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綏遠大捷,反擊偽蒙分裂勢力的一次大勝仗 (1)

(2009-12-24 21:57:23) 下一個
zt 綏遠大捷,反擊偽蒙分裂勢力的一次大勝仗 (1)

  序幕

  在1937年之前,1931年九一八以後,國府的既定戰略還是先安內後攘外。

  當年中日兩國軍力國力相差巨大,關鍵還在於中華民國內部還不統一。國民政府在1931年九一八後,僅僅完全控製安徽,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江西六個省份,當時中國的華北,西北,西南,西北還有東北的十多個省全部由新軍閥控製。

  最北的東北用奉票,最南的雲南用滇票,國家連統一的貨幣也沒有,甚至連度量衡(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一斤可以差十倍)也沒有統一。如此現狀,如何團結抗日?

  如果中國的實力比日本強大十倍,即使全國分裂說不定還有可能獲勝。現在正好是相反,就算中國完全統一,實力也隻是日本的幾分之一,國內軍閥和日本勾結的也極多。如果貿然和日本全麵開戰,輸是必然的,不存在任何獲勝的可能。

  就像後來抗戰時期周恩來告誡蔣介石的那樣:明朝之所以失敗的如此之慘,並非實力不及,其實大明雖然已到末年,經濟實力,國力都是滿清數倍,軍力雖然稍弱,全力自保也尚勉強。之所以在短短幾年迅速亡國的原因,主要是大明皇帝被闖賊殺死以後,全國失去統一的軍事指揮。闖賊和其他反叛軍,加上大明各省武裝分頭抵抗,雖然總兵力也有近五六十萬,但是分散成數十股各自為戰,普通一股不過數千人。最終為清軍集中數萬的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漢人政權滅亡於滿族韃子二百多年。

  所以,當時國府的戰略很簡單,一方麵集中主力,全力將日本抑製在長城以外,防止其進入華北地區,一方麵全麵進行國軍軍事備戰準備,同時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在備戰方麵,國軍利用紅軍長征的一年多時間,不但將分所六大蘇區中的五個,還包圍陝北蘇區,把紅軍從總數50多萬打成7萬人,還收複和半收複了中國南部和西部的近十個省份。在1935年末基本將紅軍主力合圍在陝北以後,國軍方麵開始全部建軍計劃。陸軍整理處城裏以後,計劃從1935年到1938 年利用德國希特勒的軍事物資,裝備全德械60個師,80萬新式陸軍。這些部隊裝備大約相當於德國陸軍的輕裝二類步兵師,戰鬥力雖然無法和德軍相比,但是也不比日軍乙種師團相差多少。可惜日本和德國逐步走進,加上1937年抗戰就爆發,最終隻編組了56個師,而且從德國定購的武器,還有絕大部分沒有運送到。

  在抑製日本方麵,從1931年九一八以後,國府集中主力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局部會戰,分別是熱河會戰,長城會戰,128淞滬會戰和今天要說的綏遠會戰。

  熱河會戰還是張學良的地盤上,所以隻能由張學良指揮。但是由於張學良的保存實力和指揮的無能,駐守熱河的東北軍和熱河湯玉麟軍幾乎沒有作戰就全軍潰敗,部分熱河將領陣前倒戈。日軍數萬主力如打獵一般在熱河迅速推進,幾乎沒有遇到超過2天時間的激烈抵抗。稍後100多名日本偵察騎兵部隊進攻熱河省省會承德。承德的湯玉麟臨陣扔下部隊逃走,防衛熱河兩個旅也隨即全軍崩潰。堂堂兩個旅駐守的省會被100多個日本騎兵占領。此戰張學良遭到各方麵的強烈指責,被迫下台去歐洲戒毒,湯玉麟被蔣介石下令通緝。

  熱河會戰潰敗以後,日軍和偽軍十多萬主力直逼長城一線,長城會戰爆發。此時東北軍全線崩潰,無法有效作戰。國府無奈,迅速集中包括11個師的中央軍在內的,晉軍,西北軍,東北軍,地方武裝共25萬人在長城一線和日軍血戰三個多月,以極為慘重的傷亡,死死把日軍擋在華北長城以外。

  在上海,日軍為了分散國際注意力建立偽滿洲國,同時打擊國民政府政治腹地江南,發動了128事變。國軍集中包括中央軍嫡係部隊第五軍和粵係的十九路軍在內的十萬大軍,在上海和數萬日軍主力激戰數月。最終也把日軍擋在上海內,沒有能夠向南京再前進一步。

  三次會戰雖然大體還可以,但是中國軍隊麵對日軍精銳部隊,作戰無不是節節失利,傷亡都是日軍的數倍。在日軍現代化海空陸軍的聯合進攻下,僅僅兩條腿一支步槍的國軍實在無法有效作戰。說句難聽的,國軍幾乎是用巨大的人員傷亡彌補裝備和訓練的巨大差距,幾條命換他一條命。防守中,陣地上就是用人數彌補槍械火力不足,在日軍密集炮火打擊下,火力微弱的國軍造成不了進攻日軍的嚴重傷亡。隻能一個連死光了馬上補充一個連上去,這個連也死光了再補充一個,直到全部死光才後撤。進攻中,就是用人海彌補火力不足。對付日本一個連,我們用三個連夾擊才能勉強實現火力的平衡。麵對日軍優勢火力,我們損失二個連,消滅他一個連。

  三次會戰,除了熱河會戰是大敗以外,長城會戰和上海會戰從戰略上來說,基本實現戰前目的。但是從世界軍事角度來看,中國無疑都是戰敗了。

  而今天所說的綏遠會戰,才是中國1937年之前抗戰曆史上唯一一次全勝。



  綏遠

  首先說下綏遠吧,當時中華民國版圖上並沒有內蒙古自治區。原本內蒙古的區域主要劃分在四個省內,在東北部分在熱河省內,其他幾部分分別劃分在察哈爾省,綏遠省和寧夏省。

  後察哈爾省,綏遠和熱河都被撤銷,寧夏省也大大縮小了麵積,恢複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建製。

  至於好壞嗎?老薩不敢妄言,不過就曆史上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城裏唯一的特點就是讓中國境內的蒙古族再一次有可能抱成一團,並且很有可能再和外蒙古合並為一個國家。而中國曆史上,蒙古人始終是危害中原的隱患。

  其中內蒙古的主要部分在察哈爾省和綏遠省,也是日軍誌在必得的兩個省份。

  大家都知道,日本侵華的主旨是蠶食,也是所謂滿蒙計劃。

  由於島國實力的限製,日本無法吃下中國這麽大的肥肉。日軍希望首先占領中國的東北富饒的資源產地,建立偽滿洲國。這個國家將會是日本的殖民地和第二個工業基地,日本會全力投資它,一旦時機成熟就將這個傀儡國像朝鮮一樣吞並掉,變成日本領土。

  之後呢,中國還可以利用的分裂勢力就是新疆,西藏和蒙古了,其他地區漢人都占九成以外,沒有好的辦法。

  新疆雖然維族眾多,但是離東北太遠,而且有蘇聯勢力進入和駐軍,日本無力滲透,西藏情況和新疆也差不多。

  外蒙古已經被蘇聯控製,日本希望扶持內蒙古的獨立勢力,建立一個所謂的內蒙古國,將其從中國分裂出去,成為日本的傀儡國。

  當時日本計劃的內蒙古國,由察哈爾省,綏遠省構成。

  綏遠領土麵積廣闊,有32萬平方公裏,但是省內多是草原和荒漠地帶,全省僅有人口170萬,為當時四川省人口的30分之一,首府是歸綏(現名呼和浩特)。

  察哈爾的情況也差不多,有27萬平方公裏,人口有200萬,居民多在長城以南居住,首府是長城以南的張家口。

  雖然這個所謂“內蒙古國”的資源匱乏,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對日本發動的戰爭不會有什麽幫助。但是它的地理和軍事意義非常重要,既可以南下側擊陝西和山西省,又可以向西進攻寧夏和新疆,切斷中國和蘇聯的聯係。最重要的是:占據內蒙古就可以使用重兵威懾外蒙古的蘇聯軍隊,大大緩解蘇軍在遠東地區對偽滿洲國的戰略包圍。


  這個對於中國的抗戰戰略來說,是特別特別不利的。

  日本的內蒙古戰略大約分為三部完成。

  一:日軍進攻熱河省以後,將其中蒙古族居住地域分離出來,這也是所謂的東蒙(內蒙古東部)。這一步目前已經實現,日軍在占領熱河以後,立即不顧溥儀的反對,在偽滿洲國內建立了所謂的興安省,基本涵蓋了大部分東北蒙古族居住地域。興安省作為內蒙古國的兵源基地和大後方。日本同時建立了所謂內蒙古自治軍,後改名為興安軍。興安軍以自稱蒙古族的東北軍熱河軍17旅旅長李守信的部隊為基幹,漢蒙士兵混雜,總數大約有1萬人。但是,後期日本人害怕熱河的東蒙和察綏的西蒙合作,聯合建立單一民族的所謂大蒙古國,影響日本的侵華利益,全力阻止東蒙和西蒙的直接聯係。

  二:日軍在進攻熱河省以後,進一步入侵察哈爾省,將該省奪取以後,成為內蒙古國的主要國土。察哈爾地區的蒙古族較多,而且控製區域較大,相對來說實力也比較強大。但是這點實現並不容易,因為察哈爾為西北軍宋哲元控製,需要政治和軍事上一係列的行動。

  三:控製察哈爾大部分地區以後,日軍繼續進攻綏遠省。由於綏遠北靠外蒙古,西靠寧夏,南邊是山西和陝西兩省,一旦占領該省,不但可以從上往下進攻四川省的大門陝西省,而且可以有效威懾外蒙古的蘇聯軍隊。綏遠在軍事和戰略上的意義遠遠大於察哈爾和熱河,是日軍誌在必得的。一旦占領綏遠省,日本會將綏遠和察哈爾省合並,正式建立偽內蒙古國,實現所謂蒙古計劃。

  但是涉足綏遠更不容易,因為綏遠是戰鬥力更為強大的山西軍閥閻錫山的地盤,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在長城會戰結束以後,日軍認為中國軍隊雖然戰鬥力無法和日軍精銳關東軍相比,但是終究數量眾多,而且國內軍民抗日意識頑強,並不容易對付。加上日本下麵瑤進入的華北地區和東北不同,日本深深感到艱難。

  東北是蘇聯和日本的地盤,日本搞定了蘇聯就沒有問題。

  但是華北的國際關係比較複雜,是英國,美國兩個列強的地盤。其中當時還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在華北有很多重要利益,比如租界,鐵路,煤礦,航運等等。美國作為新興的超級列強,已經基本控製了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島嶼都很小,沒有大麵積的大陸,隻有軍事戰略意義。美國必然要涉足太平洋這邊的東亞,當時朝鮮,琉球,台灣,香港都被其他各國列強控製,中國自然是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利益範圍。所以,日本如果進軍華北,除了軍事上的問題以外,國際上也會受到重大的壓力。

  日本軍方高層認為,這一階段,還是以小打小鬧為主,通過策劃華北地方勢力要求獨立,通過一係列小規模軍事衝突,獲得在華北部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

  在長城會戰以後,日本勢力除了在河北省,山東省滲透以外,也滲透入了察哈爾省。

察哈爾大草原,這個地區的經濟意義不大,隻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察哈爾大草原,這個地區的經濟意義不大,隻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當時察哈爾省的軍事經濟的重要性都很低,尤其是長城以北地區是沙漠,草原和戈壁,包括著名的以林塔拉沙漠,渾善達克沙漠。這些不適合人居住的麵積約占長城以北察哈爾省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些地域人口也不多,多是牧民。

  這些地域非常難以防守,甚至駐守軍隊的糧食供應都很困難(必須從後方長距離運輸過來),很適合日軍發揮火力和機動能力的優勢。

  負責此處防禦的宋哲元西北軍並不願意和日軍開戰,因為知道中日全麵抗戰很快就要爆發,西北軍決定還是采取退讓的政策。

  1935年初,日本通過在察哈爾的一係列小規模軍事事件,在6月迫使察哈爾省代理主席西北軍將領秦德純與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之間最終簽訂了《秦土協定》.



  這個協定迫使國軍將察哈爾北部和東部的軍隊撤出,地方由民團和警察駐守。

  日本和宋哲元達成默契,雙方在察哈爾都不出動正規軍,由各自的民團等非正規軍爭奪。

  在1935年12月,日本受命部下偽軍李守信向察東幾縣全麵進攻。李守信所部6000多人在日本的武裝下,戰鬥力怎麽也比當地中國民團要強。除了沽源縣城以外,沒有遭遇激烈抵抗。在攻打沽源縣城的時候,當地數百民團血戰數日,將李守信的參謀長陳寶泉擊斃,將一名日本顧問打成重傷。後在李守信重炮擊毀城牆以後,民團騎兵才被迫棄城逃走。

  李守信一路南下,西北軍畏懼日軍出兵,所以沒有敢於躍過察哈爾境內長城進攻李守信部。李守信在1936年初,占領了察哈爾北部的察北六縣和東部的察東八旗,並且控製了戰略地位重要的張北縣城。張北離西北軍在察哈爾的戰略重地張家口僅僅有120裏。

  在基本控製了察哈爾北部和東部以後,日本人感覺時機已經到了,隨即推出偽內蒙古政權。

  1936年初,內蒙古少數王公貴族建立察哈爾盟,2月10日,又成立蒙古軍總司令部,並且宣布不在使用民國紀年,而是使用成吉思汗的所謂大元紀年,同時退出自己的蒙古國旗,徹底和中國分裂。德王以成吉思汗第三十代傳人的名義宣誓就職總司令。

  4月,內蒙分裂勢力式成立軍政府,定都德化市。這個政府的行政首腦就是德穆楚克棟魯普,也就是德王,軍事首腦就是李守信。

德王,雖然他是一個蒙奸,但是仍然是中國近代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德王,雖然他是一個蒙奸,但是仍然是中國近代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德王

  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也是中國近代曆史一個特殊的人物。

  他1902年出生在錫林郭勒盟盟長(察哈爾北方第一大盟)兼蘇尼特右旗紮薩克親王那木吉勒旺楚克家,1908年,德王在父親去世以後,根據清朝蒙古世襲製度,成為蘇尼特右旗郡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加封他為蘇尼特右旗紮薩克和碩都棱親王,所以也稱為德王。

  當時德王世襲的王位在內蒙古王公內,還是相當高的,屬於蒙古社會金字塔的頂峰人物。

  德王和傳統腐敗無能的蒙古貴族不同,他年輕時候遊曆過中華民國各省,接受了很多漢人文化教育。由於見識廣,文化程度高,加上天生有些政治能力,德王自我感覺是一個不錯的政治家。當時內蒙古被分為三個省,內蒙古各盟四分五裂。由於清朝的覆滅,依靠和滿清聯姻而保持高貴地位的蒙古王公的特權,也損失殆盡。

  德王試圖恢複當時蒙古帝國時期蒙古貴族世界主人的高尚地位,一直致力於所謂的內蒙古獨立。

  從1928年德王開始所謂的內蒙古獨立行動,在他的努力下,1933年8月德王聯合內蒙古幾個王公在百靈廟成立蒙政會,負責管理西蒙,也就是內蒙古西部的蒙古人。當時蔣介石考慮現實,承認了這個蒙政會,給予德王他們一些自治權力。不過蔣介石仍然將國民政府的一些中央大員安排進入這個蒙政會,製約蒙古王公的權力。

  這當然無法讓德王滿意,他感覺自己的權力不但受到中央政府製約,還受到察哈爾的宋哲元和綏遠傅作義的極大限製。

  他要求的是蒙古王公至高無上的地位,當然不滿足於這種現狀。他在得知日本人必然會南下進攻察哈爾和綏遠以後,就試圖利用日本人實現自己的目的。

  從1935年開始,德王公然和日本和滿洲國聯係,並趕赴滿洲國首都新京(長春)拜見溥儀。在新京期間,德王還和日本關東軍高層見麵,準備所謂的獨立事項。

  有些人把德王當作偉大的蒙古獨立主義者,其實這是無稽之談。德王希望蒙古獨立,隻是為了恢複蒙古王公至高無上的權力,自己成為蒙古皇帝而已。

  道理很簡單,如果為了所謂蒙古民族,當時德王有很多機會投靠蘇聯,包括1945年日本全麵崩潰的時候。但是德王沒有這麽做。為什麽不這麽做?因為德王知道蘇聯在外蒙古奉行的政策是建立人民政權,消滅蒙古貴族階級。

  德王說:外蒙古赤化後對王公喇嘛的排擠,我們已經由唐魯烏梁海(被蘇聯強占,原屬中華民國的一個地區,主要是蒙古族人,但是非外蒙古領土)和從外蒙古逃亡出來的人們中聽得太多了。

  其實日本人也是利用德王而已。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日軍建立綏遠軍團,通過軍事進攻奪取了綏遠一部分的領土。 1937年10月28日,在日本的任命下,德王聯合內蒙古一些王公貴族,宣布見建立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德王為行政領袖,軍事領袖為李守信,政府首都定在歸綏。

  可惜日本人對德王的野心一直比較忌諱,在政府各部分主要位置上,安放了大量聽命於日本的偽滿官員(偽滿洲國境內的蒙古族)和日本人,這個內蒙古國的金融,財政,交通等幾乎一切權力都有日本顧問直接控製。德王權力非常有限,他強烈不滿,感覺日本人對蒙古人比宋哲元要凶狠的多

  從1937年底到1939年初,德王拚命扶持自己的黨羽,試圖從日本人手中奪權。

  日本人對德王的作為也極為不滿意,在1939年9月,日本人幹脆圖窮匕現,下令將內蒙古國,察哈爾南部,山西北部三個地區統一為一個偽政權-蒙疆聯合自治政府。這樣一來,德王所謂內蒙古國裏麵有了大量的日本人,滿洲國人和漢族人,總數量遠遠超過蒙古族人,德王的國家獨立根本無從談起。



  1941年日本又將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的名稱改為蒙古自治邦,這是他們的旗幟。中間的紅色代表日本,,其他三種顏色非常代表滿蒙漢民族。這個國家必須以日本人為中心!

  同時日本人甚至下令內蒙古偽政權使用新的國旗,這個旗幟的顏色,中間紅色自然是日本,象征著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滿漢回蒙的政府。

  之後日本人幾乎控製了這個政府的一切。國內平綏鐵路由滿鐵會社管理,蒙疆銀行、郵電事業、礦產開發、畜產收購等都由日本資本家投資經營,實行工業日本,農業中國的侵略政策,把內蒙古做為吸取原料、銷售商品、輸出資本的殖民地,甚至小學課本都是日本人製定。內蒙古國大小所有決策都有日本駐內蒙司令官批準。作為日本農業殖民地的內蒙古,日本人在內蒙古一律吃著蒙古人上繳的大米和白麵,卻命令蒙古人必須吃發黴變質,裏麵混著各種糠料的雜合麵。

  德王自我解嘲的說:就是搞傀儡政權,也沒有這麽明顯的。

  鑒於這種情況,德王和李守信在1939年末通過軍統潛伏在綏遠的特工,聯係上戴笠,向蔣介石表示願意逃到重慶,取消內蒙古獨立。

  蔣介石得到消息很高興,很快幫助德王設定了逃亡路線。

  但是,日本人不久就發現這件事情,德王隻能向日本人自首,表示絕對不再背叛日本人。日本人也考慮德王是內蒙古國的精神領袖,沒有敢於殺掉他,隻是將德王身邊幾個幕僚殺掉了事。

  後1945年日本投降,蘇軍進攻到了綏遠,無權無兵數年之久的德王逃到北平,閑居了三年多。

  1949年,解放軍快要攻陷北平,蔣介石讓德王和李守信撤退到台灣。但是,德王還是不忘記自己的建立內蒙古國的主張。他和李守信秘密回到內蒙古,召集舊部,再次建立了所謂西蒙古自治政府。

  此時國府已經丟了南京,遷都廣州,實在無力製約德王,隻是不予以承認。

  幾個月後,解放軍逼近銀川,內蒙古政府沒有像樣的武裝力量,很快自行瓦解。我黨高層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都希望德王和李守信能夠投降,保證既往不咎。但是德王對李守信說:漢人對我們蒙古人不可能有什麽不同。

  他和李守信逃亡外蒙古,試圖聯合蘇聯和外蒙古的大蒙古分裂勢力,但是很快被蘇聯人軟禁。1950年作為偽政府戰犯被蘇聯遣送回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