤身深入虎穴
“父親身上還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智大勇,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有三次孤身入虎穴。”李和平說。“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馬坊殲滅戰就是父親指揮的。當時,父親任八路軍太行二分區30團團長。馬坊鎮位於山西晉中地區,是通往太原、長治等五地的交通樞紐,日軍在此修築了堅固的堡壘。父親化裝成菜農,親自深入日軍馬坊據點偵察,率領82名突擊隊員突入據點,‘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將這個據點徹底鏟除。”
對於這段曆史,李德生將軍在其回憶錄中這樣敘述——
為詳細了解馬坊據點內的地形、敵情,我決定親自進入據點進行偵察。開始,分區領導不同意,說:“一個團長進日軍據點太危險了。”經再三請求得到批準。
我向房東借了身破舊棉襖、棉褲穿上,頭上紮條灰不溜秋的羊肚毛巾,腳上穿雙破了口的老頭鞋,臉上再抹點鍋灰,化裝成給據點送菜的農民……
1945年3月4日下午,天空飄起鵝毛大雪。我立即下令部隊以急行軍向日軍馬坊據點進發……日軍小隊長鈴木和我拚起了戰刀,被我砍傷後活捉。此戰全殲日軍數十人,生俘8人,繳獲小炮1門,輕重機槍各1挺,步槍數十支,槍炮彈90餘箱……“第二次是為平息安徽蕪湖武鬥。第三次是1971年9月12日晚,父親受總理委托,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隻帶一個警衛參謀,孤身進入空軍指揮所,代替總理在一線掌控調度全軍,成功地指揮處理了‘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
文韜武略從文盲成為儒將
李和平說,父親一生戎馬倥傯,戰鬥和工作以外的時間,大都用來學習。這是他之所以能從一個文盲,成長為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人的眼裏,他是武將。但和同時代的高級將領相比,比如同鄉許世友司令員,他又像文人,是儒將。他的回憶錄30多萬字,基本都是經他親自指導寫成。”
“父親不會養花,不會打牌,不愛聽戲,不好遊玩。就是看書,看報,直到晚年,依然如此。”談起父親在子女們心中的形象,李和平崇敬之情,溢於言表,“我們不及他的萬分之一。”“倒不僅僅是職務,最主要的是父親的人品和過人的智慧,他的文韜武略讓我們做子女的無比欽敬。”李和平解釋說。
★將軍故事
放牛娃拴牛去參軍留下一棵“將軍樹”
在新縣陳店鄉李家窪村南麵的木城寨山坡上,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兩人合抱,高三四丈。當地人說,當年,李德生就是把牛拴在這棵樹上後參加了紅軍。這棵銀杏樹因有八股枝丫,當時人們稱其“八股樹”,現已改名“將軍樹”,成為當地一景。
李德生出身貧窮,7歲時曾拜師學裁縫,因經常挨打又吃不飽飯,遂跑回村裏為富裕人家放牛。
1928年,紅軍解放了李德生的家鄉,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在那裏開辟了革命根據地。1929年,村裏成立童子團,他當了童子團團長,為紅軍送信、放哨。李德生向父親提出參加紅軍,父親望著年僅12歲的唯一的兒子,沒有答應。
1930年2月的一天,他牽著牛向木城寨走去,把牛拴在八股樹上,背著父親報名參加紅軍。紅軍營長見他太小,不想帶他走,就對李德生說:“你跟我的通訊員賽跑,你要是贏了他,我就帶你走。”李德生輕鬆地贏了通訊員,當上了一名紅軍傳令兵。
1993年5月,李德生偕夫人、子女回到新縣,這是他建國後第一次回故鄉。他深入田間地頭,同鄉親們拉家常,忘情地說:“我沒有忘記鄉親們,六十三年啦,我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裏的親人。我們在外麵也吃了很多苦,就是為了打江山,打江山不易啊!”當他看到家鄉的教育落後,校舍簡陋,許多學生因貧困而輟學,心中異常難過。他拿出自己的積蓄,且多方籌措資金近百萬元,在家鄉建起了希望小學和中學。
李德生得知國家將修建京九鐵路時,他與大別山老區在京的首長向中央建議,京九鐵路要經過大別山,以便帶動老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大京九在大別山區特地拐了個彎兒,從新縣、麻城等老區經過。
製止蕪湖武鬥受到毛主席表揚
1968年6月26日,安徽蕪湖爆發兩派武鬥,震驚全國。時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12軍軍長的李德生臨危受命,進入蕪湖。其時,蕪湖已失控,大街小巷,堡壘林立,兩派群眾槍炮相對,劍拔弩張。
蕪湖某派據點設在某中學二層樓上,刀槍林立,森嚴壁壘。該派頭頭叫囂:“我們歡迎李軍長來談判。但隻要軍長一人來,不準任何人同行。”李德生將軍欲往,蕪湖市和駐蕪湖部隊領導阻之:“造反派言而無信,恐有暗算。”將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毅然“單刀赴會”。該據點門窗、樓梯、通道均以麻袋、磚石堵塞,唯有頂層一扇窗戶開啟,武鬥組織從窗口放下竹梯。李德生將軍邁步登梯,攀緣而上。其時,雕樓的其他窗口,均架有機槍、步槍,隨時準備開火。李德生將軍從窗口爬進雕樓內,大義凜然的氣勢,諄諄教導、嚴肅批評勸誡征服了造反派,對方當即表示:“我們聽李軍長的,願意交出搶奪的武器。”
1968年10月,中央召開擴大的八屆十二中全會。毛澤東問李德生將軍:“你們那個蕪湖事件是怎麽辦的?”將軍答:“就是大造輿論。”毛澤東曰:“蕪湖整得不錯嘛,那個蕪湖問題可複雜了。我看安徽的事情辦得不錯,我們幹革命就是要大造輿論。”數日後,《人民日報》根據12軍在蕪湖地區製止武鬥的經驗發表社論《大造革命的輿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