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對啊,還是看自家的事: 1-16反導攔截:瞭望的,:

(2010-01-15 21:48:40) 下一個
中國反導攔截試驗解讀 zt

【大公網訊】1月11日,中國政府以新華社名義,向世人發布了在境內成功進行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的新聞公報,頓時引起了國際輿論媒體的極大關注,各種分析、揣測、讚揚、質疑甚至批評之聲紛遝而至,不絕於耳。

中國爲什麽進行反導攔截試驗?反導攔截試驗呈現出哪裏些鮮明特點?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將會帶來哪裏些效應?國際社會應如何理性看待這次試驗?從反導攔截試驗中應得出哪裏些重要的啓示?發展反導攔截技術的終極目標應指向哪裏裏?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筆者認爲有必要通過深入解讀和分析,給出合理且可信的回答。

中國反導攔截技術試驗的核心目的是爲了防禦

中國爲什麽進行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其答案在新華社發表的簡明新聞公報中已經作了清楚的交代。即「完全是爲了防禦」,它幷「不針對任何國家」,也沒有預設任何背景物件。中國在核領域和導彈問題上的政策、立場和態度是一以貫之和衆所周知的,此次反導攔截試驗也未例外,不會因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和國力的增強而發生改變。

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長期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軍事戰略方針始終堅持幷強調積極防禦,這就從本質上規定了中國發展戰略武器、構建反導係統必然會運用於防禦。鑒於中國在防禦係統方麵的弱項和欠完備性以及攻防手段發展上的不平衡性,特別是中國有限核力量難以有效抵禦未來可能的大規模各類型導彈來襲,客觀上也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略反導防禦體係,以便加速積極防禦向有效防禦,規模防禦向體係防禦的轉變,實現力量與體係間的功能互補,及早夯實戰略力量防禦運用和反擊運用的基礎。

從這次試驗所采取的手段以及選擇攔截試驗的段程,也可以看出試驗本身具有的典型防禦特征,基本是一種完善防禦之舉、強化防禦之爲,它不會對任何國家和地區以及任何人構成威脅。

對中國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不必大驚小怪

中國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是出於長遠的國家安全戰略需求而進行的一次重要試驗。這種試驗一定程度上講也是被逼出來的,就好像某些大國擁有核武器中國不得已自力更生發展核武器的道理一樣。在感受到威脅和壓力時,就不可能有踏踏實實的安全感,就不容易集中精力搞建設謀發展。

人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某些西方大國不執意建立戰略導彈防禦係統,不加緊該係統在世界要害地區部署的步伐,不頻繁進行有針對性的反導試驗和太空戰演習,不使其戰略防禦縱深無端前伸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領地領空,中國完全沒必要進行反導攔截試驗。既然強烈感受到有威脅存在,有壓力存在,有挑戰存在,中國進行諸如此類的試驗無疑是情理之中的事,今後或許還會有後續的多次試驗,世人不必爲此憂心忡忡、大驚小怪。那種借此試驗肆意渲染「中國威脅論」、惡意揣測中國反導試驗意圖、挑撥離間大國關係的,不是對中國國情軍情的無知,就是對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努力的反動,對此,世人須引起足夠的警惕。

中國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展示四個特點

一是技術性強,是一次典型的純技術試驗而非實戰性試驗,距實戰化檢驗尚有一段距離,僅僅是通過試驗驗證反導攔截技術的先進性和技術路線的正確性,同時也說明中國在反導攔截的核心技術方麵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是集成度高,反導攔截有賴於戰場感知技術、跟蹤與識別技術、快速發射技術、目標定位技術、攔截毀傷技術,此次試驗應當說不僅使很多技術實現了合理的集成,而且各係統間的銜接融合度和完備性均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三是機動性強,陸基中程導彈是這次攔截試驗的主要手段,該型導彈的最大特點是機動能力強,飛行速度快,打擊精度高,作爲未來實施反導作戰的主力武器,意味著使用時的安全性和生存力將會有牢靠的保障。

四是透明度高,在試驗成功的當日發布了新聞公報,闡明了中國反彈攔截試驗的性質目的、政策立場和觀念態度,而且及時透過答記者問平台,主動通報了試驗結果幷回答了記者關心的太空碎片、軌道影響等問題,正是這種誠實可信的表現和敢作敢爲的精神,打消了人們的擔心和憂慮。

中國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效應總體良好

中國首次成功進行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猶如巨石投入一池春水,迅速在國際社會引起了不同反響和漣漪,其戰略影響和效應已經幷正在開始顯現。

從國內視角看主要是,有利於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不畏強險、奮發向上的精神;有利於提升軍事鬥爭準備中的攻防一體對抗能力,避免因防禦能力缺陷帶來安全上的更大被動;有利於技術的自主創新和超前儲備,牽引技術的集群化和産業化發展。

從國際視角看主要是,有助於突破西方先進大國在反導防禦技術核手段的壟斷地位,使得敵對勢力對中國發展反導防禦係統的能力和潛力不能不有所顧忌,對中國的不軌圖謀不能不有所收斂;有助於維持世界戰略平衡,生成一定的戰略製衡力,推動國際社會朝著多極化、有序化、和諧化的方向發展;有助於增加核軍控與核裁軍談判籌碼,將反導防禦係統與戰略核武器削減掛鈎,爭取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性核軍控談判中的主動。

當我們看到上述諸多正麵效應的同時,也應看到伴隨而來的一些負麵效應或不利效應。如某些大國可能借機對中國采取更加嚴厲的技術控製和封鎖,加緊以中俄爲目標的戰略導彈防禦係統部署;發動西方輿論媒體著力升溫和升級「中國威脅論」,借機離間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係;製造西方盟國與中國間的危機、矛盾和糾紛,鼓動幷利誘代理國(人)與中國進行公然對抗,拖住中國軍事發展的後腿,等等。一切西方敵對勢力慣用的伎倆都有可能在中國反導試驗後的一個時期裏得以重演,對此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必要的應對防範。

從中國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中得出四點啓示

啓示一:試圖壟斷戰略技術的意圖和做法是愚蠢的。中國成功試驗反導攔截技術的實踐證明,某些西方國家對先進技術的壟斷,製造技術發展壁壘,隻會激勵中國自主創新,盡快掌握和擁有。

啓示二:進行何種武器試驗幷不可怕,爲什麽進行試驗更應引起關注。當前,奉行進攻性軍事戰略和奉行防禦性軍事戰略已經成爲衡量霸權國家和道義國家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爲一國霸權利益追求發展戰略進攻性武器和導彈防禦係統,隻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的動蕩不安和痛苦災難;爲和平目的追求發展戰略防禦性武器就會增加戰略製衡手段選擇的餘地,對維護人類的安寧與穩定不諦爲一種福音。

啓示三:世界和諧必須建立在戰略互信的基礎上,戰略互信是全局上的互信,整體上的互信和軍事互信,隻想在有利於己的情況下講究互信,不能將互信精神貫穿滲透到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戰略互信,缺乏真誠的戰略互信,大國關係就沒有和諧與互利可言。

啓示四:先進技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戰略威懾資源,作爲一種柔性威懾手段,一旦與先進武器、先進理論、先進文化和先進謀略相結合,不僅可生成信息化條件下的新型威懾模式,對戰略威懾力提升也將起到倍增作用。

戰略反導技術發展應利天利地利人

反導攔截技術是一種集成度很高的戰略技術或戰略級技術。戰略技術是人類智能的結晶,它理應服務於人類,造福於社會,這也是所有科學家的良知所在、意願所趨和責任使然。

盡管戰略技術往往最先應用在軍事領域,而且曾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戰爭破壞和災難,但它最終的歸宿必然要回饋於人類社會,爲人類的生存延續和持久發展發揮其特殊的功能,這也是戰略技術發展演變基本軌跡。這一觀點可能很多人難以理解,甚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無法接受,但筆者以爲,時間和耐心會證明一切。事實上,某些戰略技術已經多多少少顯露出向社會回饋的跡象和端倪,典型的如核能技術、空間技術等。

爲什麽戰略技術在其生命中會有如此的變化取向?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略技術具有的「兩重性」特質。它既可以毀滅人類,又可以拯救人類;既可以威脅人類,又可以恩施人類,而決定戰略技術可否發揮最大效益著力點的,則是掌管和擁有戰略技術的人。人決定將其作爲「毀滅」或「威脅」的工具,「拯救」或「恩施」便化爲烏有。反之,將向受益的方向傾斜。

這一方麵提醒我們,人類在研製、開發和利用戰略技術上具有絕對的主導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麵也提醒我們,未來的戰略技術必須堅持「利天、利地、利人」的發展原則,它不應當以危天毀地害人爲出發點,而應當以改善人類生態環境,拯救岌岌可危的地球等作爲戰略技術發展的目標價值取向。如果人類社會不能理性看待這一問題幷就此達成共識,看不到應用戰略核導彈技術可拓展人類生存新空間,看不到戰略反導技術可用於防止外星星體撞擊地球,依然憑借戰略優勢在政治上頤指氣使,軍事上耀武揚威,經濟上唯利是圖,地緣上四處擴張,戰略技術以及因戰略技術衍生出來的戰略武器勢必會滑向危險應用和大規模戰爭的邊緣,那將是人類社會的莫大不幸。

信息時代帶給人們無限光明和憧憬之時,也預示著全人類社會超前準備應對自身重大生存危機「後手」之日。這絕非是危言聳聽。現在該是大小國家間擯棄前嫌,攜起手來共同行動的時候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